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連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華期間於1907年建立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由中長鐵路局接管,改名為“中長鐵路大連科學研究所”。
1949年3月移交給大連大學,名為“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
1950年9月改屬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名為“東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
1952年歸屬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1954年6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
1961年12月,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
1968年1月劃歸國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為國防科委1616所。
1970年回歸中國科學院,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自1949年建所以來,大連化物所曾先後分出了三個研究所,即1958年分建的中國科學院石油研究所蘭州分所(現名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1961年在太原建立中國科學院煤炭化學研究所;1971年在湖北襄樊組建七機部42所(後改名航天科技集團42所,現名襄樊航天化學動力總公司)。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職工1044人,包括正高級169人,副高級407人,中級334人,初級76人,博士後111人;先後有17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人,引進國家“千人計畫”3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1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43人。
兩院院士:盧佩章、張存浩、何國鍾、袁權、沙國河、楊勝利、衣寶廉、桑鳳亭、張玉奎、李燦、包信和、楊學明、張濤
國家千人計畫:劉景月、Jean-PierreGilson、張宗超
青年千人計畫:黃家輝、陳海軍、金盛燁、楊帆、張未卿、楊明輝、董文銳、李杲、宗旭、郭鑫、吳忠帥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楊凌 | 張華民 | 李海洋 | 申文杰 | 楊學明 | 楊啟華 |
周永貴 | 李微雪 | 余正坤 | 張麗華 | 趙宗保 | 葉明亮 |
邵志剛 | 傅強 | 任吉中 | 王軍虎 | 吳仁安 | 張文華 |
陳萍 | 李國輝 | 鄧偉僑 | 樊紅軍 | 韓洪憲 | 薛松 |
葉茂 | 黃存順 | 姜魯華 | 蔡睿 | 陳鈞 | 孫志剛 |
李興偉 | 王峰 | 馮亮 | 江凌 | 姜鵬 | 徐兆超 |
章福祥 | 高艷安 | 李為臻 | 趙寶鋒 | 朴海龍 | 張曉哲 |
科研部門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1個籌建國家實驗室(DNL)、11個規劃籌建研究部、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中心、1個研發中心、5個研究室。國家實驗室(籌):DNL
規劃籌建研究部:化石能源與套用催化、低碳催化與工程、節能與環境、燃料電池、儲能、氫能與先進材料、生物能源、太陽能、海洋能、能源基礎和戰略、能源研究技術平台
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催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中心: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中心
研發中心: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
研究室:化學雷射研究室、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精細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術研究部
設施資源
館藏資源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圖書館官網顯示,大連化物所圖書館始建於1949年,館藏中的一部分是從原“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接收的藏書;藏書8萬餘冊(其中外文書4.5萬冊、中文書3.5萬冊),期刊1482種(其中中文刊694種、外文刊788種)。早期書刊採集的重點是化學、化工及有關的科學出版物,隨著研究所事業的發展,增加了對分子反應動力學、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學科圖書的收藏。
該圖書館於1997年聯網建立了圖書館區域網路,1998年建立了電子閱覽室,1999年4月實現了圖書館管理計算機化;並訂購了ACS、RSC、Elsevier、Springer、AIP/APS、清華同方、萬方、維普等中外文全文資料庫,及SciFinder、Reaxys、WebofScience等文摘型和數值型資料庫。
設備設施
截至2011年7月,大連化物所公共支撐平台整合了公共分析測試組、現代分析中心、催化基礎研究技術平台、航天催化研究分析測試中心等室級平台;正在籌建3個高端大型儀器技術研發組(核磁、電鏡、質譜)。
平台儀器設備
設備名稱 | 設備放置地點 |
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儀V-550 | 重點實驗室 |
紫外-可見分光光譜儀 UV-2450 | 重點實驗室 |
物理吸附儀 中孔 (Micro) | 重點實驗室 |
物理吸附儀 微孔 (康塔A) | 重點實驗室 |
物理吸附儀 微孔 (康塔B) | 重點實驗室 |
物理吸附儀 中孔 (NOVA) | 重點實驗室 |
綜合熱分析儀 TG-DTA+MS (熱質聯用) | 重點實驗室 |
原子力顯微鏡 AFM STM | 重點實驗室 |
電感耦合電漿光譜 ICP | 重點實驗室 |
化學吸附儀(與質譜聯用) | 重點實驗室 |
掃描電鏡 | 研究組 |
透射電鏡 | 研究組 |
高分辨透射電鏡 | 研究組 |
X射線粉末衍射儀 Miniflex | 研究組 |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VG | 研究組 |
