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漆器

揚州漆器

揚州漆器是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種之一。起源於戰國,興旺於漢唐,鼎盛於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早在秦漢時期,揚州彩繪和鑲嵌漆器製作工藝就有很高的水平,揚州北郊天山漢墓,北京老山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揚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揚州漆藝還被鑒真大師傳播至日本;到明清時代,揚州成為全國的漆器製作中心,盛極一時。揚州漆器曾於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參加國際博覽會,均獲得金獎。揚州漆器製作技藝主要有十大工藝門類:點螺工藝、雕漆工藝、雕漆嵌玉工藝、刻漆工藝、平磨螺鈿工藝、彩繪(雕填)工藝、骨石鑲嵌工藝、百寶嵌、楠木雕漆砂硯工藝、磨漆畫製作工藝。

基本信息

簡介

揚州漆器揚州漆器
揚州漆器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飲譽海內。隋唐時期,揚州漆器工藝格外精緻,金屬鑲嵌產品日益增多。明清兩代為揚州漆器的興盛時期,除了彩繪和雕漆外,平磨螺鈿、骨石鑲嵌、百寶鑲嵌等新工藝亦有所展。傳統的揚州漆器,是在精緻髹漆的基礎上,選用翡翠、瑪瑙、珊瑚、碧玉、白玉、象牙、紫檀、雲母、夜光螺及金銀等八百種名貴材料製作而成。漆器裝飾紋樣大量摹刻"揚州八怪"等名人書畫,更提高了揚州漆器的藝術欣賞價值。.
揚州漆器現有裝飾工藝“雕漆”、“雕漆嵌玉”、“點螺”、“刻漆”、“骨石鑲嵌”、“平磨螺鈿”、“彩繪”、“雕填”、“磨漆畫”、“木雕鑲嵌”等十大類,生產各種屏風、地屏、櫥櫃、桌椅、几凳、瓶盤、台屏、茶具、餐具、菸具、文房用品,各類禮品,旅遊紀念品,漆藝裝飾壁畫以及成套漆器家具等兩千多個花式品種,產品具有欣賞性和適用性,遠銷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國內旅遊城市和地區的賓館、酒店、涉外商場、各大商店經銷旅遊紀念品、禮品、壁畫裝飾、家具、酒店用具等漆藝品,也為國內外新建、改建的重要接待、會議、餐飲、娛樂、辦公等室內而承擔大型裝飾壁畫和高檔陣列品的製作,以及家居裝飾品的製作,揚州漆器已成為內外銷、全方位的大市場,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歡迎。
揚州漆器現有裝飾工藝有“雕漆”“雕漆嵌玉”“點螺”“平磨螺鈿”“骨石鑲嵌”“刻漆”“彩繪”“雕填”“磨漆畫”“木雕漆砂硯”等十大類,產品包括各種屏風、地屏、桌椅、文房用品以及各類禮品、旅遊紀念品、漆藝裝飾壁畫等近三千個花式品種。漆器產品主要選擇木、漆、灰、牙、玉、石、骨、金、銀、貝等千餘種優質材料為原料,運用塗、髹、磨、繪、勾、填、雕、刻、鑲、嵌等工藝手法進行製作,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
松齡鶴壽》骨石鑲嵌屏風、雕漆嵌玉《玉堂春色》等眾多代表作品被國家作為禮品贈給外國友人。

歷史

淵源

揚州漆器揚州漆器
揚州漆器起源於戰國,興旺於秦漢,鼎盛於明清,發展於當代,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揚州是中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是全國漆器的重點產區。2006年,揚州漆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
據史書記載,揚州漆器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較高的製作工藝水平。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戰國時期揚州的漆器。1967年,揚州邗江西湖鄉戰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圓盤(現陳列於揚州博物館),直徑40公分,以木製卷胚作內胎,髹朱紅漆,用黑漆彩繪雲水飛禽紋樣,色彩鮮艷,畫面清晰,很能體現當時較高的製作工藝水平。
漢代揚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奩和七子盒漢代漆器生產不僅規模大、品種多,而且技藝精湛、水平高超。

