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ánggē注音
ㄧㄤˊㄍㄜ引證解釋
高聲歌唱。《藝文類聚》卷六三引晉孫楚《登樓賦》:“牧竪吟嘯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揚歌。”含義
指田間歌唱活動者,如古“郢中”(今湖北省鍾祥市)的“雨霖”、“石碑”、“冷水”等地,人們把這種在田間邊勞作邊喊歌的活動,通謂之“喊揚歌”。在“喊揚歌”中又分“大宏嗓子”、“三節腰子”、“新謠”、“老謠”等若干“唱腔牌子”。指歌唱“牌名”者,如洪湖“薅草歌”、隨州“打鑼鼓”,以及鄂西“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等地“薅草鑼鼓”中,均有“揚歌”這一唱腔牌名。在京山的“鑼鼓福”(亦稱“賀鑼鼓”)、鶴峰的“講書鑼鼓”中,則別稱其為“陽調”或“陽和調”。它們實則是“一物多名”,名異而實同。
內容與特點
喊揚歌,是一種有“頭”、有“身”、有“尾”,有“小令”、有“套曲”的大型歌唱活動。多以不同的勞作“時序”,演唱不同內容的歌。揚歌,作為唱腔“板口”,多用於較為固定的時序,並有較為“穩定”的內容。多以“歌頭”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勞作時段,如“頭歇”、“二歇”、“末歇”,或“收工”等時段均要“喊揚歌”。最常見的是,人們在早晨下田前,由“專司”鼓、鑼、嗩吶的“歌師”,站在田邊喊“早揚歌”。這是一種“以歌代言”的“召喚”,是要勞作者在下田前作好準備,亦是全天歌唱活動的“序歌”。“早揚歌”之後便要改換唱腔“板口”,接唱其它內容的歌。這正如歌師在《早揚歌》中所唱的:“揚歌已唱畢,就把號子提”。“早揚歌”一喊畢,人們便要隨歌師“轉換”的歌聲及鑼鼓的節奏進入緊張的田間勞動。
“早揚歌”的內容,一是歌師早晨“上工”路上所見的即興吟唱;二是歌師的“自謙”之詞,三是“參拜”與“請神”。以早晨見聞為題者,稱之謂“露水詞”或“露水號子”,如:五更就出坡,露水像銀, 草鞋粑個砣,乾脆打赤腳。早晨來得早,露水打濕腰, 恐怕喊錯了號子,客們莫見笑。 ……
以“請神”為題者,謂之“參拜詞”,內容多為請“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等“五方神”,及“安營紮寨”儀式的描述之類。請神、參拜的內容,在秧田歌中已不多見。只有少數老年歌師對其尚有記憶。
揚歌,除用作一天勞動的“序歌”之外,還用於午飯後下田前,和全天勞動行將結束之時。用於午飯後下田前的揚歌叫《午揚歌》、《正揚歌》,如:吃過中飯把歌, 要把揚歌揚上場。上大人丘乙己,我把揚歌交給您。梁山伯祝英台,要把揚歌接過來。……
當一天勞動行將結束之時,歌師要喊“晚揚歌”。晚揚歌亦叫“揚歌休”、“休揚歌”,是這一大型歌唱活動的“尾聲”。其內容多為“謝神”、“謝歌郎”之類。在謝神中最多見的是謝“日神東君”,其次是謝“歌郎”。“歌郎”是大田勞作的“指揮者”、“總高度”。能唱“古”,能唱“今”,知識淵博,還能“降妖捉怪”。歌郎可能是古代“巫”的傳承人,因此,歌郎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謝歌郎也含有謝神的成分。
揚歌,因其在田間“分秧”、“薅草”時所唱,屬於“山歌樵唱”的範疇,音調往往隨著歌師的“情緒”而“滾動”,有相當的隨意性。但儘管其音調變幻莫測,人們在眾多的山野歌曲中,還是可以識別它。這是因為,一是它居於“歌頭”、“序歌”的地位;二是它特定的內容;三是有較為固定的“詞格”,並始終保持著音調悠長、氣質粗獷的獨特的音樂形態;四是採用“散唱”——即“散板”。也正因為它採用自由的“散唱”,“揚歌”才又有了“散揚歌”之別稱。
揚歌,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但它始終保持著鮮明的“風格特徵”,保持著其“可辨性”。
詞曲作家揚歌
個人信息
揚歌,原名廖益波,四川安岳人,1956年生,詞曲作家,自由撰稿人,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當過知青、工人、教師、文藝團體手風琴獨奏演員等。代表作品:《夢回初戀》。經歷
經歷坎坷,命運多舛。早年從事詩歌、小說、故事創作,並有所成就。後因一次特殊的感情經歷和窘迫的生活狀況擱筆近三十年。2003年,因遭受一次人生的地震而反思一生。因而重振素志,再度奮起。近年來,已為百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元曲譜曲,更有“古詩詞名句聯唱”待字閨中。他的“婚戀導航”組歌(共十首)取材於相戀、結合、婚後生活素材,選材別致,角度新穎,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他對文學見解獨到,對音樂天生感悟,詞作立意深遂,鏇律創意準確。最重要的,他是憑一個文化人的責任感和心靈感觸創作,而不只追求技巧和外在的華麗。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人類生活的普遍意義,是純文化和綠色音樂的衛道者。其力作《新畢業歌》當為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號角歌曲,已由《歌詞選刊》重點推出。(見《歌詞選刊》2010年第二期封三封底)。其歌曲《純情相知》在“感動中國”全國歌曲大賽中,詞曲均獲一等獎;《感謝妻子》在全國民族歌曲大賽中,詞曲均獲金獎;《古韻新裝映華年》,獲中國音協作詞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