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永順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被列入西部大開發範圍,可以享受國家、省、州有關民族區域自治、西部開發、扶貧攻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永順縣地處中西部結合地帶的武陵山脈中段,境內地貌以山地、丘崗為主,最高海拔1437.9米,最低海拔162.6米。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4℃,平均降水量1357毫米,平均日照1306小時,無霜期286天。
永順是湘鄂渝黔邊區東出口的重要交通樞紐,縣城距張家界荷花機場90公里,距貴州銅仁機場165公里,張家界至吉首高等級公路貫穿縣內王村、石堤等6個鄉鎮,全縣形成了以張吉國家二級路、209國道和S230、S306省道為骨架,縣鄉道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枝柳鐵路穿越縣境東南部,猛洞河客運站可停靠特快列車,永茂貨運站是湘鄂渝黔邊區的物資中轉站,建有國家糧食儲備庫。
永順縣電力、通信設施發展迅速,縣內鄉鎮電話交換全部實現數字程控化,電話交換機容量3.9萬餘門,50%以上的鄉鎮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覆蓋全縣。縣內電網與省大電網併網,擁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9座、10千伏配電變壓器900餘座,總變電容量為9.41萬千伏安,實現了村村通電。
永順縣毗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張家界的“後花園”,擁有六大特色各異的景區,猛洞河風景名勝區是湖南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猛洞河漂流被費孝通先生譽為“天下第一漂”,是中國國際旅行社評定的國內僅有的兩條四星級漂流線路之一。土司古都老司城是中國土家族的發祥地,為800年土司政權時期土家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民族文化遺存,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唯一倖存的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是進行科普考察和休閒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享有“大自然天然盆景”之美譽,因湘景名峰第一岩觀音岩和天然溫泉而成為人們拜佛、療養、休閒的聖地。王村古鎮是西漢酉陽縣治所,素有“楚蜀通津”之稱,鎮鎮之寶溪州銅柱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五里青石板街及兩旁的土家吊腳樓,因拍攝《芙蓉鎮》而聞名。塔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會、省軍區所在地,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永順縣物產資源豐富。生態資源方面:全縣有林地面積21.2萬公頃,其中天然林8.1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526萬立方米,退耕還林3.6萬公頃,是全國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縣,森林覆蓋率達70.2%,是全省22個重點林業縣之一。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植物209科2206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43種;有脊椎動物64科20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8種。境內有天然草場224萬畝,年產農作物桔桿18萬噸,理論載畜量40萬個黃牛單位。礦產資源方面:境內礦藏已探明儲量的36種,礦地產30處,主要有煤、鐵、鉛鋅、磷、大理石、膨潤土等,其中鐵礦石儲量2350萬噸,磷礦石儲量10166萬噸,大理石儲量3.8億立方米,膨潤土的品位居全國前列。水能資源方面:全 縣水能資源58.4平方公里,理論蘊藏量38.72萬千瓦,可供開發10.2萬千瓦,目前僅開發利用3.8萬千瓦。產品方面: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烤菸、蔬菜、玉米、油菜籽等。林產品主要有楠竹、油茶、油桐、板栗等,果藥材主要有椪柑、獼猴桃、橙柚、白果、杜仲等,土特產品主要有湘西黃牛、松柏優質米、土家酸菜、湘西臘肉等,民族工藝品主要有土家織綿、臘染、石雕、根雕等。
