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皮膚壓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據有關文獻報導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褥瘡合併症。已成為臥床病人頭號“殺手”,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結合醫師建議及時治療,同時在健管家指導下及時進行康復訓練。
褥瘡(decubitus)又名壓瘡(pressuresores),是由於營養血供與機體組織發生血流障礙的末期結果。對於發生組織壞死的正確命名法仍有爭論。當前互換使用的命名法較多,如壓迫性潰瘍等,但多以褥瘡命名。因為褥瘡名稱源於拉丁語,意示著長期不活動引起的潰瘍。實際上,許多褥瘡都發生於長期不變換而受壓迫的部位。較正確的使用名稱應包括病理學而不僅是特殊體位。褥瘡命名反映了對過度受壓病理學的認識,長期臥床患者,由於體力極度虛弱,運動功能喪失,無力變換臥位,加之護理不當,長期的床褥潮濕,致位於體表骨隆突和床褥之間的皮膚組織,甚至肌肉,因持續受壓,局部缺氧,受到潮濕侵入體內,血管栓塞、組織壞死腐脫而形成的潰瘍,稱為褥瘡。
流行病
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5萬長期臥床病人,腦血管意外、車禍、外傷骨折等這些都可能導致長期臥床。而臥床患者是褥瘡發生的絕對高危人群。有10%因臥床需要進行褥瘡護理。專家披露了一個嚴峻數字——僅僅因臥床引發嚴重褥瘡感染導致死亡者(而非死於自身患有的心腦血管病變)占長期臥床病人的50%。其中在醫院治療與家庭護理的比例為1∶9,也就是說90%臥床者都依靠家庭成員或保姆照料。”長期臥床的病人在防止各類基礎疾病奪命的同時,還應警惕臥床第一併發症——褥瘡。
病因
(一)褥瘡發生原因
1、局部組織受壓過久這是褥瘡發生的主要原因。
哪些病人易造成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呢?
褥瘡不僅可由垂直壓力引起,而且也可由摩擦力和剪下力引起,通常是2~3種力聯合作用所致。
參見:褥瘡發生的力學機制
2、皮膚常受潮濕、摩擦因素刺激
a.潮濕的刺激
由各種病因引起的:
①大便失禁
②大量出汗③分泌物外溢(血及滲出物):汗液、尿液、血及滲出物引起的潮濕刺激,可浸軟皮膚的角質層,令汗液、尿液、分泌物中的化學物質及細菌刺激皮膚或阻塞皮脂腺的開口,使角質層張力下降、皮膚的抵抗力下降、皮膚鬆弛,易被剪下力、摩擦力等所傷而形成褥瘡。尤其是大便失禁時,由於有更多細菌及毒素,比尿失禁更危險,這種污染物浸漬誘發感染時使情況更趨惡化。
b.摩擦力的損害
①床單、衣服皺摺不平
②床上有碎屑
③使用便器方法不當
④翻身方法不正確
⑤半臥位姿勢不正確
以上原因易造成皮膚淺層破損,破壞皮膚的完整性
3、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
全身營養不良和水腫患者皮膚較薄,抵抗力弱,受力後很容易破損,受壓後缺血、缺氧情況也較正常皮膚嚴重。(現代學者研究表明,營養不良可直接導致褥瘡的形成;而營養的優劣決定褥瘡的預後)可見營養狀況低下是褥瘡發生的原因之一。
4、其它因素
有的學者提出,溫度的改變也可導致褥瘡的發生。其機制是,溫度升高1℃,能加快組織代謝並增加氧的需要量10%,在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氧的情況下,溫度的升高通過影響局部代謝而起到有害作用,從而增加褥瘡的易發性或延緩褥瘡創面的癒合。
