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於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國務院於1987年8月12日明確指示,經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

簡介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文名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英文名稱:ChinaNationalCommitteeforTermsinSciencesandTechnologies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於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國務院於1987年8月12日明確指示,經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中國科技名詞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套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技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的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先後擔任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現任主任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吳階平錢偉長朱光亞許嘉璐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特邀顧問。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及若干位科學家組成常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任為程津培、江藍生、於永湛、趙沁平、朱作言、劉青(專職);常委為陳運泰、賀化、金德龍、李濟生、李宇明、陸汝鈐、馬陽、汪繼祥、王永炎、宣湘、張煥喬、張禮和、張先恩、張曉林。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聘請了我國各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08人擔任全國委員。

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執行全國科技名詞委各項決議;組織實施和落實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名詞審定任務;組織與協調各學科分委員會的工作;編輯出版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處理全國科技名詞委日常事務。 

審定科技名詞,實現科技名詞的規範化,對支撐科技發展,保障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李鵬、萬里、方毅、張勁夫、嚴濟慈、吳階平、盧嘉錫、周光召、許嘉璐、路甬祥、錢學森、錢偉長、宋健、朱光亞等國家領導人多次給予全國科技名詞委指示、賀信、題詞和蒞會指示,嚴濟慈、盧嘉錫、路甬祥等領導人還親自主持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工作,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廣大名詞工作者。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科技名詞統一工作的指示精神,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發出聯合通知,提出三項明確要求:

一、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

二、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範名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準之一;

三、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後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這一通知精神,極其有力地促進了規範名詞的推廣和套用工作。 

迄今,全國科技名詞委共組建科學技術各學科名詞審定委員會61個,兩千多位一流的科學家參加了名詞審定工作。目前已公布了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電子學、農學、醫學等66種規範名詞,出版了5種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本和八個學科的繁體字本,這些規範名詞的陸續公布出版,對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我國科技名詞統一工作奠定了基礎。

全國科技名詞委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同國內外主要的術語學組織和專家建立了密切聯繫,積極參加有關科技術語的活動,學習和借鑑各術語學派的理論及術語工作經驗,培養、充實和增強自身的名詞審定隊伍,提高中國科技名詞統一與規範化工作的水平,並致力於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積極組織力量研究國內外術語學理論,結合漢語特點,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逐步建立起我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而努力。 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騰飛,中國的科技名詞規範統一事業在發展,全國科技名詞委在前進。全國科技名詞委將與全國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對這項與科技發展配套的奠基性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機構發展沿革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名詞在發展科學技術中的重要的基礎和支撐作用,1950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接管了國立編譯館擬訂的各科名詞草案,1950年5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簡稱文委),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委員,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文學藝術與時事五個組,並再按學科分成小組和分組,中國科學院受文委之託負責自然科學組,其工作範圍包括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心理學、語言學、地球物理學、工程和農學等。並在有關規定中指出:“統一工作委員會均由有關自然科學學會及研究機構分別提名,科學院遴選後,由文委審核後聘定”。當時聘任的科學家達150人,在當時編譯局之下設立名詞室,負責組織名詞編訂和其他具體工作,其中著名科學家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馮德培、茅以升、呂叔湘等。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集中力量審定、公布了各學科名詞幾十種,對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進作用。

60年代中期,由於“文革”,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基本中斷。

一、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誕生

1978年3月中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中華大地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名詞工作者紛紛呼籲,請求恢復和建立科技名詞的審定機構,以推動中國科技名詞的規範化和統一。國家科委、中科院順應民意和科技發展的歷史潮流,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牽頭,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院士出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並聯名上報國務院,請求批准。1978年12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合上報的《關於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務院對“兩科”聯合報告批示精神,確定委員會常委會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與國家科委共同組建,並邀請中國科協、國家標準局、教育部參與,及時選定人選。1984年8月6日,中國科學院在院長辦公會議上確認了上述五單位推薦的人選。由錢三強同志任委員會主任,中科院葉篤正和吳鳳鳴、國家科委胡兆森、中國科協王壽仁、教育部吳衍慶、國家標準局戴荷生同志任副主任。

在即將召開成立大會前夕,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於1984年11月29日又聯名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的請示報告》。該報告明確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定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與統一工作規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包括理、工、農、醫及技術科學和交叉學科的名詞術語的規範和統一,並予以公布施行。報告還建議國務院“授權委員會採用公布的形式,對經過審定的名詞,教學、科研、生產部門應遵照使用。對跨學科而爭議紛紜的名詞,經多方討論後,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該報告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批准。這是委員會成立大會前夕的一份十分重要的檔案。 

