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印古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足部按摩療法”。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於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一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現代醫學健康法”,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足反射療法大會”。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
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鍊。
人有腳,猶如樹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腳對人體起著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專家認為,足部按摩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血液循環理論。腳在人體最底部,血液中的尿酸晶等有害物質沉積在腳底,不利健康。通過足底按摩,分解沉積在腳底的有害物質,可使其通過汗液、尿液排出體外。二是反射原理。“腳是人的第二心臟”,人的臟腑器官與足底穴位是一一對應的。足部按摩通過反射區促使大腦傳導信號,改善人體內分泌和血液循環,調節生理環境。三是全息論原理。中醫以局部觀全體,把腳看作是人體的全息胚,上面充滿了五臟六腑的信息,對腳的按摩就是對全身的按摩。四是中醫經絡學原理,亦即中醫三陰、三陽學說。足部按摩通過對腳的按摩能刺激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係。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繫。因此, 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容器選擇
足療需要腳全部泡在水中侵泡,既然是泡,就要體現出一個"泡"字
來。"泡"在這裡體現是,水要多,熱量要夠,時間要長。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就行。那樣是起不到養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腳,而不是泡腳足療。
足療容器的選擇要求
1、質地應無害、安全、保溫性能好。
2、高度一般泡腳盆的高度最好超過20厘米[沒過踝關節]。
3、結構可買一些具有物理治療功能的浴腳器。
選擇一個正確的泡腳盆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結合這些特點,正確的選擇是功能型的,如:磁療泡腳盆,它採用的是進口ABS工程塑膠一次性成型結構結合遠紅外陶瓷粉保溫效果好 ,有殺菌,抑菌的作用,設計採用前大後小的弧形結構,比一般的腳盆深,輕便不占地方,盆底部設計有凸起的按摩點,湧泉穴的部位有2塊強磁體,磁場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降低末梢神經的興奮性,促使致痛物質的分解和轉化,從而具有鎮痛作用;磁場可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通透性,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和滲出物的吸收。同時,磁場還能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似改變病人的全身狀態,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疾病的復發;磁場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滲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具有消腫作用。泡腳的同時持續刺激穴位按摩,加中藥泡腳粉即可達到養生保健及治病的目的。
簡介
濯足草本足浴液“濯足”zhuózú語出《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本謂洗去腳污。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退不終否,進亦避榮。臨世濯足,希古振纓。”宋張孝祥《水調歌頭·泛湘江》詞:“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詠史詩》八首之五左思(字太沖,太康年間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游。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水調歌頭》泛湘江張孝祥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吳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濯足草本足浴液》婁興華古有孟子滄浪之水濯足,今有世人草本入水健足。臨睡濯足,安神靜心,任三九北風寒,吾獨塵埃外;溫養之氣足底升,濯去萬千病;水調歌頭常頌,濯足草本經。足浴液是一種用於足部保健,足部治療的一種洗劑,一般有中藥保健類的和保健清潔類。足浴液品牌:濯足草本足浴液獅傲康足浴液獅傲康純草本足浴粉等足浴液成為保健治療與一身的家庭自療方式。是通過足部給藥,實現用腳吃藥,把病去掉的一種可行方法。