電子順磁共振儀 | 研究組 |
X射線粉末衍射儀 2500 | 研究組 |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島津 | 研究組 |
中孔物理吸附儀 | 集中 |
化學吸附儀(TPD/TPR/TPO/PCA) | 集中 |
微孔物理吸附儀 | 集中 |
同步式熱分析儀TG/DSC | 集中 |
吡啶吸附/原位反應紅外光譜表征系統 | 集中 |
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 | 集中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 集中 |
X螢光光譜儀(XRF) | 集中 |
X射線粉末衍射儀(XRD) | 集中 |
物理吸附儀 | 研究組 |
化學吸附儀 | 研究組 |
微量吸附量熱儀 | 研究組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 研究組 |
X射線衍射光譜儀 | 研究組 |
TG-DSC-DTA | 研究組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 研究組 |
高效液相色譜儀 | 研究組 |
高效液相色譜儀 | 研究組 |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儀 | 研究組 |
固體核磁共振波譜儀 | 研究組 |
雷尼紹顯微共焦拉曼光譜儀 | 研究組 |
X射線衍射儀 | 研究組 |
500M核磁共振譜儀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研究組 |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儀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儀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研究組 |
液相色譜儀 | 研究組 |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 研究組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 研究組 |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 | 研究 |
合作交流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國際天然氣轉化會議、第三屆亞太催化大會、亞洲科學
院協會第五屆全體大會、第三屆中俄雙邊催化作用學術會議、第七屆國際無機膜會議、第四屆亞太國際微分離分析學術報告會、第五屆國際膜催化會議、第一屆中德燃料電池研討會、第一屆中日雙邊分離科學研討會等27個國際會議,正在申辦積極申辦“第13 屆國際生物技術大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與世界著名的科研機構或公司開展平等互惠的實質性合作。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德國馬普協會、英國石油公司和韓國三星公司相繼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建立了中法催化聯合實驗室、中德催化納米技術夥伴小組、BP中國研究中心和中韓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此外,還與德國BASF公司、德國BAYER公司、美國Eli Lilly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等世界五百強企業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獲獎概況1956-2014年大連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項,曾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4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獎勵90項,中科院、省部級一等獎79項。2013年,張存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截至2014年底,大連化物所累計申請專利5564件,其中發明專利5251件,累計專利授權2199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925件,累計申請中國國外專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請210多件,獲得中國國外專利授權80多件。
獲獎(部):
獲獎年度 | 獲獎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獲獎類別 | 獲獎等級 |
2013 | 態-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 | 張東輝,楊學明等 |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13 | 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套用基礎研究 | 孫公權等 |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13 |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化學界面及過程研究 | 邵志剛等 |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13 | 全釩液流電池產業化技術及套用 | 張華民等 | 遼寧省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2013 | 甘油催化轉化製備1 ,2-丙二醇技術 | 徐傑等 | 遼寧省技術發明獎 | 三等 |
2013 | 多級孔共結晶分子篩催化劑研發及在清潔油品生產技術中的套用 | 徐龍伢等 | 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2013 | 張存浩 | 張存浩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最高獎 |
2013 | 現代催化研究方法 | 辛勤 | 大連市科學著作獎 | 一等 |
2013 | 膜技術術語詞典 | 王從厚 | 大連市科學著作獎 | 三等 |
2013 | 高效液相色譜實用手冊 | 張維冰 | 大連市科學著作獎 | 三等 |
2013 | 一種低碳烯烴直接水合生產低碳醇的方法 | 朱書魁 | 專利優秀獎 | 優秀獎 |
