姓氏源流
公孫(Gōngsūn公孫)姓源流較廣,源出大類有二:出自春秋時各國諸侯的後裔
以爵號為氏。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世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據《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據《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公孫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省鹹陽東)、高陽。
出自姬姓
黃帝軒轅的後裔有公孫氏。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據《路史》載:“神農同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所有他的後代里,有部分姓公孫,稱公孫氏。在春秋時,各國各地的諸侯,大多喜歡被稱為“公”。以當時的制度,國君將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先立為太子,此時其他的兒子將稱為公子,同時諸侯的兒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兒子就是公孫。這些公孫們的後代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過的皇室血統,就改姓為公孫。這樣,公孫作為一種姓氏的榮譽而流傳甚廣。此時它的姓氏來源就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了。故公孫氏的始祖是黃帝軒轅。
存疑:黃帝姬姓,不可能姓公孫
黃帝出於遠古的少典族,黃帝姓公孫的說法主要來源於《史記·五帝本紀》,而早於《史記》的《國語·晉語》卻記載:“黃帝以姬水(今陝甘的渭、湟之間)成,炎帝以姜水(經岐山、扶風、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國語·晉語》謂十四人實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青陽與夷鼓同為己姓,玄囂與蒼林同為姬姓。十四個兒子中並無姓公孫者。兒子中沒有姓公孫的,那么孫子中會有么?清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公孫)稱。”
遷徙分布
公孫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孫字可泛指後代人,而公孫兩字,也可用來泛指王公貴族的後代。有些王公貴族的後代以公孫的稱呼為榮,便相延世代成為姓。還有本古書《通志》說,相傳遠古時黃帝姓公孫,於是便有這一姓的廣泛流傳。公孫一姓源遠流長,據《路史》上記載,軒轅氏初姓公孫,後改姓姬。由此看來,“公孫”一詞,自古以來本身的意義便十分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廣韻》上記載:“封公之後,自皆稱公孫。”可知,春秋時期列國諸侯的子孫,被尊稱為公孫。從《通志·氏族略》記載“公孫氏,皆貴者之稱。”可見,後來“公孫”的意義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稱貴胄的子弟為公孫。如近來的對人的“公子”稱謂。據說春秋時代出身於諸侯之家的公孫,乾脆以“公孫”為姓,也稱為公孫氏了。由此可見,公孫為姓的中國人中,並不完全是一脈相承自黃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貴族的後裔。不管怎么說,公孫氏的歷史悠久、高貴和尊榮,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擬的。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省臨淄縣西北一帶);扶風郡(今陝西省鹹陽縣東一帶)。歷史名人
公孫龍公孫龍:字子秉,戰國時趙國的邏輯學家,是諸子百家中自立其說的一家,古時稱為“名家”,“名”大約相當於現代邏輯字中的“概念”。公孫龍有名著《白馬論》等,展開邏輯思維的探討,因為當時很重辯才,所以“名家”很風行,到了漢代、唐代,印度佛教辯說的邏輯學傳播到中國,與“名家”的學說相結合,推動了我國這門學說的進展。公孫杵臼,春秋時晉國人,趙盾、趙朔父子的門客。生卒年俱不詳,主要活動在晉景公時期(前599-前581年)。他是中國古代著名忠義故事《趙氏孤兒》的主角。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嬰合謀,藏匿趙氏孤兒趙武,自己獻出了生命。後世廣為傳頌,並且編成戲劇,出現在舞台上,甚至流傳到海外異邦。
公孫丁:春秋各國湧現出許多著名射手。衛國的公孫丁,不但以善射稱著於世,並且教會了名射手易公差,而易公差又教出了尹公佗。三人一脈相傳,都威震四方。以後公孫丁到了齊國,他們師徒在衛國齊國都傳授了弓箭之術,帶出一批著名射手。
公孫鞅:即商鞅。戰國時衛國人。後因在秦國變法有功封商十五邑,號商君,因稱商鞅。他先在魏國未得重用,而後投秦孝公主持變法,在兩次變法中,他“法不阿貴”,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後,被陷害車裂而死,遺有《商鞅方升》等書。
公孫戌:戰國時齊國人。是為孟嘗君門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諫而得聽;其二喜諫而止君之過;其三喜輸象床,孟嘗君稱"喜",目為賢者。
公孫起:即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王立群讀史記中的公孫弘公孫弘:字季,漢朝時淄川人。家貧,以牧豕為業。直到40多歲才學《春秋》雜說。在漢武帝及元光時兩度被拜為博士,曾出使匈奴。後在元朔中升任丞相,封平津侯。《史記.商君列傳》、《漢書》說公孫弘用自己的俸祿供養故人賓客,家無所余,故後人以他為延攬賢士的典範。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西漢末,以父官蔭郎,補清水縣長(在今甘肅省境內)。述熟練吏事,治下奸盜絕跡,由是聞名。王莽篡漢,述受任為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紛擾,群雄競起,述遂自稱輔漢將軍兼領益州牧。是時公孫述僭號於蜀,時人竊言王莽稱黃,述欲繼之,故稱白,自稱“白帝”。以蜀地之物資精練兵卒,四方士庶歸附日眾,西南夷長亦前來輸誠貢獻。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西元二五年),乃自立為帝,國號“成家”,建元龍興,改益州為司隸校尉,以蜀郡為成都尹,設定三公以下各級職官。又自恃四川地勢險要、物產豐饒、戶口繁盛,意頗昂揚自得。公孫述素性苛細,迷信諱讖符命之說,好察小事而忽略大體,即位後,貿然廢止銅錢,而設官鑄鐵錢,致使民間貨幣不通;霸業未成,即立其兩子為王,並分封諸子弟分布郡縣,一國政事唯任之於公孫氏,拒阻群臣進諫,由此大臣多心生怨望。光武帝以宇內日漸混一,數遣使勸喻歸順,述怒而不從。建武十一年(三五),漢廷乃派兵征討,被述所拒。次年,復命大司馬吳漢舉兵來伐,攻破成都,縱兵大掠,盡誅公孫氏,“成家”為東漢所亡。計公孫述割據益州稱帝,凡十二年。後世稱之為“躍馬”。杜甫曾有詩云“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公孫度公孫度:名豹,字濟什,東漢時襄平(遼陽)人。