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化膿性感染

全身化膿性感染

全身化膿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體血液循環,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症狀或中毒症狀,稱為全身化膿性感染。敗血症和膿血症都屬全身性感染,而以敗血症最為常見。臨床上,敗血症、膿血症和毒血症多為混合型,難以截然分開。敗血症本身就已包含毒血症,而敗血症和膿血症可同時存在,稱為膿毒敗血症。發病時有寒戰、高熱、脈速、嚴重時出現昏迷或休克。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全身化膿性感染手部及腿部全身化膿性感染
全身化膿性感染中敗血症和膿血症常繼發於嚴重創傷後的感染和各種化膿性感染,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氏染色陰性桿菌。胃腸外全營養時留置在深靜脈內的導管也是引起敗血症的原因之一。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嚴重感染的過程中,也有發生真菌性敗血症的危險。

病原微生物自傷口或體內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臨床表現主要為寒戰、高熱、關節痛皮疹肝脾腫大,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煩躁、四肢厥冷及紫紺、脈細速、呼吸增快、血壓下降等。病死率可達30~50%,尤其是老人、兒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療不及時及有併發症者,預後更為惡劣。伴有多發性膿腫者稱膿毒血症;若細菌僅短暫侵入血流則稱為菌血症。

當皮膚黏膜有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症時,細菌則容易侵入體內。人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特異性免疫反應兩種,後者又可分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方面。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不能充分發揮其吞噬殺滅細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細菌量較少,致病力不強也能引起全身化膿性感染。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

病理生理

全身化膿性感染手腕處全身化膿性感染
細菌侵入人體後是否引起全身化膿性感染,與人的防禦、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完整的皮膚和黏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後細菌易於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皮膚炎症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嚴重燒傷時,創面為細菌敞開門戶,皮膚壞死、血漿滲出又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故極易發生全身化膿性感染。尿路、膽道、胃腸道、呼吸道黏膜受破壞後,若同時有內容物積滯、壓力增高,細菌更易進入血中,保留導尿管、靜脈等血管內留置導管、人工輔助呼吸時插管等,也使細菌易於侵入。

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進入血中的細菌迅速被血中防禦細胞如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變、糖尿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謝紊亂、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減低,易招致全身化膿性感染髮生;各種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放射治療亦是導致全身化膿性感染髮病率高的原因。廣譜抗菌藥物使用後,對藥物敏感的細菌雖被抑制或殺滅,而一些耐藥菌乘機繁殖,亦可釀成全身化膿性感染。

新生兒由於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發生這種病症。出生體重越小,發病率越高,世界都有有關這方面的統計。嬰幼兒時期還可能發生隱性菌血症,患兒除體溫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這類菌血症的發生率約為3%~10%。②病菌侵入途徑:嬰幼兒菌血症起源於皮膚、黏膜及臍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為大腸桿菌或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侵入途徑。呼吸道感染可發生肺炎球菌全身化膿性感染。由於診療技術的發展各種穿刺、內窺鏡檢查、各種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療法、體外循環等手術都使細菌易於進入血流。

診斷檢查

全身化膿性感染全身化膿性感染病菌
1.敗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迅速繁殖並引起全身症狀。
2.膿毒血症是局部化膿性病灶的細菌栓子侵入血循環或脫落的感染血栓從血路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並引起遷徙性膿腫。
3.近期有感染病灶,發病時有寒戰、高熱、脈速、嚴重時出現昏迷或休克。
4.檢查時體溫可達40~41℃,精神煩躁或淡漠,有時有皮疹。白細胞計數增高,可達(20~50)×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在發熱時多次採血培養,可查到致病菌。

各種細菌均可作為全身化膿性感染的病原菌,由於抗菌藥物、免疫抑制藥物的廣泛使用,致病菌種也有所改變,20世紀50年代前,以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為多見,導致全身化膿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其次是綠膿桿菌、肺炎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厭氧菌及真菌性全身化膿性感染也在增加。細菌的致病力與其產生的毒素和酶有關,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素、殺白細胞素,常引起嚴重的全身化膿性感染或膿毒血症;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的內毒素能損傷血管及心臟等,從而易引起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等;肺炎鏈球菌等具有莢膜,可拮抗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治療方案

全身化膿性感染足部全身化膿性感染
1.根據發生病灶部位和臨床特點,給予相應的有效抗生素。在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報告後,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尋找並清除原發和遷徙性病灶。對有膿腫者,應儘快穿刺排膿或切開引流。有壞死組織者,應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取出異物,拔除可能引起感染的體內導管,如導尿管、靜脈插管等。
3.支持治療。給予富有營養和易吸收飲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低蛋白和低血紅蛋白者,可給予人體清蛋白,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漿或全血。

一般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適量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輸血、血漿白蛋白和丙種球蛋白。高熱時可給予物理降溫,煩躁者給予鎮靜劑等。

病原治療。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是治療的關鍵。應注意早期、足量並以殺菌劑為主;一般兩種抗菌藥物聯合套用,多自靜脈給藥;首次劑量宜偏大,注意藥物的半衰期,分次給藥;療程不宜過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熱退後7~10天方可酌情停藥。

局部病灶的處理:化膿性病灶不論原發性或遷徙性,均應在使用適當、足量抗生素的基礎上及時行穿刺或切開引流。化膿性胸膜炎、關節膿腫等可在穿刺引流後局部注入抗菌藥物。膽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關鍵在於及時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並予以休息及適量的營養。診斷基本肯定後應儘早治療,在培養未獲陽性結果前可根據細菌入侵途徑及臨床表現推測致病菌的種類給藥,若獲陽性培養而治療效果欠佳時,則可按藥物敏感試驗選用適宜抗菌藥物。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者可選用青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等;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則選用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頭孢菌素及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厭氧菌感染則首選甲硝唑,也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等;全身化膿性感染確為真菌所致則應選用二性黴素。此外,正確處理局部病灶及各階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腎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疾病預防

全身化膿性感染全身化膿性感染病毒
經常保持皮膚和黏膜的清潔和完整,避免創傷,切忌擠壓或用針挑刺瘡癤,應積極治療、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燒傷病房應嚴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預防敗血症的發生。

一切明顯的或隱匿的化膿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敗血症的發生就可以減少。小兒時常見的傳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繼發較重的呼吸道細菌感染,從而發生敗血症。對這類病兒,必須加強保護。對不論多么細小的皮膚創傷必須予以重視,早作適當處理。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營養狀況及小兒保健工作的不斷改善,敗血症的發病率必然會隨著下降。

①徹底肅清原發病灶和遷徙性損害,以杜絕病原菌的來源。②使用有效抗生素以儘快消滅血液中所有細菌。③及早發現新的遷徙性病灶,隨時予以徹底清除。④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支持療法,身體虛弱、遷徙病灶多、病勢嚴重的患兒,多次輸血、血漿、白蛋白或丙種球蛋白,應保證足夠的熱卡、液體及營養需要。⑤對症治療,體溫過高時給退熱藥並採用物理降溫。發生驚厥時,給鎮靜劑,必要時可考慮人工冬眠療法。⑥周密細緻的護理。

常見疾病

疾病的存在,是從痛苦和不適等自覺症狀開始的。疾病,有如健康一樣,從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給出不同的定義。最常套用的定義是"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現代醫學對人體的各種生物參數(包括智慧型)都進行了測量,其數值大體上服從統計學中的常態分布規律,即可以計算出一個均值和95%健康個體的所在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