唐代

唐代揚州漆器是貢品和出口的搶手貨唐代揚州是中國著名的經濟發達城市和重要對外港埠,為東南沿海的都會,常住外國人就達數千。經濟繁榮,巧匠雲集,手工業相當發達,彩繪、剔紅(雕漆)、夾紵脫胎和金銀脫等漆器製作愈益精細,螺鈿鑲嵌工藝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為揚州二十四種貢品之一。唐天寶十二年(753),揚州大明寺主持鑒真東渡日本,攜帶物品中有漆盒、漆盤等漆器幾十件。1980年回國巡展的鑒真大師寶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藝中的夾紵胎塑像,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該像高84厘米,因以真人為模型製作,所以造型與真人非常相似,線條也非常簡練。在日本唐招提寺中,還供奉著一尊盧舍那佛坐像,高一丈二尺四寸,用竹胎夾紵髹漆而成。在盧舍那佛像右首的“藥師如來立像”和左首的“千手觀音菩薩像”,採用木胎漆製作而成。這三尊漆制佛像被日本奉為國寶。揚州漆器技藝對日本、韓國、朝鮮等東方國家的髹漆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唐代,鑲嵌工藝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謠》詩中寫道“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布障銀屏風,綴珠陷鈿貼雲母,五金七寶鑲玲瓏。”唐人傳奇名篇《霍小玉傳》中,亦有“斑犀鈿花盒子,方圓一寸余”的描寫,可見屏風的華麗和犀牛角鑲嵌盒子的小巧精緻。從詩詞和傳奇中可以看出,唐代鑲嵌工藝的高超與精美。

宋元

多彩的宋元漆器新產品宋元兩代,揚州漆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雕漆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紅髮展為剔黃、剔綠、剔彩等多種手法。張應文《德秘藏》論雕刻條評:“宋人雕紅漆器,宮中所用者多以金銀為胎,妙在刀法圓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鮮,漆極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故宮博物院藏有“張成”款剔紅觀瀑圖圓盒、剔紅花卉圓盤和“楊茂”款剔紅山水八方盤、剔紅花卉渣斗。宋代揚州的髹漆雕刻藝術有代表性的記載為漆制弓臂。
據《江都縣誌》記載:“宋開寶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後一百四十七年,貯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膠漆不脫,可謂異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現了“軟螺鈿”這一新的工藝品種,選用的螺鈿片逐漸向薄而透明的方向發展,如黃大成《髹飾錄》中有所謂“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也”。軟螺鈿的出現,使得漆器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代遺址中發現一件直徑約37公分軟螺鈿漆盤(揚州制),盤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廣寒宮為背景的嫦娥奔月圖,漆盤雖已殘破,但林木蓊鬱,樓閣重疊,色彩絢麗,極為精美。揚州軟螺鈿工藝的出現,代表著鑲嵌技藝的極大提高,同時也為明代精湛的點螺漆器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明代

集大成的明清漆器明清兩代,揚州漆器發展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漆器的製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種繁多,規模龐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貨巷”、“羅甸(螺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餘條。從原料銷售、生產製作到整套經營,形成一條以漆器為產業的街坊。兩淮鹽政還設有專門的漆作,大量承制宮廷各種器皿、家具和建築裝修工程。
明代揚州著名的漆器工藝品種有:剔紅(雕漆)、百寶鑲嵌、螺鈿鑲嵌等。八寶灰、波羅漆、刻漆、堆漆、戧金等工藝技法亦有所興起。自宋宣和後失傳的漆砂硯則得到了恢復,品種堪稱豐富多彩。
明代,雕漆工藝可以雲紋雕漆高足杯為代表。此杯採用夾紵胎,杯內為銅壁,外部雕刻雲紋,刀法簡潔、線條精細、色彩鮮艷,造型文飾令人愛不釋手。另一樽雕漆花枝紋三足爐,也是明代雕漆產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揚州小玲瓏山館的主人馬曰琯和其弟馬曰璐,曾在筵席上對明代嘉靖年間一雕漆盤吟詩讚賞,據記載此盤形如荷花,內雕盤龍和水禽圖案,製作極為精美,宛如神品。盤底刻有“明嘉靖年制”貼金字。明代揚州雕漆產品製作水平之高可以概見。
點螺漆器亦於此時乘勢興起。萬曆年間揚州著名漆藝大師江千里(字秋水),以製作點螺漆器著稱於世。江千里畢生辛勞,留下數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鈿和點螺),現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博物館均珍藏著他的許多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點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識的“嵌螺鈿金銀片長方盒”,盒蓋、盒底立牆,上下通景,四面各飾一龍,兩橫面的龍騰空而起,兩縱面的龍正興風作浪,波濤中還有幾尾鯉魚,若隱若現。龍的鬚髮、海水、捲雲等處的細線,均用薄螺片鑲嵌,龍眼、龍鱗鑲嵌全綠,海水、浪花則填以銀絲。起於明而盛於清的揚州骨石鑲嵌和百寶鑲嵌漆器,為明末揚州著名漆藝大師周翥所創。《春草堂集》中說“(揚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櫃,几案、純用八(百)寶鑲嵌、人物、花鳥頗有精緻”。清人錢詠《履園叢話》一書記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創此法,故名周制”。