近年來,永順縣突出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施六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業基本形成了產業化經營格局,以湘西黃牛為主的養殖業,以椪柑、獼猴桃為主的林果業,以烤菸、蔬菜為主的經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工業初步建立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民族中藥、輕紡、建材、機械相配套的工業體系。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縣域經濟成長的新亮點。永順,這個昔日的老少邊窮地區,如今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歷史沿革
五代時,後梁開平四年(910),楚王馬殷以彭世愁為溪州刺史,為誓下州,屬楚之溪州地。但彭據地自雄,自置二十餘州。永順屬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順州。永順之名始於此。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戰國時屬楚之黔中地。秦時,屬黔中郡。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酉陽縣。酉陽治所在今治(靈溪鎮)東南。三國時,初屬蜀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屬吳。晉和南北朝時,均為酉陽縣地。晉屬武陵郡。宋屬武陵太守。齊梁復屬武陵郡。陳屬沅陵郡。隋代,置辰州,廢酉陽,並遷陵,改為大鄉縣地,屬沅陵郡。唐天授二年(691),析辰州,置溪州,永順地屬溪州大鄉縣。天寶元年(742),改溪州為靈溪郡,復名溪州,隸黔中道。
五代時,後梁開平四年(910),楚王馬殷以彭世愁為溪州刺史,為誓下州,屬楚之溪州地。但彭據地自雄,自置二十餘州。永順屬地有中溪州、下溪州、溶州、渭州、永順州。永順之名始於此。
宋代為下溪州、南渭州、溶州等羈縻州地。下溪州治所地今東南30里舊司城,屬荊湖北路。元代,永順境內設立永順宣撫司,屬四川行省;置麥著土村、會溪、游溶感化州和臘惹峒、驢遲峒,屬湖廣行省思州軍民安撫司(治今貴州風崗);又設南渭州,屬湖廣行省新添葛蠻安撫司(治今貴州貴定)。
明洪武二年(1369),置永順軍民安撫司,六個(1373)升為永順軍民宣慰使司,轄“三州”、“六長官司”,時永順境地有南渭、施溶二州、臘惹洞、麥著黃洞、驢遲洞、田家洞、施溶洞五長官司。
清雍正五年(1727),永順土司彭肇槐請求納土,改設流官。雍正七年(1729),置永順縣,治所在今治靈溪鎮,屬辰沅永靖道永順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2月,裁縣留府,次年9月裁府改縣,屬辰沅道。民國十一年(1922)道制廢,永順直屬湖南省。
公元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攻克永順縣城,中共湘鄂川黔邊區省委、省革命委員會、省軍區設境內塔臥,並成立了永保、郭亮縣蘇維埃政權。
民國24年(1935)6月,湖南省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處,永順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全省普設行政區九個,永順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民國27年(1938),湖南劃十個行政督察區,永順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順,隸湖南省永順專區。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成立(1955年改湘西苗族自治州),永順為其代管。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順為其所轄。
地理環境
方位面積
永順縣位於湖南省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東鄰張家界市境,西接龍山縣、保靖縣境,北枕桑植縣境,南臨古丈縣境,東南同懷化地區沅陵縣境毗連。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9。35、至110。23、、北緯28。42、至29。27、之間,是我國東部丘陵山地常綠闊葉林向西部高山高原暗針葉林轉變的過度帶,為雲貴高原、鄂西山地黃壤岩溶山原的東緣。從東沿的鍋鍋姥蜂至西沿的萬雲山頂,寬78公里;南面自枝柳鐵路羅依溪酉水大橋頭至北面喇叭界,長81公里。全縣總面積3810.6325平方公里(571.5949萬畝),為湖南省面積的1.8,為湘西自治州面積的17.6。地貌特徵
