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硬化

藥物性肝硬化

用藥過程中導致的肝臟損害可致藥物性肝硬化。

基本信息

概述

藥物性肝硬化藥物性肝硬化
過程中導致的肝臟損害可致藥物性肝硬化。隨著新藥不斷出現,目前套用於臨床的藥物已逾萬種,其中大多數藥物需經肝臟代謝,藥物性肝炎的發病率亦日趨增加。據文獻報導,能引起黃疽的藥物就有200餘種,多方面產生肝損害的藥物還要多。據統計,主要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有以下幾類;抗生素類;解熱鎮痛劑類;抗結核藥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藥;消化系統疾病治療藥;麻醉藥品;代謝性疾病治療藥;激素類藥及其它。上述藥物分別占藥物性肝損害的24%一26%、5%~19%、8%~13%、9%~11%、5%~6%、6%一11%。

病因學

能引起不同肝損害的藥物種類繁多,約200種以上,其中有非類固醇解熱鎮痛藥物如醋氨酚肌松藥麻醉藥、抗驚厥藥、抗生素、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抗結核藥、抗癌藥和免疫抑制藥、激素類藥、口服降藥、抗甲狀腺素藥、H2-受體阻滯劑、精神病治療藥等等。據統計,藥物性肝損害的患者,約占所有藥物反應病例的10%~15%,其發生率僅次於皮膚黏膜損害和藥物熱。
藥物引起損害可分為可預測性(通常是劑量相關性)和非預測性(或特異體質,常與劑量無關)。可預測性損害可複製動物模型,常損傷到肝小葉某些特定部位,由於與劑量有關,因而稱這類藥物為“直接肝毒性”藥物。非預測性損傷常為瀰漫性,推測是藥物的過敏反應,免疫機制是肝細胞損傷的直接原因。非預測性損傷不能複製相應的動物模型。
現在的觀點認為:非預測性損傷是由於某些藥物在生物轉化過程中產生了對肝臟有毒的代謝產物,從而引起肝臟病變。由於個體的藥物代謝途徑和速率的差異,特別是P450活力變異,解毒機制差異等,使毒性代謝物在內增多,因而使某些個體易發生肝損害。

發病機理

藥物引起肝臟損傷的機制可能為:

藥物性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
1、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的直接毒性作用,這類藥肝可以預知;
2、機體對藥物的過敏反應或對藥物特異質反應(idiosyncracy)生成的中間代謝產物的過敏反應。是機體對藥物及代謝產物或對藥物及代謝產物與肝內大分子共價結合的複合物產生的免疫反應。這類藥肝是不可預知的。
藥肝的發病機制可通過改變肝細胞膜的物理特性(粘滯度)和化學特性(膽固醇/磷脂化),抑制細胞膜上的k+,na+-atp酶、干擾肝細胞的攝取過程、破壞細胞骨架功能、在膽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複合物等途徑直接導致肝損傷,也可選擇性破壞細胞成分,與關鍵分子共價結合,干擾特殊代謝途徑或結構過程,間接地引起肝損傷。

病理改變

藥物可引起幾種類型的肝硬化:

1、大結節性或壞死後肝硬化,通常是由藥物性慢性活動性肝炎或亞急性肝壞死發展而來。
2、伴有脂肪變性的肝硬化,形態學上為小結節或大結節性。
3、膽汁性肝硬化。
4、淤血性肝硬化,由肝靜脈或肝內小靜脈閉塞(如6-巰基

臨床表現

藥物性肝硬化營養性不良肝硬化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之一,與損肝藥物的種類及引起肝病的機理不同有關。根據臨床特徵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肝細胞損害中,急性藥物性肝炎最為多見,以肝細胞壞死為主時,臨床表現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常有發熱、乏力、納差、黃疸血清轉氨酶升高(正常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響較小,高膽紅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時間處長與肝損嚴重度相關。病情較輕者,停藥後短期能恢復(數周至數月),重者發生肝功能衰竭,出現進行性黃疸、出血傾向和肝性腦病,常發生死亡。
以過敏反應為主的急性藥肝,常有發熱、皮疹、黃疸、淋巴結腫大,伴血清轉氨酶、膽紅素和alp中度升高,藥物接觸史常較短(4周以內)。
以膽汁淤積為主的藥肝,其臨床與實驗室表現與肝內淤膽、肝外膽道梗阻、急性膽管炎相似,有發熱、黃疸、上腹痛、搔癢、右上腹壓痛及肝腫大伴血清轉氨酶較度升高、alp明顯升高(2~10倍),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34~500μmol/l),膽鹽,脂蛋白X、ggt及膽固醇升高,而抗線粒體抗體陰性。一般於停藥後3月~3年恢復,少數出現膽管消失伴慢性進展性過程。偶而膽管損害為不可逆,進展為肝硬化。
藥物引起的慢性肝炎與自身免疫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相似,可以輕到無症狀,而重到發生伴肝性腦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現與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有血清轉氨酶、g-gt的升高,進展型導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礙。

