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滸關草蓆,以色澤碧青,草質柔軟,光滑平整,編結緊密,舒適涼爽,堅韌耐用著稱,深受民眾歡迎,暢銷全國各地,同治時期揚州寶應的和豐裕鍋席店就有“關席”出售。夏天洗沐後,躺在這種用淡水草織成的蓆子上,使人感到皮膚爽適,催人入眠。
主要產區
工藝特點
滸關草蓆織工精細,席草扣得緊,席邊做得光,用戶譽為“碗水不漏”、“祖代傳用”,具有編織精密,經久耐用的特點。
品種規格
品種有隱稍、臍席、油朴、水朴、枕席、風席、雙草蓆等。規格有七十餘種,以臍席和雙草蓆為大宗。
追溯歷史
清朝皇室也對滸墅關席青睞有加,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遊江南,途經蘇州滸墅關,見到“關席”後撫掌叫絕,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採辦”到滸墅關選席。滸墅關甚至成了蓆子的代名詞,以至於在百業楹聯中關於席店的楹聯就是“夢到邯鄲酣更好,制傳滸墅妙如何”,有一個關於蓆子的謎語,謎面就是“名曾滸墅關前播,夢向邯鄲道上尋”,可見滸墅關蓆子影響之大。
明清以來滸墅關的席業發展十分興盛。首先,從事草蓆生產的農戶很多。顧祿的《桐橋倚棹錄》記載“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道光《滸墅關志》卷十一《土產》也記載:“席出各鄉村,吳中草蓆自昔著名天下,滸墅鄉村婦女織席者十之八、九。”當地的婦女多以織席補貼家用,該書還載士人李南培死後,家徒四壁,其妻王氏就“捆屨織席以食遺孤”。可見席業在當地確實十分普及,幾乎家家織席。正如清代女詩人張芬在《滸墅竹枝詞》中所說:“榆陰滿地午天晴,綠漲南湖野岸平。茅屋幾間連麥隴,短籬風度席機聲。”
滸墅關草蓆製作在滸墅關鎮上,還出現了固定的草蓆市場。道光《滸墅關志》卷十一《土產》記載,“席草之肆,席機之匠,惟滸墅有之。南津、北津、通安等橋,席市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賈,皆販於此,而賓旅過關者,亦必買焉。”草蓆市場集中在滸墅關上、下塘兩岸的運河畔,這裡扼運河、塘路要衝,交通便利,店鋪鱗次櫛比,席品琳琅滿目。滸墅關的席業市場成為地區專業中心,如無錫之新安、開化地區居民,“田事稍閒,輒以織席為業,成則鬻於滸關、虎丘之肆中。”由於滸墅關席業的發達,當地所產席草不能滿足所需,故也向周圍鄉鎮購買席草,促進了席草在江南鄉鎮的商品化。乾隆《吳江縣誌》卷五《物產》載席草“出周莊、平望,農夫種之,每獲厚利。凡虎邱、滸墅之席,其草多取資焉。”可見在當時滸墅關的席市上不僅有各式各樣的席出售,而且也成為席草的交易市場。滸墅關席業市場的興盛也使滸關席成為吳中席的代名詞,如在《光福志》卷四《土產》載“光福一帶山中婦女,隙時皆織席,較之寧波諸處為上,今稱滸關細席者即此。”
中國草編與草蓆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
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蓆、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鬚草、馬藺 草、蒯 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蓆、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蓆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鬚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蓆。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蓆、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鬚席',極為工致,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鬚草蓆、淥田草蓆、祁陽草蓆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