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

《金史》

《金史》撰成於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基本信息

《金史》《金史》
《金史》,紀錄金朝史事的紀傳體史書,脫脫(1314~1355)主編,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述了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後附《金國語解》一卷。在元末三史之中號稱最善。

簡介

《金史》纂修始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

《金史》《金史》
中統二年(1261),議修遼、金二史。滅宋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但終因體例無法確定而不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翰林學士歐陽玄等六人為總裁官,主持修纂。五年十月,遼、金、宋三史告成。元人修《金史》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有金代實錄,包括完顏勖所撰《始祖以下十帝實錄》三卷,以及《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熙宗實錄》、《海陵實錄》、《世宗實錄》、《章宗實錄》、《宣宗實錄》等。唯衛紹王無實錄,現存的材料是由王鶚多方收集而來。金末的事跡則多取材於元好問的《壬辰雜編》和劉祁《歸潛志》、王鶚《汝南遺事》楊奐《天興近鑒》等。

由於《金史》依據比較完整的《實錄》,經元好問、王鶚等補充,元初以來又經幾次修撰,實際上是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卒成書不同,故在三史之中號稱最善。它仿效《魏書·序紀》的辦法,首作《世紀》一卷,記序完顏部自始祖函普以來女真部興起的歷史。又在卷十九作《世紀補》一卷,為金熙宗完顏亶的父親宗峻、金世宗完顏雍的父親宗堯、金章宗完顏璟的父親允恭作傳而附列於本紀,是《金史》的特點。《交聘表》詳細記載金與宋、西夏、高麗的使臣往來。傳記中有關諸人參預的同一事件,則在首要人物的傳中詳見事實本末,其它傳中則旁參側見,避免重述。但是,《金史》也存在一些記事互相矛盾、重迭,史實錯誤、疏略,年次顛倒脫舛,人地名混亂和記述戰事則揚勝諱敗的現象。清人施國祁盡畢生精力著《金史詳校》十卷,校勘和考訂《金史》四千餘條,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著作。

編纂經過

1234年

《金史》《金史》
蒙古軍攻下金朝廷的最後據點——蔡州,蒙古軍頭領張柔發現原金朝狀元——王鄂也在被俘者之列,張柔馬上救下了他,從此,王鄂便成了張柔的座上客。他們二人為《金史》的成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忽必烈繼位之後,王鄂向忽必烈建議,設立史館,並且纂修遼、金二史。他認為,金遼二代皆有善政,如不及時記錄,便可能逐漸被人遺忘,寧可亡人之國,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館不立,後世亦不知有今日。(《元名臣事略》卷12)忽必烈聽從了他的建議,建立了國史館,並命編修遼、金二史。於是王鄂即開始蒐集金朝材料,並親自擬定了《金史》的體例並將它委託給王惲。但《金史》的纂修工作並未從此具體展開;後來數朝因為正統義例問題的爭論,《金史》的纂修也與宋、遼二史一樣被耽擱下來了。直至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正式下詔修遼、金、宋三史。在皇帝的支持下,並由中書右丞相脫脫裁定,解決了正統問題,《金史》才與其他二史一起修纂成功。《金史》是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始修,次年十月完成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三史的都總裁官是脫脫,《金史》的總裁官有鐵睦爾達世、賀惟一(太平)、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李好文楊宗瑞、王沂。由纂修官沙刺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等撰寫而成。

內容特點

《金史》修成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一般認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雖談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卻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學家趙翼評論說:《金史》敘事最詳略,文筆亦極老潔,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記》卷27)《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元人之於此書,經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倉促成書者不一樣,所以本書首尾完備、條例整齊、簡約而無疏漏、周贍而不繁蕪,在宋、遼、金三史之中,是最為完善的。確實,與宋、遼二史相比,其優點是比較突出的。

