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類型

種類組成
中國亞熱帶針葉林群落主要分布在廣東,廣東亞熱帶針葉林的建群種為馬尾松和杉樹,它們都屬於亞熱帶區系成分。林下的組成植物較簡單,優勢種較明顯,但不同地區各有差異。在粵北地區,林下灌木層,包括一些喬木種的幼樹,主要為亞熱帶成分,常見的有繼木(Loropetalum chinense)、烏飯樹(Vaccinium bracteatum)、映山紅(Rhododendron simsii)、山胡椒(Lindera spp)等。而在粵中地區,則以熱帶種類成分為主,如桃金孃、崗松(Baeckea frutescens)、大沙葉、黃牛木、算盤子(Glochidion spp)等。
外貌結構
馬尾松林是一種常綠針葉喬木群落,同時又是單優勢種群落,故外貌比較整齊一致,結構較簡單,可明顯分為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三層。喬木層的高度和覆蓋度因林齡不同而差異很大。自然林中喬木分布疏密不均,高矮不一,常混雜有少量闊葉樹。人工林一般按一定株行距栽培,多成為高度、胸徑較一致的純林。灌木層高度不大,與喬木相距較遠。草本層高度多為15—20厘米。杉樹林也是常綠針葉喬木群落,結構也明顯分為三層。喬木層純為人工栽培的杉樹,分布均勻,高度、胸徑一致,林冠較整齊,林下灌木層和草本層的植物生長旺盛,多為耐陰性種類。一些灌木可伸展到喬木樹冠之下,草本植物以蕨類為主,終年常綠。
基本類型
馬尾松林:可分天然林和人工林兩類。天然林多分布於交通不便的山區或丘陵地區,如粵北仁化的長江墟、白石洞,乳源的湯盆水、英德的滑水山和信宜北部等地區,其中以粵北山區較集中。天然林的兩個主要群落,是馬尾松、桃金孃、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纖毛鴨嘴草群落(分布於粵西、粵中、粵東的南亞熱帶低山丘陵上)和馬尾松、繼木、芒萁群落(分布於粵北的中亞熱帶海拔300—500米間的丘陵低山上)。而人工林則多分布於交通較方便的丘陵地區,如粵東的梅州、興寧、五華等縣和粵中的增城、高要等縣。其主要兩個群落類型是馬尾松、崗松、烏毛蕨(Blechnum orientale)群落和馬尾松、荷木、桃金孃、芒萁群落。
杉樹林:屬於人工林或半人工林,多集中分布於山區,如樂昌的坪石、仁化的扶溪、乳源的瑤山、五華的龍村,以及大埔、興寧、懷集、鬱南、信宜、高州、陽春等縣。它的兩個主要群落類型,是杉樹、繼木、山胡椒(Lindera glauc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群落(分布於粵北的中亞熱帶山地)和杉樹、黃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九節(Psychotria rubra)、烏毛蕨群落(分布於粵西和粵東的南亞熱帶海拔400—800米以上的山地)。
主要物種

針葉林動物種類較單純,主要由耐寒性和廣適應性種類組成,包括大部分苔原帶動物,如馴鹿、旅鼠、雪兔、北極狐、雷鳥等。其生命活動的季相變化顯著,有些動物冬季進入冬眠,如棕熊;或貯備食物過冬,如松鼠;許多鳥類和一些哺乳類則具有季節性遷移。動物種群數量變化受天氣條件和食物豐欠的影響,極不穩定,有周期性變化。針葉樹籽歉收時會引起一些動物的大批遷移。
代表性動物:哺乳類有駝鹿、馬鹿、狼獾、貂、猞猁、松鼠、花鼠。鳥類有松雞、榛雞、三趾啄木鳥、交嘴雀、松鴉、載菊等。兩棲類僅有北美的雨蛙,數量較多。爬行類十分貧乏,只有歐亞大陸的極北蝰和胎生蜥蜴為典型代表。針葉林下地面發育的腐殖質層中包含有蟎、彈尾蟲、線蟲和大量昆蟲幼蟲等土壤動物。針葉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在西伯利亞和加拿大一些地區受人類干擾不大。但伐木和對毛皮獸的狩獵,對動物群落已造成一定危害。
主要特性

相關研究

冷杉屬在西藏分布最廣的樹種為急尖長苞冷杉,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察隅、波密、米林等地。其次是西藏冷杉,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吉隆、聶拉木、定日等地的濕潤山地的亞高山地帶。長苞冷杉、蒼山冷杉和川滇冷杉、黃果冷杉、鱗皮冷杉主要分布在察隅以東橫斷山脈的下段,是其在川滇的分布中心向西延伸的部分。在察隅曲西支的谷地中分布著黃果冷杉的變種—雲南黃果冷杉,其分布區面積不大,但生產力很高。察隅冷杉和墨脫冷杉是這次科學考察中發現的新種和新變種,其分布地區均比較局限。亞東冷杉僅發現於亞東地區,在海拔2800-3800米的地帶形成小面積純林。
暗針葉林的群落結構,是森林地植物學界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就有不少學者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並深人地探討過這方面的問題。然而總的來說,大部分工作都是致力於對泰加地帶暗針葉林群落結構的研究,而對山地暗針葉林,特別是亞高山暗針葉林結構的特點總結的不夠。60年代中國科學工作者對川滇林區暗針葉林的研究,大大豐富了對山地暗針葉林群落結構的了解。西藏的暗針葉林是歐亞大陸暗針葉林最西南的一部分,也是暗針葉林垂直分布最高的地區。對西藏暗針葉林群落結構的研究,並與其它地區進行對比,對於全面了解暗針葉林的植物與植物間以及植物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