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六十年代初,因國家經濟困難而閉館。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二十周年而重新開館,並舉辦“治理黃河成就”展覽,並改名“黃河展覽館”,郭沫若題寫館名。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館名由舒同題寫。黃河博物館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已成為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博物館。2012年9月,黃河博物館新館開館,新館位於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距離黃河不過3000米,占地40畝,建築面積7045平方米,並具備河流自然博物館、水利科技博物館、人文歷史博物館等諸多功能。
歷史來源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治黃展覽會”。
1957年7月,改名為“治黃陳列館”。
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視察黃河二十周年重新開館,又改館名為“黃河展覽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隨著治黃事業的發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面向社會服務的需要。
1987年6月,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舒同先生題寫館名。黃河博物館占地近7000平方米,現有建築3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1996年,被鄭州市委宣傳部首批命名為“鄭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被黃委會命名為“黃河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為“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基地”。
平移改遷
2010年,黃河博物館原址和鄭州捷運紫荊山站施工區域衝突,捷運公司針對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問題曾提出了三套方案:一是建設時拆除,工程完工後恢復重建;
二是建設時不拆,建設中對建築主體進行保護性施工;
三是利用周圍區域,進行建築主體平移。
國家文物局對方案已進行了批覆,準備採取第三種方案,具體方案由文物部門實施。
2011年3月2日,鄭州捷運公司宣布:位於紫荊山公園西端的黃河博物館要為鄭州捷運建設“讓道”。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將採取主樓平移、附屬用房保護性拆除的方法進行。主樓向東平移100多米,附屬建築物予以拆除,磚瓦、木料保留,待捷運施工完成後再恢復建築原貌。
2012年5月21日,施工人員在對位於鄭州市紫荊山的黃河博物館主樓進行整體平移工作。黃河博物館將整體平移101.7米。
2012年12月24日,順利完成四個階段的平移,搬遷到了百米之外的新址,耗資約200萬元人民幣。加上後期的復建預計耗資500萬元人民幣。但是周圍居民反應,博物館四處是裂痕,大門、窗戶、裝飾均“傷痕累累”,整個主體內外由鋼架支撐。黃河博物館遷建工程項目技術總負責人張向東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該館本身建成時間比較早,比較陳舊,一方面是因為平移的線路長,中間經歷了三次轉彎,對樓主體影響很大。
展廳布置
黃河博物館以黃河為基本陳列的主線。它通過600餘幅照片、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標本、燈光圖表、過水模型、錄像、觸控螢幕、數位化信息地圖和幻影成像等,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開發的遠景規劃等內容。整個陳列由“偉大的黃河”、“黃河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黃河在前進”四部分組成。
“偉大的黃河”展示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使我們炎黃子孫產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黃河歷史災害”展示了黃河洪水暴戾無常、肆虐為害的一面,使人們對黃河洪水的危害銘記在心。
“人民治黃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黃河造福人類以及流域內人民,經過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的豐功偉績。通過黃河在舊社會危害人民、在新社會造福人民的對比,使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極大地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
“黃河在前進”展示了我國對黃河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遠景規劃等。描繪出了一幅使古老的黃河煥發青春的美好藍圖。
館藏珍品
黃河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歷史文物、自然標本、書畫、音像圖片四大類,共10000餘件(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黃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貴。宋金時期黃河堤防界碑―峰堠碑,出土於河南汲縣(今衛輝市)柳衛村東北黃河故堤上,是中國目前僅見的古代黃河堤防按行政區劃分段修築,分段管理的界碑實物見證,是研究古代黃河堤防建設與養護管理的重要資料。
清代《中原黃河工程圖》(卷)。全圖展現了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並用工整娟秀的楷書標註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此圖方向與現今地圖完全相反,為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長卷布局有序、簡繁得當、用筆幹練。繪製時間在黃河銅瓦廂改道(1855年)後不久,是一件融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一體的珍貴藏品。清代河道總督、著名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吳大徵親筆撰寫的《鄭工合龍處》碑,它是證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堵復始末的唯一實物,並與“是年河決南泛,奪流由賈魯河入淮,十五州縣受災,災民180萬人”的史料相印證,是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
黃河博物館還收藏有清·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磚、水旱災害和現代治黃等方面的圖片資料、工程壩址岩芯、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標本(414.5米)、黃河流域彩陶器、古生物化石以及吳作人、范曾、歐陽中石、朱乃正、劉大為等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黃河博物館建館45年來,接待了包括毛澤東、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著名科學家等在內的中外觀眾數百萬人次,已成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現代治黃成就、增強公眾水患意識的重要場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以來,先後被授予“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黃河系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