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藥物性胃病的發病機理主要為:
1.藥物干擾胃黏膜上皮細胞合成粘蛋白,影響胃粘液的質和量;抑制黏膜前列腺素合成,抑制黏膜上皮細胞正常增生、更新及肉芽組織形成,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壞、更新及肉芽組織形成,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壞,修復障礙,而致胃黏膜糜爛、形成潰瘍。2.影響胃黏膜腺體正常分泌,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有些藥物使血小板減少,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酶原而致上消化道出血。
3.有些藥物對胃黏膜有刺激、腐蝕作用,如氯化鉀及鐵鹽等。有些藥物影響胃腸運動功能及胃黏膜的血液和淋巴循環等,而損傷胃腸正常功能。
症狀
藥物性胃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診斷主要條件為在用藥過程中,出現胃部症狀,並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廣泛充血、多處糜爛、出血點、淺表潰瘍,有時見到胃內有活動性滲血表現。病變多位於胃體,少數累及食管下段及十二指腸。病變部位組織活檢,常有炎症細胞浸潤、黏膜淺表壞死、出血等。
藥物性胃病的臨床表現因用藥種類、劑量以及是否聯用刺激性胃藥等而有不同,但主為胃部受刺激、胃黏膜屏障遭受不同程度損害致之胃部症狀,重者發生胃潰瘍與出血。
1.解熱鎮痛藥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喜康、保泰松、布洛芬等,易引起上腹疼痛不適、重者上消化道出血,胃鏡檢查常有胃黏膜炎症、糜爛及潰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多見於成人,偶見於嬰幼兒。2.抗生素類
許多口服抗菌藥如四環素類、紅黴素、甲硝唑、呋喃類等,口服易引起噁心、嘔吐、腹痛、食慾下降,加重消化性潰瘍甚至出血;Bralow等報告口服青黴素後,除產生一般胃腸症狀外,尚可發生急性腹痛及胃腸出血。靜脈注射紅黴素、二性黴素、絲裂黴素等,亦可出現胃腸症狀,偶有發生消化道出血者。多粘菌素對胃黏膜上皮細胞毒性較大,可造成胃黏膜局部缺血、促進組織胺釋放,形成胃炎、胃黏膜損傷。
3.抗腫瘤藥物
如氨甲喋呤、6-疏基嘌呤、5-氟脲嘧啶類等,刺激胃腸黏膜產生瀰漫炎症,黏膜腫脹、糜爛或形成潰瘍等,出現噁心、嘔吐、納差症狀,形成胃炎或胃潰瘍。
4.腎上腺皮質激素類
包括ACTH、各種糖皮質激素,均可誘發胃腸形成潰瘍,或使潰瘍復發、惡化。Boland報導以強的松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消化性潰瘍發生率達37%。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的胃腸道潰瘍,又稱類固醇潰瘍(SteroidUlcer),臨床症狀與一般消化性潰瘍略有不同。疼痛無明顯規律性,常為隱襲發生,待病變已很嚴重,甚至出血、穿孔才被發現,此因皮鞋質激素使疼痛感受閾增高,炎症反應降低之故。因之,在用藥前及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胃腸反應,特別是原有潰瘍者,更應慎重。皮質激素類藥物,應避免與水楊酸鹽、解熱鎮痛藥及抗藥物並用。用藥期間不宜飲酒,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潰瘍病膳食,必要時可並用制酸、抗潰瘍病藥物。
5.其他藥物
交感神經阻滯劑如降壓靈、胍乙淀等可促進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而易發生胃潰瘍。酚妥拉明、酚拉唑啉等,具有組織胺樣作用,可加劇胃潰瘍症狀。組織胺類藥物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經常套用可引起潰瘍病或使原有潰瘍病加重。口服降糖藥如甲磺丁脲、注射胰島素,均可使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增高,而易生潰瘍病。培他定(抗眩定)系H1-受體激動劑,有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潰瘍作用。此外,大劑量套用煙酸、維生素B6,可促進組織胺釋放;咖啡因、甲狀腺素、氨茶鹼、雌激素、巰甲丙脯酸等,均有造成胃部症狀,促進胃潰瘍形成及發生出血的可能。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廣泛充血、多處糜爛、出血點、淺表潰瘍,有時見到胃內有活動性滲血表現。
