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威

張大威,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人。明嘉靖四十三年任四川保寧府通江縣知縣。 代表作品:《消逝的村莊》。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大威(1535~1613),湖南省邵陽市城步縣城步圖盤石(今屬白雲洞鄉)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選貢授四川保寧府通江縣知縣。潔己愛民,廉政不阿。因“直忤當道”,改任教諭。後又累遷廣東市舶司提舉、雲南祿勸州知州。在任三十餘載。晚年仕歸,應城步縣知縣諶廷錦之聘,和南平吳道宣、縣人肖應韶一道主纂《城步縣誌》,萬曆二十九年(1601)成書,為城步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書。還常與其負才不仕的胞弟張大翔在盤石浮石書院習經講業,以開民智。明萬曆四十一年病逝於盤石,卒年78歲。

代表作品

《消逝的村莊》

欣賞

首先是它的批判精神。張大威對自己的故園是懷著十分矛盾的心情的。一方面,她思念故鄉,思念故鄉那纏綿的河水、蒼蒼的蘆葦、美麗的桃花、無邊的莊稼,特別是故鄉的親人。這裡是她生命的搖籃啊!她怎能不思念?可是另一方面,便是我要談的,她又對故園流露出一種冷靜的審慎的批判的態度。因為故鄉的美麗並不能掩蓋它的貧窮、落後與苦難。這裡是農人們艱苦勞作的場所,它把母親一般的農人“訓練成只會勞動不會其他享受的人”,“像一隻被命運的鞭子抽打的陀螺,不停地轉、轉、轉。”這裡是貧窮、苦難與落後的棲息地。“母親一字不識,除了會像祖輩那樣種莊稼外,她沒有別的知識。”“一生只有兩種顏色的衣衫。”而我的父老鄉親們,那些在風雪家園裡世世代代種莊稼的人們,放在他們面前的杯子裡不論斟的是什麼——美酒、苦汁、鹼液、白水,種莊稼的人都得喝下去,他們別無選擇,這就是莊稼人的命。莊稼人和莊稼一樣,生來就是承受風吹雨淋日曬霜打的。生來就是承受苦難的。對於那方故土,你讓張大威除了追思懷想外,還能獻上多少由衷的歌贊嗎?我感受到的是字裡行間暗隱著一種嚴峻的批判態度。是批判故鄉嗎?不,確切地說是批判造成故鄉那種狀態的一種社會存在、一種不容否認的現實。這是張大威的《消逝的村莊》與以往“尋找家園”的創作明顯不同的地方。張大威的追懷故鄉,思念故園,主要還是追念母親,歌贊母愛,並不是渴望再回到故鄉那單調、貧瘠、苦難的生活。這也是她同許多“尋家”的作品不同的。”
這篇散文的批判鋒芒,第二個指向的便是作者自己。正像對故園的瑕垢並不粉飾一樣,張大威對自己的“浮躁、淺薄、無聊、自私”,對自己心靈的弊病也不遮掩。這樣的心靈批判懺悔的文字,在我國新時期的散文創作中是很少見的。
其次是多重情感的複雜交織。張大威對故鄉的情感是複雜的、矛盾的。而這只是文章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對故鄉的情感又同她對母親的思念交錯、映照、糾纏在一起。應該說,她對母親的思念、禮讚是遠勝於故鄉的。凡是讀過這篇散文的人,很少有不為她懷戀母親、感恩母親的深沉厚重的情感所打動。母親燃著自己的生命,化溫暖化光亮送給兒女,把苦難和麻煩自己一肩扛起,在無人處默默吞咽,默默嘆息,默默流淚。如果你的母親臉上有九十九條皺紋,那么其中的九十八條是為你而生,只有一條才是時間的刻畫。“我們吸吮的母親濃香的奶液,就是母親的滴滴血水化成,而她思念兒女的長無盡頭的目光乃是她的心在漫漫長夜碎成絲絲縷縷後,用徹夜無眠的時光紡織而成。天下的母親都應該受到尊敬,受到膜拜。”讀著這樣話語,你會感到你所讀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表達家園意識的文字。這是用一篇灑淚的深情和泣血的感念織就的有著深長意義的動人的母親頌歌。而作者又將此同對故鄉情結糾纏捆綁在一起,這無論對哪一方都起到一種強化的作用。一加一在這裡是明顯大於二的。而張大威又不僅如此,她在這複雜豐富的情感之上又加進她的自責與懺悔,使全文的情思更加多重與複雜,意蘊也更加深厚了。

寫作特點

張大威的隨筆,特別是雜文的語言,剛健、明快、辛辣、尖銳、頓挫跳躍中時有文白夾雜,是一種很利索很脆快的語言風格。而《消逝的村莊》卻語句迂舒、迴環、徘徊、鋪陳而又蘊藉,美麗中含帶著憂鬱,如泣如訴,一唱三嘆,是一種沉鬱、抒情、很有韻味的語言。這大概是作者如山般沉重的感情需要這樣詠嘆似的風格吧,這種語言確實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情緒,達到了文字和情感的和諧統一。但又不僅僅是語言之功,文章的結構與展現方式更有其特別的地方。作者不是按照我們所熟悉的慣常的表達思路(如時間順序)來寫,她將自己夢境般的幻象以及潛意識編織進來,讓夢幻、潛意識與往事交糅,再加以想像、幻覺的流動、鋪衍。這種借鑑了意識流以及魔幻的手法運用的十分成功,夢之所至,意之所至,筆之所至,揮寫得自由而隨意,是“恣肆汪洋迴環往復搖曳多姿的‘心靈之舞’”。

遼寧作家協會會員

遼寧省作家協會是中共遼寧省委領導下的正廳級人民團體單位,是省委和省政府聯繫遼寧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主要擔負著“協調、聯絡、服務、倡導”職責,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