清代

清代揚州漆器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漆藝裝飾較明代呈現更為豐富的面貌,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漆藝名師,如盧映之、王國琛、盧葵生、夏漆工等人,為揚州漆器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盧映之、王國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雕漆和百寶鑲嵌工藝相結合,創製了“雕漆嵌玉”這一揚州獨有的地方工藝品種,也是漆器製作工藝中比較高檔的工藝品種。
漆器是揚州兩淮鹽政的重要貢品。以清宮檔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兩淮鹽政"進單"所記為例,揚州向清皇朝所貢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鈿鑲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種工藝漆器。品種器物大至御案、寶座、床榻、櫃桌、香幾、屏風,小至各種箱、扇、盒、碗、碟、器皿,應有盡有。其內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紅木、黃楊等名貴木材。
鴉片戰爭以後,揚州漆器業漸趨蕭條,點螺、漆砂硯、檀梨螺鈿硬嵌等名貴漆器相繼失傳。同治至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稍有回升。主要漆器產品有雕漆、螺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淺刻盛行一時,品種有帽筒、筆筒、硯盒等。深刻掛屏常以"揚州八怪"書畫為題材,灑螺鈿屑鋪地或用水色暈染,薰煙做舊,產品基本內銷。

技藝

綜述

揚州漆器製作技藝主要有十大工藝門類:點螺工藝、雕漆工藝、雕漆嵌玉工藝、刻漆工藝、平磨螺鈿工藝、彩繪(雕填)工藝、骨石鑲嵌工藝、百寶嵌、楠木雕漆砂硯工藝、磨漆畫製作工藝。其中點螺工藝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高檔工藝。雕漆嵌玉漆具有色彩純正,刀法圓潤、紋樣精美,圖案生動的藝術特點。彩繪工藝,是中國最古老的漆器工藝品種。其工藝採用中國大漆與入漆色調製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製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總之,與中國漆器的其他流派相比,揚州漆器在製作手法和工藝上具有著南派漆器的雋秀精緻,在產品的造型和氣勢上又常見北派漆器的雄渾和博大。

點螺

系選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貝、石決明等高檔材料精製成薄如蟬翼、小如針尖、細若秋毫的螺片,用特製的工具一點一絲地點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經過精緻的髹漆工藝,使點螺漆器具有圖案精緻、色彩綺麗、隨光變幻、明亮如鏡的藝術特色。其工藝晚清後期失傳。1978年,經過三年多的調研試製,揚州漆器廠終於恢復了這一揚州獨有的珍貴漆器品種,被國家列為對外保密工藝。
代表作品有《錦繡萬年春》台屏,為1978年恢復點螺工藝後的第一件精品,當年作為高檔精品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受到社會各界層人士一致好評。1979年被鄧穎超副委員長選為國禮,贈送給朝鮮的金日成主席,後又複製一件於1985年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綠楊勝景圖》,該產品採用書幀式、盒裝,長42公分,寬30公分,高10公分,內裝畫頁12片,每頁長36公分,寬22公分,可放、可收,收則為畫冊,放則為長卷,長卷展開總長達264公分,可觀賞到卷中舉世聞名的《綠楊勝景》全圖。該產品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宇構想和設計,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王興太主持研製和參與設計。作品“材美、工精、藝高”,烏澤透亮,五彩斑斕、隨光變幻,清晰高雅,“新、精、奇、特”,為當代揚州漆器中之稀世珍品。
點螺《春江瀛洲圖》捲軸畫,該畫內卷:120cm65cm,捲軸:210cm80cm。自古以來,漆藝都是附飾在硬質胚胎上的工藝,如何使精美的傳統工藝提升藝術的品位,是漆藝界同行長期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師謝世強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研製,在2005年3月據趙孟釷雕漆嵌玉為揚州獨有的名貴漆器工藝品種。其工藝是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塗近百層到幾百層中國大漆,然後雕刻成各種圖案和錦紋,紋樣精美,形象生動,刀法圓潤,色澤純正,各種圖案栩栩如生。雕漆工藝創製於唐代,到了明清時期,在雕漆圖案和錦紋上,又創製了百寶鑲嵌,即選用翡翠、瑪瑙、青金、白玉、珊瑚、碧玉、珠貝、象牙等幾十種高檔材料,雕琢成各種浮雕圖案鑲嵌在雕漆工藝之上,成為揚州獨創的雕漆嵌玉高檔漆器,也成為當今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的國禮,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其代表作品有:
刻漆《中秋佳慶圖》中堂,以清代乾隆年間畫院畫家張延彥所繪的中秋佳慶圖為藍本,由原揚州漆器廠工藝美術師朱德隆設計,孔欲清老藝人製作,運用浮雕、貼金、作色、燈球錦等技法。畫面虛實結合,重點突出,刻工細緻,色彩典雅,充分表現了中秋佳節的喜慶氣氛。中堂兩邊楹聯,內容高雅切題,書法蒼勁渾厚,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再配以紅木框線,更顯得珍貴。
代表作品有《山清水秀》地屏,長800cm,高243cm。作品畫面反映了江蘇省省會和十二座省轄市的重要人文景觀,採用平磨螺鈿和點螺、彩繪、貼金等特種傳統工藝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精製而成。是揚州漆器廠迄今規模最大的一件平磨螺鈿漆器產品。該件作品氣勢恢宏,布局有致。作品運用“散點透視”的手法,確立以長江為中軸,由南往北,由近及遠的獨特視角,將江蘇省所屬十三個城市的重點人文景觀盡收其中。這件作品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作為重要禮品,贈送給雲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陳列在中國館大廳內

