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雞

榛雞

榛雞俗稱“飛龍”(東北又有“樹雞”、“樹榛雞”之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屬於雞形目,松雞科鳥類,在全世界共有2種,即花尾榛雞、斑尾榛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形適中,比鴿大。體羽棕灰,具暗色斑紋;雌雄羽色差異極小。頭上具羽冠。翅短圓;組成翅尖的為第4枚初級飛羽;第1枚較第2枚短甚,長度介於第7與第8枚之間。腋羽稍長,呈黑白相雜狀或具黑白二色相間的橫斑。尾羽16枚,外側尾羽稍短於中央。跗跖被羽2/3,各趾兩側具櫛狀突 。

主要物種

花尾榛雞 Tetrastes bonasia (Linnaeus)

別名:松雞(辭典)、飛龍(東北)

地理分布:花尾榛雞居留在東北北部和中部。國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 。

榛雞 榛雞

鑑別特徵:是我國松雞科鳥類中最小的一種,體大似鴿。雄鳥頭上有短羽冠;上體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橫斑;頦和喉黑,下體暗棕褐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呈花斑狀,而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鳥略同,但頦和喉大都棕白 。

形態特徵:雄性成鳥:鼻孔被有黑羽,雜有少量淡黃色;額白,後緣以黑羽;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並具羽冠;後頸和上背均棕黃,而具栗褐色細橫斑,羽端具狹小棕灰色邊緣;兩頰白色;頸側上方羽毛特長,與耳羽同色,均為暗褐色,下方為白色;額,頰及頸側的白色前後相連成一條顯著的白色縱帶;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轉為棕灰,栗褐色橫斑變狹而不顯,並微具暗色羽乾紋。中央一對尾羽棕褐,滿雜以更暗色的蟲蠹狀細斑,並微具若干模糊的栗褐與淡白並列的橫斑,外側尾羽基部灰褐,雜以暗褐色蟲蠹狀細斑,並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白色。肩羽棕褐,雜以栗褐色塊斑及白色羽乾紋,其在外側者,外明尖端具大形白斑,相連成一條白色縱帶;兩翅覆羽大都灰褐,中覆羽具白色端斑,前後亦連成一系列白斑;飛羽暗褐,外側的初級飛羽的外翈有雜以棕白色的邊緣。喉黑色,周緣有白色縱帶;胸部暗棕褐,具白色羽緣,二色之間有栗褐色橫斑;腹、脅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白色更發達,在腹部棕褐色幾乎全被覆蓋著;兩脅雜以紅棕色。

榛雞 榛雞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上體較棕黃,因雄鳥體羽的灰色均由棕黃色所替代;背部的栗褐色細橫斑變粗,自下背以後的黑斑幾乎都被掩蓋著;頦黃白色;喉棕黃而具黑色羽緣、喉周的白色縱帶不顯著,至限後中斷;額亦不白。

雛鳥上體紅棕色,額中央的栗黑色縱帶延伸至頭頂,頸側的栗黑色縱帶更顯;背羽具白色羽乾紋和羽端斑,並雜有栗褐色;肩羽與背同色,但具不明顯的淡褐色橫斑,其外緣和末端均綴以黑褐色;飛羽暗褐,其外翈具一系列棕斑。尾長僅20毫米,呈灰褐色而具深褐色點斑。下體近白,胸和兩脅均雜以黑褐色斑。嘴和腳黃色。7月以後的幼鳥羽色與雌性成鳥相似。

虹膜栗紅色;嘴黑色和淡黃;趾黑褐,各趾兩側具櫛狀突 。

經濟意義 肉鮮美,是當地珍貴的野味。羽毛加工後可做填充物。在呼瑪、愛輝、嫩江、遜克等縣產量最多,為狩獵主要對象。每年捕獵達30000隻以上 。

斑尾榛雞Tetrastes sewerzowi Przevalski

別名:羊角雞(四川名)

地理分布:斑尾榛雞是我國的特有種,產於甘肅、青海、四川等省。

鑑別特徵:大小如花尾榛雞。雄鳥上體栗色,具明顯的黑色橫斑;頦、喉黑色,周緣圍以白色;胸栗,向後近白,均具明顯的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白色橫斑和羽端,雌鳥相似,但較暗鈍。