情緒異常改變時,病人有應激情緒、精神壓抑、消沉、懶散、缺乏自我護理意念者,也易發生褥瘡。
(二)褥瘡力學機制
造成褥瘡發生的物理力主要有壓力、摩擦力、剪下力。1、垂直性壓力
壓力作用於皮膚是導致褥瘡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壓力所致褥瘡與壓力的大小及受壓的時間密切相關。正常皮膚的毛細血管存在一定的壓力,許多研究提示若外界施予局部的壓力超過終末毛細血管動脈壓的兩倍,即70mmHg,且壓力持續在1-2h之間,即可阻斷毛細血管對組織的灌流,引起組織缺氧,受壓超過2h以上就會引起組織不可逆的損傷。
2、摩擦力
摩擦力作用於皮膚,會直接損傷皮膚的的角質層。摩擦力是身體處於不穩定體位而滑動時,其支撐面受到支持面對其的作用力。患者在床上活動或坐輪椅時,皮膚隨時都可能受到床單和輪椅坐墊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而摩擦會使局部皮膚升溫,加快組織代謝,增加耗氧量,在組織受壓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增加褥瘡的易發性。
3、剪下力
剪下力是因兩層組織相鄰表面間的滑行,產生進行性的相對移位所引起,是由摩擦力和壓力相加而成,與體位關係甚為密切,以半坐位多見。當床頭抬高因身體重力影響,產生一種使患者身體下滑的力量。為阻止身體下滑,可採用腳踏板(墊枕),此時,皮膚雖能附著於床面不動,但骨架仍有下滑趨勢,在皮下組織中產生一種應力,稱剪下力。使組織中的小血管扭轉而影響血液供給。剪下力還可直接造成皮下組織破損,導致褥瘡發生。剪下力與體位最為密切。
一般來說,褥瘡的發生都是由以上2~3種力的共同作用而引起。
(三)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的病人
1、長期臥床,不能自主更換體位的病人(活動減少)這類患者因臥床,長時間不改變體位,以致身體重量持續壓迫骨突處皮膚的血管,使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組織營養不良、缺血、缺氧,引起褥瘡的發生。
常見於癱瘓、昏迷、年老體弱、消瘦、危重病人、戰時運送傷員等。
2、使用石膏繃布、夾板時,襯墊不當的病人(活動受限)
骨折病人使用石膏繃帶、夾板固定時,襯墊不當,鬆緊度不適宜,使局部組織受壓,造成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營養不良。
褥瘡易發部位
1、仰臥位時,好發於枕外隆凸部、肩胛部、肘部、骶尾部、足跟
2、側臥位時,好發於耳廓、肩峰部、肋骨、股骨粗隆、髖部、膝部(內髁和外髁)、踝部(內踝和外踝)
3、俯臥位時,好發於額部、下頜部、肩峰部、肋緣突出部、髂前上棘、膝前部、足趾、女性的乳房、男性的生殖器。
發病機制
長期壓迫且集中於身體某一部位足以使局部血循環受阻而導致組織缺氧,從而引起組織損傷和壞死。若繼續受壓會導致全層皮膚壞死缺損。產生的潰瘍易導致細菌感染由於潰瘍基部及邊緣的毛細血管和靜脈淤血,加之逐漸形成大量肉芽組織,使潰瘍或壞疽區在皮下迅速穿鑿擴大於數天內可使其直徑達3~6cm,穿鑿範圍可距邊緣8~10cm,向深部發展可累及骨膜甚至骨質引起局灶性骨膜炎或骨髓炎。
病理生理
