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學研究機構。由中國科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廣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基本信息

概況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研究院事業編制200人。目前,研究院主要圍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等多個主題開展研究和開發工作。
研究院建有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感染與免疫研究中心;另外建有實驗動物中心、公用儀器中心和信息情報中心三個公共支撐中心;共有28個研究團隊,擁有了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和中科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目前全院共有544人,其中在職職工314人,在讀研究生230人。科技人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具有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212人。高級研究人員28人,客座研究員10人。“國家傑青”2人,中科院“百人計畫”10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863”領域科學家1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重大研究計畫“發育與生殖”專家組成員1人。也建立了一支由國外優秀科學家組成的“海外科研團隊”。

研究院的新園區位於廣州市科學城開源大道190號,占地97畝,規劃建築面積74466平方米,一期建設33200平方米,現已全面竣工,2009年12月將投入使用。

定位

成為以國家健康和生物醫藥需求為主導,以國際前沿的致病機理研究、高水平核心技術創新與集成為核心,致力於構築我國醫藥、疫苗及診斷的創新研究實體,提高生物醫藥研發和產業化水平,成為國家健康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目標

要將研究院建成在生物醫藥和健康領域具有自主創新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研究機構,使之成為疾病致病機理研究和生物醫藥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平台,成為面向國內外生物醫藥行業的社會化服務並帶動地區相關產業發展的平台,成為吸引、培養和造就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領軍人才的平台,要成為國家健康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績

建院以來,研究院積極承擔國家和廣東省廣州市的重大科研任務,截止2008年底,研究院共承擔各級各類研究課題160多項,累計獲得科研契約經費1.7億元。截止2009年10月,共發表論文124篇,申請專利85項。

研究院積極培養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的人才,有研究生導師27名,擁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藥物化學兩個專業的博士生培養點。

研究院目前有10000多平方米實驗室(租用國際企業孵化器),已經擁有價值1億多的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

研究院發揮自身優勢,以項目合作、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學術論壇等各種形式開展廣泛的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成功與廣藥集團共建“廣州醫藥工業聯合研發中心”,與廣州市開發區共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參與廣東省新藥創製中心的建設,牽頭建立“廣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牽頭成立廣州開發區生物醫藥技術產業聯盟;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EMORY大學、瑞士禮來公司、美國普洛麥格公司等知名大學和企業簽訂了多份合作協定,不少跨國醫藥企業和國外研究機構、知名大學來我院交流訪問。2005-2008年,共開展國際合作項目20多項,舉辦國際會議13次,接待國外來訪團隊或個人120多次,300多人次,平均每年出訪約為25人次。交流內容涉及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愛滋病、癌症、糖尿病相關研究,化學基因組學,中藥全球化等多個主題。

研究院的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委員陳至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國家基金委主任陳宜瑜,科技部部長萬鋼,國務院副總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等先後到我院視察並指導工作,極大地推動了研究院的建設和發展,研究院在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成果產出以及院地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績,得到了路院長的肯定以及省市主要領導的讚揚。

現任領導及高級管理人員

院領導
裴端卿 院長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863計畫”生物醫藥領域專家,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生殖與發育”重大研究計畫專家,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1984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考入中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留學項目(CUSBEA項目),1985年赴美留學,1991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分子細胞與發育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至2004年,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2008年6月任院長。裴端卿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幹細胞的多能性維持與體細胞重編程,細胞內蛋白與膜運送機制;代表性學術成果發表在Nature,PNAS,JBC等國際期刊上,總計50多篇論文,引用達2000餘次;目前承擔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中科院知識創新基金多項;擔任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編委,細胞研究雜誌(CellResearch)副主編,亞太幹細胞網路執委,廣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理事長。
黃建沖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197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1980年至1988年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黨支部書記;1988年至2001年在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工作,歷任人事處處長、分院黨組副書記兼紀檢組組長;2001年至2005年任中科院昆明分院黨組副書記兼副院長;2005年l0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朱詠峰副院長
1985年畢業於廣東醫藥學院預防醫學系,之後在中山大學工商與企業管理研究生班和公派赴美國學習管理。1985年至2002年任廣東藥學院講師、黨總支副書記、校團委書記;2002年至2007年在廣州市政府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辦公室工作,任主任;2006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
高級管理人員
MICKYDTORTORELLA 首席技術官

1990年,畢業於美國德拉瓦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90-1992,JohnsHopkins醫學中心任研究助理(腫瘤學);1992-1999,DuPont製藥公司擔任研究員(炎症性疾病);1999-2001,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甘迺迪風濕病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2001-2003,Pharmacia(製藥)有限公司擔任資深研究員、項目主管(聯合生物學)2003-2009,Pfizer製藥有限公司,資深研究員、項目主管(炎症性疾病)2009至今,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擔任首席技術官。