縣內常態地貌(浸蝕流水地貌)和岩溶地貌同時發育,河流侵蝕切割強烈,地青破碎,起伏大, 呈山地、山原、丘陵、崗地及向斜谷地等多種類型。水平方向由西北部砂頁岩侵蝕構造山地谷地到中部碳酸岩溶蝕構造山原山地,再到東南部變質岩侵蝕構造中山山地,具有嶺谷相間,平行排列和明顯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在垂直方向上,隨地勢增高,由現代河床、溪谷平原到崗地、丘陵再到山地山原,具有多層性和成層分布的規律。境內崇山峻岭,永龍山呈弧形雄居縣境西北,人頭山蜿蜒東南,其間普岸山、萬福山、蟠龍山、四方界、羊峰山、方石岩等山脈曲繞相連,組成斜"S"型,地勢依此向東北部澧水和南部酉水梯級下降,構成了不對稱"鞍狀"的地貌形態。境內山巒疊嶂,溪谷縱橫,最高羊峰山海拔為1437.9米,最低小溪鯉魚坪的明溪海拔為162.6米,高低相差1275.3米,地勢比降為44.6%。氣候特徵
全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較足,雨量充沛,水熱同步,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垂直差異懸殊,立體氣候特徵明顯,小氣候效應顯著。水文水系
永順縣屬沅、澧水系。沅水流域面積3019.8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9.24%;澧水流域面積791.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76%。全縣共有大小溪河33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的河流70條,其中一級支流6條,二級支流16條,三級支流30條,四級支流13條,5級支流5條。全縣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9公里。
酉水:是沅水一級支流。幹流自保靖至南渭流入縣境,經列夕、王村至鎮溪流出縣境。在縣境河長67.5公里。1979年鳳灘水電站大壩建成後,"高峽出平湖",水產豐富,有旅遊之便。匯入的支流主要有猛洞河、牛路河、泗溪河、施溶河、朗溪河。
猛洞河:為酉水最大支流,源於桑植上河溪馬鬃嶺西麓和龍山的分水嶺。兩源在兩河口匯合後,自柳樹坪由北向南流經29.5公里至吳家寨,與自南岸入口的首車河合流。再轉向東南37.2公里至縣城,與自北岸入口的連洞河合流。又轉向正南流經30.4公里於那子溪,與由東入口的牛路河合流。向西南流經15公里至列夕新碼頭注入酉水。猛洞河全長158公里,經縣境112.1公里,流域面積1732.4平方公里,河寬30-80米,多年平均流量28.73秒立方米,落差98米。
牛路河:為猛洞河最大支流,源於塔臥鎮粟南溪以上的茅花界,流經塔臥、車坪、吊井岩、麻岔老司城、撫志在格洞入猛洞河。其上段名靈溪河、中段名施(司)河、下段名牛路河。全長88.9公里,流域面積895.3平方公里,河寬30-60米。沿河接納了倉坪、三家田、顆砂、萬福、大明、石堤、羊峰等鄉溪流,多年平均流量22.264秒立方米。
泗溪河:源於西歧鄉陳家寨村透底溝,縣境內長36.4公里,流域面積272.6平方公里,河寬20-40米,其中段稱乜車河,流經和平、澤家、柏楊鄉入酉水,多年平均流量3.196秒立方米。
施溶河(俗稱溪河):源於朗溪鄉雲盤村,經回龍、長官、游溶溪入酉水。全長40.8公里,流域面積297.2平方公里,河寬20-40米,多年平均流量5.204秒立方米。
朗溪河:源於朗溪鄉朗溪村,流至沅陵明溪口入酉水。境內長33公里,流域面積270.6平方公里,河寬10-20米,多年平均流量7.36秒立方米。
澧水水系
杉木河:為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的南源。發源於縣內萬福山北麓,流經萬坪、杉木、毛壩等鄉鎮,在桑植與永順邊界新村納官壩、田谷河待溪河水,流經桑植兩河口與澧水中源匯合。縣境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227.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71秒立方米。屬季節河。
萬民崗河:源於五倫,橫貫萬民鄉全境,長19.4公里,流域面積95.12平方公里,向東北入澧水南源,多年平均流量3.24秒立方米。
砂壩河:源於蟠龍洞,流經官壩鄉田谷埡出境入澧水南源。全長13.8公里。流域面積53.63平方公里,河寬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1.66秒立方米。
桃子溪河:源於亞子溪,由南向北入澧水幹流,境內長8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河寬30-40米,多年平均流量1.15秒立方米。
賀虎溪:發源於青坪鄉桂竹村,經潤雅入澧水幹流,境內長24.9公里,流域面積172平方公里,河寬30-50米,多年平均流量4.624秒立方米。
永茂河:源於永茂鎮的大溪灣,注入澧水,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81.37平方公里,河寬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2.129秒立方米。
資源概況
旅遊資源