診斷

藥物與人的關係很密切。雖然我國是以病毒性肝炎為主,但仍需排除藥物性肝炎。
怎樣診斷藥物性肝病?由於藥物性肝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因此常易被誤診或漏診。在問診時,應詳細詢問服藥史、藥物對肝臟有無損害,有無合併用藥,服藥療程機器距離出現肝損害的時間;另外。注意有無法熱、皮疹、關節痛、嗜酸性細胞增多等過敏反應及心、腎等臟器的變化。有些藥物如水楊酸鹽、巴比妥類可致無症狀肝腫大,而肝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所以還應觀察肝臟的大小、質地、壓痛等,特別是用藥期間的動態變化。
藥物性肝病的診斷標準可歸納如下:
(1)有一定的潛伏期:多在用藥後1~4周內出現肝損害的表現,也可在服藥後數月出現症狀,少數其潛伏期可更長。
(2)初發症狀可有發熱、皮疹、瘙癢等皮膚過敏現象。
(3)血常規檢查示嗜酸性粒細胞大於6%。
(4)有肝實質細胞損害或肝內膽汁淤積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5)淋巴細胞轉化試驗或巨噬細胞移動抑制試驗陽性。
(6)肝炎病毒學檢查:HBsAg、抗-HBc、HBeAg、抗HAV、抗-HCV、抗-HDV、和抗-HEV均陰性。
(7)再次給予相同的藥物,又可發生那個肝損。
具備上述(1)條再加(2)至(7)條中的任兩條,即可考慮為藥物性肝病。

治療措施

1、立即停用相關或可疑藥物。

2、加強營養,如高蛋白、維生素B族及維生素C

3、保肝藥物,如肝泰樂等。

4、對症治療,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應做相應治療。

治療原則

藥物性肝硬化藥物性肝硬化
1、立即停用對肝有損害的藥物。
2、一般治療與其它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炎相同,如及時休息,給予高熱量、高蛋白的飲食,如有出血、肝昏迷應按出血、肝昏迷處理。
3、補充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有出血傾向加用維生素K
4、儘量用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藥劑,如異煙肼引起的肝炎可用較大劑量的維生素BG靜點。
5、有過敏、黃疽較深、病情嚴重者,可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待病情減輕後逐漸減量。
6、膽汁淤積型的患者套用苯巴比妥與消膽胺治療,黃疽重者可用中藥茵梔黃治療。
7、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時,可按暴發性肝炎治療,可用人工肝透析或換血療法。

生活禁忌

1、忌食過多的蛋白質:雖然肝硬化病人食用蛋白質,能防止或減少肝臟的脂肪浸潤,促進肝組織恢復和再生。但是如果使用過量,蛋白質在體內會產生過多的氨,肝臟不能將其轉化為無毒物質排出,最終結果是導致肝昏迷。由此可見,蛋白質食用要適量。
2、忌酒和煙:酒精對肝細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尼古丁有收縮血管作用,造成肝臟供血減少,影響肝臟的營養,也不利於肝病穩定,因此,肝硬化病人忌菸酒。
3、忌食過多的糖和食鹽:過多的食用糖和鹽對您的身體都是有害的,可以誘發其他病症的發生。
4、忌食辛辣食物:肝硬化時,門靜脈高壓會引起食道下端、胃底和肛門靜脈擴張,而且肝硬化常常並發胃黏膜糜爛和潰瘍病。病人若再進食辣椒等辛辣食物,會促使胃黏膜充血、蠕動增強,從而誘發上消化道出血,引起肛門灼痛和大便次數增多,加重痔瘡,引起肛裂。