平磨

揚州漆器是全國有較大影響的漢族傳統工藝產品,具有濃郁的揚州地方特色。其裝飾工藝選用優質的珍珠貝、雲母、石決明等材料,經打磨成不同色彩的薄片,根據畫面需求切拉成各種塊面,平嵌在各類器物漆坯上,經過精緻髹漆工藝,使產品具有光亮如鏡、清麗照人、黑白分明、高雅素潔、圖案精美的藝術效果。

螺鈿

螺鈿工藝代表作:漆砂硯始於宋,大成於明代揚州著名漆藝大師盧映之、盧葵生祖孫之手。清後期工藝失傳。1979年揚州漆器廠開始研試,於1981年3月恢復該工藝。漆砂硯由金剛砂和天然的生漆髹制而成,資質滋潤、堅而不頑、細而不滑、可與端、歙二硯媲美,尤具宿墨不凍、不吸水、發墨快、不傷毫,攜帶便利的優越性。

刻漆

揚州重要的裝飾工藝品種之一。乃是在製作好的漆坯件上,運用各種刀具刻成各類畫面,然後根據畫面要求填選所需色彩,採用貼金箔、撒螺屑等裝飾手法使其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其工藝歸納為刻、鏟、批、作、貼、撒等六大程式。產品具有刀法純熟,線條流暢、色彩勻潤、形象生動、富麗堂皇的藝術風格,既可反映各類傳統的題材內容,又能反映現代的各種畫面。

彩繪

彩繪工藝裝飾是中國最古老的漆器工藝品種之一。揚州在秦漢時期就已有很高的製作水平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其工藝採用中國大漆入漆色調製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製在髹好的漆面上,用於裝飾各類壁畫、屏風、家具和各種禮品、紀念品等產品,可反映古今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

雕填

雕填工藝是在特製的髹漆坯件上,彩繪各種圖案紋樣,將畫面每個部位的外輪廓,以刀帶筆勾出輪廓槽線,戧以金粉,使畫面更加豐滿,具有色彩華美繽紛,圖案線條流暢,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

鑲嵌

有明代周制創造,周制因原材料的不同,分別形成”骨石鑲嵌“和”百寶鑲嵌“兩個種類,其裝飾工藝系採用象牙、牛骨、雲母、珍珠貝、石決明、壽山石、青田石等各種材料,運用浮雕、圓雕、鏤空、色鑲、鑲嵌、畫金等技藝製作而成,產品具有色彩豐富,雕刻精緻、圖案優美、立體感強。

