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相望,東南鄰 松滋市 (有一塊飛地在松滋市王家橋鎮內),西南、正西與五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宜昌縣接壤。面積1357平方千米。2004年末總人口376974人。市政府駐陸城街道。郵編:443300。代碼:420581。區號:0717。宜都市轄1個街道、5個鎮、4個鄉:陸城街道、紅花套鎮、高壩洲鎮、聶家河鎮、松木坪鎮、枝城鎮、姚家店鄉、五眼泉鄉、潘家灣土家族鄉、王家畈鄉。
歷史沿革
宜都市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裡農牧漁獵。 春秋戰國 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制史。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 劉備 改臨江郡為 宜都郡 ,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 張飛 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 陸遜 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 秭歸 等縣,並任 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蜀,歷史上著名的" 夷陵之戰 "就發生在境內。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 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宜都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座落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共產黨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自然環境
宜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貌以 丘陵 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區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 長江 、 清江 、漁洋河三條主河流,還有大小溪河39 條,均屬 長江 水系。市境地貌特徵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位於王家畈鄉的帽子尖, 海拔 1064.6米,為境內最高峰,位於枝城鎮的長江之渚-- 關洲 ,海拔38米,為全市最低處。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時數約1705小時,主導風為東南風。全市土壤質地以中性為主,共有紅壤土、黃壤土、黃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個土類。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青岡櫟、栓皮櫟、竹林、烏桕、油桐、油菜、胡枝子、馬桑、茅草和蕨類等。
礦產資源貯藏豐富。現已探明煤炭儲量7500萬噸,水泥石灰石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採,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
宜都,是湖北省承東啟西的最佳口岸。它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隨著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東至西轉移,宜都區位交通優勢進一步顯現。境內建有兩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只需20分鐘,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形成了空中、陸地、水上立體運輸網路,為人流、物流提供了方便、低成本的運輸服務,有利於發展大進大出的工業項目。
宜都,礦產資源貯藏豐富水泥 石灰石 6.8億噸,重晶石、粘土、石英砂等礦產種類繁多,且品位高、易開採,非常適合基礎工業的發展。工業是宜都經濟的主體,占三分之二以上,並且將繼續充當增長的“脊樑”。作為湖北省較早的工業基地和中國鄉鎮企業中西部合作示範區,宜都傳統產品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在不斷的技術改造中表現出不俗的業績。建材、化工、醫藥、電子及農副產品加工是其主導產業。
隨著龍頭加工企業帶動,宜都農業得到了鞏固發展。全市圍繞水果、茶葉、畜牧、蔬菜、水產等特色產業,先後培育引進了8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宜昌市級2個。宜都還是首批園藝產品和茶葉出口示範區,農業精品名牌薈萃,像宜紅功夫茶、天然富鋅茶、松雲有機茶、波爾羊、光明柑、清江魚等,都享有盛名,遠銷海內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42.2億元,增長60%;全地域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達到10.3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8億元,分別增長29.6%和41.8%;規模工業產值108億元、工業增加值31.1億元,分別增長38.9%和2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5元、農民人平純收入4860元,分別增長10.5%和21.2%。
產業結構
對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區進行了重點規劃,沿江平原地區以城鎮帶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為主,中部丘陵地區以發展旅遊業和高效農業為主,南部山區以發展生態農業為主。