眼下,在大多數人認為:足療就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足療法分為以下三大類:1.熱水足浴法2.足部按摩法3.中藥足療法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中醫歷來就非常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
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線人體臟腑的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理療學的觀點看,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至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至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鬆的按摩雙腳,先腳背後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症。
其中小兒中藥足療法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足療法
小兒中藥足浴法的來源及發展:小兒中藥足浴法同其它藥浴療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行以汗”可見當時已提倡用沐浴療法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藥方》載有“嬰兒病癇方,取雷尾三果治,以豬煎膏和之。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水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隋唐時期《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傷寒》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的浴兒、浴足十一首等等。宋代兒科醫家錢已對本療法用於兒科證治。清代吳尚先收集前人大量外治經驗,一生採用外治法治療疾病,成為真正的小兒中藥足浴法的鼻祖。目前國內繼承最系統的小兒中藥足療法為鄭氏小兒中藥足療法,從晚清到現在,經過鄭氏紅藥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使小兒中藥足療法從理論到實踐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足療,即熱水洗腳,加之一些科學的腳部按摩。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和“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作用
促進循環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血液循環系統流動,輸送營養,排出廢物。促進血液循環對機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健康人都有一雙腳,但您有沒有想過腳承受著多大的壓力? 每走一步,一個68千克重的人其足部將承受260千克的壓力。平均每一天,您的雙足要承受260萬千克的壓力。這一數字大約相當於4 萬個人在你鞋上踩一下所產生的壓力。
腳在人體中距心臟最遠,如果腳部末梢循環產生障礙,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進而導致新陳代謝不暢、全身組織器官功能下降。進行足部按摩,可使足部的血液循環順暢,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補充營養,使您的機體健康、正常地運轉。
調節神經
神經系統是機體內起主導作用的調節機構,神經組織遍布人體各個部位,在控制和調節機體活動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組織重要而複雜的生理功能都是通過反射活動來完成的,完成這種活動的基礎就是神經元。
神經元通過反射活動,保證了機體內部的統一,使各器官的功能活動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足部分布著非常豐富的神經組織,通過有效刺激足底反射區,可使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調節,使正常的更強壯,不正常的得以改善和恢復。
疏經活血
經絡具有聯繫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筋骨皮肉等組織器官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使機體協調統一。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人體十二經脈中有六條經脈到達足部即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通過足部刮痧按摩治療,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病痛,調節和恢復人體臟腑功能,使失調、病變的臟腑功能得以重新修復和調整,進而達到康復。
套用廣泛
足部反射區按摩療法適用於多種疾病,也可單獨用於日常保健。
1 .內科疾病
(1)呼吸系統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2)循環系統疾病:如高/ 低血壓、冠心病、心臟病、貧血、心絞痛、下肢靜脈曲張等。