學術委員會

建立由享有國內外聲望的著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負責研究院的發展戰略、項目評估、人才招聘等重大問題的諮詢。
學術委員會成員
主席

陳 竺 教授,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國內
姚新生 教授,院士,暨南大學藥學院

康 樂 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局長

裴 剛 教授,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院長

藏敬五 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主任

饒子和 教授,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

王曉東 教授,北京國家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曾益新 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院長

王小寧 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徐安龍 教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陳 凌 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裴端卿 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
海外
GenhongCheng(程根紅)

Professor

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

LosAngeles,CA
JianzhuChen,Ph.D.(陳建柱)

Professor

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EnLi,Ph.D.(李恩)

HeadofGlobalAnimalDiseaseModel

NovartisBiomedicalResearchInstitute
MinLi,Ph.D.(利民)

Professor

JohnsHopkinsMedicalSchool,USA
BaiLu,Ph.D.(魯白)

NeuralScienceIntelligentUnit,NIH,USA
YangShi,Ph.D.(施揚)

Associateprofessor

HarvardMedicalSchool,USA
Zhong-YinZhang,Ph.D.(張仲影)

Professor,ChairmanofDepartmentof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

Indiana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

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ofYeshivaUniversity

歷史沿革

2003年7月5日  中國科學院、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國家級生物醫藥研究開發機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簽字儀式在廣州隆重舉行。合作三方將各出資1億元,總共3億元主要用於研究院啟動階段(2003-2005年)的基本建設、儀器設備、課題研究及日常運轉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中國科學院院副院長陳宜瑜、陳竺,廣東省人大副主任王寧生、廣東省副省長宋海,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寧,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沈柏年等三方領導以及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的領導陳勇、楊新潮、郭俊、黃寧生等出席了簽字儀式。路甬祥、黃華華.張廣寧在簽字儀式上分別作了重要講話,並代表合作三方鄭重地在協定書上籤字。
2003年7月25日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理事會成立暨第一次理事會議在廣州召開。共建三方委派的理事中國科學院陳竺副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局康樂局長、廣東省科技廳謝明權廳長、馬憲民副廳長、廣州市林元和常務副市長、廣州市科技局潘鼎文副局長出席了會議。廣州分院陳勇院長、黃寧生副院長及研究院籌備小組部分成員列席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研究院理事會,推選陳竺副院長為理事長、謝明權廳長、林元和副市長為副理事長。隨後,理事會召開了第一次理事會議,通過了理事會職責及議事規則,確定了研究院章程,並就研究院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工作進行了討論,並部署了下一階段人員招聘、辦公室及實驗室裝修、專家委員會組建等具體工作。本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三方共建的該研究院步入了建設的實質操作階段。
2003年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掛牌儀式在廣州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廣東省副省長宋海、軍事科學科學院院長趙達生少將為研究院揭牌。陳凌博士被聘為首任院長。掛牌儀式之後舉行了留交會生物醫藥論壇――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學術主題報告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裴鋼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院士饒子和博士,著名SARS流行病專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Lipkin博士以及陳凌博士分別作了學術報告。
2006年3月10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機構編制的批覆》(中央編辦復字〔2006〕23號),同意成立中科院廣州醫藥院,核定事業編制200名。
2006年4月14日中國科學院下發《關於成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通知》(科發人教字〔2006〕102號)。廣州醫藥院的定位為:成為以國家健康和生物醫藥需求為主導,以國際前沿的致病機理研究、高水平核心技術創新與集成為核心,致力於構築我國醫藥、疫苗及診斷的創新研究實體,成為國家健康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6年7月11日我院在國家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完成註冊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事業單位法人證書》(事證第110000004698號)。
2006年7月17日我院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機構代碼證》(代碼:71781701-8)。
2006年10月25日我院取得廣州開發區規劃國土建設局關於科研園區項目用地的規劃藍線圖。
2007年8月10日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屬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首任所長由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副院長裴端卿博士兼任,副所長由賴良學研究員擔任。
2007年12月18日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工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會議民主選舉產生了第一屆工會委員會、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和女職工委員會。
2008年8月14日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宣布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中科院廣州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郭俊,廣州分院人事黨群處副處長沈周秦出席了大會。大會由黨委書記、副院長黃建沖主持。郭俊書記宣讀了中科院的人事任免決定。研究院新一屆院長:裴端卿,副院長:黃建沖(兼)、朱詠峰。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