《金史》《金史》

首先,在編纂體例和內容方面,便有許多超越前史的獨特之處。如《金史》不但記載了金建國以後120年的歷史,而且為了專門敘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跡,回顧了女真族建國前的歷史,從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歷史的珍貴材料,備受今人重視;在各《本紀》的末尾,設立了《世紀補》一篇,專門記述了幾位未曾即位稱帝,而被後代追認的幾位皇帝的事跡,這在體例處理方面十分得體,為後代修史者所繼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專立《金國語解》一篇,用漢語標出了表現在官稱、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語稱謂,是參照釋讀《金史》及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金史》還根據具體需要,創立了《交聘表》,以編年體表格的方式記述了金朝與鄰國(如宋、西夏、高麗)的和戰及來往關係,形式新穎,內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記述方面,處理也比較得體。對重要歷史事件、人物一般記載比較詳細,從而反映出其歷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樣詳略失當、比例失調的現象。記述歷史事實也比較客觀審慎,因而,真實性是比較可靠的。特別是本書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將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較系統、全面地記載下來。如《禮志》、《樂志》、《輿服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等。當然,《金史》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少的,如史實的記載經常出現顛倒,年代順序、人名地名不統一以及張冠李戴等等。

《金史》之所以得到較好的評價,主要在於它纂修的準備時間比較長,有了比較好的史料準備。與遼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記注院,掌修起居注;秘書監設有著作局,掌修日曆;還有國史院,掌修實錄和國史。其實錄編修最為完備,太祖以下除衛紹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實錄;除此之外,還有記載金朝先世的《先朝實錄》3卷;生前未稱帝,死後追加尊號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顯宗也都有實錄;此外還修有國史,包括皇帝本紀及功臣列傳;金宣宗時,因害怕蒙古軍的再次進犯,金由中都(今北京)遷往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隨之攜至汴京。汴京被蒙古軍攻克之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了攻汴戰鬥的漢族地主軍閥張柔頗具遠見,在其他蒙軍將士爭搶金帛財寶時,他卻來到金史館,將金朝實錄及其他秘府圖書運回了家中。這些圖書文獻在中統二年(1261年)被獻之於朝廷。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了。元朝建立後,金朝遺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遼、金二史的建議,而且開始著手蒐集、整理金代的歷史資料。衛紹王朝沒有實錄,現在衛紹王本紀中的材料都是中統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遷蔡州之後,史書記載中斷,也是因為王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有《汝南遺事》4卷,才得以將這一段亡國的歷史始末記載下來。因而金代歷史文獻保存得比遼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蒐集金代史實,如金末文人劉祁著《歸潛志》、詩人元好問著《壬辰雜編》(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實。可見元末修《金史》,既有實錄、國史為根據,又有王鄂等人的蒐集、補綴,還有劉祁、元好問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資以參證,其所依據與《遼史》纂修時所據要豐富多了。加上這些資料又已經過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編纂者易於著手,這與《宋史》撰寫時面對一堆數量龐大、毫無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樣。於是《金史》比遼、宋二史高出一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金史》《二十四史》

歷次修《金史》,除依據張萬戶獻上的實錄外,還有就是金朝末年兩位學者的著述,即劉祁的《歸潛志》和元好問的《壬辰雜編》。金亡以後,元好問以編史為己任,聽說《金實錄》在張萬戶家,就向他表示,願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實錄》,但沒有如願。不過,他沒有灰心,並且說:“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於是就在家裡著述,“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名之為“野史”,即《壬辰雜編》一書。劉祁的《歸潛志》也是元代編寫《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問和劉祁二人親身經歷了金末的喪亂之事,書中所論都是耳聞目睹,且二人文筆又好,所以《金史》中有關金末歷史的記載,寫得十分生動,使人讀之歷歷如見。

正因為元末《金史》的成書經營很久,同《宋史》、《遼史》的倉促成書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庫全書總目》中讚揚《金史》說:“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瞻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為最善。”這個評價是不錯的。例如書中對金代戰爭的記述,既生動、又不冗繁。金代的戰爭比較多,如果一一鋪敘,容易寫得繁瑣冗長。而《金史》中只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兩個主事人的紀、傳中詳述,對其他事和人,只是在其他紀、傳中從側面加以補充。這樣就能有綱有紀,條理井然。金建國前的抗遼戰爭的河店一戰,是完顏阿骨打親自率領攻打的,《金史》就在金太祖本紀里詳述了此次戰役。後來。金追獲遼朝皇帝,又擄取宋朝皇帝,則在大將宗翰、宗望的傳里記述了這兩件事。

