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於2001年4月25日由原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科研部分組建而成,1998年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概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南京天光所是我國專業天文儀器研製及天文技術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四十多年來,共為我國天文觀測研製了40多種門類齊全的天文儀器,包括恆星物理觀測儀器,太陽物理觀測儀器,人造衛星觀測儀器,天體測量觀測儀器,射電天文觀測儀器,空間(含球載)天文觀測儀器等。其中典型代表是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天文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以“天文望遠鏡光學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成果。迄今共獲得國家、院部省級的各種獎55項。其中, 作為第一獲獎(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作為第二獲獎(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項。另外還為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研製了近30台天文儀器。

獎項

進入新世紀,作為研究和發展中國天文儀器及技術的國家隊,南京天光所按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凝練創新目標,最佳化學科布局,發揮學科優勢,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磨製技術”獲江蘇省200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標誌著我國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技術邁上新台階,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南京天光所30米光學/紅外天文望遠鏡預研究團組已在國際未來巨型天文望遠鏡研究領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國家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簡稱LAMOST項目)的關鍵技術—主動光學技術也已取得重大突破。LAMOST建成後將使我所主動光學技術、大望遠鏡設計研製和光纖光譜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行列。

專家

南京天光所目前擁有國內一流的天文光學和技術專家。現有研究員20多名,其中院士2名;現有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20多名。目前在學的研究生近50名,其中博士生10名。
 
南京天光所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學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方針,與中國科技大學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以及電子科學與技術系簽訂了所系合作協定,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天光所還與國外著名的天文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利用各種渠道派遣科研人員到國際一流的天文台和研究所做工作訪問和學術交流。

科研項目

作為創新工程基地,南京天光所承擔了許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空間太陽望遠鏡(SST)、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預研項目“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主動反射面預研究”等項目20多項。天光所還設有主動光學、天文鏡面等多個實驗室以及太陽儀器、天文光譜和高分辯成像、望遠鏡新技術研究室。這些實驗室擁有太陽光譜測試裝置、雙頻雷射干涉儀、大口徑薄鏡面以及拼接鏡面主動光學試驗平台、高精度摩擦驅動試驗平台、恆星光干涉實驗平台、3.6米環拋機、WYKO干涉儀、2.5米磨鏡機、1.2米數控磨鏡機、1.6米磁控濺射真空鍍膜機等先進實驗條件和裝備。

體系認證

為了高質量地完成所承擔的科研任務,南京天光所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科學的質量管理體系,今後將堅定執行“質量第一,科學管理,唯真求實,協力創新”的質量方針,並致力於培養一支知識創新、重視質量、善於管理的高科技隊伍。
 
南京天光所的總體發展目標為:具體實施我國天文學在天文技術方面的長遠發展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和跟蹤與現代天文學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承擔LAMOST等國家重大以及中型地面和空間天文設備的研製和預研,同時在其它領域中發揮優勢並相互推動高科技的發展。將研究所辦成我國天文光學高新技術研究和發展基地、國家大型天文設備的研製基地以及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

優勢學科

南京天光所的優勢學科為:

天文光學系統的最佳化設計

新概念天文望遠鏡研究

大口徑望遠鏡結構最佳化設計

主動光學(薄鏡面與拼鏡面)

高解析度天文光譜儀設計

雙折射濾光器

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技術
南京天光所重點發展領域為:

主動光學

自適應光學

光干涉等高解析度成像技術

高精度天文非球面鏡面技術

巨型天文精密機械

高精度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

極大望遠鏡方案研究

新概念天文儀器及關鍵技術

虛擬望遠鏡—天文望遠鏡集成

發展戰略

南京天光所中長期發展戰略為:

在努力保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LAMOST圓滿完成的基礎上,以30-100米光學/紅外望遠鏡的方案和關鍵技術預研為主,努力發展各項天文高技術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將天光所辦成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天文技術研究所。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作為我國研究和發展天文儀器及技術的國家隊,瞄準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發展和創新與現代天文學密切相關的高新技術,在其前身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所取得的諸多成果和榮譽的基礎上,近年來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迄今共獲得國家、院部省級的各種獎55項。其中,作為第一獲獎(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作為第二獲獎(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2001年來,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連續八年入選年度“十大天文進展”獎。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LAMOST勝利落成並通過國家驗收,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入選“200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入選“2008年度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位居榜首。在國內外學術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99篇,其中SCI和EI收錄文章137篇。已申請專利50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已授權發明專利17項。
承擔的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簡稱LAMOST)項目在2008年已全面建成和進入試運行階段,於2009年6月4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順利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的國家竣工驗收。我國首批南極望遠鏡陣CSTAR於2007年在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完成研製,並成功安裝在南極DomeA,獲得很好的天文觀測結果,使我國率先在國際上開展南極冰穹高原天文觀測;1998年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建造30-100米地面光學/紅外望遠鏡的研究計畫,與此同時,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也率先提出並開展了中國的30-100米地面光學/紅外望遠鏡的創新方案CFGT的研究及其關鍵技術預研究。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還瞄準國際天文學前沿和熱點,在國內最早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探測技術研究,目前已經獲得良好的初步科研成果。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還為我國天文、航天、海洋等行業及國外成功提供了諸多類型的大中型專業天文儀器或望遠鏡和光學精密儀器,取得了用戶的廣泛讚譽和一致好評。高精度大口徑光學鏡面研製作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一項重要的、有特色的和深厚技術積累的工作,一直保持了優良的技術傳統,同時也在不斷地創新工藝和技術方法,已獲得多項國家級成果。

主要課題

光學--近紅外太陽爆發探測儀(ONSET)2009-09-05

南極望遠鏡的預研究2009-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天文望遠鏡集成化建模仿真研究2009-09-05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2009-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空間太陽望遠鏡(SST)2009-09-05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射電望遠鏡(FAST)的預研究2009-09-05

30-100米級大口徑光學/紅外望遠鏡預研究2009-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精度大口徑天文鏡面磨製技術2009-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天文光學鏡面的離子束拋光技術2009-09-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光學非球面複製技術的研究2009-09-05

1米紅外太陽望遠鏡2009-09-05

1米口徑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2009-09-05

雙折射濾光器

專家隊伍

院士

王綬琯(名譽研究員)
蘇定強
潘君驊
崔向群

研究員

姓名性別

顧伯忠
朱政女
郭偉遠男
毛偉軍男
李新南
袁呂軍男
張振超
李國平男
朱永田
王國民男
楊德華男
章海鷹男

資深研究員

姓名性別

胡寧生
李德培男
王亞男女
屈元根男
李挺男
羿美良女
陳海元
陶慶陞男
盧保羅男
胡企千男
姚正秋男
汪達興男
徐欣圻男
高必烈男

客座(兼職)研究員

姓名性別

梁明男
蘇洪鈞男
程景全男
王正明
邢曉正
錢煜明男
黃文浩
周紹祥
褚家如
南仁東男
彭勃男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