榛雞 榛雞

形態特徵:雄性成鳥:鼻孔羽黑色;額白,各羽端黑;頭頂和枕部深栗色,雜以黑色或淡橄欖綠的灰色點斑;眼後具一條散有黑斑的白色縱帶,伸展到後頸;眼下左右各有一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先,延至頸側,並與喉的後部相連;耳羽深栗色。背、腰、尾上覆羽均為栗色,具清晰而有規則的黑色橫斑,各羽具狹窄的淡灰色羽端;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狹形白色橫斑和羽端,中央一對尾羽栗棕色,雜以黑色蟲蠹狀細斑,並具7—8條黑和棕白並列的橫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蟲蠹斑或塊斑,並雜以白色羽乾紋;初級飛羽暗褐色,外嘲雜以淡栗色邊緣;次級飛羽暗褐,外啊具有不規則黑斑的淡棕色寬闊橫斑,羽端亦淡棕色。頦、喉黑色,邊緣圍以上述的白色縱帶;胸與兩脅均淺栗,具黑色橫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雜以白色羽乾紋;腹羽均呈黑、白相間的橫斑,形成耀眼的斑駁;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端和狹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鈍,不鮮艷。鼻孔羽毛不呈黑色,而與額同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後縱帶淡黃綴白;頦、喉淡棕黃色,羽端沾黑,其周圍不具白色縱帶。

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腳呈角黃色 。

生態:斑尾榛雞通常棲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處的山柳、金臘梅等灌叢,亦見於雲杉林和赤楊林。秋後常結群生活,尤喜棲於杜鵑灌叢中(當地稱杜鵑林為羊角林),故斑尾榛雞通稱羊角雞。食物包括高山植物種子、草籽及小毛蟲、偽步行蟲科及金花蟲等 。

生物學特徵

榛雞 榛雞

榛雞是林棲鳥類,平時多在松樹枝權間隱蔽,有時人們走到附近,仍然不動。在林下灌叢間緩慢走動,受驚時能急跑,急跑幾步再起飛,有時也直接起飛,飛行時兩翅鼓動很響,飛行迅速,一般飛行2—3米即落於樹上低枝處,在人接近時復又起飛。遇驚時,常緊貼樹枝上或隱蔽在樹枝中。大雪覆蓋後的冬季,在樹上活動的時間較多,但不在樹上棲息,而在地上雪窩裡過夜。

繁殖季節不成群,其他季節多成小群活動,有3—4隻或6—7隻一群,也有多到10餘只的。一般在拂曉便開始覓食活動。尋食時榛雞群分散開,各自找食,彼此間保持有一定的距離,並不時發出“gi—gi—gi”的叫聲相互聯繫。

榛雞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特別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楊柳及樺樹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種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如越橘、羊奶子、稠李等。食物隨季節而異,春夏季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為枝梢及少量菜荑花序,有時也食寄生於樹上的苔蘚類。 。

地理分布

榛雞是古北界特有的鳥類。分2種,即花尾榛雞和斑尾榛雞。花尾榛雞分布於我國東北部;國外見於蘇聯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斑尾榛雞隻產於我國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

人工養殖

人工孵化

榛雞 榛雞

花尾榛雞的孵化期為23~24 d。選擇種蛋大小適宜,一般為14~18 g,顏色稍深且品質新鮮的種蛋,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 min,水溫38 ℃,清洗瀝乾水分後即可入孵。可用配有恆溫控制儀的水床孵化,也可用小型電動孵化器孵化。種蛋孵化盤的間距要適宜,以榛雞蛋不掉下為宜。孵化溫度為:1~10日胚齡為38.2~38 ℃,11~20日胚齡為37.8 ℃,21~25日胚齡為37.6 ℃;相對濕度為:1~22日胚齡為65%~55%,23~25日胚齡為65%~70%。

場舍建設

榛雞 榛雞

場址應選擇環境安靜、無污染、地勢稍高、背風向陽及排水良好的地方。有條件的可選擇有天然草地的僻靜林地。禽舍主要由房舍和運動場組成,房舍可分為育雛舍、育成舍和種雞舍,育雛舍注意保溫,育成舍和種雞舍應設定足夠的棲架,滿足榛雞登高棲息的習性。運動場應設定網室,面積是房舍面積的2倍,可搭建避風雨和產蛋用的小棚,還應栽種松樹,地面鋪3~5 cm細沙。

飼養管理

1、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雛雞生理特點:雛雞絨毛稀少,抗逆性差,體溫變動範圍為37~39 ℃,因此飼養環境溫度應保持恆定。消化機能不健全,消化非動物性蛋白的能力差,應儘量滿足其對動物性蛋白的需要。雛雞出殼時,喙為肉紅色,出殼4 h左右開始有啄食動作,可以根據雞群狀況考慮飲水餵食。