局部組織受壓, 毛細血管血流受到壓迫的結果是組織缺血及低血氧(缺氧)。解除壓迫血流又進入組織,受壓區域變得充血,這種現象叫做反應性充血。原因是局部發紅突出,機體向缺血的組織供氧。局部血管擴張的防護機制是對缺血短時發生自然代償的反應。在達到危急時界限前如果解除壓迫並經過反應性充血,就可以恢復已遭受損害的循環。如果組織受壓大於4.25kpa的壓力作用於毛細血管時間較長,血管就發生萎陷並形成血栓。持續壓迫阻塞血流,干擾淋巴循環,組織喪失氧(o2),營養素及代謝受阻。細胞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導致組織酸中毒,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加,產生水腫,而最後細胞發生死亡,再修復已成不可能。 正常機體,通過感覺系統在產生缺血之前檢測持續性局部壓力。一個人有完整的神經系統對局部壓力起代償作用,並在坐、站、甚至睡覺時常常改變重力。經過反饋機制開始運動神經的活動改變身體位置,並解除骨隆突之上的壓力。熟睡期的運動研究表明,健康人每15分鐘經常性地改變體位。exton-smith及sherwin調查了自主身體的運動與褥瘡的發病率的關係,斷定,每晚運動多於20次的人比活動次數少的人產生褥瘡的可能性極少。barbenel et al也認為運動性減少是褥瘡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40歲以上的患者一夜運動計數測定認為其產生褥瘡的危險性高,結果表明,病人入院後第3天晚間,機體的運動次數逐漸減少。邏輯上是不活動或不能運動的病人,不解除壓迫就會導致組織產生潰瘍。
褥瘡致病的另一個因素是機體組織的壓力耐受性。不同的組織對壓迫有不同的敏感性,肌肉組織最敏感,而皮膚受壓較耐久。文獻報導外部壓力作用於皮膚2小時後其下面的肌肉會產生缺血改變。相同壓力作用於皮膚6小時肌肉完全變性。長期臥床的病人中許多皮膚的損傷是因壓迫導致肌肉缺血,組織壞死的結果。 husain測定受壓迫程度的耐受性。原血管損害的局部缺血下降劇烈。持續受壓以後,雖然可以發生褥瘡,但最多的患者其可能性是繼發反覆性的缺血損害。
褥瘡 臨床表現
褥瘡的發生有階段性,由輕到重,分為四期:
1、瘀血紅潤期
褥瘡受壓局部出現紅、腫、熱、麻木或有觸痛,短時間內不見消退。此期皮膚的完整性未破壞,為可逆性改變。如及時除去其原因,可阻止壓瘡的發展。
2、炎性浸潤期
由於紅腫局部繼續受壓,血液循環仍得不到改善,局部靜脈回流受阻,靜脈淤血,局部紅腫向外浸潤、擴展。皮膚變為紫紅色、皮下產生硬結、疼痛加劇,皮膚因水腫而變薄,可有水皰形成。若水泡破潰,則可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
3、淺度潰瘍期
水皰破裂,局部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創面有黃色水樣滲出物或膿液,疼痛加重。
4、壞死潰瘍期
壞死組織侵入真皮下層,肌肉層,甚至達骨膜或關節腔。局部成黑色,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甚至可引起敗血症。95%以上的褥瘡發生於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潰瘍發生於髖及臀部周圍,29%發生於下肢。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這些解剖部位是患者經常不變換體位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