大師

梁福盛

“梁福盛仿古漆玩”。又是仿古,又是漆玩,這些充滿了懷味和閒適情調的字眼,被用金字鐫刻在“梁福盛”的招牌上,從清同治七年(1868)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總共存在了80年。80歲,大抵是一個長壽者的年齡。
關於梁福盛,在我的記憶中,只是偶爾聽老輩人在談到舊時揚州的老店時,會提到它。據說在揚州的一些園林中,也還有它家的漆器,可是除非漆器上特別用文字標明,否則一般遊客不可能知道。博物館裡應當有它的藏品,但在成千上萬的藏品中,注意到它的也只是極少數有心人。揚州青年大多數聽說過揚州漆器,卻從未聽說過揚州曾有過一家榮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的梁福盛漆號。民間的歷史,倘無人記錄,是太容易被遺忘了。
對於梁福盛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僅限於民國十四年(1925)修撰的《江都縣讀志》鄭六中的一段話:“漆器自盧葵生後,為揚州特產,銷行甚廣。其仿製最善者。近為梁福盛。郡城各肆歲銷銀幣約三萬,而梁福盛居其半焉!”除此之外,我對於梁福盛幾乎一無所知。
及讀友人張燕女士所著《揚州漆器史》,見她將揚州漆器自漢代至今的流變過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而書中有關於梁福盛的專節。我這才了解梁福盛的一切種種,並愈益感覺到搶救和研究民間藝術及其歷史的迫切。
原來,梁福盛漆號的店面就座在轅門橋北段,也即我常常經過的國慶路上。它有一座仿古雕花的門樓,有兩進坐西朝東的鋪面。店堂檐梁至櫃檯之間,有一塊烏亮的黑漆大招牌,用厚螺鈿拼檳榔紋嵌成“梁福盛”三個亮閃閃的斗大陽文。沿梁懸掛金字橫匾一面,上面鐫刻著“梁福盛仿古漆玩”七個大字。左右是一副刻漆楹聯:“福我家邦藝通中外;盛興基業名振東西”,恰好將“福盛”二字嵌於聯首。店面在轅門橋街上,作坊則在店後,即今參府街大昇平巷內。
梁福盛的創業人叫梁友善,他是在晚清時揚州市面風雨飄搖的季節創下這份產業的。當時的揚州,鹽務早已衰敗,百業一片凋零,梁友善偏偏選擇了漆器這一似乎無關乎國計民生的行當,並且公然以“仿古”和“漆玩”來招攬顧客。事實證明,梁友善的策劃是非常成功的。對於揚州這樣一座古城來說,還有什麼比追思往昔和摩挲文物,更能迎合人們的心理需要呢?還有什麼比鑑賞掛屏和把玩硯盒,更能消磨世紀末的那些無聊時光呢?
光緒年間,雖然維新和革命的思潮在中國大地流涌激盪,但揚州城仍是一派安寧寂靜。梁福盛最興旺的日子,也就是在這時候。它年產漆器達萬件,一時與創業於乾隆年間,當時已傳至五代的福建沈紹安漆號齊名。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60壽辰而進貢的一堂花鳥屏風,就是在揚州梁福盛製作的。據說這一堂屏風,由60多名漆工精心製作了兩年多,價值白銀兩萬兩之巨!
從20世紀初到30年代,梁福盛漆號傳到第二代梁體才手上。梁體才字子仁,是個善於審時形勢,把握商機的企業家。當時,津浦鐵路剛剛築成,上海一躍而為東南大都會,而揚州因為與鐵路失之交臂,淪落成了被近代社會遺忘的地方。梁體才卻善於利用上海這個暴發戶的交通優勢,平均每旬至半月就有一船漆器運往上海,再從上海銷往海內外,年銷量達二三萬件。此時的梁福盛,僱工多達二百餘人,其中多為技藝高超的匠師。梁體才本人,精於髹漆,又擅長管理,他曾投資培養內弟諳熟英語,常駐上海,與外商直接交易。梁氏漆器,借上海水路、鐵路之便,信息靈通,銷售便利,實非那些蝸居揚城坐井觀天的芸芸商家所能望其項背。在近代揚州的店主中,梁體才是一位少見的具有現代經營思想的經營家。他在20世紀初就把經營目光投向海外,並且有魄力直接同外國商人打交道,這使人很難相信他原是個揚州商人——晚清時代的揚州商人。然而,梁體才在盛名之下,富足之餘,又向搖搖欲墜的清朝政府捐錢買得了一個空有其名的“候補五品同知銜”!在這一位揚州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身上,我們發現了封建主義烙上的印記。
