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七十年來,研究所的基本建設得到長足發展,科研條件大大改善,科技創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加強,從建所時單一的植物分類研究發展成現在的擁有168人、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目前全所,現有總資產26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1500萬元。根據學科的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的需要,研究所建立了以岩溶區生態環境研究與植物資源調查和保護為方向的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以植物天然產物研究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植物活性物研究開發中心;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推廣套用為主的農業新技術研究發展中心;以園林花卉開發和綠化工程為主的園林花卉開發中心及以植物遷地保護和科技旅遊為主的桂林植物園等五大研究開發基地。現有高級職稱科技人員38人、中級職稱科技人員46人、初級職稱科技人員49人,科技人員占全所職工人數的80%以上。其中,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8人,自治區及地市級優秀專家或拔尖人材12人,博士5人,碩士16人,碩士生導師12人。
建所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中,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項,其中獲國家和廣西重大科技成果獎140多項,出版專著40多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申請專利5項,發表研究論文2400多篇。特別是通過學科整合和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在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學術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形成了我所在岩溶資源植物學、環境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和植物化學方面的科研優勢。
歷史沿革
1934年,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為建設廣西,開發廣西植物資源,邀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主任、著名分類學家陳煥鏞先生到梧州廣西大學考察,並籌建植物研究所。陳煥鏞先生認為,廣西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建立植物研究所是非常必要的。於是,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在1935年3月成立,以梧州鴛江岸旁白鶴山上的廣西大學公園為所址。陳煥鏞先生應馬君武校長之聘,兼任廣西大學教授和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主任,幹部編制3人。
1938年夏,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向華南進攻,廣州危在旦夕,梧州受到嚴重威脅,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兼所長陳煥鏞教授辭職,植物研究所原是廣西大學的一個直屬機構,陳所長辭職後,白鵬飛校長把植物研究所劃歸農學院領導,並聘請張肇騫教授兼所主任。張教授為到任前,7月底王益滔院長派周百嘉代理植物研究所主任,赴梧州接管,陳所長指定技士高錫朋辦理移交。這時,梧州市空襲警報頻繁,西大校區幾次濫遭敵機轟炸,植物所業務工作幾乎全部停頓。9月底,廣州淪陷在即,王益滔院長、汪厥明教授和張肇騫教授3人,親自到梧州植物所視察,決定將該所遷往柳州沙塘。
1939年8月22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省立廣西大學改為國立廣西大學,並任命馬君武為校長。這是馬君武第三次出任校長。改為國立後,汪振儒教授兼任植物研究所主任。
1944年,植物所遷往貴州榕江,標本為榕江漲大水所漂沒,留沙塘者遭遇火災,運南丹者毀於敵手。這是科學研究上的最大損失。抗日戰爭時期,研究所工作遂無形停頓。抗站勝利後,1946年,植物所遷往桂林良豐雁山。
1947年6月28日,恢復前植物研究所,改稱為國立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聘陳煥鏞先生為所長併兼任森林學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成立為廣西農學院,本所歸農學院領導,並得到了院林學系的支持和幫助。
1954年,改歸中國科學院領導,把廣州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和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合併成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則改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工作站。
1954年7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前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鍾濟新教授充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副所長。
1957年12月,莫一凡同志任廣西分所副所長。
1958年10月16日,改為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廣西分院領導,建制屬院。
1961年7月下放地方改為廣西植物研究所,歸自治區科4委領導。
1982年起,由廣西科學院領導。
1996年7月28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實行雙重領導,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
廣西植物標本館(IBK)
歷史沿革
廣西植物標本館的前身為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標本室,成立於1935年,是當時任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陳煥鏞教授親自創立的。在了解廣西植物標本館歷史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廣西植物所的簡史。