1、培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醫藥化工、電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能源、紡織、機械三大傳統產業,形成了“4+3”工業經濟特色板塊。醫藥化工業——以精細化工、成品醫藥為重點,發展高濃度化肥和生物製藥,重點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龍、東 陽光醫藥 等企業發展。目前已形成年產108萬噸酸、24萬噸合成氨、75萬噸複合肥、3800噸醫藥製品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55.5億元。建材業——大力發展高標號水泥、中高檔衛生潔具和 牆地磚 ,積極發展新型建築材料,重點支持宜昌華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業做大做強。全市已形成 水泥 450萬噸、490萬件高檔衛生潔具、300萬平方米中高檔牆地磚的年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10.2億元。電子工業——依託東陽光化成箔、新京都電子公司,發展化成箔、PTC電子元件為主的電子材料,培植電子元配件、網路器材、教學設備等產品的開發。2007年完成產值17億元。食品工業——以浙江豐島、宜紅茶業、天峽鱘業為依託,重點發展以軟飲料、罐頭為主體的食品工業。目前已形成年產2.5萬噸罐頭、4200噸精製茶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3.5億元。機械加工業——以船舶製造、輸送機械、機械配件為重點,已形成年造船8.5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2007年完成產值9.2億元。紡織工業——以清河股份、南清紡織、宜昌欣龍熔紡為代表的紡織骨幹企業,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規模,開發適用型紡織產品,提高服裝製造水平。2007年完成產值2.6億元。能源工業——重點發展東陽光火電廠,支持化工企業餘熱發電項目,提高水電、煤炭企業生產能力和裝備水平。2007年完成產值2.13億元。 2、實施企業“成長”工程,全市規模企業達到105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8家,其中過10億元的3家,過5億元的4家。稅收過千萬元的達到8家,過500萬元的6家。省級高新技術達到9家。外貿出口企業發展到34家,出口商品達到7大類20多個品種,出口額達到7500萬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達到20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069萬美元。3、形成陶瓷機械、電子醫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區,聚集規模企業81家,2007年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0.5億元、銷售收入98億元,實現稅收5.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化成箔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發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在全省92家縣市區工業園中,綜合考評排名第一位。
4、創建1個國家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2個省級星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1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51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6個企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的技術合作關係。近年來共組織實施了64項科技攻關項目、88個技術創新項目,開發新產品154項,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34個,申請專利67項,授權專利20項。東陽光生物醫藥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紅黴素發酵工業用菌種改造和過程最佳化控制技術”,被列入“十一五”國家“863”計畫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重點項目。200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值29.8億元,增加值達到10.9億元,分別占規模工業產值、增加值的27.6%和35%。全市現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10個、著名商標3件。
5、發展柑桔、茶葉、畜牧、水產四大特色產業,建成23萬畝優質柑桔、7萬畝優質茶葉、70萬頭生豬、18萬隻山羊、1萬噸清江魚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了人平擁有1畝高效經濟林的目標。已成為“中國柑桔之鄉”、中國最大的 宜紅工夫茶 生產基地、中國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區、中國最大的人工養殖鱘魚生產繁育基地和 鱘魚魚籽醬 生產基地。全市 無公害農產品 產地認定面積44.9萬畝、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達16個。清江 鱘魚 、 宜都蜜柑 ,天然富鋅茶,宜紅功夫茶等一批名優農產品。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家,其中國家1家、省級4家、宜昌級13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1家。基礎設施
