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川分院原址](/img/3/070/nBnauM3XxMTOwAjN1cTO1IDN4ITM0QDN0UDOwADMwAzMxAzL3k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成立於1978年3月,前身為1958年11月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其間歷經西南分院、下放四川省管理等階段,1978年重建分院並改為現名。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是西南地區具有較大規模和實力的綜合性科學研究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都分院系統除分院機關外共有7個院屬單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唯實儀器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成都分館。
成都分院系統共有在職職工30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員(含同級科技人員)200餘人,副研究員(含同級科技人員)近500人。科技人員中博士(含博士後)及碩士共500餘人。截至2010年有博士學位點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5個,碩士學位授予權點33個,在讀碩士生、博士生和在站博士後共1000餘人。
成都分院系統擁有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院級和聯合創辦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野外台站。研究的學科範圍和技術領域包括:數學、化學、生物學、地學、力學、光學、電子學、機械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文獻情報學等。在自適應光學、微電子、雷射、光機電一體 LOGO[1]化、天然產物研究、遺傳育種、不對稱合成、皮革化工材料、天然氣轉化、計算機套用系統、智慧型教學軟體研究開發、山地生態環境及災害防治研究、科學儀器研製、科技信息諮詢等方面有較大優勢。
2009年來,成都分院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都分院系統控投企業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年產值近20億元,年利稅近4億元。
領導團隊
院長:彭宇行
黨組書記、副院長:袁家虎
副院長:趙永濤
黨組副書記、紀檢組組長:彭麗玲
高級主管(正局級):彭玉水
高級主管(副局級):楊文明
院長助理:張一紅(截至2010年9月11日)領導團隊
歷史沿革
1.四川分院(1958-1962)
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是四川省的科學研究事業機構,受四川省和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以四川省為主。四川分院的主要職責是:領導和管理分院所屬的科研機構和中國科學院設定在四川的科研機構,負責完成四川省分配的科研計畫,協助中國科學院和省科委組織四川省的學術活動和國內外科學聯絡工作,努力 四川分院原址[5]建設成為四川省的科學研究中心。1958年7月至1960年,共建立24個研究所,有職工2700餘人。1961年1月,根據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四川分院將研究所縮減合併為15個,1962年進一步調整為10個,其中民族所、哲學所、林業所、地質所、採礦冶金所、水工所等交給四川省有關部、委廳局,保留了農業生物、化學化工、物理、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等研究所。1962年全分院職工1000餘人。
四川分院所屬研究單位貫徹為“兩當”(當時、當地)服務的方針,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為四川省工農業生產建設服務為主,同時也開展一些基礎理論和新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為四川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作出了貢獻,也為四川省的科學技術事業打下了基礎。
2.西南分院(1962-1970)
根據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發(1962)27號檔案批准,1962年7月11日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正式成立。西南分院以中國科學院領導為主,是中國科學院統管西南地區院屬科研單位的派出機構。西南分院所屬研究所由原分屬四川、雲南、貴州三個地區的17個研究所調整為8個:西南貴金屬研究所、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昆明物理研究所、西南電子學研究所、西南有機化學研究所、貴州化學研究所、西南動物研究所、西 南生物研究所。1963年後又先後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西南分院直屬廠、中國科學院重慶土壤室、中國科學院電子學所西南分所(後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電子學所)、中國科學院西南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至1966年底,西南分院所屬研究機構為12個,其中在川的研究機構有8個:技術物理所、電子學所、有機化學所、生物所、地理所、金工廠、圖書館、重慶土壤室;總人數由1962年成立時的1565人增至2955人。
此間,通過貫徹科學工作“十四條”,明確提出研究所的工作中心是“出成果、出人才”,各研究機構實行了“三定”(定方向、定任務、定人員),使科技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研究成功農業高產優良品種,以天然氣作原料合成橡膠,開展動植物調查和農業區劃研究等;在國防科研方面也取得幾項重要成果,受到國家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嘉獎。
1966年下半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科研工作基本停止。1968年9月,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以川革發(68)158號文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西南分院革命委員會。
3.下放四川省管理(1970-1977)
1970年7月15日,中國科學院報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西南分院,其所屬的在川研究機構(有機化學所、生物所、地理所、西南分院金工廠、西南分院圖書館、西南分院重慶土壤室)均下放給四川省管理;1974年,劃歸四川省管理的四所(化學所、生物所、地理所、情報所)、一廠(科儀廠)、一站(計算站)共有職工3405人。
4.成都分院 (1978-2008)
1978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是中國科學院的派出機構,受中國科學院和四川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其主要任務是:對成都地區院屬科研單位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進行領導;代院加強對科研業務、生產、技術條件、公用事業等進行管理、檢查、督促和組織協調;負責成都地區院屬科研單位的規劃和建設。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由原西南分院下放給四川省的6個單位,和1975年由國防科委劃歸中國科學院的光電技術研究所共七個單位組成。此外,1978年至1981年相繼成立了直屬成都分院領導的土壤研究室、數理研究室、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和分析測試中心。自然辯證法研究室於1982年移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其它3個直屬研究室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分別移交給成都山地所、成都計算所和成都有機化學所管理。
1978-1985年,成都分院各單位的科技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在科研、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共承擔科研課題584項,取得科技成果307項,有187項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級成果獎24項,獲院(部)重大科技成果獎70項,獲省(市)級科技成果獎93項;有192項成果得到推廣套用,其中有24項的經濟效益在百萬元以上。1979年至1985年招收研究生204人,選送出國培養105人,有516人在職大、電大學習。至1985年底,職工總數由1977年的3405人增加到4507人;分院系統高中級科技人員有1100多人。