1985年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勝利召開。國務委員方毅為大會發來賀信,著名核物理學家、委員會主任錢三強院士致開幕詞,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宣讀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的賀信和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員名單,國家科委副主任曾慶林同志代表兩科向全國委員頒發聘書;著名物理學家馬大猷院士代表領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委員會副主任葉篤正院士主持開幕式並作了《委員會籌備經過及今後工作展望》的報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院士在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這位科技名詞工作的元老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名詞工作一直講到這次成立大會。最後嚴老警示我們,委員會是一個權威機構,但權威不是自封的,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自然地體現出來。這句話一直提醒著我們保持高質量的工作

在成立大會上還設有許多學術報告,會議開得十分熱烈而緊湊,學術氣氛濃郁。中科院院長盧嘉錫院士特地從外地回京參加了閉幕式,並作重要講話。其中提到增補港澳委員,保留台灣名額問題,最後表態說,受國務院委託,讓科學院牽頭,我們一定要大力支持委員會的工作,同國家科委共同負起責任,逐步實現委員會的各項任務,在四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次大會的成功召開,在中國科技發展史和名詞工作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它顯示了中國科學技術的事業蓬勃興起,也預示著中國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二、科技名詞工作的蓬勃發展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一經成立,就開始了組建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按照科技體系分學科進行名詞審定,遵循“先基礎後套用、先單科后綜合、先主科後副科”等原則開展審定工作。各項工作進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成立後短短的兩年時間中,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各學會的支持下,即建立起數學、物理學等27個分委員會。天文學是試點學科,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即完成了天文學名詞的審定任務。為此,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於1987年7月12日給國務院呈報了《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的請示》。對此,國務院在國函[1987]142號檔案中明確指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是該委員會的職權範圍,經其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國務院的檔案是中國科技名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歷史文獻,體現了中國對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並給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很高的工作定位,使中國廣大科技名詞工作者受到極大的鼓舞,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的發展。

1987年9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和工作會議,向社會各界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並就這一批覆精神以及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各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在這次會議期間,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向大會發來賀信,國務委員宋健、中國科協主席錢學森、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出席大會並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本次會議總結了委員會成立以來的成功經驗,確定了委員會的正確工作方向和其具體做法,推動科技名詞審定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一屆委員會5年的工作形成了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基本模式,為這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990年1月8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組成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由錢三強任主任,章綜、馬俊如、王冀生、林振申、胡兆森魯紹曾、劉杲、蘇世生、黃昭厚任副主任。王大珩等71人任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發展的進程中,這一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各部門強有力的支持。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1987年國務院檔案《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的精神,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聯合下發《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明確提出三項要求:

①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

②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範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準之一;

③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後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這一通知精神,極其有力地促進了規範名詞的推廣和套用工作。在名詞委成立20年曆程中,國務院和四部委的檔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著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向前發展並取得越來越輝煌的成就。1992年,委員會主任錢三強院士因病逝世,中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接任主任委員,領導著全國委員會繼續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期間,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93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汪辜會談”把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統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協定之中。委員會非常敏銳地抓住這一具有重大政治、文化、經濟意義的工作,並迅速開展起來。1994年5月13日,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與統一工作座談會”,這次會議標誌著委員會正式啟動了這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的需要,1995年9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中編委)又批准成立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中編委的這一決定,對於加強委員會的工作地位,更好地開展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提供了體制、經費和組織機構方面的有力保證。 

1995年12月6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本次會議產生第三屆委員會,由盧嘉錫任主任,路甬祥、章綜、林泉、左鐵鏞、馬陽、孫樞、許嘉璐、於永湛、丁其東、汪繼祥、潘書祥為副主任。陳芳允等79人任全國委員。 

第三屆委員會成立不久,即向國務院申報將“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使委員會的名稱符合國務院批准的審定工作範圍,更好地完成國務院授權的科技名詞審定任務,更加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也能夠更完整、準確地表達委員會的工作性質。這一意見很快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批准,並於1996年12月13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檔案,正式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 

第三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及時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開展了科技新詞工作。1996年9月10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召開了由各學科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參加的科技新詞工作會議,研究和探討科技新詞發布試用工作。此後幾年的工作中,全國科技名詞委陸續發布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學、天文學以及其他一些學科中出現的科技新詞,還正式公布了101~109號元素漢語定名。同時,各學科分委員會在審定科技名詞時,也加強了增補新詞的工作。科技新詞工作使得全國科技名詞委在系統開展名詞審定的同時,也能緊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對於引導社會、引導傳媒使用規範名詞,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與此同時,委員會又逐步地、較大範圍地開展了為公布名詞加注定義的工作,準確、精練地表述科技名詞的內涵,使科技名詞審定工作更加充實和完善。 

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新聞出版署的大力支持下,全國科技名詞委於1998年底正式創辦了《科技術語研究》期刊。這份刊物是在內部刊物《自然科學術語研究》基礎上創辦的公開發行刊物。此刊的創立,使我國有了一個適應科技發展形勢,研究名詞工作,宣傳名詞規範化的園地。 