少隨父避吏害,遷居玄菟。太守公孫瑛域愛之,為其求師就學取妻。初為玄菟郡吏,後任尚書郎,升冀州刺史,被誣陷而免官。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當權,度同郡徐榮為董卓心腹,薦度,任遼東太安。度出身低微,為名豪大姓所輕。到任後,懲治豪強,誅殺立威。收襄平令公孫昭,笞殺於市。殺田韶等豪族百餘家。郡內怖懼。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度見天下大亂,乃東伐***,西擊烏桓,開疆擴土,威行海外。分所領遼東郡,為遼東、中遼、遼西三郡。除自領遼東太守外,其餘兩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東萊諸縣(山東登州半島),置營州刺史。玄菟與東浪二郡,亦漸歸其統屬。遂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時曹操執政,表度為威武將軍,永寧鄉侯。當時中原持有擾攘,無力顧及邊郡,度乘勢割據遼東,稱雄一隅。獻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度死。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今遷安、遷西一帶)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瀰漫,我恐怕回不來了,在此我就向祖上辭別了。”他慷慨悲泣,拜罷起身而去,圍觀的人無不感嘆。後在途中獲得了赦免。公孫瓚,書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做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更,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墳,勢力被袁紹吞併。
公孫景茂:字元蔚,河間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學,博涉經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為襄城王長史,兼行參軍。遷太常博士,多所損益,時人稱為書庫。後歷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齊滅,周武帝聞而召見,與語器之,授濟北太守。以母憂去職。開皇初,詔征入朝,訪以政術,拜汝南太守。郡廢,轉曹州司馬。在職數年,以老病乞骸骨,優詔不許。俄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時屬平陳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減俸祿,為饘粥湯藥,分賑濟之,賴全活者以千數。上聞而嘉之,詔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陽,景茂謁見,時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問其年幾。景茂以實對。上哀其老,嗟嘆久之。景茂再拜曰:“呂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悅,賜物三百段。詔曰:“景茂修身潔己,耆宿不虧,作牧化人,聲績顯著。年終考校,獨為稱首,宜升戎秩,兼進藩條。可上儀同三司、伊州刺史。”明年,以疾征,吏人號泣於道。及疾愈,復乞骸骨,又不許,轉道州刺史。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單騎巡人家,至戶入,閱視百姓產業。有修理者,於都會時乃褒揚稱述。如有過惡,隨即訓導,而不彰也。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人相從紡績。大村或數百戶,皆如一家之務。其後請致事,上優詔聽之。仁壽中,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見景茂神力不衰,還以狀奏。於是就拜淄州刺史,賜以馬輿,便道之官。前後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大業初卒官,年八十七。謚日康。身死之日,諸州人吏赴喪者數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墳慟哭,野祭而去。
公孫武達:人稱豪俠,武德初年(618年)曾協助太宗討伐劉武周,後封為清水縣公。
公孫大娘:唐朝舞蹈家。她善於舞劍器舞和渾脫舞結合的劍器渾脫。杜甫曾觀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劍舞,並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極贊公孫大娘的劍舞驚心動魄,雄妙神奇;又據說大書法家張旭觀看了她的舞蹈後,得其神韻,草書寫得更加絕妙了。
郡望堂號
郡望扶風郡:漢武帝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
高陽郡①:古有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省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只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堂號
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保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姓宗祠通用對聯
〖公孫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人稱書庫;
力卻弓旌。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阜城人公孫景茂,字元蔚,博覽經史,在西魏時任太常博士,對經史的錯誤多有改動,當時人稱為“書庫”。開皇初年官汝南太守,後歷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處,常用自己的薪俸幫助病人、窮人。下聯典指晉代上穀人公孫鳳,字上鸞,隱居在昌黎的九城山谷,冬穿單衣,夏吃餿食,彈琴吟詠,悠然自得。朝廷屢次徵召,不為所動。“弓旌”,為古代徵聘士大夫之禮。
趙家義士;
孟氏門人。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晉·公孫杵臼。下聯典指春秋戰國齊·公孫丑。
-----------------------------------------------------------------
〖公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脫粟稱平津儉;
舞劍示懷素書。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薛人公孫弘,字季,小時候家裡貧窮,四十多歲始學《春秋·雜說》,漢武帝兩次徵召為博士,後任丞相,封平津侯,生活儉樸,經常吃糙米,人們都佩服他的勤儉。下聯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名冠一時。杜甫曾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書法家懷素曾見她舞西河劍器,遂淨其舞姿化用於書法,從此其草書大有長進,以狂草著名。
