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研究所的宗旨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研究所的機制,提供一個有助於嚴謹科研工作,高效科研產出,良性科研合作的環境,實現以業績為準的激勵和資助評估系統,以及為研究生和博士後提供高質量的專業訓練。
研究組
蔡時青
離子通道調控研究組
程樂平
神經發育及其調控機理研究組
杜久林
感覺整合與行為研究組
郭愛克
學習與記憶研究組
胡海嵐
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組
黃福德
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小組
焦建偉
神經幹細胞研究組
李澄宇
神經元功能環路研究組
呂海東
腦功能成像研究組
羅振革
突觸信號研究組
蒲慕明
神經可塑性研究組
仇子龍
神經可塑性分子基礎研究組
舒友生
神經網路功能研究組
王 偉
視知覺機制研究組
王以政
神經信號轉導研究組
王佐仁
神經環路與動物行為研究組
吳 思
神經信息處理研究組
熊志奇
疾病神經生物學研究組
徐 進
神經退行性疾病基理研究組
徐天樂
突觸生理學研究組
姚海珊
視覺神經生理學研究組
於 翔
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
袁小兵
神經環路發育研究組
張鳴沙
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組
章曉輝
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
張 旭
感覺系統研究組
周嘉偉
基底神經節的發育與退行性疾病研究組
研究領域
分子與細胞神經科學
蔡時青
程樂平
胡海嵐
黃福德
焦建偉
羅振革
蒲慕明
仇子龍
舒友生
王佐仁
徐 進
徐天樂
於 翔
袁小兵
張 旭
發育神經科學
程樂平
杜久林
焦建偉
羅振革
熊志奇
於 翔
袁小兵
章曉輝
周嘉偉
系統、計算與認知神經生物學
杜久林
郭愛克
李澄宇
呂海東
蒲慕明
舒友生
王 偉
王佐仁
吳 思
姚海珊
張鳴沙
章曉輝
神經系統疾病
蔡時青
胡海嵐
黃福德
李澄宇
仇子龍
王以政
熊志奇
徐 進
徐天樂
張 旭
周嘉偉
意義作用
神經所目前擁有二十四個的研究組,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分子、細胞和系統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將以每年兩到三個研究組的速度招募新的研究組組長,最終至2010年達到30個研究組的目標。每個研究組由不超過五名的工作人員與數目不等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組成。多數研究組與國內外的同行有合作研究,長期合作者被聘為神經所的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部、基金委等對研究所的資助,使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經費和儀器設備接近國際標準。由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為神經所的體制、科研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建議。定期的國際同行對每個研究組的學術評估為保證提高研究所的整體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腦的結構和功能是對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最終挑戰,神經科學將是21世紀最活躍的前沿基礎學科。過去的幾十年神經科學研究在已開發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的研究進展還趕不上國際步伐。在上海成立神經科學研究所為中國神經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立足於本土以及與國際同行競爭的新機會。最近訪問過神經所的學者都會同意我的觀點–神經所科研人員和學生的活力和熱情預示了中國神經科學的未來是光明的。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