褥瘡的臨床表現可視為皮膚一系列的活動。顏色深度變化範圍由紅轉白,無組織損失,深度破壞延伸到肌肉、關節囊及骨骼。皮膚的早期改變,白紅斑的特徵是紅斑變化強烈,從粉紅色變為亮紅色。用手指壓迫時變白,放開手指後迅速再現紅斑。發紅區域的溫度增加常伴有皮膚的輕微水腫,如果知覺正常,可以有疼痛。解除壓力後24小時內皮膚恢復正常無後遺症。色斑體現出血管狀態變化的嚴重性,色越重,皮膚的變化更劇烈,可由黑紅色變化為青紫色。其特點是手指壓迫時無顏色改變,皮溫有下降的表現,病損灶可感到柔軟或硬化。有的色斑可以逆轉,如果早預防並及時得到處理,1~3周可以完全消失。色斑部位組織中的進一步惡化反應是壓縮性皮炎。表皮破裂,以及表皮下出現水皰。可出現大水皰、結痂、鱗屑。經過適當治療。2~4周可能癒合,無持久性的病理改變。如缺乏認識以及處理壓迫性皮炎不及時,而導致真正的褥瘡形成。早期褥瘡為色斑或壓迫性皮炎糜爛,表皮組織受到損壞,水皰破裂或者被擦掉,使真皮暴露。早期潰瘍為表面邊界不清,底部反光,常由非白紅斑區域包繞。不進行外科處理時,進一步發展成慢性褥瘡是不可避免的。慢性褥瘡的周邊呈紅斑時,用手指壓迫時無變白改變,鄰近的皮組織產生變硬,呈溫熱或變成花斑狀。平均潰瘍的基底測量在5~12cm的直徑以內,呈暗紅色或黑紅色,觸之不易出血。可見潰瘍部分很容易搞混,而小的皮表面之下可以有大的壞死腔。根據組織破壞的程度,潰瘍分類為不同的階段及等級。褥瘡的文獻報導中揭示潰瘍分類系統有3~6級的褥瘡。有的分類以0開始,而另一些分類從1級開始。有的分類用圖解或不同階段的表現進行可視性描寫。一種分類方法是採用字母而不用數字表示。
褥瘡 治療
壓瘡早期皮膚發紅,採取翻身、減壓等措施後可好轉。當皮膚出現淺表潰爛、潰瘍、滲出液多時就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
治療褥瘡應該及早開始原則是解除患處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創面處理。一度褥瘡應定時按摩、變換體位,局部酒精或去腐生肌噴劑塗擦或紅外線照射,若炎症顯著,可用0.5%的新黴素溶液濕敷。二度褥瘡可外塗抗生素軟膏後覆以無菌紗布。三度褥瘡應進行清創處理,潰瘍小者可外用0.5%硝酸銀濕敷,以去除感染。同時可外用促進肉芽組織形成的藥物。潰瘍大而清潔者可採用分層皮片移植或覆以全層皮瓣。對壞疽性潰瘍應去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後再做上述處理。對於創面膿液宜經常培養並做藥敏試驗,從而指導選擇敏感抗生素外用若無全身感染跡象,一般健康搜尋不需系統使用抗生素。此外對於重症患者應加強支持療法。
(一)期褥瘡的處理
瘀血紅潤期:紅、腫、熱、觸痛、麻木
處理原則:
解除局部受壓、改善局部血運、去除危險因素、避免褥瘡進展
護理關鍵:
1.增加翻身、按摩次數,每2小時翻身1次,按摩每日3-4次。
2.局部按摩
3.防止局部受潮濕刺激。
4.可採用紅外線燈、或烤燈照射等方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5.根據患者情況,可用2%碘酊塗擦局部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皮膚的乾燥程度,並起到消毒和收斂的作用。
6.加強營養,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
(二)二期褥瘡的處理
炎性浸潤期:皮膚轉紫紅色,紅腫向外浸潤、擴大、變硬,
疼痛加劇,常有水泡形成,表皮鬆解、脫落,創面潮濕、紅潤、清潔。
處理原則:防止水泡破裂、保護創面、預防感染。
1.未破的水泡:用滑石粉包紮,降低摩擦,防破裂
