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10月,以固體物理和固體電子學研究為主要學科,由復旦大學物理系謝希德教授親自創辦和主持工作。1961年1月單獨建制,隸屬中國科學院;1964年1月,研究方向調整為紅外物理與光電套用技術研究;1968年3月,劃歸國防科工委第十五研究所,稱1510所;1970年6月,又回歸中國科學院,並恢復原稱至今。現以紅外物理與光電技術套用基礎、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重點發展先進的空間遙感、小衛星、紅外凝視成像、紅外焦平面、光學薄膜、微型致冷、以及光電信息處理與網路等技術,設有相應的研究室及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為國家航天、航空、國防工程等領域,以及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所實力雄厚的高技術發展型研究所。

研究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職工總數776人,現有中科院院士5人(湯定元、匡定波、沈學礎、薛永祺、陳桂林),工程院院士2人(龔惠興、方家熊),正副高級研究員199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64人。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後站,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四個博士點,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光學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凝聚態物理、光學九個碩士點。目前在站博士後12人,在學博士187人,在學碩士134人。

研究所研製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甚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分別於1988年、1990年、1999年、2002年4次發射成功,其攝取的雲圖照片達到美國第三代業務氣象衛星水平。2000年風雲一號C星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研製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分別於1997年、2000年發射成功,其獲得的可見、水汽和紅外雲圖照片達到九十年代中期國際水平;拓展了空間科學試驗儀器裝置的研製,步入新世紀,研製的儀器分別隨神舟二號、三號、四號飛船發射成功。尤其是神舟三號主載荷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的圓滿成功,得到各方高度稱讚;2002年又研製完成中國首顆海洋衛星主載荷水色儀並發射成功;航空遙感研究的開展為中國資源環境遙感建立了先進技術手段,先後研製成功不同型號多種用途的航空多光譜遙感儀器,在水文地質調查、尋找油氣田海洋污染監測等方面獲得套用。研究所開展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尤其是碲鎘汞已由單元、線列器件發展到焦平面器件,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建所45多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年來,研究所秉承“求實、創新、合作、守信”之精神,共獲得6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近300多項,1985年以來申請國家專利180項,已獲專利權120項,(僅實施知識創新以來收錄SCI論文近百篇)。

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光電子物理等方面共發表科學論文近千餘篇,已連續4次被國家評為A級實驗室。1995年美國《科學》雜誌在首次發表《亞洲科學-中國》特刊中,紅外物理實驗室被列為中國11個一流實驗室之一。

本所重視推進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先後創辦上海德福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中日合資上海尼賽拉感測器有限公司等12個高新科技企業,銷售總額逐年提高,產業的穩步上升,有力地促進了研究所的發展。其中,上海尼賽拉感測器有限公司已列入中國科技企業百強、中科院科技企業十強之列。

本所是中國光學學會紅外、光電器件專業委員會、中國空間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宇航學會遙感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受中國光學學會委託,編輯出版國家優秀期刊《紅外與毫米波學報》,並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院士風采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湯定元(1920.05.12-)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物理學家。江蘇金壇人。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發現金屬Ce的高壓相變起源於原子半徑的突然收縮(可解釋成4f電子被“擠”入5d電子態)。首創金剛石高壓容器,成為國際上高壓物理研究的重要儀器。在中國開創了窄禁帶半導體分支學科,帶領科研群體對碲鎘汞晶體的材料、器件和物理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開創和參與研製太陽電池、溫差電致冷器、半導體高能粒子計數器,以及硫化鉛、熱敏電阻、銻化銦、鍺摻汞和碲鎘汞等紅外探測器,其中許多器件已成功地用於中國空間遙感和軍事探測等先進裝備中。

匡定波(1930.09.01—)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紅外及遙感專家。江蘇無錫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紅外套用及遙感技術領域進行了系統性的開拓,負責研製成航空紅外掃描相機、衛星姿態測量紅外地平儀、飛彈彈道測量紅外捕獲跟綜系統等先進裝備。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國內開創紅外和多光譜技術在航空遙感中的套用,並為技物所幾十年來發展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紅外及多光譜遙感儀器系列,成為中國航空遙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第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一號負責設計並研製了甚高解析度掃描輻射計,其在軌性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也為中國氣象衛星系列發展各類紅外觀測儀器起了開拓的作用。目前正關注遙感技術對中國環境監測套用上新的需求與發展。