組織活檢,常有炎症細胞浸潤、黏膜淺表壞死、出血等。
治療
1.儘早停藥,注意飲食調節,減少刺激性食品。2.對症治療,保護胃黏膜如口服氫氧化鋁凝膠,每次10~15ml,每日3~4次,或服用硫糖鋁、H2-受體阻滯劑及洛賽克等。
鑑別
主要應與非藥物性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腸病變、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脫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鑑別。
預防
1.用藥前了解患者有無潰瘍病及其他胃病史、有無肝病。2.用藥應有明確指征,對胃有刺激的藥物應慎重。
3.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解熱鎮痛藥、抗生素類藥,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胃部症狀。
4.有些藥選擇安全劑型,如服鉀宜用水劑,長期服阿司匹林,套用腸溶劑。
5.儘量不要多種藥品同時服用,特別是對胃部有刺激的藥物。
併發症
易發生胃潰瘍或胃炎,消化道出血等。
溫馨提示
是藥三分毒:警防藥物性胃病
或許因為你的稍不經意,胃病就悄悄纏上了你,涉足胃病的你應該如何拯救你的胃?客觀來講,藥物是治療胃病的重要途徑,但“是藥三分毒”,胃病患者服藥時又該如何避免自己的胃遭受不必要的傷害呢?
“是藥三分毒”,絕大多數藥物均要通過胃腸系統進行傳遞、消化和吸收,所以胃腸道首當其衝地受到某些藥物的刺激及損害。據臨床資料表明,因用藥不慎而導致胃炎、胃腸道潰瘍和出血等疾病的,約占胃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胃是人體的“食品加工廠”,對生命活動具有重大意義。胃會分泌一種粘液,在胃裡面會形成一個保護層,即胃黏膜,能保護胃壁不受損害。而一些藥物會抑制這種粘液的分泌,從而致使黏膜發生炎症,也會突發急性胃炎。如果胃黏膜破了一個洞,那就是胃潰瘍,胃酸可以透過這個“洞”消化胃,直到把胃燒穿了,食物漏到肚子裡,這就是胃穿孔。所以胃病首先是從胃黏膜的損害開始的。那么,哪些藥物會損傷胃黏膜呢?
臨床發現,對胃黏膜損害較大的藥物常見的有三類:一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等消炎止痛類藥;二是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解熱鎮痛類藥;三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所以,因病情需要服用上述藥物時,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並儘可能減少劑量、縮短療程,最好飯後服用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某些患者因為胃痛難忍而使用一些強力鎮痛藥如嗎啡、強痛定等,它們雖能起到迅速止痛的效果,但對胃炎病人來講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這類藥物本身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且有成癮性,千萬要慎用。另外,近年來市面上排毒養顏的藥物也大行其道。在國家藥監局基礎資料庫中查詢發現,稱有排毒功效的藥物基本都是中藥或中成藥。不過,也有中醫專家告誡,即便是中藥排毒,長期服用也會帶來一系列副作用,對腸胃等功能有較大的損害,會讓腸道反射功能、敏感性降低,腸蠕動力量減弱,消化功能受損,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等後果。
腸胃病的根本原因是人體有益菌組成的菌膜屏障遭到破壞、有害菌及其分泌的毒素侵蝕腸胃黏膜。傳統藥物在殺滅腸胃有害菌的同時,也殺滅了腸胃必需的有益菌。雖然緩解症狀,消除了炎症,但有益菌的減少使腸胃免疫力降低,一旦停藥容易再次感染,醫學上稱為“二重感染”,逐步演變成慢性腸胃病。
傳統藥物對頑固性腸胃病的逆轉治療無能為力,醫學界將根除腸胃病的科研重心轉向微生態活菌製劑。諾貝爾獎獲得者伊文諾夫指出:補充雙歧桿菌是根除腸胃病的最佳途徑。
疾病大全(2)
疾病是人體健康的殺手,了解疾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一直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為之奮鬥的目標。然而預防疾病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在這裡讓我們通過對一些疾病的了解來加強人類對疾病的防範意識,杜絕疾病的發生,減少人間的慘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