-----------------------------------------------------------------
〖公孫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脫粟稱平津之儉;
舞劍示懷素之書。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薛人公孫弘。下聯典指唐代教坊舞伎公孫大娘。
孟門受精微之學;
行人擅修飾之能。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齊國人公孫丑,孟子弟子,非常傾慕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晏嬰,曾向孟子請教他們建功立業的精細隱微的問題。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孫揮,字子羽,鄭簡公時任行人(掌管朝覲聘問的官)。《論語·憲問》曾說:“鄭國外交辭令的創製,裨湛起草,世叔討論,行人子羽修飾,東里子產潤色。”
-----------------------------------------------------------------
〖公孫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孟氏及門,受精微之學;
行人子羽,擅修飾之能。
——佚名撰公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公孫丑,孟子弟子,曾向孟子問何謂“不動心”和“浩然之氣”。又請問管仲和晏嬰的功業。下聯典指春秋·公孫揮,字子羽。熟諳諸侯政令,且嫻於辭令。仕行人。《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左傳》:“鄭國將有諸侯(外交)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事於子羽。”
============================================================
附錄:公孫姓典故、趣事
管窺錐指戰國時,趙國有個學者,名叫公孫龍,據說稟性聰敏,學識豐富,以博辯知名。他自己也以為是最高明了。後來,他聽到了莊子的理論,佩服得不得了,於是對魏牟(魏國公子)說:“原來世界上還有更高明的學者啊!”魏牟笑道:“你聽過‘陷阱之蛙’的故事嗎?一隻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樣的寬廣偉大?用自己極膚淺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想去體會深奧無窮的學問,那不是等於‘用管窺天,用錐指地嗎’?”魏牟還對公孫龍說:“不過,從另一方面說,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盤摹仿莊子,你應該有你自己獨特的見解。否則,將要如同‘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一樣,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得,自己固有的特色也會丟掉了。”(參看“邯鄲學步”)這段故事,原載《莊子·秋水》。成語“管窺錐指”的出處,就在這裡。“用管窺天,用錐指地(從竹管里觀察天,怎能了解天窨有多大?用錐子來探測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厚?)”。所以,形容見識狹小,就叫做“管窺”,或叫做“管窺錐指”。“管窺錐指”,也叫做“管窺蠡測”。《漢書.東方朔傳》說:“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窺”、“錐指”一樣嗎?所以,形容見識片面,也叫做“管蠡”。
上述成語,都可以作為自謙之詞。例如謙稱自己的意見不全面,就說是“管見”,或“管中窺豹”。
-----------------------------------------------------------------
公孫躍馬
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字子陽,王莽時為導江卒正(蜀郡太守)。更始起兵後他自恃地險眾附,在蜀地自立為天子。晉左思作《蜀都賦》,有“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下輦而自王”語。唐駱賓賓王《疇昔篇》:“諸葛才雄已號龍,公孫躍馬輕稱帝。”
-----------------------------------------------------------------
商鞅變法
商鞅,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後來他到秦國被封於商,號商君,才又稱商鞅。戰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進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隨後,又升為大良造。至孝公十二年,秦由雍(今陝西省鳳翔南)遷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東北),他進一步變法。公元前340年,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省商縣東南)十五邑,他前後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秦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今佚。遺物有《商鞅方升》。
商鞅的祖先姓姬。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史記·卷六十八》),李悝、吳起等人的思想對他有很大影響。周顯王四年(前365年)左右,商鞅到了魏國國都安邑(今山西北禹王城),在相國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知到商鞅很有才能,便欲魏惠王舉薦,這時,公叔痤患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痤便向惠王舉薦商鞅,“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但魏惠王未予以理睬,對手下說:“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史記·商君列傳》)公叔死後,公孫鞅聞秦孝公徵求“有能出奇計強秦者”,於是商鞅到了秦國。商鞅向秦孝公建議“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富國強兵,成就霸王之業。秦孝公贊成商鞅的意見,並試行了鼓勵開墾荒地等變法政策,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於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正式實行變法。
