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外耳道癤waierdaojie
別名局限性外耳道炎
分類耳鼻喉科
描述外耳道癤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為外耳道軟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為單個,亦可多發。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段皮膚的局限性急性化膿性炎症。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種多發病,夏季更為多見,是耳科常見病之一。其病因多為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或洗澡時及游泳後外耳道積水,使局部表皮軟化,易被細菌侵入感染。另外,化膿性中耳炎膿液的浸漬,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誘發外耳道癤腫。
症狀
主要症狀為劇烈的、跳痛性耳痛,張口、咀嚼時尤甚,常向頭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適感或體溫升高。若癤腫較大阻塞外耳道時可有聽力減退,癤腫破潰則症狀減輕。
早期引起劇烈跳動性耳痛、張口、咀嚼時加重並可放射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癤腫堵塞外耳道時聽力可減退,癤腫位於外耳道前、下壁者,除下頜運動使疼痛加重外,耳屏前、下方可出現腫脹,可誤診為腮腺炎,癤腫位於外耳道後壁者,腫脹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後溝消失,可誤診為乳突炎,若為多發性癤腫、局部症狀更重。 外耳道軟骨部可見局限性紅腫,觸痛明顯、牽引耳廓或壓迫而屏時疼痛加劇,癤腫。
①耳郭牽引痛、耳屏壓痛或咀嚼時疼痛;
②注意是單發抑多發癤腫,膿栓,已破潰溢膿;
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癤腫在外耳道前壁者,可發生耳前腫脹,並可累及腮腺;後壁癤腫可引起耳後、乳突部腫脹。
分類
外耳道癤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道炎;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瀰漫性炎症,又稱瀰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膚外傷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時易發病,如挖耳、游泳進水、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膿液的刺激等。此外,有變應體質和糖尿病者易反覆發作。
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等。
外耳道癤發生在外耳道,表現紅、腫、痛,範圍不過2cm直徑。化膿後其中心處先呈白色,觸之稍有波動;繼而破潰流膿,並出現黃白色的膿栓。
膿栓脫落、膿液流盡後,局部可以消腫癒合,有的外耳道癤無膿栓(所謂無頭外耳道癤),自潰稍遲,需設法促使其膿液排出。面外耳道癤常較嚴重,紅腫範圍較大,且容易伴有寒戰發熱和頭痛。鼻、上唇及周圍(稱“危險三角區”)的外耳道癤,加重或被擠碰時,病菌可經內毗靜脈、眼靜脈進入顱內,引起顱內化膿性感染,可有發熱、頭痛、嘔吐、意識失常等。
不同部位同時發生幾處外耳道癤,或者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生外耳道癤,稱為外耳道癤病。與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較低(如有糖尿病),或者皮膚不潔且常受擦傷(如有的小兒)相關,但也有原因不明者。
診斷檢查
外耳道癤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外耳道後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後溝及乳突區紅腫。瀰漫性外耳道炎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瀰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本病的表現明顯,一般容易診斷。如有發熱等全身反應,應化驗白細胞或血常規;對癤病還應檢查血糖和尿糖,作膿液或血的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常需與癤病鑑別診斷的病變有:
(1)痤瘡伴有輕度感染,但病變小而頂端有點狀凝脂。
(2)皮脂囊腫(俗稱粉瘤)並發感染時有紅腫痛,然而原先較長時間已有圓形無痛性腫物、表皮如常。