永順毗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境內自然山水清秀奇特,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擁有六大特色各異的景區,被譽為張家界的“後花園”。猛洞河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猛洞河漂流被費孝通題辭為“天下第一漂”。王村千年古鎮保存有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五里青石板街及兩旁土家民居吊腳樓,因著名導演謝晉在此拍攝電影《芙蓉鎮》而聞名。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享有“天然盆景”之美譽,因湘景名峰第一岩觀音岩和天然溫泉而成為拜佛、休閒、療養的聖地。土司古都老司城為800年土司政權時期土家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民族文化遺存。小溪原始次生林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中南十三省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原始次森林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而唯一倖存的生物基因庫”。塔臥是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會、省軍區所在地,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生態資源
永順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全縣有林地面積17.6萬公頃,其中天然林8.1萬頃,活立木蓄積量5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7.6%。有脊椎動物64科20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8種。全縣有自然草場16萬公頃,年產家作物秸乾18萬噸,載畜量40萬個黃牛單位。水能資源
全縣水域面積58.4平方公里,河流坡降陡、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38.72萬千瓦,可供開發10.2萬千瓦,目前公開發利用25%。礦產資源
已探明儲量的礦產36種,礦產地30處,主要有煤、鐵、鉛鋅、磷、大理石、膨潤土等,其中鐵礦石儲量2350萬噸,磷礦石儲量10166萬噸,大理石儲量3.8億立方米,膨潤土的品位居全國前列。
土特產品
工業產品主要有棉紗、 植物油、 水泥、汽車配件、中成藥等。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玉米、油菜籽、烤菸、蔬菜等。林產品主要有木材、楠竹、油茶、油桐、板栗、花椒、香菇等。 果藥茶主要有椏柑、獼猴桃、橙柚、白果、黃柏、杜仲、茶葉等。土特產主要有湘西黃牛、松柏優質米、神州三蛇酒、儒席酸菜等。民族工藝品主要有土家織錦、臘染、石雕、根雕等。
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2004年,全縣GDP為13.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2%,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為近9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42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4.32億元,增長12.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2965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41.2:26:32.8。同上年的41.9:25.6:32.5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
“三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3%;全縣3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各類生產基地2萬畝,帶動農戶5000戶;全年農村外出勞務人員達7.5萬人(含在本鄉鎮內),比上年增加1.2萬人;勞務總收入3.1億元,增長29.2%。全縣城鎮化率為24.3%,比上年提高0.56個百分點。
八件實事圓滿完成。通過考核驗收,全縣為民辦八件實事的目標任務全部達標,涉及全縣34項考核指標已全面完成。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130人,農村新建沼氣池等26項指標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100%完成目標任務;財政預算安排"低保"資金增長率、藥品同品種質量考核合格率等7項指標達到目標要求。
