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早期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其單體平面設計受民間傳統建築的影響,外觀呈現江南傳統民居特色,大門用石發券上砌三角形或長方形,半圓形或弧形凹凸花紋。封火牆做馬頭形式或觀音兜壓頂。清末民初的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因漸受國外建築影響,在局部裝修方面模仿西洋建築細部處理手法。
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平面布局共同特點是大門置於房屋的中軸線上,大門內有一橫向長方形或方形天井,屋正中為客堂間,左右為次間和廂房間,橫向扶梯在客堂的後面通向二樓。扶梯間之後有橫向長方形天井,最後排為單層灶披間等。早期開間(指明間)平均在4米左右,客堂進深(指明間)在6米左右,總進深為15米左右,偶有18米者。
後期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增加了後廂房的布置,因而長方形後天井的面積相應縮小。同時又出現了比較經濟的單開間平面,主要將早期的橫向後天井改為縱向小天井。這種布置方式,在後來建造的里弄住宅中較為普遍。
清同治九年~宣統二年,早期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的總平面布置,為結合地形多建房屋起見,對通風、採光、朝向多欠考慮,往往形成房屋排列擁擠和凌亂。清宣統二年~民國8年後期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總平面布置比較注重排列整齊和好的朝向,支弄數量也有增多,但弄的寬度仍在4米以下,加上石庫門圍牆甚高,因而外觀比較封閉。
方法
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的構造和用料主要沿循傳統做法,承重內外山牆及木柱多數用清水三和土、灰漿三和土做基礎。木樁基礎之上常置柱墩,桑皮石再上置圓形石墩,以防木柱腳受潮。非承重分間牆,則多用半磚牆,築於碎磚基礎之上。所用磚料多為土坯制黃道磚。正屋一般所用立帖為5柱落地,後期也有4柱落地,進深較大的房屋則常用7柱落地,木質地板。客堂地坪常鋪方磚或實鋪木地板。屋面採用蝴蝶式泥瓦。天井前面的圍牆為一磚牆,常用條石為基礎。
意義
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初期建築規模不大,一般在10~20個單元之間。隨著市內人口激增,工商業日益繁榮,建築材料大量傾銷於市上,房地產商以其租金收益擴大投資,建築規模逐漸擴大,如民國5年(1916年)建於新閘路的東西斯文里,住宅高達510個單元之多。
地點
上海早期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有:北京東路興仁里;中山南路吉祥里;豆市街敦仁里;中山南路棉陽里。這些均為清光緒二年(1876年)以前的老式石庫門住宅,約於宣統二年(1910年)後翻建過。此外還有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的廈門路仁興里;建於二十六年左右的廣東路老昌興里;建於三十三年的浙江中路洪德里;建於清宣統二年的廣東路公順里等。
後期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有:建於民國3年的淮海中路寶康里;建於民國4年的北京西路聯珠里;建於民國5年的雲南中路老會樂里;建於民國8年的北京東路餘蔭里和湖北路迎春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