(3)癰有紅腫痛的表現,但其病變範圍較癤大,還有其他不同表現。
診斷
1、病史 注意有無挖耳、外傷、耳漏等。
2、體檢 ①注意有無耳郭牽引痛、耳屏壓痛或咀嚼時疼痛;②注意是單發抑多發癤腫,有無膿栓,是否已破潰溢膿;③注意腮腺及乳突,癤腫在外耳道前壁者,可發生耳前腫脹,並可累及腮腺;後壁癤腫可引起耳後、乳突部腫脹。須與腮腺炎、乳突炎鑑別。應盡檢查鼓膜及聽力情況。
治療方案
原則是控制感染,引流膿液。
可用硫酸多粘菌素E及硫酸新黴素混合液滴耳,每次3滴,每日3次,共10d。1%~2%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棉栓留置外耳道內,或局部塗中藥消腫散加 2%達克羅寧黃連素軟膏,必要時給抗菌藥物及鎮痛藥。局部熱敷、理療或普魯卡因封閉治療。癤腫已有波動者,可行切開引流。反覆發病者,應注意有無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營養不良等,並給予相應的治療。治療原則:取在早期促使炎症消退,局部化膿時及早使膿排出體外,並及時消除全身性不良反應。
1、初起紅腫階段可先選用熱敷或透熱、超短波、紅外線等理療,每4—6小時一次,每次20-30分鐘。也可敷貼中藥金黃散(加油類調成糊狀)、玉露散(莢蓉葉碎末加油成糊狀)或西藥龜石脂軟膏。
2、已成膿階段見膿點或有波動感時,停用上列各種方法。改用石炭酸點塗膿點或用針頭、刀尖將膿栓剔出(勿用一般的切開法)。出膿後敷以呋哺西林、依沙吖啶(利凡諾)濕紗條或玉紅膏、黃連膏,直至病變消退。禁忌擠壓化膿病變。
3、全身反應較重時如惡寒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套用抗菌西藥,常首選青黴素或磺胺甲曙唑加甲氧苄啶(複方新諾明)或用中藥仙方活命欽、普濟消毒飲等。
4、外耳道癤病除了用上述處理,在外耳道癤消隱期間,可用中藥防風通聖散或三黃丸。有糖尿病者更需相應的療法。
用藥安全
1、平時禁止掏挖耳朵。
2、患病後,如在冬季,可在外耳道口塞以疏鬆的棉花球,使外耳道保持一定的濕度。這樣則易腐、易排毒而也易於癒合。
3、外耳道要保持乾燥潔淨。擦去污穢時,切忌粗暴或反覆重擦。
4、在病起初期或癤腫未成熟之際,可於耳外部熱敷。每天3-4次。
5、睡眠 時,病耳宜在下側,但要注意不要讓其受到壓迫。
6、疼痛較重難忍時,可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穴以鎮痛。
7、在癒合之初,必然產生輕微瘙癢感,切勿狂搔亂掐。
8、注意處理全身性誘發病因。
癤和炎不同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瀰漫性炎症,分急、慢性兩類。急性外耳道炎致病原因多為外耳道損傷或皮膚浸漬上皮軟化後,細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常見。慢性外耳道炎可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療不徹底,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膿液刺激,或黴菌感染所致。一種少見的惡性壞死性外耳道炎,發生於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其致病菌多為綠膿桿菌,病情嚴重而預後不佳。
【診斷】
1.急性外耳道炎有耳脹,癢,疼痛和聽力減退。輕者外耳道皮膚瀰漫充血,重者耳道充血且有腫脹,表皮潰爛,並有白色皮屑附著及粘膿性分泌物。外耳道變窄,使鼓膜窺不清,聽力障礙。
2.慢性外耳道炎僅有耳癢,耳內不適感。外耳道皮膚呈充血,增厚。耳道內有白色鱗屑狀痂皮。
3.黴菌性外耳道炎有耳癢,耳內悶脹感,可伴有耳鳴及聽力障礙。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著霉痂,表面可見粉末狀物或絨毛狀物。霉痂去除後,外耳道皮膚充血糜爛。取霉斑真菌塗片,找到真菌絲或芽胞狀物,診斷確立。
4.壞死性外耳道炎發病多為單耳,症狀表現為持續耳劇痛伴流膿,病變呈進行性加重,侵犯骨質累及莖乳孔和頸靜脈孔時,可出現Ⅶ、Ⅸ、Ⅹ腦神經癱瘓。晚期常因顱內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腦膜炎、腦膿腫等死亡。檢查可見外耳道腫脹,充滿膿性分泌物。外耳道峽部底壁有感染性肉芽組織,此為一特徵性體徵。膿培養為綠膿桿菌,查尿和耐糖試驗有糖尿病,年老體弱者則更支持該病的診斷。
【治療】
1.急性外耳道炎局部治療以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後,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或滴用含可的松的複方抗生素滴耳劑,全身套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對症可用止痛藥。