(3)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痔瘡等。
(4)泌尿系統疾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泌尿繫結石等。
(5) 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
(6) 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動脈硬化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癲癇、焦慮症等。
2 .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 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帶下病、盆腔炎、更年期綜合症、不孕症、性冷淡症等。
3 .皮膚科疾病:如痤瘡、黃褐斑、脂溢性脫髮、白髮、濕疹、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斑禿、帶狀皰疹等。
4 .傷科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慢性腰肌勞損、退行性脊柱/ 膝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5 .眼科疾病:如老年性白內障、開角型青光眼、近視眼、迎風落淚、老花眼等。
6 .耳鼻咽喉口腔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炎、口瘡、耳鳴、中耳炎、牙痛等。
7 .腫瘤科疾病:如乳腺癌、腫瘤放療與化療反應等。
8 .男性疾病: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睪丸炎、附睪炎、男子不孕症等。
9 .兒科疾病:小兒厭食症、小兒遺尿、小兒驚風、小兒營養不良等。
10. 老年疾病:冠狀動脈硬化、帕金森症、中風后遺症、半身不遂等。
現代社會隨著工作壓力不斷增大,人們的身體健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人們對健康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期來得都要迫切。同時,人們要求獲得健康要以不影響工作及生活為前提。然而,一般的醫療方法要么花費大量金錢,要么耗費大量時間,且病人要遭受一定的痛苦,這是惜時如金的現代人所不能接受的。
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人體經絡學說、全息理論和現代反射區體系,結合世人的生理、心理特徵,揚長避短,厚古薄今,經過長期而系統的探索實踐。
足浴保健
人體健康與腳密切關聯。人有腳,就好像樹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腳對人體的養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視和研究。其中“足浴”更以其簡便靈驗的特點,盛行千載而不衰。古書《瑣碎錄》中稱:“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文壇巨匠蘇東坡、陸游等留有“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的詩句。貴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的養生之道。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六十多個穴位。如果經常用熱水浴腳,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強血脈運行,調理臟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我國民間歌謠云:“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是頗有道理的。
人們的腳掌上密布了許多血管,故國外醫學專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掌上有無數的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腳掌上還有通往全身的穴位,腳心上有個湧泉穴,按摩這個穴位,具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所以按摩腳心能活躍經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利於健康長壽。老年人經常按摩腳心,可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足浴時,水的溫度一般保持在40℃左右,水量以能淹過腳踝部為好,雙腳放熱水中浸泡5至10分鐘,然後用手按摩腳心。按摩的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浴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膝心歪向內側。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右腳時用左手,交替按摩,直到局部發紅髮熱為止。動作要緩和、連貫,輕重要合適。剛開始速度要慢,時間要短,等適應後再逐漸加快按摩速度。