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傑

余仁傑

余仁傑,男,魯迅先生的忠實弟子、著名作家編輯家翻譯家、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1951年他主持改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全國戲曲會演中受到高度評價,更得到周恩來總理的充分肯定,被指示拍成彩色電影。現今《梁祝》已成為經典,黃源功不可沒。

基本信息

===余仁傑===

魯迅先生的忠實弟子、著名作家編輯家翻譯家、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名譽主席和省作協名譽主席黃源先生以98歲高壽於1月2日溘然長逝。9日在杭州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從四面八方趕去的人們發現,整個儀式過程沒有哀樂,而代之以崑曲———曲牌是《哭皇天》等。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追悼會或遺體告別儀式上播放的總是哀樂,哪有播放崑曲的?事後,儀式參加者、浙昆的國家一級演員龔世葵女士告訴我:這是根據黃源先生生前遺願安排的。他要求能播放崑曲以代哀樂,可見黃源先生對崑曲的執著。龔女士滿懷深情地說,在“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崑劇)”的過程中,以及上世紀五十年代搶救和扶植崑曲這一世界文化瑰寶中,黃源先生都立下了第一大功,這就難怪他要讓崑曲為他送行。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宣布:中國崑曲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為此,文化部藝術司和浙江省文化廳於8月9日至11日在杭州舉行了有300名海內外崑曲界精英參加的一次崑曲的慶典和紀念活動。我也有幸被特邀參加了這一盛會。9日上午的開幕式上,見到已96歲高齡的黃源先生與文化部領導人等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活動期間,包括龔世葵在內的崑曲界許多朋友,都向我談起了有關黃源先生對崑曲遺產的特殊貢獻。

建國初,作為老革命的黃源先在上海擔任華東文化部副部長。為貫徹中央“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1951年他主持改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全國戲曲會演中受到高度評價,更得到周恩來總理的充分肯定,被指示拍成彩色電影。現今《梁祝》已成為經典,黃源功不可沒。

1955年,黃源從華東局調浙江工作,擔任省文化局領導,大抓戲曲的推陳出新。他接觸當時在杭州演出的國風崑蘇劇團和主要演員周傳瑛、王傳淞時,深覺劇團和演員們的藝術功底一流,然而卻處境維艱。一次,上海電影局長張駿祥來杭州,黃源約他去看該團自行根據《雙熊夢》老戲出新的《十五貫》。兩人都認為這是一齣好戲,要扶植;只有出好戲,崑劇才有生機。隨即,黃源與劇作家鄭伯永、陳靜3人組成了整理小組,與主要演員共同合作奮戰了整整20個晝夜,把一出以實事求是與主觀主義鬥爭為主題,並有離奇曲折之情節,精彩詼諧之表演,優美婉約之唱腔的崑劇《十五貫》推上了舞台。

自1956年春節起,《十五貫》先後到上海和北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劇團也被改為國營浙江崑蘇劇團。毛主席連看了兩回《十五貫》,極為讚許,周總理觀看後還特為此舉行座談會,喻崑曲為“幽蘭”。首都出現了“滿城爭說《十五貫》”的盛況,人民日報發表了《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社論。

因為黃源先生的努力,搶救和保護崑曲劇種的工作受到各有關方面的充分重視,上海、江蘇、北京、湖南都相繼成立了職業崑劇院團,黃源還建立浙江文藝學校,親自兼任校長;藝校開設崑劇班,培養崑曲後繼人才。

1957年後,黃源受到不公正待遇,直至1979年改正。復出後他雖不再直接領導戲曲界,但他總關照有關領導者:“對崑曲要愛護,你們要抓呵……”直至生命的最後,還念念不忘崑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