4.壞死性外耳道炎早期全身給予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局部應行根治性清創手術,以免因感染擴散而死於併發症。嚴格控制糖尿病。
【預防】
注意糾正挖耳習慣,游泳、洗頭時污水入耳後應及時拭淨,及時清除或取出外耳道耵聹或異物。總之,保持外耳道乾燥、避免損傷、最為重要。
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膿性細菌感染性疾病。一般因掏挖耳損傷皮膚或耳道進水,表皮軟化,細菌感染引起,多為單發,少數可為多發或屢發。外耳道骨部沒有毛囊,不會發生外耳道癤,故該病又稱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診斷】
一、現代醫學
1.主要症狀為劇烈耳痛,咀嚼、張口及呵欠時疼痛加劇。重者耳痛放射至同側頭部,可有聽力減退。嬰幼兒不能主動陳述耳痛,表現為哭鬧不安,向患側臥時加重。尚可有體溫升高或腹瀉。
2.檢查時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疼痛加重。外耳道軟骨部局限性紅腫,可見一個或多個半圓形隆起,觸痛明顯。發病4~5天后,癤腫成熟,頂部可見黃色膿點,破潰後可見稠純膿少許。
3.鼓膜正常或輕度充血,因外耳道腫脹,鼓膜常不易窺及。可有耳前、耳後或耳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4.對反覆屢發的病例,注意詢問有無糖尿病史,必要時查血糖。
5.嚴重病例可引起耳後軟組織腫脹,應與急性乳突炎鑑別。耳後淋巴結化膿引起的膿腫發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要注意與耳後骨膜下膿腫鑑別。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乳突X線攝片,不難區別。
二、中醫學
外耳道炎屬中醫“耳瘡”範疇,外耳道癤屬中醫“耳癤”範疇。兩病的病因大致相同,多由於挖耳損傷耳道,風熱之邪乘機侵襲,或因污水入耳,膿耳之膿液侵漬染毒而發。苦熱毒壅,兼挾濕邪,引動肝膽火熱循經上乘,蒸灼耳道,壅遏經脈,逆於肌膚而致耳道漫腫赤紅。
1.辨證依據:耳瘡、耳癤均發於耳道上,耳瘡疼痛較輕,局部呈瀰漫性紅腫,或有滲液。耳癤疼痛較劇,耳道上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或有膿頭。
2.臨床分型
(1)耳部灼熱疼痛,張口、咀嚼或牽拉耳殼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查見耳道局限性紅腫,隆起如椒目,或瀰漫性紅腫,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全身症候可見惡風發熱,頭痛,周身不適,舌質紅苔白,脈浮數者為風熱邪毒型。
(2)耳部疼痛較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後釁核腫大疼痛,如腫塞耳道,可出現暫時聽力減退。查見耳道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耳瘡則漫腫紅赤為甚,兼見黃色滲液。全身症候可有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者為肝膽濕熱型。
【治療】
一、現代醫學
1.全身套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控制感染。耳痛可用鎮痛劑。
2.局部治療
(1)癤腫未成熟前可局部熱敷,紅外線照射,促進炎症消退或癤腫成熟。耳道內可填10%魚石脂油紗條或紅黴素軟膏,每日更換1次。
(2)癤腫形成後可切開排膿,切口方向應與外耳道縱軸平行,以防外耳道狹窄。排膿後應經常清除膿液,並滴4%硼酸酒精,保持外耳道清潔,以防復發。
二、中醫學
1.治療原則:風熱邪毒外侵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肝膽濕熱上蒸宜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2.治療方法
(1)風熱邪毒型:①外治:用黃連30g、當歸15g,黃柏30g,生地30g,薑黃10g。浸入麻油內1天,用文火熬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黃蠟,文火徐徐收膏。塗敷局部,每日1次。有膿頭者切開或挑破排膿後再敷藥。②針灸療法: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每日1次。③內治:用銀花藤、野菊花各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癸子15g,連翹15g,薄荷10g,大力子15g,荊芥10g,葛根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2)肝膽濕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用銀花15g,紫花地丁15g,連翹15g,黃連10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茯苓15g,梔子10g,膽草5g,柴胡10g、木通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外耳道感染