1934年,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先生,為了適應廣西地方經濟建設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需要,邀請了世界著名植物學家、時任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的主任陳煥鏞教授考察廣西大學並籌建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並於1935年元月成立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陳煥鏞教授任所長,所址設在廣西梧州廣西大學公園內——即梧州鴛鴦江岸邊的白鶴山上。這是廣西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我國較早的植物學研究機構之一。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成立之後,得到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大力支持,贈送復份標本7000餘份和柚木標本櫃10副,以此為家底,當年就建立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標本室。
1938年夏,廣西大學植物研究所撥歸廣西大學農學院領導,並於當年9月隨院部搬到廣西柳州沙塘。1944年夏,日寇南侵,植物研究所隨農學院往廣西南丹疏散,由於鐵路運輸受阻無法到達南丹,後來隨廣西大學校本部疏散到貴州溶江。1944年8月溶江發生罕見洪災,標本室大部分標本受損。抗戰勝利後,於1945年9月,農學院、植物所隨從廣西大學校本部遷回到柳州鷓鴣江。1946年6月,廣西大學各部又遷至桂林。校本部設在將軍橋,而植物所隨農學院遷到良豐雁山。1946年夏天,標本室再次得廣州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贈送復份標本40000餘份。1947年7月1日,植物研究所恢復由廣西大學校本部領導,更名為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解放後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廣西大學農學院於10月份脫離廣西大學獨立建制,經濟植物研究所再次歸農學院領導。1954年1月,中科院將廣州的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與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合併,建立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而原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改為華南植物所的廣西工作站,後於當年7月份更名為華南植物研究所廣西分所,1958年10月,廣西分所直接隸屬於中科院領導,更名為中科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後來歸屬仍有多次變更,現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與中科院雙重領導。
幾十年來,雖然所的歸屬曾多次變更,但植物標本館的建設從未停頓過,而是不斷充實、擴大。經過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對廣西植物資源的廣泛深入調查,例如1959年為期一年的廣西野生植物資源普查,1962年的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綜考。1963-1966年的廣西植被區劃,1979-1980年的弄崗自然保護區綜考,1981-1982年的廣西大瑤山自然保護區綜考和其他多次專項調查採集,採到了大量的標本,再加上開展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復份標本交換業務,使館藏標本大幅度增長,發展到今天館藏維管植物標本40萬份、對華南乃至西南及其鄰近地區植物研究具重要意義的標本館。
館藏特色
廣西植物標本館自廣西植物研究所1935年建立初始,就開始進行植物標本的採集、保藏和研究工作。在經幾代植物學家的艱苦創業後,廣西植物標本館館藏維管束植物標本已達40萬份,共收錄國內外植物物種約12000種,涵蓋了廣西植物8000多種,其中模式標本4000餘份,涉及150科1100餘個分類群,館藏標本年代最早的採集於1889年。就館藏標本數目和整體規模而言,廣西植物標本館均位居我國前列。
廣西植物標本館的標本來源以廣西各地為主,其中尤其以石灰岩地區的植物標本最為齊全,占本館館藏標本的30%強,是全國館藏廣西石灰岩石山地區植物標本最多的植物標本館。在石灰岩石山地區植物研究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標本館還廣泛收集華南、西南和東北等國內其他各省區的標本,並同時積極與周邊國家和其它國家的標本館建立標本交流關係,收藏了美國、英國、日本、印尼、紐西蘭、越南等國的部分標本。在世界樟科、獼猴桃科、豆科、千屈菜科、柿科、苦苣苔科、茶科、蘇鐵科等的標本積累較為豐富。所有這些,都是幾代植物學家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尤其是與陳少卿、黃志、梁向日、高錫朋、劉心祈、譚沛祥、陳照宙、陳立卿、李蔭昆、李中提、覃浩富、鍾濟新、梁疇芬、李樹剛、鄧先福、徐月邦、韋發南等老一輩科學家的艱苦創業、苦心經營分不開的。館藏的大量標本為廣西相關的植物學專著的編寫、植物地理學和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植物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空間布局
標本館由一棟四層建築構成,總建築面積為2000平方米,其中,一樓為研究人員辦公室,並設有保全值班室、消防監控室、會議室和繪圖室;二樓有管理員室、標本預處理室、模式標本室和標本庫(被子植物由木蘭科至柿科);三樓有管理員室、資料室、副份標本庫和標本庫(被子植物由山欖科至唇形科、單子葉植物、區系標本);四樓有標本裝訂製作室、網路信息工作室、資料室、消防設備室和標本庫(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區系標本)。
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植物研究所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前身是生態地植物學組,成立於1960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研究中心的學科隊伍不斷發展並逐漸成熟,研究領域由最初的植被調查發展至今的涉及植物生理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植物生態學的各個層面。從經典生態學發展到現代生態學,研究中心圍繞植物生態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內容,在廣西全境的植被分類、分布規律、分區;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的植物多樣性研究;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監測;廣西特有植物、珍稀瀕危植物和具有重要價值的資源植物種群生物學研究;重要用材、經濟樹種的生態學研究;植物淨化大氣污染的能力和抗污染機理等環境生態學研究領域;大規模工程建設對區域植被與生態環境影響的調查評估;區域綜合治理與開發戰略研究、生態規劃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最近十多年來,恢復生態學、生理生態學領域的研究逐漸成為研究中心的工作重點,尤其是在岩溶地區退化生態系統的恢複方面開始形成學科優勢,承擔了一系列國家和地方的重大、重點科技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目前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結構較為合理的研究隊伍.現有固定人員16人,其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3人,中初級職稱人員10人,在讀研究生7人。