龔惠興--中國工程院院士

航天遙感專家。上海市人。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67年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生畢業,現任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長期從事航天光電遙感技術研究,是我國這一技術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早年從事靜態紅外地平儀研究,成果成功地用於我國地球同步軌道自鏇穩定衛星的姿態敏感。率先在國內開展航天紅外遙感儀器及其輻射定標的研究,完成了我國第一台航天紅外遙感儀器—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甚高分辯率掃描輻射計的研製,由於性能優良列入了國際業務衛星。完成了空間蛋白質晶體生長裝置的研製,成功地領導了我國首次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長晶試驗。90年代初擔任神舟飛船套用系統總設計師,2001年起任國家863計畫航天遙感技術領域首席專家。推進了包括光學和微波遙感、空間科學探測、空間微重力在內的我國空間科學實驗及套用研究。是我國在航天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兩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果的技術專家。多次榮獲國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院長、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

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紅外輻射與物質相互作用規律,研究窄禁帶半導體紅外輻射探測材料的光電性質、半導體超晶格量子阱等低維結構的紅外光電子性質、鈣鈦礦結構鐵電薄膜及其異質結等新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問題、半導體納米材料及物理研究和凝聚態物質的低能激發過程及紅外物理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科學問題。

有10個專項實驗室,主要實驗系統紅外光譜系統、紅外、遠紅外雷射磁光系統和傅立葉磁光光譜系統、傅立葉螢光光譜、拉曼光譜、調製光譜、電學性質研究系統、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長系統和磁控濺射系統以及測量系統等。擁有0.3K深低溫,17T強磁場、100Kbar高壓等極端條件。

實驗室現有固定職工30名,研究員11名、副研究員7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中科院百人計畫2名、博士生導師8名,全室具有博士學位有21名。

實驗室是“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實驗室已先後培養碩士、博士100多名,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24名、博士後5名以及碩士生3名。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關於所標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形象標識說明

1998年10月,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籌備所慶時,在研究所範圍內開展徵集所標和所風用語活動,得到廣大職工的積極極回響和參與。活動共收到所標應徵作品40餘幅,經上海高校美術系工業設計系有關專家的評審,以及廣大職工的投票評選,最終上述圖案選定為本研究所的形象標識。

構圖採用三角形,使整個畫面既穩定堅固,又升騰向上。三角形寓意本所是集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及重大工程任務、開發研究及高新技術產業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單位,三大塊結構相互關係,相互支撐,互為促進,共同發展。同時形成了藍天背景襯托下的銀白色太空梭,寓意本所主要從事的是國家航天高科技領域的研究。

整個畫面簡捷明快,富有立體視覺效果,識別性強,製作方便。(橢園的長寬之比是1:1.4亮麗的天藍色背景)
所慶活動後,委託上海東方商標事務所進行該標識的工商註冊登記,2000年1月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的商標註冊證,(編號:第1351133號),其核定使用商品屬第9類,套用範圍:數據處理設備,宇宙學儀器,微弱信號探測儀,光學測試儀器,光電器件,半導體器件,光學觀測儀器,光通訊設備,計算器控制設備裝置,導航、遙測設備。

現任領導

何力 所長

郭英黨委書記

戴寧副所長
鄒明副所長
丁雷副所長
龔海梅副所長、紀委書記
董建民助理
童衛旗助理

學術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

顧 問:湯定元

主 任:匡定波

副主任:陸 衛、裴雲天

秘書長:湯心溢

委 員:龔惠興、沈學礎、薛永祺、陳桂林、方家熊、 褚君浩、何 力、戴 寧、沈學民、舒 嶸、 孫勝利、劉定權、李向陽、李言謹、丁瑞軍、 崔維鑫、吳亦農、陸段軍、危 峻、張建國、華建文、郭 英、董建民、夏項團、

高國龍、 王 鵬

秘 書:潘建珍

科技委員會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

顧 問:匡定波

主 任:龔惠興

副主任:薛永祺、徐如新(特邀)

秘書長:張 濤

委 員:陳桂林、方家熊、何 力、鄒 明、丁 雷、 龔海梅、王建宇、劉學明、童衛旗、劉銀年、

王淦泉、董德平、陳永平、張 鍔、馮 旗、

鄭列華、張勤耀、王 彪、周起勃(特邀)、

鄭親波(特邀)、翁垂駿(特邀)、梁平治(特邀)、史美耀(特邀)

秘 書:王 彪(兼)

學位委員會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學位評定委員會

顧問:湯定元

主任:沈學礎

副主任:龔惠興、陳桂林、方家熊、褚君浩

委員:匡定波、薛永祺、嚴義勛、何力、戴寧、龔海梅、王建宇、陸衛、湯心溢、陳效雙、楊建榮、張建國、傅雨田
秘書:廖應良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28日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與復旦聯合創辦成立,在復旦大學內。
1961年1月開始獨立建制,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1962年9月1日改名華東技術物理研究所,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
1964年2月3日中科院黨組決定我所是中國科學院紅外技術研究中心之一。
1968年3月1日劃到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稱為十五研究院1510所,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字834部隊。
1970年6月恢復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名稱。
1972年4月18日遷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420號,占地110畝,為所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效空間。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