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設在東北地區的綜合性地理學與農學研究機構,坐落於吉林省長春市(同時設有哈爾濱園區),2002年3月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與黑龍江農業現代化所整合而成。作為中國科學院"東北生態系統管理與現代農業研究發展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所進入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系列。

研究所介紹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原中科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建於1958年,以中國沼澤濕地研究為特色學科,以東北地區農業、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研究為重點,是綜合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原中科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建於1978年,研究方向是圍繞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重大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進行組合配套技術研究和重點攻關,以黑土農田生態學為優勢領域,以作物生理生態學、農畜生態學和土壤生態學為主要學科方向。

多年來,兩所在濕地科學、區域農業以及環境科學、遙感技術與套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顯著特色和重要影響的科技成果,為中國濕地科學的建立和發展,東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5項,中國科學院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62項,出版專著140餘部,發表論文5000餘篇,申報專利90餘項。2001年,原長春地理研究所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是中國科學院首家獲此殊榮的研究所。

本所現有職工358人,其中科技人員 260人,高級科技人員108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80人。作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學與農學高級人才的重點培養基地,設有環境科學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點2個,碩士點4個,在學研究生120人。

研究所測試中心現有ICP光譜儀、透射電鏡、X射線光譜儀多道低本底能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色質譜聯用儀等大型儀器。有圖書、文獻10萬冊,設有土壤及植物標本陳列室及籌建中的濕地植物標本館。

該所擁有濕地過程與環境開放實驗室以及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試驗站、海倫黑土農業生態試驗站、淨月潭遙感試驗站以及大安鹼土生態試驗站(在建)。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吉林省地理學會均掛靠在該所。

主要刊物

該所主辦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地理科學》、《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濕地科學》等學術刊物。

研究所先後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芬蘭瑞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多次成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將繼續以濕地科學、區域農業為兩大學科特色,濕地與環境、區域農業、地理與遙感三大學科領域為基礎,面向東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發展戰略需求,瞄準濕地科學國際前沿,重點開展濕地環境、黑土生態研究,加強區域農業實用、高新技術集成研究與實驗示範,為東北地區國土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交流合作

研究所先後與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日本、芬蘭、瑞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多次成功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將繼續以濕地科學、區域農業為兩大學科特色,濕地與環境、區域農業、地理與遙感三大學科領域為基礎,面向東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發展戰略需求,瞄準濕地科學國際前沿,重點開展濕地環境、黑土生態研究,加強區域農業實用、高新技術集成研究與實驗示範,為東北地區國土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現任領導

何興元何興元

何興元

胡乃澤

劉曉冰

張平宇

劉殿偉

學術委員會

第三屆學術委員會
主任:劉興土

副主任:劉景雙呂憲國、張柏

秘書:姜明

1.濕地與環境組

組長:呂憲國

副組長:宋長春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王國平、劉興土、劉景雙、何興元、吳東輝、姜明、章光新閻百興

2.農業生態組

組長:宋風斌

副組長:金劍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王光華、王志春、王洋、劉寶輝、劉曉冰、齊曉寧、張興義、張曉平、李秀軍周道瑋梁正偉、韓曉增

3.地理與遙感組

組長:張平宇

副組長:王宗明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馬延吉劉兆禮、劉殿偉、佟連軍、張柏、張樹文張樹清、李穎、趙凱

學位委員會

主任:何興元
副主任:劉曉冰、張平宇
委員:王光華、劉興土、劉寶輝、劉景雙、劉殿偉、呂憲國
宋鳳斌、宋長春、張柏、李秀軍、梁正偉、閻百興

(以姓氏筆劃為序)。

機構設定

管理與支撐系統

綜合辦公室(離退休管理辦公室)

人事教育處(研究生教育管理)

科研計畫處

財務管理處

期刊編輯部

分析測試部 

後勤服務中心

物業管理公司
科研系統

中國科學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濕地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區域農業研究中心

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東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野外平台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試驗站 

海倫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

大安鹼地生態試驗站 

長春淨月潭遙感實驗站
學術團體

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 

中國生態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

吉林省地理學會

吉林省遙感學會 

吉林省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地學專業委員會

院士專家

劉興土劉興土

劉興土

男,漢族,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區域農業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等職。主要從事全國濕地和東北區域農業研究。多年來,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主持有關農業自然資源複查、沼澤濕地生態工程建設、低濕農田水土調控和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課題及部委重大任務,擔任該區國家科技攻關的專家組長;主持了“中國湖沼系統調查與分類”項目;擔任全國濕地調查專家委員會主任。是我國濕地學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學術帶頭人。首創了沼澤濕地稻-葦-魚複合農業生態工程模式,開闢了沼澤的定位生態研究,完成低濕農田治理、區域生態保育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多項重大成果。主編了《沼澤學概論》、《東北濕地》、《東北區域農業綜合發展研究》、《松嫩平原退化土地整治與農業發展》、《三江平原自然環境變化與生態保育》等專著13部,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5項。曾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國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吉林省首批省管優秀專家,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李玉

男,漢族,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農業科學院外籍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吉林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菌物研究》主編,《真菌學報》常務編委。主要從事真菌學及植物病理學研究,在菌類資源發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為我國生態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發現並命名了十幾個粘菌新種,是世界上第一個為粘菌新種定名的中國人,也是我國第一個對粘菌屬、科、目級進行系統分類的學者。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等科研項目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和著作300餘篇(部),其中30餘篇被“SCI”收錄和引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及省部級一、二等獎多項。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1993年月12月獲吉林省政府英才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管理)專家。

孟 偉

男,山東青島人,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聯合國政府間海委會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環境保準與基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毒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環境生態毒理專業委員會主任。201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流域水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河口與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在流域水污染物容量總量控制、流域生態質量評估、河口海岸帶生態健康管理、污染調控對策,以及突發性水污染事故生態安全評估等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科研成果並做出了突出學術貢獻。主持完成“973”、“863”、科技支撐計畫等國家重大科技計畫項目和課題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7項,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著作6部。

陳溫福

男,遼寧法庫人,博士學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教授,2010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主要從事水稻超高產育種理論及栽培技術的綜合研究,創製出一批新株型優異種並已成為國際水稻研究所選育新株型超級稻的核心親本。培育出多個超級稻新品種並進行推廣。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多項,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專著3部,參譯專著1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農業科技跨越項目、國家“863計畫”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等項目20餘項。

歷史沿革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址變遷
年代地址單位名稱
1958.10-1960人民大街138號

東北師範大學地理教學樓
1960-1963自由大路34號吉林省體育學院(原東北師大中文樓)
1962-1964民康路4號吉林省科委(原中科院吉林分院電子樓)
1962-1964西中華路6號西中華賓館(原中科院長春地質研究所)
1964-2002.5工農大路16號長春地理研究所(2002.3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02.5-至今 高新開發區高新路3195號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址變遷

1978.6-2002.3哈爾濱市南崗區哈平路138號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名稱隸屬關係
1958.10-1960.8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1960.9-1960.12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質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1961.1-1962.10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1962.11-1970.6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70.7-1978.6吉林省地理研究所吉林省科技局
1978.7-2002.3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名稱隸屬關係
1978.6-2002.3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