然而梁體才仍是清末民初揚州商界不可多得的開拓型人才。在國內,他和福建沈紹安並稱“南瀋北梁”;在國外,他把梁氏漆藝遠傳到西歐北美。在同一時期,揚州城裡有幾個商人能和他相比?奇怪的是,關於梁體才及其經營思想,揚州人極少給予注意。如果不是張燕女士在《揚州漆器史》中加以介紹,現今還有幾人知道他的名字?
梁體才逝世以後,本應由其子梁國慶繼承家業。梁國慶字紹仁,患精神病,不能主持業務,便由其母高氏董理家業。此時,梁福盛作坊的規模以數百人漸減至幾十人,家道開始中落。
梁福盛所產的梁器,有掛屏、圍屏、台屏、楹聯、匾額、招牌、柬盒、捧盒、書盒、麻將盒、什錦提盒、果盤、帽筒、筆筒、硯盒、印泥盒等,也有炕桌、琴桌、太師椅等梁藝裝飾家具。常用的裝飾題材,有歷史故事、八怪書畫、百子圖、百喜圖和一些簡潔的折枝花卉等。漆器的工藝裝飾,有螺鈿、骨料、寶石、玉材及八寶灰等。有一種特殊的工藝,是用原螺殼磨成條塊,拼嵌出文字圖案或貼滿漆黑表面,因為拼嵌接縫形成的紋理類似牆基的檳榔紋,揚州漆業稱之為“檳榔紋螺鈿”或“檳榔盒”。
梁福盛的漆器之所以長期保持名牌信譽,價格高於揚州其他漆作坊而暢銷海內外,是因為它恪守嚴格的製作工藝。它選料講究,分工細緻,製作認真。例如對新漆的仿古做舊,著色以後罩膠礬定色,待乾燥了再遍刷血料水,再以極細的香灰輕拭慢抹,但陽紋處不抹香灰,顯出是自然風化而非人工造作。這些工藝絕技,是一代代的工匠在實踐中逐漸摸索起來的。
梁福盛有不少名工匠,他們的姓名大多數都在流逝的光陰里消失得無蹤無影。但有兩個人,因為在《揚州漆器史》中提到,他們的事跡還流傳至今。
一個叫王東亮,擅長修補古舊漆器。王東亮修補古器,並不貿然下手,他總是對著古器反覆端詳。然後,突然拿定了主意,立馬調漆塗抹,而極少先打個小樣看看。漆膜乾固,顏色慢慢顯現出來,竟與原器渾為一體,天衣無縫。店主高氏承業以後,將店內外事宜都交王東亮處理。每天早晨,王東亮將每個工人的工作一一分派完畢,便進了富春茶社,沏上一壺茶,叫一碟乾絲、幾隻點心,悠哉悠哉,一泡半天。回到作坊,轉轉作台,做做指點,應酬應酬生意,自己不再動手。收工之後,又進澡堂搓背、捶腰、捏腳。王東亮過著一個標準揚州人所過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茶館、澡堂,都不用他掏錢,全部記在梁福盛的賬下。
另一個叫蕭竹平,人稱蕭聾子。蕭聾子能畫善刻,有一手默寫名人四體書跡的看家本領。他能自寫、自刻仿三希堂法帖掛屏。蕭聾子常常先吸完幾袋旱菸,默默沉思半響,然後提起筆來在屏面上急速揮灑。接著用刀將主要筆畫剷出,再施以勾、刻、挑、抹諸技,轉眼之間便在刀的遊動處見到了運筆的意趣。蕭聾子鐫刻的法帖,連斷簡殘篇上的蟲蛀、皺摺也能一起表現出來,觀者無不嘖嘖稱讚。他雖然身懷絕技,卻沒有家小,終身飄泊,只有在梁福盛找他畫漆器上的底稿時,人們才見到他的身影。蕭聾子平時的浪跡萍蹤,沒有人知道。他潦倒邋遢,形影相弔,誰也不知道他在何時、何處亡故。
梁福盛的名工,還有一個潘仁貴,能用薄杉木片膠粘出九層雕漆寶塔的木胎。有一個王紅臉,能以周制之法做出百寶漆器。有一個樊麻子,是髹漆的高手。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直被以諢號呼來喚去,他們的本名在他們尚存人世時就被人遺忘了。《揚州漆器史》說:“正是這樣一代一代不為人看重的工匠,延續了揚州的漆文化。”
梁福盛的漆藝作品,曾經榮獲南洋勸業會金牌獎章(1910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章(1915年)等。日軍侵占揚州時,勒逼梁家交出這些獎章,未遂。但在十年動亂中,梁福盛的所有獎章均被抄去,下落不明,獲獎證書全部被付之一炬,化成灰燼。一個有著榮耀和驕傲的老字號,就此被一筆抹去了它僅存於世間的光環。
梁福盛的名字,不僅包涵著精美的技藝和出色的經營,而且折射著時代的需求和歷史的滄桑。它的故事不僅應該被寫進專門的技術史,而且應該被寫進廣義的文化史。

