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是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按照新的體制和模式,經院黨組決定,新組建的研究單元之一。2003年3月3日,中科院正式任命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領導班子成員,12月2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復字〔2003〕165號檔案《關於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單位機構編制的批覆》,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


概述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所實行“一所三地”的特殊運作方式,分別在拉薩、北京、昆明設“部”。其中,拉薩部主要負責野外實驗研究和支撐系統台站的運行與管理;北京部主要負責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室和開展室內科研工作,以及提供便利的國際學術交流舞台,吸引國際一流研究人才,組建具有國際水平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等工作;昆明部主要負責開展極端環境生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建立種質資源庫等工作。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03年10月,院人教局《關於下達2003年事業編制控制數的通知》(人教字〔2003〕43號)中核定了我所拉薩部及北京部的創新崗位編制數。隨後,批覆了青藏所《關於上報創新人員編制組成的報告》。在人員編制組成之中,管理人員10人,占編制總數的14%(拉薩部和北京部各占7%,主要是考慮到青藏所兩地辦公的特殊性);8人為技術支撐系統人員;剩餘62人為科研技術人員。其中,高級科研人員為50人,20人為研究員,30人為副研究員(包括昆明部),剩餘12人為助理研究員等中初級人員。為搭建一支與國際化研究機構相適應的隊伍,研究所本著“立足高原,研究高原”的宗旨,在人員招聘中,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寧缺勿濫”的原則,組建了管理隊伍,並招聘了第一批研究員、副研究員來所工作。2004年,計畫招生18位博士生、12位碩士生。並已經完成了博士、碩士點的申報工作。
2003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發了科發人教字〔2003〕374號檔案《關於成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四個單位的通知》檔案,確定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圍繞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北半球氣候環境影響這一核心科學問題,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地表過程與環境變化和極端環境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及生物遺傳資源等若干領域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做出獨創性的、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新成果,為適應和改善東亞地區人類生存環境服務。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受中國科學院委託,站在國家青藏高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需求的高度,組織圍繞青藏高原研究的綜合項目和計畫,協調有關青藏高原研究的長期科研活動,有意識地促進各部門(單位)間優勢力量的聯合。調動國內外積極因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力地推動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發展。在支撐平台方面,加強數據採集平台建設,加強有特色、高水平的實驗室建設,組建一支具有國際水平和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將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設成為開放型的、組織管理與國際接軌的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機構,逐步成為國際青藏高原研究的中心。科學目標是:通過第一手原始數據和國際前沿的研究手段,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結構與演化、青藏高原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青藏高原地表與大氣過程、生物遺傳資源等方面形成原創性的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持續產出有重要影響的研究論文,形成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建成國際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研究所還進一步明確了近期的主要科研任務;論證了全球變化與地球動力學野外監測平台建設實施計畫;持續在前沿領域研究和綜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根據院《改進和完善各項人才計畫的實施意見》檔案要求及我所研究方向戰略部署,研究所組建了環境變化與地球動力學等科學家小組,實現學科交叉,進行團隊作戰,促進成果產出。
建所以來,我所獲得了院重要方向項目“青藏高原全新世以來的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關係研究”、“青藏高原北部陸內俯衝與造山作用”等重大項目,同時,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院長基金的資助,獲準5位“百人計畫”名額。目前,研究所積極組織繼續申請973、傑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通過各種渠道爭取院外經費的支持。學術會議方面,我所成功承辦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一行西藏考察活動”和“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30年”“第四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樹立了研究所開展青藏高原研究學術活動的地位。我所的一大核心問題是野外台站和實驗室建設工作。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將是青藏所最大的亮點之一。姚檀棟所長強調:青藏高原的研究必須是建立在“三高”的基礎上,即大量高精度數據的觀測、高解析度信息的提取和高水平成果的產出。青藏高原野外台站網的布局以地球物理與地質、高解析度記錄與現代過程、高原大氣三方面的觀測台站為基礎,在青藏高原建成北、南、中、東、西五個基本觀測基地。
青藏高原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院制定的辦所方針,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並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根據院長辦公會議精神指示,瞄準國際化研究所的辦所思路,積極、穩妥地進行學術合作副所長(Academic Co-Director)遴選工作,分別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相關領域知名專家達成了共識。
二、路院長在德國進行高層互訪時指示:在一開始便應該舉行國際研討會,使之更加國際化。研究所積極策劃、舉辦由院與西藏自治區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
三、推動“2+2”方案,加快國際化研究所建設進程。即:德國馬普學會(MPG)聯繫的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和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FG)聯繫的大學為主的研究力量,與中國科學院(CAS)下屬研究機構的研究力量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聯繫的大學和其它部門的研究力量,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的帶動,實現國際團隊的高水平研究。
四、完成了與美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多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論證,並簽署了科技合作協定。

