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位於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高昌故城是古時絲綢之路在西域交通樞紐,城呈長方形,周長5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周長5.4公里,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高昌故城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簡介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
高昌(維吾爾語:قئارئاهوجئا,Qara-hoja),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東偏南(約27公里)哈喇和卓(Karakhoja)之三堡鄉和二堡鄉之間(312國道火焰山風景區南4公里),是古時絲綢之路在西域交通樞紐。高昌故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1961年高昌古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曲氏高昌。唐貞觀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經高昌。唐貞觀十三年(640年),設高昌縣。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占據高昌建國,即高昌回鶻。

元代文獻根據維吾爾語Qara-hoja稱高昌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獻稱高昌為“哈拉和卓”、霍州。

建築情況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東45公里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規模宏大,十分壯觀。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城呈長方形,周長5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周長5.4公里,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小城堡,當地人稱“可汗堡”。類似於唐代長安城的形制和布局,全部由夯土版築而成。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全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南面有三個城門,東、西、北面各有兩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進入城內,可參觀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留存較為完整的建築,其它的殘破土墩、敗落壁垣,就只能由人想像和繼續考證了。

高昌城廢棄後,日益蠶食被墾成耕地,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尚存較好的遺蹟有,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其中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約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東南角的寺院,尚存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是城內唯一保存壁畫較好的地方。佛寺兩側曾立著高大的佛塔,院內正中有殘存塔柱,而佛龕內則殘存著菩薩像壁畫。據考證,這是當年唐僧玄奘西遊路過高昌國時,被國王菊文泰挽留一月講經之處。遊人若要拍一故城全景,可在晴朗之日登上南邊城牆拍攝。

歷史背景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奠基於公元前一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漢、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

公元327年,前涼張駿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縣”(《初學記》卷八引顧野三《輿地誌》)。繼之又先後為河西走廊的前奏、後涼西涼北涼所管轄。442年,北涼殘餘勢力在沮渠無諱率領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權。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周書•高昌傳》)。

此後張、馬、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統治時間最長,達一百四十餘年(499-640)。

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麴伯雅還曾到隋朝長安朝覲,並娶隋華容公主為妻。

640年,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當時有人口三萬七千。

八世紀末以後,吐蕃人曾一度占據了高昌。

九世紀中葉以後,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後,西遷的部分餘眾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鶻高昌國。其疆域最盛時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此外還統有分布在羅布淖一帶的眾熨及其它一些別的民族或部落,地域範圍遠遠超過了今吐魯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鶻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賜回鶻高昌王為自己的第五子,並下嫁公主。

十三世紀以後,天山以北廣大地區的西北蒙古遊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堅持“仍舊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區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屬於元朝的回鶻高昌國,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萬圍攻火州(高昌)達半年之久,後來亦都護(高昌王號)火赤哈爾的斤終於戰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戰爭中。這場戰火延續四十餘年之久,高昌城在戰亂中被毀。

元延佑三年至五年(1316-1318),受元仁宗冊封繼承高王位的火赤哈爾的斤的兒子紐林的斤,在元朝的支持下,“領兵火州,復立畏兀兒城池”(《元史•巴而術阿爾忒的斤傳》)。由於高昌城在戰火中毀壞過甚,這次重建的火州城已不在高昌舊址,而在原高昌城西(今阿斯塔那居民村附近)。元朝統治瓦解後,火洲部割據處稱“地面”,故《明史》稱:“火州……東有荒城,即高昌國都”。

風土人文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晉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爭的內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占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昌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著名土產有赤鹽、白鹽、葡萄、凍酒、刺蜜、白面、疊布(棉布)及絲織品等多種。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衝要,政治穩定,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成為漢唐間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15世紀初,風物蕭條,僧寺零落。

考古發現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

考古發現全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為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較完整。

外城略呈方形,周長約五公里,占地面二百萬平方米。城牆為夯築,牆基厚約12米,高11.5米,周長約5公里;夯土築成,夯層厚8-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清楚地夾棍眼;城垣外側有突出的垛台一“馬面”建築。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近一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從建築特徵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案分析,其建築年代約在公元六世紀。寺院附近還殘存一些“坊”、“市”遺址,可能是小手工業者的作坊和商業市場。外城的東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支提窟),是城內唯一保存有較好壁畫的地方。從壁畫的風格和塔的造型分析,為回鶻高昌後期(公元12-13世紀)的建築。

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平面不規則略呈正方形的小堡壘,當地叫“可汗堡”。堡內北面的高台上有一高達十五米的夯築方形塔狀建築物;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雙層建築物,現僅存地下部分,南、西、北三面有寬大的階梯式門道供出入,規模雖不大,但與交河故城現存唐代最豪華的一所官署衙門建築形式相同,可能是一宮殿遺址。解放前,一支德國考察隊曾在堡內東南角盜掘出一方“北涼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沮渠安周是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權的北涼王,據該碑推斷,此堡可能是當時的宮城,並有王室寺院。

北部的宮城內留存許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三米半至四米左右,可以看出其中有高達四層的宮殿建築遺址。高昌城北面原是一片茫茫戈壁,居民死後大都葬在這裡。整個墓群從城東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東西長約五公里,南北寬兩公里,占地十平方公里左右。本世紀初以來,在這裡發掘清理墓葬五百多座,出土文書、絲毛棉麻織物、墓誌、錢幣、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繪畫、農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種歷史文物,數以萬計。

實地考察,證之文獻資料,高昌郡時期高昌城已經有了現存的內城。外城牆是麴氏高昌時期所建。城北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的屬於這一時期的文書中有“北坊中城”、“東南坊”、“西南坊”等記載,說明當時此城已經有中、外之分,東、南、西、北之別。見於文書中的城門有青陽門、建陽門、玄德門、武城門、金章門、金福門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西州圖經》中記:“聖人塔,在子城東北角”,表明唐代西州城是有子城的。早期的宮城在今“可汗堡”內。麴氏高昌時期隨著外城的修建,宮城遂遷移到北部,南面而王,與隋唐時長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鶻高昌時期宮城內又曾大興土木。

吐魯番市的主要旅遊景點

吐魯番,又稱“火州”,位於中國新疆天山東部山間盆地,是中國內地連線中國新疆、中亞地區及南北疆的交通樞紐。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曾經是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歷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記載。文化積澱深厚,從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爾井、蘇公塔、維吾爾古村落,已發現文化遺址200餘處。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吐魯番著名旅遊景點

吐魯番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於這裡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乾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乾品種里堪稱珍品。
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蹟眾多,僅國家和自治區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築蘇公塔,《西遊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裡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郁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景點 勝金口千佛洞 | 雅爾湖千佛洞 | 中國內陸海拔零點| 吐魯番神泉 | 伯什哈千佛洞 | 盤吉爾怪石林 | 雅爾湖古墓群 | 吐峪溝麻扎村 | 七泉湖薩依烽燧 | 垂吉爾塔格山岩畫 | 車師古道 | 大墩烽燧 | 吐魯番博物館 | 白楊河魔鬼城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艾丁湖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高昌故城 | 火焰山 | 交河故城 | 坎兒井 |葡萄溝 | 吐魯番沙療所 | 沙漠植物園 | 沙山公園 |吐峪溝大峽谷 | 葡萄溝遊樂園 | 坎兒井民俗園 | 大漠土藝館 | 坎兒井遊樂園 | 迪坎爾村| 蘇公塔 | 西域明珠塔 | 盤吉爾怪石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