2.較大水泡:用注射器抽出水泡內液體,保留表皮,塗以消毒液,用無菌敷料包紮。
3.水泡破裂尚未感染:使用LW創面巴布劑,無菌紗布包紮。
(三)三期褥瘡的處理
首先保持局部清潔、勿浸漬,使肉芽把創口快長滿,主要是快速促進創口面表皮修復作用,使用方法見“LW創面療法” 。
處理原則:清潔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和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 。
1)清洗創面:用生理鹽水清洗創口,再用絡合碘對創口消毒。
2)適當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可用外科法、機械法及化學酶法、自溶法等。外科擴創是最有效的方法,銳物清創最迅速,可用手術刀或剪子除去腐肉及痂直至暴露健康組織。
3)再使用LW創面巴布劑主要是快速促進創口面表皮修復作用,使用方法見“LW創面療法”。
(四)局部處理的進展
1癒合理論
褥瘡的良好修復有賴於合理的傷口處理,目的是儘可能在短時間內閉合傷口,完成再上皮化。
以往普遍認為乾爽清潔有利於傷口的癒合。60年代初,Winter首先提出了濕潤環境更有利於創面癒合的新觀點。科學家經過三四十年的研究發現上皮細胞無法移行於乾燥結痂的細胞層,而需花時間向痂皮下的濕潤床游移,上皮細胞必需在濕潤的環境下才能快速的增長,促使傷口加速癒合。
2 敷料
主要是快速促進創口面表皮修復作用,使用方法見“臨床LW創面療法。
(五)褥瘡傷口的處理
第一步,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
第二步,清創,方法有以下三種:1、機械法,2、酶化法,3、自溶法
第三步包紮患處,方法有兩種
1、用濕紗布包紮
2、用封閉型敷料包紮
1.中醫療法:
治法:外用鄉貢坊生肌膏 益氣通絡,養血潤膚。
方藥1:黃芪15g,黨參15g,白芍10g,雞血藤15g,當歸10g,川芎5g,紅花10g,丹參15g伸筋草15g,銀花15g,連翹15g,陳皮10g若肉腐潰膿,可加白芷、桔梗拔毒排膿;若肉腐不脫,可加炒山甲、炒皂刺。
方藥2:田七 血竭 琥珀 生大黃 桃仁 紅花 澤蘭 歸尾 乳香 川斷 骨碎補 土鱉 杜仲 制馬 錢子 蘇木 秦艽 自然銅 沒藥 七葉一枝花 無名異
用法用量:外用:藥酒紗布填塞傷口,每日滴藥酒一次。也可內服。當發現皮膚潮紅時,將十一方酒l0ml倒人手中用手掌按摩患處,每日二三次,局部有水皰形成者,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水皰內液後再塗擦十一方酒,每日二三次。如皮膚有潰瘍、滲液,應立即用十一方酒紗布濕敷,每日三四次。
製備方法:上藥各適量放人米三花酒7500ml,浸泡三至六個月後備用。
單方成藥:可服八珍丸、人參養榮丸。
2.局部治療(2)潰爛初期,創面表淺者,外用化毒散軟膏或紫色消腫膏。
(3)形成創面者,套用中醫化腐生肌法:
①瘡面有壞死者(腐肉)炎症仍有擴散,壞死組織與健皮分界不清時宜用紫色疽瘡膏、化毒散軟膏各等量,混勻外敷。
②壞死組織(腐肉)已深達肌肉,或更深而形成竇道時,宜用紅血藥捻,蘸紫色疽瘡膏插入瘡口內,外用化毒散軟膏加蓋。
③壞死組織與正常皮膚分界清楚而且開始脫落時,宜用紫色疽瘡膏、化毒散軟膏、甘乳膏各等量,混勻外敷。
④壞死組織已脫落,瘡面新生肉芽開始生長時,宜用甘乳膏80g、紫色疽瘡膏20g,混勻外敷。
⑤新生肉芽生長良好,瘡面邊緣已有上皮生長時,宜用珍珠散薄撒瘡面,再用甘乳膏製成油紗條覆蓋。
