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與廈門市共建的資源環境與高技術交叉領域的正在建設中的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事業法人單位。研究所位於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廈門市。

研究所名稱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文全稱: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文簡稱:城市環境所

英文全稱: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英文簡稱:IUECAS

使命與主要任務

1. 城市環境所的使命

堅持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區域創新相結合,堅持科技創新與創新創業人才培育相結合,堅持院地共建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堅持和院內有關研究所協同與自主發展相結合,為我國城市和城市群的生態規劃與建設、環境質量的改善提高、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科技創新貢獻,為人類未來城市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

2. 城市環境所的主要任務

(1) 面向國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城市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前沿,在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城市環境治理與修復技術,環境治理工程與循環經濟,城市規劃與環境政策等領域,開展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

(2) 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於知識轉移與技術轉化的管理機制,建立與區域創新體系各單元聯合合作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城市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平台,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興產業。

(3) 結合重大科技任務引進優秀人才,結合科技創新實踐培養學術人才,結合知識轉移與技術轉化向社會輸送技術人才,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訓管理人才,成為城市生態與環境研究領域人才高地,成為區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地。

重點領域

1.城市生態健康與環境安全

(1)城市生態健康系統分析與監測

(2)城市環境複合污染機理與效應

(3)城市環境安全風險評價與預警

(4)城市環境分析技術與方法

2.城市環境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

(1)城市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

(2)城市大氣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

(3)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

(4)高效環境材料製備技術

3.城市環境工程與循環經濟

(1)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與示範

(2)生態產業工程與示範

(3)城市生態環境技術集成與示範

(4)城市循環經濟建設模式示範

4.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

(1)城市環境與全球變化

(2)城市發展與城市安全

(3)城市環境地空技術與數字城市

(4)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理論與技術

(5)數字環境學(Digital Environmentology)的理論與套用

(6)城市環境管理與政策

發展目標

1. 到2010年的發展目標

建成布局合理、設施一流、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科研園區。建立職責明晰、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形成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規模產業化的機制,以資產、人才、技術為紐帶,實現所屬各類研發單元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城市環境治理技術,環境治理工程與循環經濟,城市生態規劃與環境管理研究為主線的科技布局,建立若干技術與工程示範基地,完成若干項綜合技術示範。

2. 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

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卓越的研發隊伍,擁有以在學研究生與項目聘用人員為主體的高水平流動人員隊伍,運行管理體系先進高效,產生的基礎性戰略性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產生的先進技術及科技成果被廣泛接受與套用,培養的專門人才得到社會廣泛認同與歡迎,成為緊密圍繞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在國際同領域有相當影響、基礎研究前沿探索與套用技術研發並舉的世界級研究機構。

人員規模

城市環境所人員總數量為760人,其中固定人員150人,流動人員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後、客座人員及訪問學者50名。

研究所所徽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徽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徽

一、圖案

1.外環

上半環為研究所的中文名稱: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下半環為研究所的英文名稱:INSTITUTEOFURBANENVIRONMENTCAS(CAS為中國科學院英文名稱的縮寫)。

2.環內

環內由上、下兩個圖案組成。

上面圖案由3個英文大寫字母I、U、E組合而成(IUE為城市環境研究所的英文縮寫),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分別表現了中國古代城牆不同的外觀設計。

下面圖案是由兩隻手相互疊加合攏形成的樹葉。樹葉寓意生命和可持續性。樹葉本身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分別由英文字母L和E演繹而成。L和E分別是研究所所訓“忠誠、盡責”(Loyalty&Endeavour)的英文縮寫。

二、顏色

構成所徽的所有圖案均為翠綠色,其他過渡部分和文字均為白色。

三、內涵

所徽莊重、簡樸、生態。象徵著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及每個成員以“忠誠、盡責”的研究所所訓精神,與社會各界“攜手”共濟,用大家智慧的“雙手”勤奮耕耘,為建設具有可持續性的城市不斷做出創新性貢獻。

所訓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訓:忠誠、盡責。所訓內涵為:

1.忠誠

所訓里的“忠誠”有以下幾層含義:

對祖國的忠誠;

對人民的忠誠;

對事業的忠誠;

對研究所忠誠;

對合作者的真誠;

對同事的真誠。

2.盡責

所訓中的“盡責”有以下幾層含義:

盡責是“忠誠”對研究所每個成員的具體要求;

盡責是研究所每個成員“忠誠”的具體體現;

盡責寓意研究所全體及每個成員在創新理念的指導下,勤奮工作,不斷取得創新成果。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副所長
一、2006年7月—2009年12月

所長:趙景柱,2006年07月—2009年12月

副所長:

趙千鈞,2006年07月—2009年03月

朱永官,2007年09月—2009年12月

蔡澎,2009年03月—2009年12月
二、2009年12月—

所長:朱永官,2009年12月—

副所長:蔡澎,2009年12月—

副所長:陳少華,2010年12月-

科研項目

表生環境中水鈉錳礦微結構特性對礦物轉化的影響機制

基於雷射和衛星遙感技術的城市二氧化碳濃度三維分布特徵研究及其對

濱海濕地植物根際/根內微生物對PAHs降解機制研究

基於碳足跡評估的城市能源利用低碳對策研究

淹水土壤-水稻系統中Cr的根際過程研究

工程納米TiO2污染對沉積物磷吸附的影響與機理

基於聚集誘導發光/聚集誘導發光增強的砷識別與感測

水稻田微生物砷代謝機制研究

空間與人文生態過程視角的城市足跡區演化機制研究

紅樹林區氧化亞氮排放的微生態機制研究

研究隊伍

根據研究所的戰略發展規劃,經過5-10年的建設,研究所人員規模達到760人,其中創新崗位人員150人,項目聘用人員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後、客座人員及訪問學者50名。其中科研崗位90人,支撐崗位45人。

研究所始終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原則,緊緊圍繞研究所發展規劃,招賢納士。為加快創新能力的建設,迅速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

通過在全球範圍內招聘人才,建立了一支初具規模、結構合理、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目前已從國內外引進科研、技術支撐和管理人員100多人。其中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8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具有博士學位以上人員占全所人員總數的64%,具有碩士學位人員占全所人員總數的15%。

研究生教育

研究所目前招收生態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4個專業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碩士(工程碩士)研究生;招收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等3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城市環境研究所從2007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至2009年7月底已招收132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64人,碩士研究生68人。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