檢查

藥物性肝硬化應該做哪些檢查?用腹部B超檢查,核磁共振(CT)進行初步診斷,行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術以明確診斷,藥物性肝硬化可以並發哪些疾病?其併發症多為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

治療方法

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的核心 ,在於提取人體內特定的“BX修復細胞”,利用其生物活性,經必要的提取、純化及培養流程後,將其輸入到病灶部位,使病灶局部微環境產生改變,通過細胞因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等途徑,最大限度激發人體自我修復能力,完成對受損細胞的原位修復,恢復受損的組織、器官功能,達到從細胞水平治療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這一療法適用於各類細胞損傷性疾病,包括神經損傷,如腦癱、脊髓損傷、腦萎縮、中風后遺症等;臟器損傷,包括肝硬化、肺纖維化等;還可用於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等的治療。

注意問題

肝臟是人體代謝的中心,幾乎所有進入身體的物質都要經過肝臟的代謝,因此,用藥多,肝臟負擔和損害機會就增加。有些專家認為,我們的概念似乎不應除外任何藥物引起肝損害的可能,因而建議:
1、有輕微肝損害的患者,最好不用藥,其中包括非重型的病毒性肝炎,這類患者可自行恢復,非特效藥物不但對肝臟無益,且會有不利影響。
2、少用藥,對病情較重的肝病,非用藥不可,宜選用有效的藥,以最小劑量和最短的用藥時間。
3、有計畫地試用藥,對於肝病雖無特效藥物,但對新發現的據傳有效的藥,未嘗不可一試;試用期間應密切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通常可考慮4~6周為1個療程。•對性能、療效尚未確定的藥,連續用藥數月、甚至1年未見療效,仍繼續用藥,殊不可取

致病藥物

許多藥物都通過肝臟代謝,藥物引起肝能障礙者比較多見,因此有些產品在說明書上都說明患有肝臟疾病者慎用或禁用。近年又相繼報導, 一些過去認為對肝臟無明顯影響的藥物,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發生嚴重的甚至致死性肝損傷。藥源性肝功能障礙不少是在偶然化驗時發現的,其勸重程式有較大區別,有的不存在任何自覺症狀,僅化驗有輕度肝功能異常;有的可出現發熱、黃疸等臨床症狀;也有的突然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把源於藥物並具有類似病毒性肝炎症狀的肝炎稱為藥源性肝炎,藥源性肝炎並無牧民性診斷方法,當使用某種藥物後出現肝功能異常,一旦停迅速恢復,同時不存在可引起肝功能障礙的藥物外原因時,即可診斷。近年所發現的藥源性
肝炎有的屬於過去認為對肝臟無明顯影響的藥,有的屬於新推出的藥物,對此都必須引起重視。
撲熱息痛:在解熱鎮痛藥物中,目前認為首選藥物應是撲熱息痛,因為它的副作用小,療效好。但人們也發現,通過中毒機制損傷肝臟,它又具有代表性。服用撲熱息痛後90%的藥物在肝臟與葡萄糖醛結俁後排出體外,其餘10%經藥酶細胞色素p450催化後生成代謝產物乙醯對苯醌,此物質對肝組織具有較強毒性,但生成後經谷胱甘肽轉移酶作用, 迅速和谷胱甘肽結合而失去毒性,因此每日用量不超過2克是安全的。但是如服用過多,可使體內谷胱甘肽耗竭,有毒產物不能被解毒,便與肝細胞蛋白結合而引起肝細胞壞死,正常人一次服用10克即可引起範圍肝組織球 ,甚至肝功能衰。但在特殊情況下,即使服用6克左右也可引起同樣後果。這種特殊情況包括飲酒
(一次性大量飲酒或經常飲酒)、嚴重營養不良者,因為這些人體內光甘肽嚴重不中,不能有效地發揮解毒作用,即可導致肝組織壞死。因此嚴重營養不良的人或正常人飲酒前後都不要服用撲熱息痛。
非甾體消炎鎮痛藥:此類藥物可引起胃黏膜損傷是人所共知的,但也可能成為引起肝功能障礙的原因。如常用的雙氯滅痛在體內的中間代謝產物可與肝細胞蛋白質結合,從而獲得抗原性,然後通過變態反應機制而導致肝組織損傷。硫 乙酸同樣也可因變態反應而引起肝功能出現障礙。
氟甲醯胺:為雄激素受體拮抗劑,具有抗雄腺激素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前列腺癌。由於本藥可抑制線粒體呼吸和影響三磷酸苷生成而導致肝細胞損傷。由氟甲醯胺引起嚴重藥源性肝炎,許多國家均有報導。1996年美國《泌尿科雜誌》報導,經五年觀察,套用此藥導致肝球死而有20人死亡。一般在用藥後平均約3個月出現症狀,有廣泛肝細胞壞死。
口服降糖藥:90年代後期推出的提高對胰島素敏感性的胰島素抵抗改善藥曲格列酮,有報導可引起肝功能障礙,一般給藥1-6個月之間,特別是用藥3個月以上比較多見。a-甘糖酶阻滯劑阿卡波糖最近也有引起肝功能障礙的報導,因此套用本藥要密切注視肝功能變化。
另外,吸入麻醉藥氟烷,套用廣泛的中藥方劑小柴胡湯,均有引起嚴重藥源性肝炎的報導。