植物生理生態實驗室初具規模,配備有InteliMet智慧型型自動氣象站、美國LI-COR公司生產的LI-6400攜帶型光合測定系統、LAI-2000植物冠層分析儀、LI-3000A攜帶型葉面積儀及Wescor公司生產的Psypro水勢分析系統等先進的實驗儀器。
自1960年成立以來,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先後承擔了國家和地方重點科技項目近60項、取得60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在重要著作的編寫和整理方面,積極參與完成《中國植被》、《中國烏桕》、《中國森林》、《廣西自然保護區》、《廣西森林》等學術著作,並在科研工作中不斷積累,先後獨立或參加編寫出版了《廣西石山地區生態重建工程技術可行性研究》、《廣西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研究報告》、《廣西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研究》、《瀕危植物元寶山冷杉與南方紅豆杉種群生態學研究》、《岩溶峰叢窪地生態重建》等著作。
植物活性物研究開發中心
廣西植物活性物研究開發中心的前身廣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於1959年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幫助建立,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和鑑定,重點是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與開發。研究室成立以來,先後獲得國家科學大會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其中,青蒿素生產工藝、中成藥炎見寧、抗結核片、羅漢果甜味素、紫杉醇生產工藝和802廣增素等項目的研究成功,並在產業化套用中持續保持活力,標誌著植物化學研究室在廣西植物資源開發利用這一領域所占據的重要地位。2002年,以植化研究室為基礎整合組建的“廣西植物活性物研究開發中心”被廣西科技廳認定為廣西科技創新“金源單位”,表明植物化學研究仍然是我區最具有創新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研究中心已經開始從“植物天然產物”研究模式,朝著“化學生物學”的研究模式發展,開展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尋找重大疾病的植物藥用活性新成分、並在植物小分子調控代謝綜合症這一領域裡取得了重要意義的新突破。與此同時,植物化學研究室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拓展研究領域,在主要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研究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新成果。
目前,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青年高級研究人員為骨幹,以化學生物學與藥物創新,現代高新技術與廣西重要農產品深加工為特色的高科技人才隊伍。研究室已經擁有以色譜技術、膜分離技術為核心的系列天然產物現代分離純化裝置,擁有較完備的天然產物分析與現代生物技術實驗手段。
高科技人才隊伍與現代實驗手段的緊密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植物化學研究室的創新活力。2005年度除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以外,還在若干領域取得了極為重要的突破。預計再經過3—5年時間的孕育,植物化學研究室將獲得一批在本學科領域有重要影響的新成果。它們包括:1、已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並受科技部重大攻關項目資助的“紫藍素新化合物”研究,將全面完成本階段的各研究工作,向開發治療糖尿病國家一類新藥的目標邁出極為重要的一步。2.在尋找有效成分方面已經取得重要突破的“炎見寧”、“婦血康”研究,將成功推進廣西這兩個已有著名中成藥品種的升級換代。3、經國際檢索查新證明,主要發酵參數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木質纖維生物轉化製備木糖醇項目,將在進一步熟化技術的基礎上,有力推動木糖醇生物轉化工藝時代的到來。
未來,作為廣西植物活性物研究開發中心,將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做好重大項目的立項爭取與研究工作,把中心建成為廣西新型植物活性物發現與創新的重要源頭,植物活性物高新技術的引進與示範基地,為地方國民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農業新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廣西植物研究所農業新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的前身為1954年成立的由4個大學剛畢業的大學生組成的引種栽培研究小組,1989年正式獨立成為一個研究室。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開展植物野生資源的調查、收集、保存、引種馴化、選育優良品種,同時引進國內外優良植物品種資源進行引種馴化,篩選出適宜地方發展的優良品種。
自中心成立以來,先後對包括果樹、中藥材、油料植物、觀賞植物、珍稀瀕危植物、野生蔬菜等在內的100多種經濟植物進行資源調查、引種栽培、優良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柑橘品種園、油茶品種園、板栗品種園、油橄欖品種園、銀杏品種園、苦丁茶采穗圃、金花茶種質圃、獼猴桃種質圃等,開展了廣西特有珍稀經濟植物的組培快繁。先後取得了9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獲科技進步獎成果47項,;發表研究論文458篇,譯文64篇;選育出了“銀杏桂G86-1”、“獼猴桃桂海4號”等一批經濟植物優良品種推廣生產套用,為廣西的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目前中心擁有在職研究人員21人,其中高級職稱10人,博士1人,碩士2人,中級職稱7人。正在開展以岩溶地區生態重建技術研究與開發、中藥材的規範化栽培技術研究;銀杏、獼猴桃、桃、李、梨、枇杷、無核黃皮的優良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紅豆杉、地不容、黃花蒿、葛根、羅漢果、獼猴桃、馬蹄蓮等植物的組培快繁技術等為主的26個項目的研究與開發。
園林花卉研究開發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具有國家園林二級綠化資質,技術力量雄厚,擁有一支技術過硬的園林綠化施工隊伍,園林機械設備齊全,是廣西高速公路綠化設計及施工的主力隊伍之一,近年分別在廣西、雲南、廣東承接綠化工程三十多個,其中柳桂高速僚田立交賓南高速綠化NoS契約段,宜柳高速綠化契約段、桂磨公路綠化等二契約段均獲優良工程獎。被評為“先進施工單位”,曾先後在桂林柳州各地承接各地大賓館、居民小區綠化任務,獲得業主的好評,社會的公認,廣西植物研究所綠化工程處將一如既往地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園林景觀工程服務,讓業主滿意,讓大地添景增綠是我們永遠地目標。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