在按摩腳心的同時,還要多動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拇趾是肝、脾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慾,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之可防便秘、肋骨痛;小趾屬膀胱經,能糾正婦女子宮體位。所以,足浴後按摩腳底、腳趾具有重要的保健醫療作用。尤其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失眠、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痛經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足浴時,在熱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可防治腳癬、腳乾裂、腳臭、腳汗過多、足跟痛、凍瘡、下肢浮腫麻木、四肢不溫、行動無力、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及夜尿頻症。
原理學說
循環學說
由於心臟有節律的搏動,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環流動,成為機體內外物質運輸和交換的重要通道。當人體某個器官機能異常或發生病變時,就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沉積在循環通道上。由於足部是處於遠離心臟的部位,加之地心引力的影響,這些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在足部沉積下來,造成局部皮膚組織變異的現象,如皮膚變色、皮下顆粒、索條硬結節等。通過採用足部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血流通暢,最終通過腎臟等排泄器官將這些沉積物排出體外,恢復臟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反射學說
人體各個系統能彼此保持密切的聯繫、合作與協調,是依靠複雜的體液、神經等能流系統來完成的。人體的體表和內臟到處都有豐富的感受器,當感受器接受到外界或體內環境的變化就會引起神經衝動,沿傳入神經到中樞神經,中樞神經進行分析綜合產生新的衝動,再沿傳出神經傳至器官、腺體或肌肉,使之作出相應的反應。這就是神經反射的過程。足部分布著由許多神經末梢構成的觸覺、壓覺和痛覺等感受器,它處於人體最遠離中樞神經的部位,其信息傳遞的途徑是足部——脊髓——大腦,而脊髓有與各個臟腑器官連線。因此,足部存在著人體各個部位和臟器的信息,同樣足部受到的刺激也可以傳遞到全身,是一個反應最敏感的反射地帶,所以當人體各部位臟腑器官發生異常時,足部就會出某些相關的信息。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中醫的主要理論根據,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五千年前中國黃帝內經就記載足部按摩能使人健康的文獻《觀趾篇》。當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體經絡是存在的,它的結構是經絡線,角質層較薄,所以低阻抗;經絡循行線非常敏感,周圍有非常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束;經絡循行線上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而且特別密集,代謝血流旺盛,所以是高紅外線輻射;經絡周圍的肥大細胞成鎖鏈狀密集排列,所以是高冷光的;經絡全程是一條非常細的結締組織束狀態的“通道”,此通道具有高振動音的特性。
經絡是一個“通道”,通道受阻人就會感到不舒服。經絡循行線是由人體各部位的穴點連線起來的,我們的雙足上有很多穴位,當我們按摩足部反射區時,就會刺激這些穴位,它同血液循環和反射原理一樣,沿經絡循行線進行傳導。這種傳導方式就像“多米諾骨牌”,從而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中醫認為“痛則不通,不通則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按摩足部反射區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全息胚學說
“全息”,原是物理學中的概念,運用雷射拍攝下照片,其底片的一個部分仍可以複製出整體的影像。即每一個局部都包含著整體的信息,只不過局部越小,包含的整體的信息越少,複製出的整體形象越模糊而已。任何多細胞的生物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或起始細胞通過細胞的有絲分裂而來的。因此生物體上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信息,把這樣相對獨立的部分稱為“全息胚”。例如植物的枝葉,人體的手、足耳等,這些全息胚上存在著與整體各個器官相對應的位點,而位點的排列則遵循著人體解剖圖譜。
因人的雙足與其他全息胚相比,由於面積大而包含著的信息也豐富,複製的整體形象也較清楚,容易辨認和掌握,而且操作簡單,故足部按摩作為防病、治療、保健的一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按摩步驟
一、含苞未放:把腳擦乾,之後塗抹潤膚油。
二、金魚擺尾:雙手橫向拍打雙腳外側,起到放鬆小腿肌肉的作用。
三、隔牆有耳:雙手握住一隻腳,向內稍用力擠壓。
四、仙鶴展翅:雙手在腳背處上下搓熱整個腳部,起到循環血液的作用。
五、細水長流:點住腳心輕壓,有助於身體排泄廢物。
六、蜻蜓點水:輕刮大腳趾,能夠改善頭痛頭暈,有助睡眠。
七、火燒連營:中指、食指關節按壓腳底穴位,能夠緩解胸悶症狀。