就業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年末全縣就業勞動力25.98萬人,增加0.26萬人,其中年內城鎮新增就業3130人,下崗職工再就業26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持“嚴打”整治方針,開展“網咖”整治、“掃黃打非”和緝毒專項鬥爭,遏制了多發性犯罪案件的發生,摘掉了全省禁毒重點縣的帽子。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經濟總量偏小,運行質量較低,發展滯後;經濟自主增長內在動力不強,民間投資跟進不夠;工業缺乏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難以形成縣域經濟成長的強有力支撐;財源培植不力,稅收增長乏力,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基礎設施
民航:永順縣城距張家界荷花機場90公里,距貴州銅仁大興機場165公里,連結其間的公路正在按二級公路標準進行改造。
鐵路:枝柳鐵路穿越縣境東南部,猛洞河客運站可停靠特快,永茂貨運站是湘鄂渝黔邊區的物資中轉站,建有國家糧食儲備庫。
公路:形成了以209國道、1801、1841、1828省道為骨架,縣鄉道縱橫交錯的運輸網路,全縣實現了鄉鄉通公路。
通信:縣內鄉鎮電話交換全部實現數字程控化,電話交換機容量3.4萬門,擁有36個無線接入電話信道,50%以上鄉鎮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覆蓋全縣。
電力:全縣與省大電網併網, 擁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 35千伏變電站8座、 10千伏配電變壓器855座,總變電容量9.4萬千伏安,實現了村村通電,並批准實施中級電氣化縣建設,電力供應充裕。
民族人口
人口構成
永順 2005 年末全縣總人口 49.38 萬人,在全省 135 個縣市中,排名第 56 位,在全州八縣市中排第 2 位。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129 人。
2005 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 11.97 ‰,死亡率為 1.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9.99 ‰。 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年度: 1999 年 11 月 1 日至2000 年 10 月 31 日)資料,在全縣人口中,年齡 14 歲以下的占 28.50% , 15 歲至 64 歲的占 63.55 %,65 歲以上的占 7.95% 。全縣每 1 萬人中,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的 127 人,中學及中專文化的 3386 人,國小文化的4476 人。
民族特色
永順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境內聚居著土家、漢、苗、回、白、瑤、侗、佤、滿、彝、布依、蒙古、維吾爾、壯、藏、哈尼、仡佬、阿昌、土、傣、黎等 21 個民族,以土家族人口最多。據 2005 年人口統計,全縣總人口 493789 人,其中土家族 372548 人,占全縣人口的 75.45% ;漢族 7189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 14.56% ;苗族 46774 人,占全縣總人口的 9.47% ;回族 1409人,占全縣人口的 0.28% ;瑤族、白族、侗族、佤族、滿族、壯族、彝族、布依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哈尼族、仡佬族、阿昌族、土家、傣族、黎族等 116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 0.24% 。
境內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和諧共處,團結互助,平時語言、服飾等與漢族很難區分,但仍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大多在喜慶節日等活動中顯現出來。象境內人數量最多的土家族在語言服飾、文學藝術、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有著自己鮮明的民族特徵。
土家族有土家語言,無文字,境內尚四萬餘人會講土家語;青年男子喜穿對襟衣,腰束繡花板帶,吊繡花荷包,褲腳較短,穿雙鼻孔天官頭鞋。中老年男子喜穿滿胸左襟衣,纏長腰帶,褲腳寬大,包青絲帕青布帕。老年穿雙鼻孔鞋,冬天喜穿一雙白布襪子或纏一副青藍布裹腿。婦女喜包青絲頭帕或青布帕,愛穿鑲有梅花條的滿襟衣,有外托肩、無衣領、銀鉤、矮衣領等數種。喜圍有刺繡各種花草的圍裙。二八時令,穿白布汗衣,外套青藍布背褂,稱 " 喜鵲套白 " 。褲多為青藍布加白褲腰,褲腳藍底鑲青邊或青底鑲藍邊。鞋口鑲花邊,鞋面繡花草、蝴蝶、蜜蜂等。勞動婦女不穿襪子,冬天喜纏一雙白布裹腿。閨女頭上只留一條長辮,已婚婦女頭髮捲起,梳成髻子,發上插芭蕉扇、玉寶珍、蓬蓮等銀飾。一般婦女喜戴耳環、玉圈、戒指。胸掛牙籤扣花,上面繫著銀練、銀牌、銀牙插、銀鈴、銀珠等飾物。老年婦女戴圈圈帽,佩大圈耳環。小孩所戴帽子,按季節調換。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東瓜圈,冬秀戴狗頭帽或魚尾帽。帽子上繡 " 長命富貴 " 、 " 易養成人 " 、 " 福祿壽喜 " 等字樣。帽子前沿釘有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頂、帽後有許多銀飾品。不論男孩女孩手上都戴有空心銀錘或銀鈴的銀手圈。