影響因素

1、藥物劑量:一般對肝細胞有直接毒性的藥物,劑量越大,肝損害越嚴重。
2、套用期限:有些藥物引起肝損害與用藥持續時間有關,如異煙肼引起的肝損害多在用藥3個月以上發生。
3、年齡:一般老年人易發生藥物肝毒性,主要原因是,肝細胞內微粒體酶系統的活性降低,對某些藥物的代謝能力降低。老年人常採用多種藥物合用,藥物彼此干擾。有些藥物主要經腎排出,老年人的腎小球濾過作用常減退,腎排泄減少,除造成藥物的血液濃度增高外,尚可出現代償性膽汁排出量增加。此外還有許多目前尚不明了的影響因素也可使老年人較易發生藥物性肝毒性。
4、性別:特異性主態反應性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害多見於女性。
5、營養狀態:營養缺乏,尢其是蛋白質缺乏,可使肝內具有保護作用的分子,如谷胱甘肽減少,增加機體對藥物肝毒性的易感性。
6、肝臟的原有疾病:如肝硬變患者對許多藥物的代謝作用均降低,以致於藥物易蓄積在肝內蒙古自治區,造成肝損害。肝功能嚴重損害的肝病患者,往往對一般劑量的鎮靜藥(如嗎啡類藥物)特別敏感,甚至可誘發肝性病。

症狀

藥物性肝硬化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1.服用損傷肝臟的藥物史,特別是能引起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藥物,如雙醋酚汀,甲基多巴,醋氨酚,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藥等,個別藥物呈隱匿性進展直至肝硬化,如氨甲喋呤,2.肝硬化的臨床表現,如門脈高壓症及其併發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等,3.肝穿刺活檢證實為肝硬化,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如各種病毒性肝炎,血清標誌物均陰性,除外心原性肝硬化等。

預防

藥物性肝炎重在預防,應注意下列各點:
1、每個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特別是用新藥治療時,要注意監視各種藥物的不良反,並定期測定、尿常規和肝、功能。
2、對既往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的患者,用藥時應特別注意。
3、對肝、腎病患者,新生兒和營養障礙者,藥物的使用劑量應審慎。
4、一旦出現肝功能異常或黃疸,應終止治療。
5、對有藥物性肝損害史者,應避免再服相同或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

飲食注意

肝硬化轉氨酶升高原因

▁▂▃肝臟本身的疾患,特別是各型病毒型肝炎、肝硬變、肝膿腫、肝結核、肝癌、脂肪肝、肝豆狀核變性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
▁▂▃除肝臟外,體內其他臟器組織也都含有此酶,因此當心肌炎、腎盂腎炎、大葉性肺炎、肺結核、乙型腦炎、多發性肌炎、急性敗血症、腸傷寒、流腦、瘧疾、膽囊炎、鉤端螺鏇體病、流感、麻疹、血吸蟲病、擠壓綜合徵等,亦均可見血中轉氨酶升高。
▁▂▃藥源性或中毒性肝損害,以及藥物過敏都可引起轉氨酶升高,並常伴有淤膽型黃疸和肝細胞損傷。
▁▂▃因為轉氨酶是從膽管排泄的,因此如果有膽管、膽囊及胰腺疾患,膽管阻塞,也可使轉氨酶升高。
▁▂▃對於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大病的人來說,還有可能因為長期酗酒導致酒精肝,或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脂肪肝,造成轉氨酶高。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傷寒、結核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妊娠急性脂肪肝等也是轉氨酶升高的常見原因。