⑥用藥期間,瘡面周圍出現濕疹樣變化時可用祛濕散,甘草油調敷。
預防要點
(一)保持局部清潔乾燥的措施避免潮濕、摩擦的刺激
①保持皮膚清潔乾淨、出汗者及時擦乾,更換衣褲和床單;滲出液多,及時更換敷料;大小便失禁及時用溫水擦洗局部,並可在皮膚局部塗石蠟油,以保護皮膚免受刺激。更換床單、尿墊。對癱瘓的肢體部位禁忌用刺激性強的清潔劑。
②保持床單、被褥清潔、乾燥、平整。定期掃床,更換床單、枕套,及時更換污濕的單被。
③不可讓病人直接臥於橡膠單(或塑膠布)上,不使用脫瓷的便器,並注意正確的方法,避免皮膚直接接觸便器。
④翻身避免拖、拉、推。
半臥位姿勢防下滑,注意半臥位姿勢的穩定,減少剪下力。
(二)減輕局部壓迫的措施
1、勤翻身:實施有效到位的翻身來間歇性地解除局部壓迫,是預防褥瘡最為有效、關鍵的措施。一般臥床病人每1—2小時翻身一次,發現皮膚變紅,則應每小時翻身一次,左、右側臥、平臥、俯臥位交替進行,並用軟枕、氣枕、水枕、氣墊圈、海綿圈等墊在骨突出部位,可起到局部懸空、減輕壓力作用。坐輪椅的病人可在足底放一個海綿墊,臀下軟枕(墊)或海綿墊,每15—20分鐘變換重心1次,應阻止病人長時間坐輪椅(2小時以上),在可能的情況下,讓病人站立,行走10分鐘。
2.使用彈性物體
當人仰臥位時,骶尾部是支撐臀部體重的主要壓迫點,在其後部墊棉墊或其他有彈性鬆軟的物體,可用這些物體對臀部產生的彈力來緩衝重力對骶骨的壓迫。長期坐輪椅的病人,使用輪椅墊能分散坐骨結節部壓力,可幫助防止坐位褥瘡。輪椅墊多充入凝膠、泡末、空氣和水。Sprigle發現,波浪狀的泡沫墊比普通椅墊及多氣墊效果好。
3.使用壓力減少平面
過於消瘦的病人,無論身體處於何種體位,其骨骼隆突部位都較正常人為多而易發生多處褥瘡,為了避免身體多處部位受壓可採用氣墊床或氣墊椅,這種壓力減少平面可通過定時沖氣、放氣起到按摩骨突出部位的作用。
4.保持穩定平衡的姿勢
側臥位時,使病人屈髖屈膝,兩腿前後分開,身下的臂向前略伸,身上的臂前伸與腋呈30度角,可增大接觸面。另外屈髖屈膝呈90度角,上腿在下腿前方,這種姿勢可使大轉子回縮,避免局部突出,又可使下身穩定於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及下腿膝外側形成三角平面內,防止體重壓迫到髂前上棘一點。這個三角平面可增大受壓面積使身體穩定,不易傾倒。為了保持這種穩定的姿勢,可在後背及上腿膝下墊小枕。
5、正確實施按摩:平臥時,將手放入臀下,掌心向下向上均可。充分感受皮膚溫度和受壓力情況,並上按摩皮膚5分鐘,每20分鐘重複一次。左、右側臥時,側身要側到位,半平半側(斜側)套用軟枕支撐腰背部,對皮膚顏色、溫度、質地正常的受壓部位可用50%紅花酒精倒入掌心,兩側由輕→重→輕按摩5—10分鐘;發現皮膚變紅,則不宜進行皮膚按摩,可懸空壓紅部位,一般解除壓力30—40分鐘後皮膚顏色可恢復正常。皮膚持續發紅、發紺、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損傷。
56床墊,床單應為純棉,另外在床單上可鋪一條純棉浴巾,便於更換。床單保持平整、乾燥、清潔、無皺摺、無渣屑、無雜物;氣墊床充氣軟硬要適度,過度充氣反而可使皮膚受壓增加。為病人更換床單時應防止拖、拉、拽,以防損壞皮膚。
翻身護理
(一)目的使病人安全、舒適,預防併發症。適用於不能自理的病人。
(二)操作方法
要領:托重心、用合力,不抓不捏找空隙:防撞碰、不擦皮,既輕又穩亦省力。
1.一人節力翻身法(平臥翻左側臥位)
(1)護士立於病人右側,兩腿距離10——15cm以維持平衡,重心恆定。將病人左右手交叉置腹部。
