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邊牆

成吉思汗邊牆

成吉思汗邊牆可分為南、北兩大線,又有古邊牆與新邊牆之分;北線為古邊牆,南線為新邊牆,大體可分前、後兩期完成的軍事防禦工事。從史料研究得知: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至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這12年間完成了前期北線古邊牆的工程。東從呼倫貝爾的根河南岸起,經額爾古納河東岸,出滿洲里經今俄羅斯境內伸向蒙古國東境止。這就是前期北線古邊牆。

基本信息

成吉思汗邊牆可分為南、北兩大線,又有古邊牆與新邊牆之分;北線為古邊牆,南線為新邊牆,大體可分前、後兩期完成的軍事防禦工事。從史料研究得知: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至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這12年間完成了前期北線古邊牆的工程。東從呼倫貝爾的根河南岸起,經額爾古納河東岸,出滿洲里經今俄羅斯境內伸向蒙古國東境止。這就是前期北線古邊牆。
成吉思汗邊牆有些地段現存2米,低處達1米;有些地段斷斷續續可見,也有些邊牆,只見記載不見蹤跡。有些邊堡仍在靠近緩山,視野開闊,水源豐富,山口要道之處依舊巍然屹立,全長5000餘公里。成吉思汗邊牆除南、北兩大主幹外,還在南線的西北方向上有三道副壕,以加固防。第一道副壕,也稱外線或北支壕。西從蒙古國的扎爾格郎圖起向南,經東烏珠穆沁、霍林郭勒進入科右中旗,與主幹邊牆匯合。第二道副壕,也稱內線或東支壕,西從霍林郭勒經索倫在巴彥烏蘭與主幹匯合。第三道副壕,也稱複線或西支壕。西從烏拉蓋郭勒,經五叉溝至淖爾河右岸。在三道副壕外,還有一道岔壕,從扎賚特旗的吉日根起向西南與南線主幹邊牆匯合。成吉思汗邊牆,無論橫看還是豎看,猶如幾道古原上的風景線,或防風林,或固沙帶,橫睡在數千公里的山川、草原、沙地上。若偏坐在馬的鞍鞽上,或依在駝背上沿邊牆走下去,可見蜿蜒起伏的山腳下,或順勢走向的山腰間,總能見到邊牆遺蹟;如遇淺山平川則盤伏其上,猶如龍環蛇走;如遇江河湖泊,則間斷而築,水豐時可懸索為橋,均是壕塹在外,堤牆在內形成壕與牆並行之勢。壕內剖面呈梯形,以利攔堵或隱蔽。
不過,也有不少人對“成吉思汗牆”提出質疑,至少有如下三條理由:一是到目前為止,舉凡成吉思汗的史料,還沒有發現他修築“邊牆”的記載;二是現在地形圖上標繪的“邊牆”遺址,又大部分與上述之金明昌、承安年間所築之界壕、邊堡的走向吻合;三是即便這些古代城垣確係成吉思汗組織修築,其防禦方向也該是面對中原,而“邊牆”遺址的馬面、副堤卻明明白白是對著北方。這就很難解釋“成吉思汗邊牆”的建築初衷了。例如今林西、大板、林東以北的所謂“邊牆”,不但可以從馬面、副堤的位置看出這一點,還可沿“邊牆”南側尋覓到一些當時的屯兵小堡,從而更雄辯地說明它是對北防禦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