八、仙人指路:食指輕刮腳趾,達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九、重於泰山: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排山倒海:雙手交錯按壓腳背與腳心。
十一、足部按摩:雙手輕輕擠壓腳側,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十二、大功告成:雙手輕捏腳背穴位,能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
常見形式
目前國內足療主要有3種形式:
一、以足部反射區及若石健康法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傳統中醫按摩手法。
二、以足部穴位為主,以足部針刺手法為主。
三、足部反射區與傳統穴位結合,手法亦為上兩種手法結合。
保健常識
保健順序
如果是對整個足部繼續按摩,就從左腳開始,然後在到右腳。按摩時,應先按腳底,從腳底內側、到外側,最後是腳背。足部按摩完畢後,在對小腿部分穴位進行按摩。按摩足底的時候,先從基本反射區開始,再到病變反射區。對於腎、輸尿管和膀胱反射區的對應穴位,需先進行按摩刺激,從而刺激排泄系統,再按摩與心、胃、脾等部位相應的反射區。
按摩力度
足療按摩時需要用到一定力度,按摩力度不宜過輕。按摩過程中出現酸脹感時,此時使用的力度是比較合適的。另外,按摩力度和節奏也要均勻,不能時輕時重、快慢不一。如果體質便強的人,則可以多加一點力;如果是虛證、病重體弱的人,則力度可適當放緩。
按摩時間
進行足療保健按摩時,時間的控制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情況下,按摩時間控制在30到40分鐘為佳。患重病的人,則適宜控制在10到20分鐘。對於患慢性病的人來說,可以每隔一天進行1次足療或是每星期進行2次足療。
保健禁忌
進食完畢1小時之內,不宜進行足療按摩。在足療按摩過程中,腿部不宜直接受風,而且對於傷口和膿腫處,都需注意避開。一旦皮膚出現紅腫情況時,需馬上停止進行足療。足療保健按摩完畢後,不能馬上用冷水沖洗腳部。另外,按摩完畢半小時後,最好喝300到500毫升溫開水,有益身體保健。
足浴與洗腳不同,洗腳是清除足部皮膚表面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因此,不能用足浴代替洗腳。足浴前應該用溫熱清水洗腳,清洗掉足部的細菌、污垢及汗液後,方能進行足浴。
足浴是利用藥力和熱力的協同作用而發揮效用的。藥液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稍冷即應調換藥液。浴後,應立即擦乾腳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涼感冒。
足浴的時候,由於足部血管受熱擴張,使頭部血液供應量減少,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的症狀。這時候可以暫停足浴,讓患者平臥片刻後,症狀就可以消失。也可給患者冷水洗腳,使足部血管收縮,以緩解症狀。
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藥物引起了皮膚的過敏,應該立即停止足浴。必要時可以到醫院進行治療
常用手法
(一)單食指扣拳法
單食指扣拳法是指施術者一手扶持受術者的足,另一手半握拳,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1、2指間關節屈曲,以食指中節近第1指間關節(近側指間關節)背側為施力點,作定點頂壓。此法適用於腎上腺、腎、小腦和腦幹、大腦、心、脾、胃、胰、小腸、大腸、生殖腺等足底反射區。
(二)雙指鉗法
要領:操作者的無名指、小指第1、2指關節各屈曲90度緊扣於掌心,中指微屈後插入到被按摩足趾與另一足趾之間作為襯托,食指第1指關節屈曲90度,第2指關節的尺側面(靠小指側) 放在要準備按摩的反射區上,拇指指腹緊按在食指第2指關節的橈側面上,借拇指指關節的屈伸動作按壓食指第2指關節刺激反射區。發力點:靠拇指指關節的屈伸動作帶動食指對反射區發力。中指不發力只輔助襯托作用。適用範圍:頸推反射區、甲狀旁腺反射區。
(三)拇指腹按壓法
拇指按壓法是指以拇指指腹為著力點進行按壓。此法適用於內肋骨、外肋骨、氣管、腹股溝等反射區。
(四)單食指鉤掌法
要領:操作者的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1、2指關節屈曲90度緊扣於掌心,食指第1指關節屈曲,第2指關節屈曲45度,食指末節指腹指向掌心,拇指指關節微屈,虎口開大,形成與食指對持的架式,形似一鐮刀狀。 發力點:食指第1指關節屈曲90度後頂點的橈側(靠拇指側) 或食指末節指腹的橈側或食指第2指關節屈曲45度後的頂點。適用範圍:足底反射區、足內側反射區、足外側反射區。
(五)拇指推掌法
要領:操作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1、2指關節微屈,拇指指腹與其它4指對掌,虎口開大。發力點:拇指指腹的橈側。 適用範圍:足內側反射區、足外側反射區、足背反射區。
發展方向
如果說,“手”為我們創造了一切,那么,“足”使這一切成為了現實與可能!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壓力的日漸增強,足療概念的提出與傳播就顯得尤其適時與重要。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的是:足療並不是只有到足療館才叫足療。足療本身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日常保健常識與更多的自我保健意識。足療,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雖然足療不可能包治百病,但,肯定會讓您的健康多一點!