在編寫體例上,《金史》也有創新。書中的本紀第一卷,不是從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為開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跡,便於讀者對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本紀的最後一卷,又增加了《世紀補》,用以記述熙宗的父親景宣帝、金世宗的父親睿宗、金章宗的父親顯宗。這三人原來都是大臣,只是由於他們的兒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諸臣傳,所以又立《世記補》。這種體例,後來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還可以看到《交聘表》,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與宋、西夏高麗等國和戰,以及它們之間的往來諸事,一一記錄下來,讀起來一目了然。

《金史》以“實錄”為依據,史料翔實可信。如在記述金與遼的往來和征戰中,對金統治者所用的詐謀詭計等,都能如實地敘述;對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荒淫、互相傾軋,也能比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書內容比較詳細,共有三十九卷,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貨志》、《選舉志》、《百官志》五種寫得不錯,能反映出金朝社會的基本特徵。

《金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有的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甚至無記載。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朴,是阿骨打身邊重要的謀臣,金建國之初,“諸事革創,朝儀制度,皆出其手”,這樣重要的人物為什麼在《金史》中隻字未提呢?大約不會是疏漏,而是不願把阿骨打稱帝這件開創金朝基業的事,說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沒有記載,如天會十年(1132年)金立的偽齊遷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偽齊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國大事,《金史》中一概不書。此外,《金史》列傳中的人名雜亂,一人多名或譯名不一的現象很多。

主要版本

儘管《金史》的優點比較突出,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點,後代史學家雖然沒有像《宋史》那樣,有這么多人主張重修,但考訂、校補之作還是不少。

《金史》完成之後,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即在江浙等處刻印了100部,以後明代、清代、民國都有刻本。明代有南北兩監本,清有武英殿本。清乾隆間,四庫館臣校勘武英殿本將地名、人名等譯名任意改譯,造成混亂。

清代施國祁,本是布店老闆,花了20多年時間,細讀《金史》十餘遍,並與其他版本的《金史》和其他有關文獻互相參校,寫成《金史詳校》10卷,訂正了不少版本、史實錯誤,是讀《金史》時所必備的參考書。

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百衲本《金史》,是以元至正刊一百三十五卷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後來的復刻本)影印的。

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金史》標點校勘本,它吸收以前諸種版本的長處及國內外學者的許多校勘成果。以百衲本為底本,並與監本、殿本參考,又參考有關史料進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訂成果,是目前較好的版本。

相關詞條

二十四史

序號書名記載年代成書年代作者體例卷數
1史記始於黃帝,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西漢司馬遷紀傳體130
2漢書始於漢高祖六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東漢班固紀傳體100
3後漢書始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止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南朝宋范曄紀傳體120
4三國志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止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晉陳壽紀傳體65
5晉書始於司馬懿,止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房玄齡紀傳體130
6宋書始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南朝梁沈約紀傳體100
7南齊書始於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止於齊和帝中興2年(公元520年南朝梁蕭子顯紀傳體59
8梁書始於梁武帝蕭衍稱帝(公元502年),止於陳霸先滅梁(公元557年姚思廉紀傳體56
9陳書始於陳武帝陳霸先即位,止於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姚思廉紀傳體36
10魏書始於公元四世紀末,止於六世紀中葉北齊魏收紀傳體114
11北齊書始於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止於北齊亡國李百藥紀傳體50
12周書始於北周宇文氏建立周朝(公元557年),止於公元581年令狐德棻紀傳體50
13隋書始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止於隋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魏徵紀傳體85
14南史始於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禎明三年(公元589年李延壽紀傳體80
15北史始於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止於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李延壽紀傳體100
16舊唐書始於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止於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後晉劉昫紀傳體200
17新唐書始於太原起兵歐陽修宋祁紀傳體225
18舊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周世宗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北宋滅後周薛居正紀傳體150
19新五代史始於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止於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歐陽修紀傳體74
20宋史始於趙匡胤建宋脫脫紀傳體496
21遼史始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公元907年),止於天祚帝耶律延禧遼朝歷史(公元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脫脫紀傳體116
22金史始於女真族的興起,止於金朝滅亡脫脫紀傳體135
23元史始於從蒙古族興起,止於元朝滅亡宋濂紀傳體210
24明史始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於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廷玉紀傳體332
相關新元史止於北元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民國柯劭忞紀傳體257
相關清史稿始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1616年),止於清朝滅亡(1911年民國趙爾巽紀傳體5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