現任領導

所長 姚檀棟所長 姚檀棟

所長姚檀棟:負責研究所全面工作,主管人事工作

黨委書記、副所長謝鵬雲:負責研究所黨委工作,分管綜合辦公室和基本建設工作

副所長楊永平:分管財務和拉薩部工作

副所長馬耀明: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

學術委員會

主席:姚檀棟
副主席:方小敏馬耀明
委員:丁林何建坤康世昌劉靜羅天祥梁爾源劉勇勤 田立德徐柏青楊永平易朝路陽坤朱立平趙俊猛 (以上排名均按姓氏拼音排列)

學位委員會

主席:姚檀棟
副主席:馬耀明方小敏丁林
委員:楊永平朱立平康世昌田立德劉靜陽坤 何建坤易朝路羅天祥徐柏青梁爾源

科研成果

2009年,青藏高原所共有在研項目92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項目1項、課題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5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3項、面上項目32項、青年科學基金13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7項,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2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國外來源);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2項。
2009年,青藏高原所新增項目32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課題2項,國土資源部行業部門項目1項,發改委油氣重大專項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面上項目8項,青年基金6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5項,院地合作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中國科學院與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夥伴計畫項目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外來源);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2項。
青藏高原所以國家“973”項目、基金委項目和院級項目支持的項目群為導向,在青藏高原特殊地表過程及其區域環境效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青藏高原所徐柏青研究員為第一署名作者的研究論文《BlacksootandthesurvivalofTibetanglaciers》,研究結果表明黑碳在青藏高原冰川的沉降會強化冰川融化。2009年1月14日,著名科學媒體-美國科學日報以“雪冰細菌可能記錄氣候變化”報導了中國科學家的青藏高原研究成果。12月15日,該媒體又以“喜馬拉雅雪凍的沉積黑碳威脅世界‘第三極’”為題,報導了中國科學家及其合作者關於青藏高原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國際廣泛關注。2009年,青藏高原所共發表SCI文章127篇,授權專利1項。到2009年,中國青藏高原的發文量和引用率的國際排名均由2000年的排名第三上升為排名第一,青藏高原所的研究成果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9年,青藏高原所重點推動實施以我為主的實質性國際合作,提出、推動並主導了第三極環境(TPE)計畫,該計畫吸引了已開發國家和青藏高原周邊國家的大量科學家參加;舉辦了“第五屆青藏高原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六屆中德青藏高原研討會”;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第三極環境(TPE)專家討論會”;舉辦了首屆中德青藏高原研究生暑期班;培養了外籍青年人才,包括美國博士後、尼泊爾博士和美國大學生。

合作項目

我所先後與水利局、地震局、氣象局開展全面合作,在科研項目的合作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①我所主持承擔的歐盟第六框架項目“歐洲與南亞姊妹流域集成水資源最佳化戰略研究”已經與自治區水利廳、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利規劃勘測設計院、農牧廳、國土資源局、環保局、林業局等單位合作,項目的成果將交給地方有關部門使用,並對項目升級、完善、修改和人員培訓等提供後期服務。 
②協助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和氣象局等單位積極申請諸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已經有2個項目得到了批准。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