宜都市圍繞“工業強市、國家級園林城市、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以開展各種創建活動為載體,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基礎設施日益配套,先後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城市綠化先進集體、湖北省級文明城市、湖北省級園林城市、湖北省級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並連續三屆在湖北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競賽中位居縣市組第一名。 按照自然與人文相宜、傳統與現代相兼的原則,注重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相結合、區域位置與地形地貌相結合、自然資源與城市經濟相結合,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重視城市的文脈延續,重點突出宜都的文化景觀、 名人 文化和濱江特色,委託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單位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及各項專項規劃、控制性規劃,城市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力求在城市格調、城市檔次、城市特色上創新和塑造地方特色。沿長江清江線規劃建設的低層仿古風格的住宅、賓館與沿城區長江大道、楊守敬大道等主幹道建設的具有現代氣息的高層和多層建築, 文峰公園 、人民廣場、 陸遜廣場 及街頭小遊園的雕塑小品,整個市區初步形成了“綠樹成蔭,城園相融,綠與城市協調相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入手,實施道路工程。新建、擴建了長江大道、清江大道、城河大道、楊守敬大道等一批城市主次幹道,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12.06平方米。推進園林綠化建設,並致力於園林綠化上檔次、上精品、上水平,全市形成了以大環境綠化為基礎、以公共綠地為重點、以道路綠化為網路、以小區綠化為依託、以街頭綠地為點綴,突出濱江特色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現代城市綠化格局,構建了一座三山環抱、綠蔭滿城、兩江伴流、風景宜人的山水園林城。截至2007年底,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387.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面積達到442.5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08.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23%、35.20%和11.08平方米。實施精品工程。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內涵,使其與現代氣息融為一體,大力營造新的城市亮點,相繼建成了兩園(文峰公園、濱江公園)、兩場(陸遜廣場、人民廣場)等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公園綠地,對主要街道重要地段的臨街建築、城鄉結合部安裝高標準上檔次的霓虹燈、輪廊燈、射燈、彩燈,著力營造城市不夜天的景象,城區路燈裝燈率、亮燈率、主要街道亮化率均達100%。
實施淨化工程。擴建了東門水廠,城區日供水能力達8萬噸,城市用水普及率、水質綜合合格率均達100%;採用B-O-T方式建設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廣泛推行了生活污水無動力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率達61.49%;投資260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吳家灣垃圾衛生填埋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天然氣進入普通百姓家庭,城區燃氣普及率達82.6%。
每年投入建設資金近億元,完善市政設施,中心城區面積由2003年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10.6平方公里,新增及改造道路面積8.2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0.23%、35.20%和11.08平方米。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城鎮化水平達到44%。實施惠民道路工程、幹線公路改善工程、園區道路工程及港站配套等重點工程,建設通鄉油路71公里,新建改造幹線公路95公里,宜華、陸漁一級路開工建設,全市通車裡程達300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村道路硬化總里程居宜昌首位。天然氣管網進入主城區,用戶達到7000戶。農村電網、城市電網改造全面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供電可靠率、電壓合格率分別達到99.8%和98.5%。電話普及率達到46部/百人;寬頻網用戶達1.3萬戶;78個村恢復廣播室、74個行政村實現廣電光纖接入;城鄉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4.5萬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5.8%。
風俗民情
宜都是巴人文化和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交融地之一,本地民風古樸,流傳於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山歌、音樂、舞蹈、民居、飲食、地都滲透著巴楚文化的風韻。 宜都民間文化豐富多采,既有鄂西巴人文化的基礎,也有鄂中的楚風韻味。目前宜都最具特色的品種有:宜都梆鼓、宜都漁鼓( 楠管 )、 楚劇 等,宜都青林寺迷語有中國 迷語 第一村之美稱。宜都境內土漢雜居,民間生活包括飲食起居、生產勞作、服飾裝扮,婚喪嫁娶等也都參雜有巴楚文化和民風民俗的各種特色。如:哭嫁、哭喪、打喪鼓、跳喪、打栽秧鼓、猜燈迷等。
宜都既能有佛教、道教。兩大教派的各種建築、人物和傳教信徒,在域內和周邊頗有影響。宗教場所主要有梁山和宋山。梁山,它具有佛教場所和道教場所,山頂為道教,中部為佛教場所;山頂有金頂、山腰有觀音閣、關帝廟、大雄寶殿等建築,有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之險,而金頂最為險峻,有“南武當”之稱。宋山,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宗教場所有龍泉寺,建於明朝初年,因其側的清泉水得名“清泉寺”,清嘉慶年間易名為“龍泉寺”。明萬曆年間,荊藩惠王及王妃賀氏俱信佛,曾拜宋山住持僧墮宋為師。因而這二處寺廟建築規模十分宏大,香火旺盛,信徒遍布川、鄂、湘三省,而成為聞名的宗教聖地。除此之外宜都還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土特產品
宜都柑橘
有“中國柑橘之鄉”之稱的宜都市是中國首批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柑橘種植面積16萬畝,年產量超過12萬噸。宜都柑橘總產值達2億元,占宜都農業總產值的12%,農村人平柑橘純收入達400元。