足療已經成為我們生活方式,其消費人群非常的廣泛,不管是男女老少還是經營白領,都開始接觸到足療,隨著足療消費人群的增多,市場的發展空間大,足療加盟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足療不僅是簡單的養生保健,而且還是一種健身的方式,商務認識足療也是社交的好選擇,因此足療的功能已經完全打破了傳統簡單的功能局限。
足療行業作為服務行業的新的領域,它的市場利潤空間非常的大,並且也是作為很多商務人士、上班族、中老年人休閒娛樂的首選,就如這句口頭語:"孝敬爸媽洗個腳,討好愛人洗個腳、談完生意洗個腳、獎勵自己洗個腳、邀請朋友洗個腳"。因為做足療已經是健康的代表,21世紀大部分人由於工作、生活、家庭、社會的種種壓力,都處在一個亞健康的狀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已經不再是我們的首選,我們追求的是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並且健康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下班了,找一個放鬆心態的地方去坐坐,這會是很多上班族的首選。
從足療迅猛的發展勢頭中可以看出,足療加盟店的消費人群非常大,同時足療行業的利潤也非常的可觀。隨著人們對足療行業認識的加深,同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的改變,足療已經發展成為人們一種非常時尚健康的休閒方式。
注意事項
一、進行足浴時注意溫度適中(最佳溫度在40℃-45℃),最好能讓水溫按足部適應逐步變熱。
二、做足療保健的時間在30-40分鐘為宜,只有保持一定的溫度和確保規定的足浴時間,才能保證藥物效力的最大發揮。
三、飯前、飯後30分鐘內不宜進行足浴。
四、足浴足療時,有些藥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膚發紅、瘙癢。
五、足浴所用外治藥物,劑量較大,有些藥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時,足療完畢後,應洗淨患處,拭乾。
六、在進行足浴時,由於足部及下肢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可引起頭部急性貧血,出現頭暈、目眩。
七、有出血等症狀患者,不宜足浴。有心臟病及身體虛弱者,足部按摩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
八、在做足部按摩時不宜吃食物,這樣會加重胃的負擔,可能會造成噁心嘔吐。
其他信息
足療歌謠
中醫觀點整體論,人身一體足為根。
人到晚年先老腳,樹到老來根先竭。
人體器官與臟腑,足部均有反射處。
診病防病與治療,按摩足部見功效。
術前中藥先泡腳,促進循環增療效。
術後飲水一兩杯,增進排毒很重要。
選穴一定要準確,柔和滲透用力均。
心臟宜輕不宜重,細心檢查做診病。
腎上腺處是重點,調節分泌又止喘。
足拇趾處代表頭,每個部分仔細揉。
神經衰弱療效好,頭痛眩暈不用愁。
失眠多夢難入睡,思慮過度也無憂。
要想目明耳又聰,其餘足趾不放鬆。
胃脘不適食慾差,肝膽脾胃調消化。
腹痛腹瀉加便秘,腳掌心處找問題。
腰酸背緊肩頸痛,足掌內側揉足弓。
女子婦科病常見,足根內外多展現。
治療前列腺肥大,尋根求源內踝下。
乳腺增生不用愁,足背中間仔細揉。
腹腔盆腔加胸腺,退燒祛熱又消炎。
更年期的毛病多,調節分泌不用說。
祛斑美容煥容顏,調節也在分泌腺。
降糖降壓怎么辦,足療按摩有經驗。
堅持足療做按摩,延年益壽好處多。
五招按摩腳底穴位
1、美膚祛斑:絲瓜絡摩擦腳心
日本東京大學竹之內教授研究發現了一種易行有效,無須花錢的按摩腳心美容法。通過適當地刺激腳底,就能夠刺激到腎上腺,促使腎上腺分泌激素,激發皮膚細胞的活力,增強其新陳代謝,減少色素沉澱,從而使得肌膚白皙而富有彈性。這種腳心美容法簡便易行,每天洗腳後,用絲瓜絡之類的天然植物用力摩擦腳心,也可在臨睡前兩腳互相摩擦腳心,直至發熱為止。
2、減肥排毒:邊看電視邊踩黃豆
這個非常適合初試者,在沙發前面開闢一小塊地帶,鋪上黃豆,每天看電視的同時光腳在上面踩15分鐘,因為黃豆大小很適中,對穴位的刺激也相對溫和,可以相對輕緩地促進新陳代謝,排毒和燃脂雙管齊下。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當你太餓或者太飽的時候都不要做,做完後立刻喝杯水,排毒效果會更好。
3、關節更靈活:練習踮腳走路
分別用腳尖、腳跟、腳內側、腳外側走路,能鍛鍊到小腿不同部位的肌肉,增強肌肉力量與關節穩定性,預防日常出現的踝關節扭傷的情況,但在初期練習時一定要小心,可以先扶住一些東西,熟練後再慢慢放開。
4、加強腸胃功能:多活動腳趾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胃經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內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如果你的胃腸功能較弱,不妨經常鍛鍊腳趾,比如練習腳趾抓地,或者是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對經絡形成刺激,持之以恆,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將會得到改善。
5、緩解腰酸背痛:光腳滾網球
背和腳看上去雖然離得很遠,但足底肌膜、小腿肌肉與背部及頸部肌膜都有關聯,如果你常常腰酸背痛,可以試試把網球或者高爾夫球放在腳底,從腳趾到足跟緩慢滾動按摩二至三分鐘,就能舒緩背部肌肉緊張和疼痛的症狀。 適當的足部按摩對身體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