用藥原則

藥物治療肝硬化是大家最常見的治療方法,因為他見效快,同時可以隨身攜帶,對患者來說挺方便的,但是大家考慮到他的缺點沒有。患者已經得了肝硬化,肝臟的受損程度可想而知,如果這時候再服用一堆西藥,對肝臟來說,無疑又一次加重了他的損失,藥都是含有毒性的,所以患者一定要慎重用藥並在專家的指導下服用!
其實飲食的治療很重要。很多患者會覺得我都已經是肝硬化了,食療就沒有必要了,這個想法是不對的,食療對肝硬化的治療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既安全、又無副作用。所以說患者平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太過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刺激性很大,多食用就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患者可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注意攝入適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因為脂肪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蛋白質可起到修復肝功能的作用。

用藥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一:正確使用抗肝纖維化藥物。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的病理基礎。早期肝硬化常有較活躍的纖維增生,有關指標明顯升高。因此,抗纖維化治療對於阻止早期肝硬化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用藥的基本原則還是針對病因,合理用藥,如絕大多數肝硬化的起因是B肝或C肝,如果早期肝硬化患者病毒複製指標仍然陽性,可以考慮抗病毒治療等方法。
注意事項二:慎用各種護肝藥。目前市場上的“護肝藥”品種繁多,有些甚至打出了非常誘人的廣告宣傳,但實際療效都非常有限。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宜服用護肝藥。若肝功能異常(血清轉氨酶或膽紅素升高),可選用1~2種護肝、降酶、降黃藥物治療等。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的時候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用藥。

飲食原則

1、軟而易消化的食物由於肝硬化晚期患者都伴有門脈高壓等症狀,所以在飲食一定要注意軟硬、溫度皆適合的食物,禁吃辛辣、油炸以及堅硬粗糙的食物,以防因為飲食不當造成食道劃傷,進而發生大出血的現象。
2、食物多樣可口化肝硬化晚期的食慾都比較差,而且肝功能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患者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以及可口花。這樣就可以很好的補充患者體內所需的營養物質,提高自身免疫力;另外也可以增加患者的食慾,保證體內所需的營養。
3、根據病情對症飲食一般的肝硬化患者都是需要高蛋白、低脂肪以及高維生素的食物,但是有部分患者應該根據自身的病情進行飲食。有些患者不能食入過多的蛋白質,否則會引起肝昏迷;而伴有肝腹水的患者要注意低鹽飲食或無鹽飲食,以防加重腹水的症狀。

飲食調護方法

1、合理選擇飲食,多進食蛋白質豐富、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
2、可以食用香蕉等有利於通腸道排便的水果,可以將腸道內產生的氨氣及時清除。
3、飲食要以清淡為主,禁忌油膩、辛辣、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在食慾下降、嘔吐、腹瀉的時候,多飲用鮮黃瓜汁、蘋果汁等補鉀的食物。
4、可以多喝優酪乳,以促進胃腸的消化和吸收。
5、禁忌飲酒,酒精對肝細胞有直接的毒害作用,長期飲酒還會引起上腹不適,食慾減退和蛋白質與維生素B族缺乏。

肝硬化的調理

肝硬化病情調理應注意哪些方面?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的晚期表現,早期肝硬化對患者危害並不大,但是隨著病情的進展發展至肝硬化失代償期時的患者,往往此時也會受到生命的威脅。因此肝硬化除了早發現早治療外,平時的調理對病情的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

肝硬化康復的注意事項

肝硬化在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受損、變硬。而目前靶向性細胞再生療法的套用可顯著軟化肝臟,提高肝功能 。