天然富鋅茶 又名高鋅茶,因茶葉中含微量元素 鋅 而得名。據衛生部門測定,我鄉生產的富鋅茶含鋅量高達70-85mg/kg,比日本、斯里蘭卡等高一倍。“天然富鋅茶”在浙江農大博士導師、著名茶葉專家張堂恆教授、華農陸啟清教授指導下研製、開發。1993年以來,先後獲“國家級新產品”。
清江鱘魚
清江高壩洲庫區水產養殖發展迅猛。目前全球鱘魚品種共28種,宜都清江段就有17個品種,品種之多在中國首屈一指。天峽鱘魚有限公司的鱘魚產品有:各類鱘魚魚苗、鮮魚、魚片、魚子醬等。
“土老憨”系列乾菜
“土老憨”乾醃、臘菜系列產品均以生長在宜都王畈松樂山、綠竹溪、將軍山奧陶紀原始石林等地區的野生植物、農家生豬為主要原料,通過細采、揀選、自然晾曬、中草藥煙燻等原始程式並採用傳統民間手工工藝精製而成的菜系,具有色美味香、開胃健脾、促進消化。
旅遊資源
旅遊業正成為宜都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這裡山川秀美,水天一色,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都曾留連於此,寫下傳芳百世的壯麗詩篇。古潮音洞素有“水旱相連、雲霧繚繞、鍾乳萬千、潮音響徹”之妙景,號稱“巴楚第一奇洞”。梁山層巒疊翠、奇峰屹立,佛道兩教並存,香火絡繹不絕,有“南武當”之美譽。新近發現的王家畈奧陶紀石林錯落有致、姿態萬千,古海洋生物化石形態逼真、保存完整,是一處集觀光旅遊、生態旅遊、科普旅遊於一體,展示地質奇觀的天然博物館。
全市擁有多座可供瀏覽觀光的名山秀峰。其中有已經開發的宋山、銅鼓包奧陶紀石林外,還有荊門山(紅花套)、梁山(潘家灣)、松樂山(王畈)、綠竹溪(王畈)、雲台觀(松木坪)等,每座山體植被蔥鬱,有的種植有經濟林,有的石奇、洞幽,有的存在著各種珍稀樹種和古老樹木,有的具有很豐富文化底蘊、 民間傳說 ,有的山上具有 寺廟 和 道觀 ,是一批具有可供旅遊開發的山巒。如:梁山諸峰秀美,小梁山孤峰、探母溝、龍潭瀑布以峽谷幽深,鳥鳴山澗,林木蔥鬱,溪水清澈,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分布在山腳至山頂的多座寺廟和道觀是旅遊觀光、研究宗教和探險旅遊的大好去處。綠竹溪石林和銅鼓包石林遙相呼應,它屬於 奧陶紀地質公園 主體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400米左右,最低80米,最高在500多米,其間有獨特的河谷風光、石林風光、古生物化石、民間傳說、土家風情和自然的生態環境,真可謂“山青、水碧、石奇、藍天、寧靜、民族風情”,它是具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科普的一個遊覽區,是長江三峽觀光型旅遊產品的一個重要的配套產品。荊門山位於宜昌長江大橋南,與虎亭三國古戰場隔江相望。此處存有十二勝景,其間仙人橋、女觀山、仙女溪、荊門關、古江關尤負盛名。溶洞旅遊資源:
市域內的眾多名山秀水在地質歷史時期孕育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岩溶洞穴。主要有已經開發的古潮音洞,雙龍洞(姚店),金龍洞(高壩洲),楫木洞(全福河),金錢洞(潘家灣)等。洞內有各種石幔、石簾、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岩溶地貌所形成的絢麗多姿的岩溶景觀。其中楫木洞已經處於初步開發階段。
江河:
長江黃金水道自北向南流經本市,市域內全長達46公里,江面寬210—1500米不等。寬闊的水面和巨大的流量不僅為本市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還為本市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而且著名的長江旅遊線也為本市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客源。清江是長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從西北長陽入境,橫貫本市於清江咀匯入長江,碧綠的清江水與混濁的長江水在陸城清江一橋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成為宜都市陸城的一道特殊風景線。目前清江旅遊已經被國家開發銀行列入重點支持的旅遊項目之一。漁洋河是清江的一級支流,境內長大55公里,河流從西南五峯縣入境向西北穿過市域南部,河流兩岸青山綠樹,石奇林密。
湖泊:
宜都市具有旅遊價值的湖泊水面基本上是由於修建水庫大壩而形成的人工湖泊。主要有高壩洲水電站市庫區——“天龍灣”香客岩水庫、熊渡電站水庫及大溪水庫等。其中高壩洲“天龍灣”最為秀麗,整個水庫面積46500畝,清江“天龍灣”是因庫區投影形視龍的形象而命名,包括紅花套鎮鄢家沱至高壩州大壩之間的清江及沿岸區域,全長32公里,天龍灣風景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35平方公里。其間廣闊的電站湖泊,獨特的民風民俗,歷史沉澱悠遠的人文環境等等資源都是可以建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先決條件,其歸納為:“平湖高壩、如詩如畫”、“鄉村謎語,中華一絕”、“山秀洞奇,古木珍稀”、“巴楚文化,別具一格”。已經被《三峽區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清江流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國家級高端休閒度假區。
高壩洲電站壩址,位於宋山西南山腳,庫容區水面沿宋山西北山腳,朔清江蜿蜒而上,登宋山可見長18公里,寬500米的平湖翠帶和16條長1000米的港汊,宋山腳下,清江水百折千洄,自西北向南東最後在宜都匯入長江。宋山龍泉寺位於孤峰頂東坡,建於明嘉靖年間,初名法泉寺,清乾隆時更名龍泉寺。龍泉寺由正殿、側殿、後殿三部分組成,還有客房、齋房、廚房及僧人用房等附屬建築。正殿為龍泉寺主體建築,高10米,寬17米,進深10米,殿內有高大的楠木樁,正中神龕供奉7米高釋迦牟尼佛象,左有阿彌托佛,右有彌勒佛,佛像泥塑貼金。正殿門有一特大的香爐,爐座為石雕,重250公斤;香爐鐵鑄,重500公斤,四根園柱亭,亭頂亦為鐵制,三層高1.7米餘,香爐坡徑1.6米,為寺廟罕見。
宋山唐時名嵩山,早在唐朝佛教盛行時“臨濟宗”僧人在此建有小廟,講經傳佛,明嘉靖年間,宋山香火日盛,小廟折除,新建三重大殿的法泉寺,法泉寺建成後,遠近聞名,香火極盛,長江、清江兩岸香客來此進香拜佛的絡繹不絕,湖南、四川的香客仍為數不少。據鹹豐年間宜都志記載,明荊藩惠王妃賀氏曾到宋山拜住持僧墮宗為師,並捐資擴建法泉寺,還贈銅鑄佛像12尊。惠王妃住在法泉寺費時數年,手抄佛經82卷,藏於法泉寺藏經堂。
古人類和古生物類遺址:
