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img/d/26f/nBnauM3XxETOyEzNyITM5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xk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開始進行高原動植物資源分類區系及系統演化、高原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農牧業主 要動植物敵害發生規律及其防治、高原動植物個體與種群生態學、高原湖泊漁業 生物生態學、春小麥育種及遺傳規律和農業抗性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率先開展了以草地為重點的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生物 生產力研究,加強了作物遺傳育種及小麥高產栽培農田生態學、鼠害綜合防治技術、青藏高原藥用植物化學及藥用植物資源開發、高原動植物生理生化適應機制 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八十年代末期以來,又陸續開展了青藏高原環境演變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的關係、青海湖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 可持續發展、柴達木盆地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與全球變化及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 的研究課題,部分工作取得較高水平的成果。
九十年代以來,在深化原有主體研 究工作並大量引入新技術手段(特別是微觀技術)的基礎上,投入力量開展了高 寒草甸草地畜牧業最佳化模式及可持續發展、全球變化、保護生物學、高原典型區 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發展目標
根據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要求和我所學科定位認定方案,我所確定的三個研究方向:高寒草地生態學、高原生物資源持續高 效利用和高原生態農業。我所的發展目標:圍繞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青藏 高原生態安全的國家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高原主要生 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高原極端生境下生物的適應與進化、典型區域退化生 態系統的恢復重建等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藏藥現代化研究方面處於國領先行列。
領導班子
現任領導
![所長 張懷剛](/img/d/f85/nBnauM3X4QTMwgTMxUDNzgTO5ITMwAjM2IDNwADMwAzMxAzL1Q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所長張懷剛
黨委書記趙新全
副所長陳桂琛
副所長陳世龍
歷任所領導
第一任所長(1965-1970)馮浪先生
第二任所長(1971-1979)常韜先生
第三任所長(1979-1984)夏武平研究員
第四任所長(1984-1987)李家藻研究員
第五任所長(1987-1991)王祖望研究員
第六任所長(1991-1992)樊乃昌研究員
第七任所長(1992-1995)杜繼曾研究員
第八任所長(1996-2000)張寶琛研究員
第九任所長(2000-2004)趙新全研究員
第十任所長(2004-2008)趙新全研究員
學術委員會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第八屆學術委員會
名譽主任:印象初
主任:張懷剛
副主任:趙新全 陳桂琛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劉永軍 陳世龍 李玉林 陳志國 蘇建平 汪詩平 沈裕琥
張堰銘 李 毅 周華坤 趙 亮 鍾海民 索有瑞 陶燕鐸
曹廣民 韓發 彭 敏 魏立新
秘 書:鍾海民(兼)
學位委員會
名譽主席:印象初
主席:張懷剛
副主席:陳世龍
委 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劉永軍汪詩平張堰銘陳志國陳桂琛蘇建平李毅趙新全索有瑞陶燕鐸曹廣民韓發彭敏
秘 書:王萍
發展歷程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是在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所屬生物研究所、化學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1年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科委黨組向中共青海省委報告,將原屬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的生物研究所調整為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所屬的研究所。
1962年1月,中共青海省委批覆同意,正式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65年,中國科學院為加強研究力量,經第五次院常務會議通過,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動物生態室和昆蟲生態室共約100名研究人員遷至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1970年,下放地方;由產業部門歸口;實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改名為青海省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研究所(簡稱青海生物所),隸屬青海省科委領導。
1979年7月19日,中國科學院致函青海省革委會:經國務院批准,青海生物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受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雙重領導,以中國科學院為主。
院士專家
![印象初院士](/img/f/e4f/nBnauM3XyETNxczMzcDNzgTO5ITMwAjM2IDNwADMwAzMxAzL3Q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印象初院士
姓名:印象初性 別:男
職務:無職 稱:研究員
學歷:大學通訊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西關大街59號
簡歷:
印象初,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1934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海門市,1958年7月畢業於山東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歷任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動物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研究員。中國昆蟲學會2-7屆理事會理事。青海省科協常委、副主席。中國科協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6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中國科學院挑選為中國當代科技精英之一。1995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任《昆蟲學報》、《動物分類學報》、《昆蟲分類學報》和《中國農業科技導報》編委。長期從事蝗蟲分類工作,30多年來發現蝗蟲新屬37個,新種103個。提出蝗蟲類在高原上的適應性,演化途徑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見解。闡明了高原上風大不適於蝗蟲飛行導致翅的退化,翅是蝗蟲的發音器官構造之一,翅的退化導致發音器的退化,發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導致聽覺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海拔地區生存的缺翅、缺發音器、缺聽器的種類是最進化的種類,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類。1982年建立了《中國蝗蟲科新分類系統》,後被譽為“印象初分類系統”。1984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的蝗蟲》為該地區蝗蟲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蟲及其近緣種類分布目錄》(英文版),200多萬字,記錄了從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蟲類2261屬、10136種,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的同類專著。《青藏高原的蝗蟲》1986年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蝗總科分類系統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蟲》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世界蝗蟲及其近緣種類分布目錄》1997年獲全國科技圖書一等獎。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為昆蟲學