(2)移上身(上身重心在肩背部)。右手將病人右肩稍托起,左手伸入肩部,用手掌及手指扶托頸項部;右手移至對側左肩背部用合力抬起病人上身移向近側。
(3)移下身(下身重心在臀部)。左手伸入病人膕窩,右手扶於足背,屈膝雙下肢;右手沿腿下伸入達尾骶部,左手移至對側左臀部用合力抬起病人下身移向近側。
(4)調整體位。左手扶背,右手扶雙膝,輕翻轉病人,抬起病人右腿,拉平褲子,托膝使病人屈髖膝置於床旁;抬左腿拉平褲子放於床中。平整衣服,以軟墊支持病人背部和雙腿,取舒適臥位。側臥翻平臥,護士立於病人左側,步驟同上,兩手動作相互調整。
2.兩人節力翻身法(平臥翻側臥位)對於身體胖重且不能活動者,如截癱、偏癱、昏迷等病人則宜採用兩人協助翻身。
兩位護士站在病床的同側,一個託病人兩手放於腹部,托其頸肩和腰部,另一人托臀和膕窩部,兩人同時將病人抬起移向床緣,分別扶托肩、背、腰、膝部位,輕推,使病人轉向對側。
兩人扶助患者翻身法
對有導管者,應先將導管安置妥當,翻身後檢查導管,保持通暢。嚴重燒傷者可採用翻身床。頸椎和顱骨牽引者,須使頭、頸、軀幹保持在同一水平翻動。
護理細節
一、床鋪要鬆軟平整,儘可能地經常改換臥床患者的體位,幫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時翻身一次,必要時每1小時翻身一次,最長不超過4小時。翻身動作要輕柔,避免推、拖、拉等,以防止擦傷皮膚。二、經常檢查患者骨骼突出處以及受壓部位,定期按摩全背或受壓處,按摩時自上而下,壓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切勿擦傷皮膚。受壓局部要墊氣圈、棉圈、海綿墊等。
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時更換其尿墊,注意保持皮膚和被褥的乾燥、清潔。
四、對使用夾板或者其他矯形器械的患者,應加上鬆軟的襯墊,觀察患者的反應,隨時調節夾板或器械鬆緊。
五、臥床患者不可使用掉瓷的便盆。使用便盆時應協助病人抬高臀部,防止局部皮膚擦傷,同時臀部與便器間應墊軟紙、海綿或海綿墊。
六、鼓勵病人進食,保證充足的營養。飲食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並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注意每日攝入適量的水果和蔬菜。
七、平時注意多活動身體。有活動能力的老人,不要睡臥過多;不能單獨行動者,應在他人幫助下適度活動;因病臥床者,一旦病情許可,應儘早離床。
八、要經常用溫水洗浴、擦背,保持患者皮膚清潔,促進血液循環。
護理按摩
對易發生壓瘡的病人,要常檢查,溫水擦澡、擦背,並進行局部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1.全背部手法按摩:
[物品準備]:50%乙醇或50%紅花乙醇、爽身分或滑石粉、小紗布一塊。
[按摩方法]:協助病人側臥或俯臥位,露出背部,先以熱水進行擦洗,再以兩手或一手蘸少許50%乙醇或50%紅花乙醇做按摩。其按摩過程大體可分為四步驟:
①按摩者斜站在病人右側,左腿彎曲在前,右腿伸直在後,用手掌的大魚際或小魚際從病人骶尾部開始,沿脊柱兩側邊緣向上按摩,用力大小以足夠刺激肌肉組織為宜。至肩部時用環狀動作,之後再輕輕滑至臀部及尾骨處,此時,操作者左腿伸直,右腿彎曲,如此有節奏地按摩數次。
②按摩棘突: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開始沿脊柱按摩至第七頸椎處,數次
