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藥物研究機構,創建於1932年,1933年遷至上海,2003年又搬遷至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天然活性物質的發現;化合物的合成、結構修飾;藥物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藥效評價新動物模型;新靶標的確證;藥物-靶標相互作用和構效關係;分子藥物設計;高通量和高內涵藥物篩選;藥物的早期代謝特徵和安全性評價;藥物新型傳遞系統等。

簡介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藥物研究機構,她的前身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建於1932年,1933年遷至上海,2003年又搬遷至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

上海藥物研究所是以創新藥物的基礎研究、套用基礎和套用開發研究為主的綜合性研究所。通過生物學和化學兩大學科的密切合作,闡明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活性及其相互關係;探索藥物作用的新機理、新靶點;完成新藥臨床前綜合評價及研究;大力推進新藥成果轉化;為中國創新藥物能力的全面提升起到引領作用。

研究領域

上海藥物研究所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天然活性物質的發現;化合物的合成、結構修飾;藥物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藥效評價新動物模型;新靶標的確證;藥物-靶標相互作用和構效關係;分子藥物設計;高通量和高內涵藥物篩選;藥物的早期代謝特徵和安全性評價;藥物新型傳遞系統等。並密切關注生命組學、系統生物學和胚胎幹細胞等生命科學前沿領域最新進展,迅速套用它們的最新成果,提升藥物研究的源頭創新能力。與此同時,通過上述各個學科領域的綜合研究,重點研究治療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的新藥;同時對嚴重影響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的感染性及突發性疾病等開展新藥研發;並加強現代中藥的研發,發掘祖國醫藥寶庫,為中藥走向世界不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的貢獻。

特色

上海藥物研究所設有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兩個國家級研究中心,五個研究室,以及一系列新藥研發技術平台;主辦了英文學術雜誌《AsianJournalofAndrology》和《ActaPharmacologicaSinica》,並主辦以非處方藥物為主的科普雜誌《家庭用藥》。

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上海藥物研究所已發展成為學科齊全、成就卓著、人才薈萃、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國立藥物研究機構。數十年來,上海藥物研究所先後研製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創新藥物,近十年來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達到國際水平的新藥研究技術平台體系,成為中國新藥研究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特點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SIMM)是中國科學院唯一的綜合性藥物研究機構。現坐落上海市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前身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建於1932年。
建所76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藥物所人在趙承嘏、高怡生、嵇汝運、謝毓元、丁光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以我國特有的中草藥和天然產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化學和生物學兩大學科的新理論、新方法和實驗技術,重點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嚴重影響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的感染性及突發性疾病以及現代中藥,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新藥發現及開發研究,建設了若干作為國家創新藥物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藥物研發技術平台,大力推進新藥成果轉化,開創了我國創新藥物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上海藥物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創新藥物研究體系,多出藥,出新藥的戰略格局。
上海藥物所在創新藥物的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嗎啡的鎮痛作用部位,該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嗎啡作用機理研究的里程碑;湧現了“美登素全合成”等具有國內外影響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藥物所的一系列重要論文發表在Science、PANS、JACS、JMC等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上,2005年以來,發表SCI論文逾900篇,影響因子大於3的200多篇;創製了蒿甲醚、二巰基丁二酸鈉、石杉鹼甲等一批在國際上具有影響的創新藥物,取得新藥證書45個,有100餘種新藥投入生產;共取得2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三大獎1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7項,省部級獎89項;共申請國內外專利551項,獲得專利授權120項。
上海藥物所現有職工524人(科研人員38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0人,中科院“百人計畫”24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7人。上海藥物所設有藥學博士點、化學碩士點,在學研究生402人。另有博士後27人。
上海藥物所現有以下研究機構: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藥物化學研究室、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室、藥理研究一室、二室、三室;藥物發現與設計研究中心、藥效評價研究中心、藥物代謝研究中心、藥物安全評價研究中心、藥物釋放系統研究中心;分析化學室、圖書情報室、動物實驗室以及五個機關職能部門。主辦兩本學術期刊,其中《ActaPharmacologicaSinica(中國藥理學報)》2007年影響因子達到1.677、《AsianJournalofAndrology(亞洲男性學雜誌)》達到1.609;科普雜誌《家庭用藥》年發行量近百萬冊。