2013 |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範項目成套工業化技術開發及套用 | 劉中民 | 石油化工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特等 |
2012 | 複雜生物樣品的高效分離與表征 | 鄒漢法等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12 | 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離子交換膜材料 | 張華民等 | 遼寧省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2012 | 輕質鋁合金催化制氫 | 孫立賢等 | 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2012 | 海洋多糖基微/納米藥物控釋載體製備技術及其產業化 | 馬小軍等 | 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2012 | 包信和 | 包信和 | 何梁何利獎 | |
2011 | 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產低碳烯烴的方法 | 齊越,劉中民,呂志輝 | 專利金獎 | 金獎 |
2011 | 用於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鹼的鈦基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 | 徐龍伢,劉盛林,楊壽海 | 專利優秀獎 | 優秀獎 |
2011 | 一種臨氫異構化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 | 田志堅,胡勝,王磊 | 專利優秀獎 | 優秀獎 |
專利(部):
專利名稱 | 專利類別 | 申請日期 | 授權日期 | 發明人 |
高危化學品監測離子遷移譜智慧型軟體 | 發明 | 2013.10.29 | 2013.12.02 | 鞠幫玉 |
高危化學品監測差分遷移譜智慧型軟體 | 發明 | 2013.10.23 | 2013.12.06 | 鞠幫玉 |
N-糖基化位點及結構鑑定軟體 | 發明 | 2013.08.08 | 2013.09.23 | 程凱 |
蛋白質組修飾譜定量數據處理平台 | 發明 | 2013.08.08 | 2013.09.23 | 程凱 |
飛秒瞬態吸收光譜數據處理程式軟體 | 發明 | 2013.08.07 | 2013.09.17 | 韓克利 |
一種用於正、負離子檢測的飛行時間質譜儀檢測器 | 發明 | 2013.07.01 | 2013.12.04 | 李海洋 |
一種光源與小孔光闌的同軸對準裝置 | 發明 | 2013.06.28 | 2013.12.04 | 關亞風 |
一種轉板式單重態氧發生器 | 發明 | 2013.06.08 | 2013.11.20 | 鄧列征 |
一種高真空儀器腔體加熱裝置 | 發明 | 2013.05.08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種自動開關實驗儀器真空系統的裝置 | 發明 | 2013.04.24 | 2013.10.23 | 唐紫超 |
一種信號線檢測裝置 | 發明 | 2013.04.23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種實驗室冷卻水循環系統 | 發明 | 2013.04.23 | 2013.11.27 | 唐紫超 |
一種用於採集呼出氣的加熱保溫密封裝置 | 發明 | 2013.04.18 | 2013.11.06 | 王新 |
基於三維空間靜電勢重構的新型蛋白質粗粒化計算方法軟體 | 發明 | 2013.03.27 | 2013.05.10 | 李國輝 |
化學氧碘雷射器多物理場耦合模擬仿真軟體 | 發明 | 2013.02.07 | 2013.03.26 | 懷英 |
乙酸氣相加氫制乙醇的提純裝置 | 發明 | 2013.02.06 | 2013.09.25 | 夏吳 |
一種採樣熱解析滲透膜的複合裝置 | 發明 | 2012.12.21 | 2013.06.12 | 渠團帥 |
一種用於熱解析進樣的步進電機進樣器 | 發明 | 2012.12.21 | 2013.06.26 | 王禎鑫 |
一種固定光纖的鍍膜夾具 | 發明 | 2012.12.21 | 2013.06.26 | 龔選 |
一種攜帶型快速檢測壓電微天平 | 發明 | 2012.12.21 | 2013.07.24 | 孫立 |
科研領域
從2012年至2014年底,大連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統一部署,經過反覆研討和凝練,確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即,一個定位:“以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為平台,堅持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在化石資源最佳化利用、化學能高效轉化、可再生能源等潔淨能源領域,持續提供重大創新性理論和技術成果,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設世界一流研究所。”;四個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術、WQZB用化學能高效轉化關鍵技術、潔淨能源相關的基元及催化反應中的重大科學問題、液流儲能關鍵材料與新技術”;七個重點培育方向:“烴類清潔轉化及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化工過程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燃料電池及氫能關鍵材料及技術、生物質能高效轉化利用技術、太陽能光-化學轉化科學與技術、生物分析與生物轉化技術、環境監測技術及設備”。
論文發表
1950-2014年發表論文總數1490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的2859篇。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發表SCI論文8304篇,200餘篇學術論文發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學術刊物以及相關學科頂級刊物上。出版科技專著59部。
學術期刊