宜都歷史悠久,是城背溪文化的發祥地(城背溪文化是長江流域考古的標尺地)。其中被省地市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荊門山發現的城背溪古文化遺址,距今7000多年;還有紅花套古文化遺址和王家渡古文化遺址,距今也達5000多年。
與以上三個典型遺蹟同時代的還有花廟堤、金子山等遺蹟;在這些古人類遺蹟中發掘出許多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骨器和動物遺骸以及房屋、建築、石器製造廠等遺蹟。已發掘的這些古墓中以三國、兩漢時期的文物最多,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陸城偏將軍墓。
地上文物:
主要有古代房屋建築、古井、柱基、橋樑及碑刻等五大類。其中尤其以碑刻分布最為廣泛,數量也較多,保存較好。特別是高壩洲庫區紅花套、高壩洲、五眼泉三個鄉鎮,現統計保存完好的有五處二十五塊之多。不同時期的不同套刻記載了重要的內容,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還有望佛橋,古民居等。
名人故里:
陸城既是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清代名人楊守敬的故里。在陸城清江邊有一條半邊街,晚清著名書法家、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的故居就座落在這裡,現已經對外開放。原面積800畝,現恢復面積400畝,城南10KM處還保存有楊守敬墓地。
長江宜昌大橋、 枝城大橋,使本市與江北變通途。 枝城長江大橋是中國第四座跨越長江天塹的大型橋樑,位於本市枝城鎮。該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單層鋼樑橋,鐵路全長1742.3公里,公路全長1744.8公里。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採用 預應力混凝土梁。公路 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載重鐵路等級為中—24級,橋定等級為中-22級公路橋為汽-13級。橋下可通大型客輪,在水位為54.4米時,通航淨空18米,淨寬120米。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幹線。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滬蓉國道主幹線在宜昌市境內跨越長江經湖北省西段進入重慶市的特大型公路橋樑,橋址位於宜昌市江河段虎牙灘。主跨跨度為960米,橋寬30m。其單跨跨度居國內第三。
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香客岩水電站、熊渡水電站等水電工程。其中以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規模最大。由混凝土重力壩、河床式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組成。大壩全長439.5米,最大壩高57米,總庫容5.3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為80米。電站安裝三台單機容量8.4萬千瓦水能發電機組。
名人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枝城鎮石門坎人。
楊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
曹廷傑(1850—1926)譜名楚訓,字彝卿。祖籍湖北省宜都縣,遷居江北高殿寺(今屬枝江)。
朱語今(1916-1988),本名朱裕 ,五眼泉鎮麒麟山人,編輯出版家,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創建者之一。
李啟斌(1936-2003),出生於宜都市高壩洲鎮。1941年至1945年就讀於高壩洲茶店國小,隨後就讀於宜都一中上國中。
王強,1974年5月12日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市。1993年從宜都一中考取武漢同濟醫科大學藥學本科。
餘地(1977-2007),本名余新進,1977年生,湖北宜都姚家店人。
城市榮譽
獲評時間 | 獲評稱號 | 評選部門 |
---|---|---|
2000年5月 | 中國民間故事之鄉 | 國家文化部 |
2000年12月27日 | 第一批湖北省園林城市 | 湖北省建設廳 |
2002年2月4日 | 1999-200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04年1月18日 | 2001-2002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05年 | 中國柑橘之鄉 | 國家林業局 |
2005年10月28日 | 全國文化先進縣市 | 國家文化部 |
2005年12月29日 | 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06年5月20日 | 青林寺謎語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國家文化部 |
2006年12月12日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國家建設部 |
2006年12月19日 | 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 | 國家文物局 |
2007年9月3日 | 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縣市 | 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 |
2008年1月7日 | 2005-2006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08年1月25日 | 2007年度中國民營經濟最佳投資縣(市、區) | 中國民營經濟峰會 |
2008年4月28日 | 獲第一批國家級生態村(袁家榜村) | 國家環境保護部 |
2008年9月4日 | 2005-2007年度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2008年11月2日 | 第四批中國金融生態縣市 | 第三屆中國金融市長年會 |
2008年12月13日 | 2008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 第三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 |