1990年,中國科學院按照國務院關於機構改革要“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機構、精簡人員”的要求,提出“一院兩種運行機制”的發展模式。成都分院各單位在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同時,科技開發和第三產業也蓬勃發展。至1992年底,分院系統有各類科技開發及經營型實體60多個,產值達1.8億元。地奧製藥公司從1988年創辦時年產值244萬元增至1997年的7.5億元,年均增長99%;年利稅從62萬元增至2.7億元,年均增長110%,成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典型代表。至1997年底,分院系統共辦有各類企業70餘家,當年銷售收入11億元,實現利稅2.8億元。
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成都分院各單位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改革了原來單一、封閉的計畫管理體制,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大有改觀。技術開發型研究所走上了按市場機制運行,面向經濟建設自主發展的道路,基礎型研究所也積極探索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路子,各單位主要科技力量都以各種形式投入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
1998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經過調整、最佳化,光電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國科圖成都分館(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先後進入創新序列,成都有機化學所、成都計算所、成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整體轉制為院直屬控股公司,分別更名為成都有機化學公司、成都信息技術公司、成都唯實儀器公司。
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在院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分院根據院黨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科學院賦予分院的職能,黨建及領導班子建設、院地合作及促進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及創新文化建設、園區管理、教育基地建設等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基本實現了中科院在西部地區綜合性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產業化三個基地的建設目標,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
科研隊伍
概況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系統各單位按照院關於科技創新隊伍建設的目標,採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等措施,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初步形成了學科布局最佳化、年齡結構合理的創新隊伍格局。分院系統各單位擁有各類科技人員近2000名,其中副高級以上科技人員600多人。截至2010年有兩院院士4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40多人;四川省、成都市突出貢獻優秀專家近40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多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200多人。
院士
姓名 頭銜
張景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爾宓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姜文漢 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祥棣 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教育
中國科學院成都教育基地於2003年11月正式揭牌,根據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三統一,四結合”的原則,積極組織協調成都地區各單位的學科建設,初步形成一個基地、兩個園區共建格局。目前分院系統共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3個,在讀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後1000餘人。
光電所
博士後流動站:光學工程、
博士專業方向:光學工程、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信號與信號處理
碩士專業方向:光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光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物理電子學、信號與信號處理、測試計量技術與自動化處理、計算機套用技術
生物所
博士後流動站:生物學
博士專業方向:植物學、動物學、環境科學、藥物化學
碩士專業方向:植物學、動物學、環境科學、微生物學、生態學、藥物化學、環境工程
山地所
博士後流動站:地理學
博士專業方向:自然地理學
碩士專業方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岩土工程、土壤學、環境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化學所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化學
博士專業方向:有機化學、套用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碩士專業方向:有機化學、套用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計算所
博士後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博士專業方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碩士專業方向:套用數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
國家科學圖書館成都分館
碩士專業方向:圖書館學、情報學
組成單位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成都分館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套用研究所)
成都中科唯實儀器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儀器研製中心)
國際交流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緊緊圍繞知識創新工程,堅持“兩個服務”和“互利共贏開放”的戰略,按照中國科學院“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合作層次,促進聯合發展”的國際合作方針,依託國家和我院重大科研項目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大學和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引進先進理念,不斷提升我院的國際競爭能力,提高了研究所的科技創新能力,擴大了在國際上的影響。
院地合作
成都分院按照院的總體部署,依託全院整體科技力量,發揮分院區域性組織協調作用,不斷拓寬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提出大院地合作的工作理念即:發揮全院綜合科技優勢,整合院地合作資源,把院士、科技副職、“西部之光”等工作與院地合作有機的結合,鞏固和擴大與川渝藏的合作,效益、規模和影響力得到了較大提升。據統計,近年來,開展院地合作項目個,實現銷售收入119.78億元,利稅40.95億元,居西部第一;獲得社會效益198.05億元。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