盧映之

清初著名的漆藝大師。他交往廣闊,其漆藝水平為當時許多名人所器重。乾隆時期著名學者和詩人袁枚就曾為他所制的“都盛盤”作過銘文,稱道“盧叟制器負盛名”。盧映之還恢復了至宋徽宗時就已失傳達數百年的漆砂硯製作工藝,並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仿製成功。

盧葵生

(盧映之之孫),不僅繼承了其祖父的精湛技藝,還把揚州的雕漆、螺鈿鑲嵌和百寶鑲嵌及漆砂硯等工藝技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中國髹漆藝術的發展為功甚巨。續撰《揚州府志》記載:“盧棟,字葵生,江都監生。善制漆器,漆砂硯尤見重於時。”盧葵生也是雕漆的能手,清著《畫林新詠》記稱:“雕漆亦宋人舊制,揚州盧葵生制果盒極工。”此外盧葵生在淺刻(漆皮雕)、八寶灰、鏤嵌填漆、戧金、描金、渾金髹,針刻等多種裝飾工藝上都有較高的造詣。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傳世精品,國內的博物院和多家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的收藏,民間、海外的私人收藏也很多。可以說盧葵生是中國漆藝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揚州漆器文化史上的驕傲。他的藝術,乃是揚州漆器與士大夫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他的很多作品,得到當時著名的書畫家華喦、汪士慎、金農,錢大昕等人的直接參與和設計,文化層次較高,他對揚州漆器的人文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品

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揚州遠、近郊區許多漢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殘片,多達萬件。器物中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奩、案、幾、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硯、盒、弓背、劍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還有漆棺、槨、面罩等喪葬用具,器形繁多,體現了廣泛的用途。其裝飾工藝則有彩繪、針刻、貼金、金銀嵌等類別。其胎骨以木製為最多,故有關學者稱揚州為中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也有不少以乾漆夾為胎的,世稱脫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銅胎、皮胎制器。據《酉陽雜俎》、《楊太真外傳》等書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多次將揚州所貢金銀平脫等名貴漆器賜給安祿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時,高駢任揚州鹽鐵史,為獻媚朝廷,曾一次向長安運送揚州漆器逾萬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本尊毗盧舍那佛坐像"、"藥師如來立像"、"千手觀音菩薩立像"均為鑑真弟子揚州興雲寺僧義靜所造,都是日本的國寶。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製作中心。雕漆尤為精美。元末明初時,"點螺"工藝出現。明清時代是揚州漆器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薈萃,諸品具備。清代後期,揚州漆器出口外貿已較興盛,遠銷歐美等國,年銷量2萬多件,"歲入三萬兩"。
漢代揚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奩和七子盒漢代漆器生產不僅規模大、範圍廣、品種多,而且技藝精湛、水平高超。新中國建國後至今,揚州近郊近百座漢墓中,包括廣陵王劉胥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近萬件漆器。主要品種有碗、盤、壺、勺、耳杯等飲食用具;案、幾、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傭、硯、盒、劍、刀、箭等樂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A級和B級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推三足奩、七子盒和面罩三件作品。三足奩高約24厘米,口徑24厘米,上端和下端為菱形幾何圖案,彩繪工藝非常工整,色彩晶瑩光潔。中部為彩繪的主體,飾以雲水圖,畫面簡潔有力。中間使用複線,線條流暢層次分明,構成一幅生動宜人的圖案。三足奩擺布疏密得宜,頂端使用銀箔貼成柿蒂,足部均繪獸面紋,裝飾趣味很濃。七子盒(又叫七子奩)為漢代婦女盛梳妝用品的用具。一個大盒(稱作母盒),七個小盒(稱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長方形、圓形、橢圓形、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準確。漆面罩長約40厘米,高約30厘米,寬約25厘米,是作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頭部以護安全的。畫面以十分流暢的雲紋為主體,雲紋中鳥獸活躍其間。該作品採用彩繪和金銀平脫相結合的裝飾工藝,比較獨特。