《催化學報》:月刊,於1980年3月創刊,是由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性刊物。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會刊。主要報導能源、環境、有機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電催化、表面化學、催化動力學等學科領域的基礎性和套用基礎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色譜》是中國化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國家色譜研究分析中心承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於1984年創刊。主要報導中國國內外色譜學科的基礎研究和色譜及其交叉學科的新方法、新技術、新儀器在各個領域的套用,以及色譜儀器與部件的研製和開發。該刊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學技術文獻資料庫(JIC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英國《分析文摘》(AA)等20餘種中國國內外重要檢索刊物和資料庫收錄。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公布,《色譜》的最新影響因子為1.750(他引率為0.87),名列中國國內化學類核心期刊的第一位。
《能源化學(英文)》主要報導化石能源、電化學能、氫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轉化等與化學相關的創造性科研成果,以促進能源化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加速能源科學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原刊名為《天然氣化學(英文)》,1992年創刊,主辦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2002年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共同主辦。2006年JNGC與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發布。2011年SCI影響因子為1.348,位居SCI收錄的中國化學類期刊的第一位。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大連化物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截至2014年底,該所具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資格審批權,並確定了6個重點學科領域。重點學科領域: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化學雷射器和分子反應動力學以及近代分析化學和生物技術
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底,全所共有職工1044人,包括正高級169人,副高級407人,中級334人,初級76人,博士後111人。
2015年度部分冠名獎學金、獎教金獲得者名單 | 2014年度部分冠名獎學金、獎教金獲得者名單 |
---|---|
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李仁貴(導師:李燦 院士) 徐昕 (導師:張東輝 研究員) 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學金 潘彥博(導師:葉明亮 研究員) 劉進勛(導師:李微雪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肖春雷(導師:楊學明 院士) 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學金 李仁貴(導師:李燦 院士) 吳倩(導師:關亞風 研究員) 張曉敏(導師:楊啟華 研究員) |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所徽
標誌由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先生題字;標誌的中心主體由代表原子的橢圓形三環構成,既突出化物所科學研究的專業特點,又蘊含了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無限的探索力;中間一環分解為C、P兩個字母,C為Chemical,代表化學;P為Physics,代表物理。三環聯合既象徵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又表現出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的綜合集成;三環圍繞著中心的圓點象徵團隊精神,表現出化物所具有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標誌以藍色為基本色,表明大連化物所坐落在海濱城市大連。所歌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歌》
李燦院士作詞、著名作曲家鐵源譜曲
遼東半島,大海邊,槐花飄香,群英薈萃。
化學物理奠基業,任務帶學科,任務帶學科。
啊!規劃宏圖,協力攻堅,祖國需要衝鋒在先,
規劃宏圖,協力攻堅,祖國需要衝鋒在先,
啊!中華興盛當為己任。
中華興盛當為己任。
優良傳統
中國科學院優良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中國科學院院風: 唯實、求真、協力、創新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精神: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作風:求真務實、團結協作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劉中民
黨委書記:王華
副所長:彭輝
副所長:呂雪峰
副所長、紀委書記:毛志遠
副所長:金玉奇
副所長:蔡睿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任數 | 姓名、在任時間 |
---|---|
第一任所長 | 屈伯川(1948 — 1950 .12) |
第二任所長 | 董 晨(1950 .12 — 1952 .11) |
第三任所長 | 張大煜(1952 .11--1968) |
第四任所長 | 顧以健(1979 — 1983 .4) |
第五任所長 | 樓南泉(1983 .5 — 1986.8) |
第六任所長 | 張存浩(1986 .8 — 1990.8) |
第七任所長 | 袁 權(1990 .8 — 1994 .8) |
第八任所長 | 楊柏齡(1994 .8 — 1998 .11) |
第九任所長 | 鄧麥村(1998 .11 — 2000 .8) |
第十任所長 | 包信和(2000 .8 — 2007 .2) |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