秦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關東各大國。反映並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的賦稅改革,也遲於關東各國很多。如魯國“初稅畝”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國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後186年。可是這時,秦國已使用鐵農具,社會經濟發展較快,這不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產生過程,而且還引起社會秩序的變動。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下令廢除用人殉葬的惡習。次年又遷都棟立,決心徹底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商鞅首先施行了“相坐法”。主要內容是:將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十”為編制,登記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此外,還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商鞅還推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即所謂“困末作而利本事”。他規定:凡努力於耕織而生產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徭役;凡經營商業、圖謀末利和因懶惰而貧窮的,將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婢。通過初步變法,秦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軍事力量日趨增強。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又進一步在經濟、政治領域進行變法。
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政策是“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所謂“阡陌”是指“井田”中間的灌溉渠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的井田的界限。新法規定開封疆阡陌,從法律上革除了井田制度。允許人們開荒,可以占為私有,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均平負擔。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解除了對生產力的束縛,促進了新的發展。
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凡三十一縣”(一說四十一縣)。縣設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吏。商鞅通過縣的設定,將全國政權、兵權集中到了中央,從而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此外,商鞅在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頒布了標準的度量衡器,統一了國內的度量衡。為了便於秦國向東擴展勢力,商鞅又經營了地處渭河平原中心而又物產豐富、交通方便的鹹陽(今陝西省鹹陽東北),按照中原各國國都的規模,建造了冀闕和宮廷。公元前350年,秦將國都從雍遷到鹹陽。
商鞅變法,遭到了保守貴族的頑強反抗。新法初行時,連太子駟也不遵守。商鞅“劓”、“黥”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還把“亂化之民”盡遷邊城,保證了新法的貫徹執行,終於使得秦國一躍而成為“家給人足”,“鄉邑大治”,“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
軍事上,變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後,商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魏國河西之地發起進攻。在一系列的作戰中,商鞅顯示出傑出的軍事才能,為秦國奪回大片河西之地,給魏國以沉重打擊。他因功而受封得於(今河南省內鄉縣東)、商(今陝西省商縣東南)之地15邑,號為商君。周顯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為秦惠文王。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惠文王派遣官吏捕拿商鞅。商鞅逃到自己的封邑——商,徵兵反抗。不久,兵敗被俘,被車裂而死。
變法的主要內容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變法涉及內容很多,今歸納如下:
1、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後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鬥”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後來秦在新占地區設郡,郡的範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於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於後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範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裡不粥(鬻)”的原則,準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3、廢井田,開阡陌圖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並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4、社會方面棗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徵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點評: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改革家,商鞅變法也是中國古代一次最徹底的改革,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變法使秦國一躍而成為諸侯中的強者,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商鞅也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河西之戰中所顯示出的才能就足以證明一切,但是他的軍事才能往往被其卓越的政治才能給掩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