土族能歌善舞。青年男女常通過對歌、歌會互相結識,建立感情,再定婚嫁。土家族新娘在離開娘家前7-15天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多是訴說與爹娘、姐妹的離別之情。尤以“哭父母”最為感人,它由衷的傾訴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與父母難捨難分的骨肉之情。而陪哭的有的是安慰,有的則是互相吐訴苦情,情意綿綿真切誠摯,句式靈活,是土家族民間文學中的珍寶。喜慶日土家族的擺手歌舞,熱情奔放,名聞遐邇。
風土人情
永順縣境內交通閉塞,民智落後,禁忌較多。這些禁忌多屬於迷信落後所致,隨著交通發展、民智日開,而今正在改變,過去的禁忌主要有以下一些:
正月初一: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和哭泣、吵架、罵人,特別當日清晨沒吃東西以前要求更嚴,連帶有“死”、“病”、“痛”、“窮”、“沒有”、“不要”等字音的話都不能講。所以這天都早起床,吃東西,動口以後,說話就自然些了。
臘月二十九日過年,飯上甄后,婦女要停止針線活,也不能洗衣服。年三十那天,禁止去水井挑水,說是這天龍王團年,不能驚他,否則,來年龍王會搗亂、遭水、旱災害。這天不宰殺畜禽和傷害生命,讓各種有生命的東西,都安全地度過“三十夜”。在吃年飯時,禁止菜湯泡飯,否則來年下大雨時,大水會衝垮田土。
在外地死去的屍體,不準抬進屋,都只能在屋外停柩待葬。為冷屍野鬼不能見家神。
不準把山上野外死的雀鳥野獸拿到家裡來,見了死禽死獸,也不要告訴親人,特別是正月為最。
禁止把看到蛇交配的情況告訴別人,因為這是不祥之兆,應先給樹木講,對樹講了,樹要枯萎。
不準用腳踩在灶上,不準在灶上烘衣褲、鞋襪和其他髒物,灶上禁煮狗肉。
禁用五爪肉和其他非宰殺的肉祭神,否則是對神靈的侮辱。
禁止隨意移動火坑中的三腳,每年只能在臘月三十日動一次。因為三腳是一家之主,不隨便動位置,這是安居的象徵。
禁止鋤頭扛在肩上和挑空水桶、空糞桶進屋,不準將畚箕覆在堂屋中,因為這是埋人的跡象。
禁止在屋裡吹口哨,在屋裡打呵吹,也不得隨便在屋內敲敲打鑼。這樣會引鬼怪入門。家有孕婦不得隨意動土,在壁上釘釘子、折門窗,也不能隨意移動家裡的大型家具,防止驚動胎兒。
農村草醫忌吃狗肉和其他五個爪子的獸肉,否則,藥物、符水不靈。
未婚青年男女(包括少年兒童)忌吃豬蹄子叉叉,說吃了找不到對象。
未上學的兒童禁止吃雞爪子,不許吃豬鼻孔肉,不許吃敬過神的菜飯,不吃豬尾巴。
不準外人同閨女開玩笑和坐在一條凳子上。
不準在吃飯時端著碗站在別人的背後,面對別人背後吃,說是吃別人的背,使別人“背時”。
婦女生小孩未滿月,不許進人家的屋,說是空肚子進屋,於人家不利。
出門求醫,忌逢搬挖鋤、帶畚箕的人。
出門辦事忌逢女人。
……
隨著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以上的一些禁忌已逐漸消失。
湖南湖北
一湖之隔的湖南、湖北。來完善他們,分享知識! |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長沙市 | 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
株洲市 | 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
湘潭市 | 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
衡陽市 | 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
邵陽市 | 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
岳陽市 | 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
常德市 | 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
張家界市 | 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
益陽市 | 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
郴州市 | 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
永州市 | 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
懷化市 | 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
婁底市 | 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