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北盟會編》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作者徐夢莘(1126~1207)﹐該書長期僅有抄本流傳﹐竄改甚多。現存通行本﹐有光緒四年(1878)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的校刊本。許本較勝於袁本﹐但錯誤仍不少。

宋代史學名著。二百五十卷。作者徐夢莘(1126~1207)﹐江西清江人。二十九歲舉進士﹐一生大部分時間居家著述﹐至紹熙五年(1194)六十九歲時才撰成《三朝北盟會編》一書。“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並蓄﹐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書成之後﹐慶元二年(1196)實錄院取進﹐作為編修《高宗實錄》的參考。其所引用的資料也因史館缺少﹐錄進了一百多種。為此﹐宋廷特除徐夢莘為直秘閣。此後﹐徐夢莘又繼續編纂了《北盟集補》五十卷﹐但早已失傳。由於徐夢莘痛感“靖康之禍”﹐靖康史事也就成為該書的一個重點。該書自政和七年(1117)宋遣使與金訂“海上之盟”開始﹐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被殺﹐次年宋金恢復和議止﹐共書四十五年事。靖康為時不過一年半﹐卻占了七十五卷﹐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而且敘事亦極細緻。作者通過大量事實和細緻的敘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禍”的原委終始。《三朝北盟會編》徵引的文獻材料達二百多種﹐而且所引用的全錄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獻材料的原貌。這種引用方法﹐在過去編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見的。該書徵引的史料﹐有許多後來散失﹐賴該書得以保存﹐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有些史冊﹐諸如《建炎通問錄》﹑《順昌破賊錄》﹑《靖康小雅》﹑《偽齊錄》等﹐多與《會編》所載文字相同﹐當系從該書輯錄出來的。《三朝北盟會編》史料豐富﹐記述詳贍﹐為研究遼﹑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該書長期僅有抄本流傳﹐竄改甚多。現存通行本﹐有光緒四年(1878)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的校刊本。許本較勝袁本﹐但錯誤仍不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