2009年2月11日 | 湖北省農業專業大縣(水果)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9年9月8日 | 2008年度平安暢通縣區 | 國家公安部 |
2009年9月18日 | 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 | 第二屆中國和諧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 |
2009年10月17日 | 2009年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 | 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 |
2009年10月17日 | 2009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 |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 |
2009年10月17日 | 2009年度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 |
2009年10月17日 | 2009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 |
2009年11月22日 | 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先進縣 |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
2009年12月19日 | 2009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 第四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 |
2009年12月28日 | 2007-2008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10年4月24日 | 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市 | 2010年中國產業發展大會 |
2010年10月24日 | 2010年度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 |
2011年6月10日 | 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 | 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 |
2011年10月13日 | 潘家灣土家族鄉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 國家環境保護部 |
2011年11月22日 | 2009-2011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 國家科技部 |
2011年12月19日 | 湖北省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制建設先進市 |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11年12月20日 | 五眼泉鎮雞頭山村獲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2011年12月23日 | 首批創建全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縣 | 國家林業局 |
2012年3月30日 | 2011年度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連續9年) |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12年9月5日 | 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 | 國務院 |
2012年11月21日 | 紅花套鎮(宜都蜜柑)獲第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 國家農業部 |
2012年12月6日 | 湖北省森林城市 | 湖北省關注森林組委會 |
2013年1月24日 | 湖北省創業先進城市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湖北省工業經濟先進縣市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
湖北省利用外資先進縣市 | ||
湖北省縣域技術創新示範縣 |
中國城市4
了解中國的城市,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感受地方文化。 |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林區 |
武漢市 | 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
黃石市 | 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
十堰市 | 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荊州市 | 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
宜昌市 | 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
襄樊市 | 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
鄂州市 |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
荊門市 | 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
孝感市 |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
黃岡市 | 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
鹹寧市 | 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
隨州市 | 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 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
註: | 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