【病理】
外耳道炎又稱瀰漫性外耳道炎,是被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瀰漫性炎症。有兩種類型:一是局部感染,如癤或膿腫;二是全面性感染,可影響到整個外耳道。外耳道皮膚操作(如挖耳或異物)和浸漬(藥液刺激、膿液、水液等)極易導致感染。此病在成年人中最為常見。
【症狀】
外耳道炎患者會感覺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流出分泌物、聽力下降等,重得出現全身發熱的症狀。
【宜與忌】
1.隨便挖耳的不良習慣應戒掉。
2.保持耳道清潔乾燥,不使污水入耳。
3.積極治療面部及頭部的皮膚病,控制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4.加強對全身疾病如貧血、維生素缺乏、內分泌紊亂、糖尿病等的處理。
5.患病後、睡眠時,患耳應在下側,但不能使它受壓迫。
6.禁止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中藥治療】
本病屬中醫的“耳瘡”範疇,多因風熱侵襲或熱毒壅盛所致,治療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1.銀花、連翹、荊芥各9克,蒲公英30克,苦丁茶9克,柴胡4.5克,黃芩9克,薄荷4.5克(後入),玄參12克。煎服。治耳道紅腫較甚,耳痛較劇,並引及同側頭痛,發熱口苦,大便秘結,脈數,苔黃膩。
3.口服銀翹丸、牛黃解毒丸。
4.黃連膏、紫金錠外耳道塗敷。
5.中藥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6.如伴有耳周圍腫脹,可以水調散外敷,即黃柏研末後,加等量石膏和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於耳周腫脹處。或以濕熱毛巾敷局部。
【西藥治療】
1.磺胺類和抗菌素治療。長效磺胺1克,每日1次,或普魯卡因青黴素40萬單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
2.未潰者,局部熱敷,超短波或紅外線照射。局部塗用玉露膏、金黃膏或10%魚石脂甘油,或4%硼酸酒精滴耳。若膿已成熟,而未自潰者,切開引流(應予無菌操作)。
已潰破者用3%雙氧水清洗耳道,然後取消毒棉條蘸九一丹或紅靈丹油膏塞入耳內。或新鮮野菊花葉30克用冷開水洗淨後打汁,取澄清液,滴耳。或用4%硼酸酒精、1%新黴素溶液、氯黴素溶液滴耳。
【穴位按摩】
用拇指點按翳風、聽會、上關、曲池、合谷,每穴2分鐘。用拇指指峰推按耳根周圍,環繞操作5遍,最後以兩手掌緊按患者外耳道口,同時四指在枕部和乳突部反覆敲擊,使手掌起伏,外耳道有規律地開合,每次約做5分鐘。
外耳道癤內治與外治法
常見症狀
1.劇烈耳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耳痛可放散至同側頭部。張口、咀嚼、打呵欠時
疼痛加重。嬰幼兒因不知主訴,表現為哭鬧不安或抓患耳。按壓耳屏或牽拉耳朵
時,疼痛明顯加重。此點可與急性中耳炎時的耳痛鑑別,後者無耳朵牽拉痛。
2.癤成熟後可自行破潰,耳道內有微量粘膿,但不易流出。如耳流膿較多,需與
化膿性中耳炎相鑑別。
常用中成藥
本病中醫稱“耳疔”、治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1.內治法 牛黃解毒丸或犀黃丸口服。
2.外治法
①新鮮野菊葉50克煎濃汁,澄清後滴耳,每天3—4次。
②黃馬膏:黃柏25克,馬齒莧50克共研細末用香油調成糊狀,每天用小棉條蘸藥外耳道內。
常用西藥
1.一般可口服螺鏇黴素、紅黴素(按常規量)。疼痛劇烈者可給青黴素80萬單位;
日2次肌注。
2.局部熱敷或超短波理療。其他療法及自養注意事項可參見外耳道炎。
求醫網外耳道癤專題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求醫網外耳道癤專題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常見疾病
疾病的存在,是從痛苦和不適等自覺症狀開始的。疾病,有如健康一樣,從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給出不同的定義。最常套用的定義是"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現代醫學對人體的各種生物參數(包括智慧型)都進行了測量,其數值大體上服從統計學中的常態分布規律,即可以計算出一個均值和95%健康個體的所在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