育雛方式:花尾榛雞育雛期指出殼至4周齡。育雛方式可用育雛籠育雛、網床平面育雛、地面平養育雛,最適宜的育雛方式是籠養,最初幾天需在底網上鋪一層塑膠網,防止雛雞腿部受傷。保暖可採用紅外燈、育雛傘、爐及暖氣等方式。

育雛條件:溫濕度是育雛的關鍵。1~10日齡為37~33 ℃,相對濕度為65%~70%;11~20日齡為32~26 ℃,相對濕度為65%~60%;21~30日齡為25~22 ℃,相對度為55%~50%。育雛期要求溫度穩定,切忌忽冷忽熱,並根據雛雞的狀態及時調整溫度。適當通風,防止賊風和穿堂風,不要在雛雞休息時進行風,防止感冒。育雛室光照要均勻,1周齡前保持24 h光照,1周齡後每天光照14~16 h,光照強度應以保證雛雞正常採食飲水為宜。

飼養管理:雛雞出殼4~6 h可進行初飲,必須飲溫水。可飲0.1%高錳酸鉀水,有利於清理腸道,排出胎便,刺激雛雞的食慾。還可在飲水中加入葡萄糖、多種維生素或解多維、氟苯尼考等,讓其自由飲用。飲水應清潔,水溫不能過低,避免發生腸道病,水溫接近室溫。飲水1~2 h後開食。開食料灑在已消毒的塑膠薄膜上,1~7日齡讓雛雞自由採食,做到少餵勤添。開食料用碎玉米面加熟蛋黃,20隻雛雞每天用1個雞蛋黃,弱雛可補飲牛奶,以提高成活率。7日齡後改餵雛雞配合飼料,飼料的蛋白質水平不低於23%,每天飼餵4~6次,補充多種維生素,在飼料中加入1%沙礫,以幫助雛雞消化。育雛密度60隻/m2為宜,避免相互啄斗和擠壓,加強野性馴化,保持環境安靜,防止噪音和顏色等刺激造成應激反應,嚴重會導致死亡。

榛雞 榛雞

2、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5~18周齡為育成期。育成前期(5~8周齡)仍需在舍內飼養,蛋白質水平不低於22%,保證室內溫度恆定,適當通風和光照,密度為20~25隻/m 。育成後期(8~18周齡)可轉為舍外地面平養,每日光照14 h為宜,光照強度稍弱,密度為10~12隻/m 。蛋白質水平不低於18%,飼餵乾粉料或顆粒料,自由採食。飼料以穀類飼料為主,應保證動物性蛋白質料,適當添加糠麩類飼料。冬季氣溫低可添加一些原糧,保證能量需要;其他季節注意添加青綠飼料,滿足其對維生素飼料的需求,並能加強野性馴化。定期疏散密度,及時進行公母分群飼養,合理搭配飼料,防止發生啄癖。

3、成年種雞的飼養管理

花尾榛雞19周齡後為種雞階段。每年4月初,應按照1∶3~1∶4的公母比例組群進行籠養,4月中旬開始產蛋,產蛋量約為12~20個。產蛋前保證飼料全價,提高飼料蛋白質水平到16%,適當添加維生素E和青綠飼料,促進榛雞發情滿足產蛋需要,延長產蛋持續時間,增加產蛋量。飼料用粉料或粒料均可,沒完全馴化的種雞可以搭配飼一些野生漿果,提高其成活率和繁殖性能。每天飼餵3次,飼餵量為35~45 g。夏季飲水經常更換,做好防暑降溫;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可使種雞春天提前產蛋。花尾榛雞的種用年齡一般為3~4年,人工飼養條件下,應以幼齡榛雞為主,一般占60%~75%,以保證種雞群的繁殖力。

疾病防治

花尾榛雞抗病力差,死亡率高,因此飼養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防疫。1~5日齡,用氧氟沙星或恩諾沙星,50 mg/kg飲水,預防雞白痢;7日齡用新城疫Ⅳ系疫苗滴鼻點眼;9~11日齡用氟苯尼考預防大腸桿菌病,用地克珠利預防球蟲病;14日齡接種B87株傳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16~18日齡用頭孢噻呋鈉或新黴素預防大腸桿菌病;21日齡進行新城疫疫苗二免,60日齡再用新城疫Ⅰ苗肌注,還需在30日齡和60日齡根據飼養地區情況預防雞痘和禽霍亂 。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