早期肝硬化如何用藥

藥物治療肝硬化是大家最常見的治療方法 ,因為他見效快,同時可以隨身攜帶,對患者來說挺方便的,但是大家考慮到他的缺點沒有。患者已經得了肝硬化,肝臟的受損程度可想而知,如果這時候再服用一堆西藥,對肝臟來說,無疑又一次加重了他的損失,藥都是含有毒性的,所以患者一定要慎重用藥並在專家的指導下服用!
專家提出,其實飲食的治療很重要。很多患者會覺得我都已經是肝硬化了,食療就沒有必要了,這個想法是不對的,食療對肝硬化的治療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既安全、又無副作用。所以說患者平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太過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的刺激性很大,多食用就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患者可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注意攝入適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因為脂肪可以為人體提供能量,蛋白質可起到修復肝功能的作用。
最後,專家提醒:早期肝硬化患者急於使病情好轉,在沒有醫生的建議下,跟風吃藥,結果吃的藥物不但沒有使病情好轉,反而加重了肝臟負擔。專家指出早期肝硬化患者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確定基本病情,由於肝硬化的種類有多種,比如酒精性肝硬化,藥物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等,所以根據不同,治療措施也不同。

預防肝硬化出血的飲食

預防肝硬化出血的飲食技巧,肝硬化出血往往是患者晚期的症狀。對於該類患者,一定要進行胃鏡檢查,了解食管靜脈曲張的程度和範圍,從而做好相關的治療。那么,肝硬化出血能夠預防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專家的介紹。
第一、飲食上應注意合理膳食、做到營養全面而均衡化,注意優質蛋白、熱量據病情的適量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的攝入,對機體免疫能力的提高、肝細胞的修復、病情的恢復都是很有利的,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第二、飲食上應注意少吃多餐、進食細嚼慢咽、七八分飽為宜,並且應避免食用降低血小板、影響凝血機制的食物及藥物,以免導致凝血機制障礙而誘發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第三、飲食上應注意以軟而易消化、溫冷適宜、清淡飲食為宜,勿吃堅硬、油炸、粗纖維、帶刺、辛辣食品,以免因飲食不當刺破或劃傷區長的食道及胃底而引起大出血。

藥物性肝硬化會引發哪些疾病

一、消化性潰瘍病:這是肝硬化的危害之一,得了肝硬化的患者,出現慢性肝病合併消化性潰瘍病者有人稱之為肝源性潰瘍病,其發病率15%~30%,遠較一般人群高,且大部分患者無典型臨床症狀,所以,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膽石症:一些得了肝硬化的患者還出現了膽石症,膽石症的發病率是很高的,為20%~30%。主要為膽色素結石,可能與溶血及膽色素排泄障礙有關,臨床表現也不典型,因此,人們千萬不能忽視了這種疾病。
三、慢性膽囊炎:許多人在得了肝硬化後,由於對肝硬化會引發哪些疾病發生不了解,使患者沒有及時治癒這種疾病,導致患者出現了慢性膽囊炎這種疾病,大部分患上慢性膽囊炎的患者為非細茵性,臨床無特徵性表現,少部分患者可能有上腹鈍痛不適或肝區不適,這對患者的生活有很大影響 。
四、門靜脈高壓性腸病:人們在得了肝硬化後,還會引發這類疾病發生,這類疾病的發病率為30%~40%,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部分患者可有腹瀉、便血等,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相似,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藥物性肝硬化的表現

1、臉消瘦、面黝黑,1/3以上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患者,其面部、眼眶周圍皮膚較病前晦暗黝黑,這是由於肝功能減退,導致黑色素生成增多所致。全身症狀主要有乏力、易疲倦、體力減退。少數病人可出現臉部色素沉著;消化不良症狀有食納減退、腹脹或伴便秘、腹瀉或肝區隱痛,勞累後明顯。
2、得了肝硬化有什麼表現?患者還可能出現乳房脹、睪丸縮,肝臟對人體血液中性激素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肝硬化早期症狀時雌激素增加,雄激素減少,男性可見乳房增大、脹痛,睪丸萎縮。對女性來說,肝硬化時性激素紊亂,肝硬化也會引起月經紊亂、乳房縮小、陰毛稀少等 。
出現肝硬化的表現以後,患者就要注意及早診斷,及早醫治。在診斷的時候要注意的是,對於原因不明的肝腫大,特別是肝質地堅實、表面不光滑者,必須採用各種方法包括超音波、腹腔鏡、肝活組織檢查等來確定其性質。對於病毒性肝炎、長期營養缺乏,長期飲酒、慢性腸道感染等患者,必須嚴密隨訪觀察,以期早期診斷。

醫學保健知識

通過這組醫學知識,學到疾病的知識,提高了預防疾病的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