獲獎及榮譽: 1986年7月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10月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8月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989年4月青海省勞動模範、1990年12月青海省優秀專家、1991年10月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享受特殊津貼。
學科定位
工作總目標
瞄準實施西部大開發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建設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生物學發展前沿,重點開展生物與極端環境耦合關係和高原生態系統演化、高原生態保護和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方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研究,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關鍵技術。通過創新三期的實施,建立和完善保障研究所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培養造就適應國家需求、在高原生物學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團隊、以及與之配套的一流科技支撐隊伍和管理隊伍,全面增強研究所創新跨越與持續發展的能力,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國家知識創新基地、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基地、特色生物產業發展孵化基地和高原生物學科普基地,最終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
重點學科領域
1、高原生態學研究
該領域擬開展高原上獨特的生物及生態系統特殊的生態適應和進化模式、高原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青藏高原生物對全球變化的回響、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及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等領域的交叉研究,豐富高原生態學理論,實現區域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2、特色生物資源研究
標準化;用新方法、新工藝、新劑型及現代質控標準改造常用傳統優秀藏成藥;研究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藏藥和特色生物產品,豐富我國的醫藥寶庫,促進西部生物產業的發展。
3、高原生態農業研究
該領域研究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高原生物抗逆性基因的進化、表達調控和利用途徑研究、優質作物與牧草種質創造及新品種選育;退耕地生態系統建設與農牧業高效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新技術集成示範研究;農牧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及其高效利用模式。在確保資源合理利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推動高原農牧業及相關學科的發展。
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方向
●高原物種起源與進化適應
通過對極端生境下生物物種進化過程,適應性與抗逆性遺傳、繁殖及生理生態特徵,生物與極端環境耦合關係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系統研究,闡明高原生物起源模式、種群分散式樣與生存適應機制、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發現並挖掘有利於人類套用的新型基因與生物資源,為建立該地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及其與全球變化的相互作用機理
重點研究極端環境下生物與土壤、氣候和人類活動的相互耦合關係;高原典型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水碳通量及其生態學過程和機制;生態系統的演化趨勢及其與全球變化環境回響;生態系統整體轉化效率和生產力的新途徑,闡明青藏高原典型生態系統的退化原因和主要驅動力,探索維持該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安全的科學對策。
國家重大需求研究方向
●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模式與示範
研究選擇“三江源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闡釋不同退化生態系統形成過程及演變趨勢;探索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機理與提高系統穩定性的途徑;在景觀尺度上分析水分和養分平衡概算和景觀單元的時間與空間配置;建立大規模、區域尺度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技術理論創新體制。
●高原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與新產品研發
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實現名貴藏藥材和其它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採用現代方法和工藝改造常用傳統優秀藏成藥;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的生物資源,研製開發新藏藥和其它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產品,為藏藥的產業化發展和新產品開發提供技術保證。
●優質高產作物與牧草種質創造及新品種選育
通過常規和分子育種手段高原特有基因資源用於高原地區的春小麥、牧草等改良,開展高寒環境下農作物等產量性狀形成的調控機理研究,提高其抗逆性及生產力,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科研成果
建所以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264項,其中116項獲國家、院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參加的“青藏條路工程”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主持的“中國龍膽植物研究”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柴達木盆地白刺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產品研究開發及產業化”科研成果或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論文3051篇;出版科研專著105部;培育農作物新品種33個;申請專利68項,授權專利34項;制定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部分技術與產品已轉讓企業。在高寒草地生態學、生物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和高原生態農業等重要領域中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為科技進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合作項目