發展

鴉片戰爭後,揚州漆器業漸趨蕭條,點螺、漆砂硯、檀梨木螺鈿硬嵌等工藝相繼失傳。同治至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稍有回升。其中淺刻裝飾工藝盛行一時,品種有帽筒、筆筒、硯盒等。產品以內銷和入貢清廷為主。民國初年,外銷量有所擴大,平均每十天到半月就有一船漆器運出,年銷量在二、三萬件。當時漆器作坊還有二十多家(清代到民國年間,漆器作坊最多時有近四十家),主要有梁福盛、吳永聖、談森福三家,最大的是梁福盛作坊,該作坊漆器產品製作最精,產量占揚州漆器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梁福盛仿古漆玩號創於清同治七年(1868),創業人梁友善,共傳五代。光緒至民國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產漆器一萬件左右,產品除內銷、入供外,還大量遠銷歐美等國家。當時,梁福盛與福建省著名的沈紹安齊名,有“南瀋北梁“之說。相傳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辰進貢的雕漆嵌玉屏風即為梁福盛製作。梁福盛漆器在全國乃至世界亦有良好的聲譽。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勸業會(國際博覽會)在南京召開,梁家漆器會上展出,獲得一等金牌獎。1914年,梁家漆器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在上海的預展,獲得二等獎。1915年2月參加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得一等銀牌獎。
抗日戰爭爆發後,漆器生產蕭條,生產作坊相繼歇業。揚州多子街吳永聖作坊被日寇燒光。梁福盛號則於1948年倒閉。揚州漆器店僅存吳永聖、談森福兩家,而且也都是處於半開半閉狀態。生產作坊只有劉松山、孫鑄臣等幾家,勉強維持生產,從業人員只剩三十多人,揚州漆器處於人亡藝絕的邊緣。
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揚州漆藝人不僅恢復了揚州傳統的漆器工藝,而且經過五十多年的不斷努力進取,使揚州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漆器行業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技術力量最為雄厚、地位最高、影響最深的重點產區。
1953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負責籌組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向梁福盛、梁德福、錢仲純、孫鑄臣等各原作坊買得淺刻、平磨螺鈿盤盒和平磨螺鈿、骨石鑲嵌、雕漆、雕漆嵌玉漆器屏風、漆櫃及其它工藝美術品,送江蘇省首界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華東民間美術工藝品觀摩會,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展出。從此揚州漆器工藝又重放異彩.
今天的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細、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鉤刀、漆砂硯7個類別。產品有屏風、地屏、掛屏、台屏、衣櫃、酒櫃、電視櫃,及各式桌、椅、幾、凳、瓶、盤、筒、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300多種。揚州漆器造型穩固雅致,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既具有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製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頌》、《喜鵲登梅》大掛屏,陳設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內。70年代初期創作平磨螺鈿《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受到過毛主席的讚揚。1979年春,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朝鮮,將點螺《錦繡成年春》台屏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點螺木雕《泰山覽勝》漆砂硯在東京、大阪專櫃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讚美,後以400萬元人民幣售出。1988年2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煙花三月》,其質地剛柔相濟、可舒可卷、體積輕巧、便於攜帶和收藏,是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巧妙結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視為奇觀。揚州現有市、縣屬3家漆器工業企業即揚州漆器廠、漆器二廠、江都特種工藝廠,產品銷售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對外貿易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揚州漆器品種豐富、技藝精湛、色彩絢麗典雅、造型古樸莊重,同時將欣賞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揚州漆器按照造型和用途劃分為屏風、家具、雜件三大類,以屏風、家具為主,屏風和家具產量占揚州漆器生產總量的80%以上。按裝飾工藝分十大類,尤以雕漆嵌玉、平磨螺鈿和點螺三大類質量居全國榜首,名揚海內外。揚州漆器精品迭出,曾多次在國內外榮獲大獎,並被選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禮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

技術

按照傳統技藝,精心挑選優質的木、漆、灰、玉、石、貝、骨、箔等千餘種材料,採用塗、繪、勾、刻、填、雕、鏤、磨、鑲、嵌、貼、作、灑等特殊工藝手法,沿用傳統的坯胎製作、髹漆和各種裝飾工藝。木坯含水率不超過14%;生漆內漆酚含量不得低於48%,含水量不得高於10%;灰底料用揚州市邗江區北郊30平方公里內特有的黃色粘土。
(一)刻漆工藝品。
色彩調和勻潤,金箔附著牢固,金色統一飽滿,撒屑均勻不露底。
(二)骨石鑲嵌工藝品。
色彩豐富,和諧統一,畫彩協調,金色飽滿,配景得當,層次清晰。
(三)平磨螺鈿工藝品。
開紋或畫紋準確純熟,線條流暢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顯完整清晰。
(四)彩繪裝飾工藝品。
色彩清晰和諧,主次分明,渲染平潤純和,遠近濃淡適宜,線條流暢,勾勒準確。
(五)雕填(勾刀)裝飾工藝品。
色彩富麗、典雅,潤色細膩雲薄,戧金(戧彩)飽滿明亮。
(六)雕漆工藝品。
層次清晰,形象生動,起底平整,錦紋規矩劃一。
(七)雕漆嵌玉工藝品。
玉石選料色彩協調,巧色天然,光澤瑩潤,挖嵌準確,鑲粘牢固。
(八)點螺工藝品。
俏色自然,色澤瑩潤,線條流暢,面漆純和,漆質豐潤,圖案生動,光可鑑人。
(九)磨漆畫工藝品。
選料精美,鑲繪合理,畫面自然生動,髹漆精緻完美。
(十)楠木雕漆砂硯工藝品。
硯身楠木紋理,細膩純和,硯池漆砂滋潤堅固,耐磨發墨、掭不傷毫,整體色澤古樸純正。

標誌

在揚州漆器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需要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的,應向揚州漆器原產地域保護的申報機構―當地的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批准後,方可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產品

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我局通過了對揚州漆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准自2004年月99日起對揚州漆器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2004年第120號)。

地域

揚州漆器原產地域範圍以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明確揚州漆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區域的函》(揚府函[2003]34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即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維揚區、邗江區和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行政區域。

江蘇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