科研成果

上海藥物所在創新藥物的基礎研究和新藥開發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60年代以來,全所共取得200多項科研成果,獲獎145項,其中:國家三大獎17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7項,省部級獎89項。以該所科學家為主主持撰寫的專著共33部。
自有記載以來,我所共申請國內外專利551項,其中PCT國際申請81項;共獲得專利授權120項,其中獲得中國專利授權103項,國外專利授權17項。基於上述專利技術,近十年來(截止2008年10月30日),我所共與企業簽訂技術轉讓契約30項,涉及契約金額1.8億元,已到位經費5150萬元。與國外企業簽定契約10項,涉及契約金額3050萬美元,目前已到位288萬美元

國際交流

該所與瑞士德彪公司聯合研發新一代抗老年性痴呆藥物希普林(ZT-1)的合作取得重大進展,該藥已經取得國內外專利,在國內外同步進入臨床試驗。2003年12月開始在歐洲35家醫院進行二期臨床試驗,預期2007年投入國際市場。有望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這將是我國新藥研究國際化的重大突破。
與國際著名製藥企業諾華(Novartis)公司的合作:在合作一期中諾華公司總投入資金,添置先進的儀器裝備,開展大規模的天然產物分離、純化和結構鑑定研究,這對迅速提升該所天然藥物的研究實力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藥物研究所從藥用植物提取物中分離純化天然成分,經過諾華公司初步篩選,發現了19種活性物質可進一步研究開發。雙方還共同撰寫了一批學術論文。該合作期的研究計畫已於2004年7月順利完成。在2004年底雙方又共同簽署了第二輪為期3年的合作協定,科技部、科學院及上海市政府領導出席了簽字儀式。與諾華的合作具有以下特點:以中草藥中的天然化學成分為研究對象、注重技術轉移;提升天然化合物分離速度和質量、智慧財產權共享;通過國際企業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過相互溝通,不斷拓展新的合作領域。雙方的合作已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互信,合作的深度日益得到加強。
與葛蘭素-史克公司在組合化學領域的合作:我所與世界排名第二的大醫藥集團葛蘭素-史克(GSK)公司在組合化學領域開展的合作,已歷時7年,取得了雙方均感滿意的進展。2001年,GSK投入200多萬人民幣,雙方共建的組合化學聯合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2003年又簽訂了新一輪的3年合作協定,GSK公司每年在該項目上均有穩定的投入。通過與GSK公司的合作,我所的組合化學在實驗裝備、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已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和國際先進水平。
與法國Servier公司的合作:我所與法國Servier公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合作內容包括篩選、識別藥物所現有化合物庫中的化合物及抗老年性痴呆症的創新藥物研究。2000年藥物所與法國Servier公司簽訂了關於開發腦血管老化和老年性痴呆領域中藥的合作協定。該協定為期2年,主要評估S1系列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用來開發增強記憶藥物的可能性。2001年9月,上海藥物所又與法國Servier公司簽訂了為期5年的抗糖尿病新藥的開發合作。2003年2月、2004年12月、2005年3月,藥物所與法國Servier公司簽訂了關於開發腦血管老化和老年性痴呆領域中藥的合作協定的補充協定一系列協定。雙方的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目前正在探討在藥物所建立中法共同研究中心的可能性。
與瑞士Actelion(愛泰隆)公司的合作:telemetry技術是動物在清醒狀態下進行藥物對心血管、呼吸等方面的影響的全程監測,是先進國家檢測藥物安全性的必需項目,而在我國尚未開始該項工作。為了使中國藥物的安全性評價與國際接軌,我所與瑞士Actelion(愛泰隆)公司共建GLP大動物試驗室,成立了我國第一個Telemetry實驗室。經過四年的合作,該聯合實驗室完成了動物模型的建立和動物體內實驗技術的摸索,成功地建立了心血管系統(高血壓、心肌梗塞、慢性心衰等)、急慢性腎衰和糖尿病腎病的動物模型,並掌握了體內動物實驗技術。實驗室的出色工作在JAmCollCardiolandCardiovascRes等著名國際學術雜誌上刊登了研究論文。在PatrickHess先生的幫助下,實驗室已經建立了中國首個大鼠的遙測技術,可以持續記錄自由活動動物的各項生理參數(如血壓、心率、活動情況、ECG、EEG和體溫等)的變化。由遙測技術所採集數據的可靠性已得到世界上的公認。現正積極準備將遙測技術用於實驗犬和狨猴,已成功建立犬遙測技術,下半年將建立猴遙感技術。建立靈長類和大動物的遙測技術,將大大有利於開展Actelion和我所新藥藥效和安全性的評價。Actelion派出邱長斌博士和PatrickHess先生到劍橋大學接受系統的GLP培訓,以推動我所的GLP實驗室能得到OECD和FDA的認證。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