③用手掌的大魚際或小魚際按摩骨骼突出部位,這些部位包括:骶尾部、肩胛部、肩峰、髖部、髂前上棘等。(側臥位時,另一側的髖部和髂前上棘應在背部按摩結束協助病人平臥位後再補按)
④用紗布均勻給背部用少許爽身粉或滑石粉
2.電動按摩器電動按摩器是依靠電磁作用,引導治療器頭振動,以代替各種手法按摩,操作者持按摩器根據不同部位選擇合適的按摩頭,緊貼皮膚進行按摩。
健康飲食
①給予高蛋白食品
②多食用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菜籽油等,有潤腸功效,利於緩解便秘。
③選用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如粗糧、蔬菜、水果、豆類等。
④食用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如粗糧、豆類、瘦肉、動物內臟、新鮮蔬菜等。
⑤多食果汁、新鮮水果、果醬、蜂蜜等刺激腸蠕動。
⑥多喝水、飲料,以免大便乾燥。
⑦必要時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
⑧凡伴有消化不良、腸炎、腹瀉、便秘的病人,宜多食用優酪乳。
褥瘡綜述
腦血管意外、車禍、外傷骨折……這些都可能導致人們長期臥床。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5萬長期臥床病人,起碼有10%因臥床需要進行褥瘡護理。褥瘡護理有多重要?專家披露了一個嚴峻數字——僅僅因臥床引發嚴重褥瘡感染導致死亡者(而非死於自身患有的心腦血管病變)占長期臥床病人的50%。長期臥床的病人在防止各類基礎疾病奪命的同時,還應警惕臥床第一併發症——褥瘡。
“中國至少有45萬長期臥床病人,其中在醫院治療與家庭護理的比例為1∶9,也就是說90%臥床者都依靠家庭成員或保姆照料。”臥床患者是褥瘡發生的絕對高危人群,而據調查數據顯示,一旦褥瘡產生,平均每例病人得花費十幾萬甚至幾十萬(2~7萬美元)進行治療。
“最應引起重視的現實在於,非死於原發病、而是由於發生嚴重褥瘡感染而導致死亡的患者在臥床人群中比例高達50%。像腦血管意外、骨折傷、外傷患者等,都可能面臨長時間臥床,如果褥瘡發生後治療不及時,外加病人本身營養不足、身體衰弱,很可能因嚴重感染走向死亡。”褥瘡至今仍為長期臥床病人的第一併發症,位列肺部感染之前。但現實中更多的家屬以及陪護人員將關注重點放在患者自身基礎病治療上,而忽略了預防褥瘡。
褥瘡是由於某種原因,例如:腦血管意外(中風)所導致的肢體、軀幹無法移動及/或由於肢體或軀幹本身的重量壓迫、磨擦及撞擊局部組織,造成血流無法灌注該處,導致缺血引發局部炎性反應乃至外界病原菌入侵產生局部感染,而使用組織壞死稱之為褥瘡。褥瘡好發於受壓和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無肌肉包裹或肌層較薄的骨骼隆突處,如骶尾、髂嵴、足跟、肩胛等處,並不一定因臥床而產生,亦可發生於無法站立而處於長久坐姿的患者身上,故許多資料上改稱“褥瘡”為“壓瘡”。一旦發生褥瘡,不僅給病員增加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而且加重病情,延長病程,嚴重時可因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症而危及生命。褥瘡的治療非常棘手,往往經久不愈,但發生較少,臨床上發生較多且需治療的多為Ⅱ、Ⅲ期褥瘡,因此是對Ⅱ、Ⅲ期褥瘡的積極處理,防止發展為Ⅳ期褥瘡治療成為嚴重褥瘡感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