西北高原生物所4項“科技支青工程”項目通過驗收(2010.12.08)
青海特有生物資源開發-活力源軟膠囊產業化(2009.07.13)
豐產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繁育與推廣套用(2009.07.13)
紅景天苷提取工藝及產業化(2009.07.13)
高活性微孔草不飽和脂肪酸提取技術及其產業化(2009.06.22)
青海柴達木枸杞葉提取高純度葉黃酮技術產業化(2009.07.13)
抗肝炎有效成分花錨苷的分離純化技術產業化
研究隊伍
科研骨幹
姓名性別學歷職稱
邊疆暉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曹廣民男在讀博士研究員
陳桂琛男大學研究員
陳世龍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陳志國男大學本科研究員
丁晨旭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竇全文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杜玉枝女大專副研究員
馮海生男大學副研究員
古松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郭松長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韓發男大學研究員
賀金生男博士研究員
胡風祖女大學本科研究員
紀蘭菊女大學副研究員
景增春男大學副研究員
李春喜男大學副研究員
李來興男大學本科副研究員
李天才男大學副研究員
李毅男大學研究員
李英年男大學專科研究員
李玉林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劉登才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劉偉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劉永軍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盧學峰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羅曉燕女大學副編審
馬世震男大學本科副研究員
梅麗娟女高級工程師
彭敏男大學研究員
邵贇女大專副研究員
沈裕虎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師生波男大學副研究員
蘇建平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孫菁女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索有瑞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陶燕鐸男大學本科研究員
汪詩平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王長庭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王海慶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王洪倫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王環女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王莉女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王啟蘭女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魏立新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溫得啟男大學編審
吳玉虎男大學研究員
徐世曉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徐文華女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楊慧玲女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葉潤蓉女大學副研究員
印象初男大學研究員
尤進茂男博士研究生教授
余建青男副研究館員
張懷剛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張同作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張曉峰男大學研究員
張堰銘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張耀生男大學副研究員
趙凱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趙亮男大學副研究員
趙新全男博士研究生研究員
周黨衛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周國英男碩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周華坤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
朱莉女大專高級會計師
研究員
高原生態學研究中心 :邊疆暉曹廣民陳世龍韓發李英年蘇建平張堰銘趙新全
高原生態農業研究中心:陳志國 張懷剛
支撐部門: 胡鳳祖 吳玉虎 溫得啟
百人計畫
古松 汪詩平 劉永軍 劉登才 賀金生 尤進茂 趙凱
獎項
獲獎名稱獲獎等級獲獎類別授獎部門獲獎時間
高寒草甸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一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10-5-17
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動物分子進化與適應研究一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9-5-1
青藏鐵路工程特等獎科技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8-12-1
柴達木盆地白刺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二等獎科技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7-12-1
青藏鐵路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技術套用一等獎其它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2007-9-1
柴達木盆地白刺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一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7-3-1
油菜蜂花粉酶解破壁技術研究與產品的開發二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6-2-1
中國龍膽科植物的研究二等獎自然科學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5-1-1
中國龍膽科植物的研究一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5-1-1
江河源主要生態區生態恢復研究與示範二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5-1-1
名貴藏成藥七十味珍珠丸礦物質元素研究二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3-12-1
“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復技術研究三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2-11-1
柴達木盆地工業和城市的水資源供求關係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三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2-2-1
降血脂和調節血糖螺鏇藻保健食品的開發研究三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2-2-1
小麥巨穗新種質系列的創造及新型超高產小麥的培育一等獎科技進步獎青海省人民政府2002-2-1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