2000年6月15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本次會議組成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會主任仍由盧嘉錫擔任,副主任為路甬祥、章綜、邵立勤、張堯學、馬陽、朱作言、於永湛、李春武、王景川、葉柏林、傅永和、汪繼祥和潘書祥。陳太一等91位專家任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盧嘉錫主任2001年6月不幸謝世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屆委員會主任。 

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屆委員會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大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適時增加了社會科學領域的名詞審定工作。社會科學名詞審定以語言學名詞審定為試點,逐步展開。社會科學名詞審定工作的開展,標誌著中國科學技術名詞體系將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全國科技名詞委十分注重科技名詞工作形式與方式上的開拓與創新,在加強術語資料庫和網路建設,完善資料庫和網站功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並取得成效。2002年初建成術語資料庫,提高了審定工作的效率。2003年,全國科技名詞委網站正式運行。網站提供已公布科技名詞的免費查詢,成為全國科技名詞委在網際網路上的宣傳和服務平台。 

全國科技名詞委一直十分重視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開展有關語言文字、科技名詞規範化的工作,探討相互配合、共同推廣規範名詞的措施,同時還與國內有關大專院校及研究院所共同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在國際上,全國科技名詞委一直同國際術語學界保持著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同聯合國翻譯署,以及美國奧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國俄羅斯馬來西亞西班牙等國術語學組織與術語學專家保持了長期的交往與合作。2000年7月,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為國際術語信息中心聯合會員。2002年10月,全國科技名詞委組織中國科技名詞代表團,對歐洲幾家有代表性的術語學機構和組織進行了訪問,增強了對術語規範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吸收了國際上成功的術語工作經驗,同時也增進了中國與國際術語學界的相互了解與積極合作。 

全國科技名詞委始終將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作為責無旁貸的歷史性任務,遵照“積極推進,增進了解;擇優選用,統一為上;求同存異,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工作原則,積極、慎重、務實地開展這一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先後進行了天文、信息科學技術等20多個學科的名詞交流和對照工作。大氣、昆蟲、航海、藥學、船舶工程等5個學科已正式出版了兩岸名詞對照本。這項工作促進了兩岸科技、文化交流,為民族團結、祖國和平統一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20年來,全國科技名詞委在審定工作中不斷探索科技名詞審定工作規律,逐漸確定了“全面規劃,依靠專家,統一協調,科學審定,正式發布”的工作方針。在調研和實踐中制定並逐步完善了漢語科技名詞審定的原則與方法,這些原則與方法一直指導著並十分適用於中國的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同時,工作中努力貫徹中國政府提出的“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努力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緊跟社會前進步伐,積極開拓科技名詞規範化事業,促進國家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經過20年的努力,全國科技名詞委已建立了61個分委員會,公布出版了66個學科的科技名詞,獲得了豐碩的成果。20年來形成的科技名詞工作隊伍規模之大,審定工作水平之高,前所未有,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迅猛發展的一個縮影。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科學的春天裡誕生,在中國經濟騰飛中成長。中國科技名詞規範和統一事業正在持續發展,正在走向輝煌。

重要事件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

重要事件及部分重要活動:

【1978年10月6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合向國務院提交《關於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報告》。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負責組織籌建工作。

1984年7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昆明召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工作座談會。雲南省科委、中科院昆明分院、雲南大學等單位2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了名詞工作的意義、任務、方法、步驟、機構設定等問題。

【1984年8月6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組成領導機構。經科學院院長辦公會議決定,錢三強同志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葉篤正、胡兆森、王壽仁、吳衍慶、戴荷生、吳鳳鳴任副主任。

【1984年8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科學會堂召開自領導機構組成後的第一次主任、副主任會議。

【1984年11月29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合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的請示報告》,該報告就委員會的任務範圍、委員會的下設組織和辦事機構、委員會的學術權威性及經費等問題作出原則規定。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了這一報告。

【1985年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任第一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葉篤正、胡兆森、王壽仁、吳衍慶、戴荷生、吳鳳鳴任副主任委員。馬大猷等52人擔任全國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嚴濟慈在成立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國務委員方毅為大會寫了賀詞,國家科委副主任曾慶林代表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向委員頒發了聘書。錢三強主任在會議上致開幕詞,葉篤正副主任作了專題報告,中國科學院盧嘉錫院長在閉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通過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組織條例》和《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工作條例》兩個重要檔案。

【1985年6月】《自然科學術語研究》創刊。該刊經中國科學院批准創辦,為不定期內部學術性刊物,是專門探討科技名詞工作的園地。

【1985年7月23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科學會堂召開技術科學名詞審定工作座談會,會議討論了技術科學領域名詞審定學科組建、名詞審定的範圍、程式等問題。

【1987年7月10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的請示》。

【1987年8月12日】國務院對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的請示》作出重要批示。在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國函)[1987]142號檔案明確批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是該委員會的職權範圍,經其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請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以及以後各學科經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國務院授權該委員會自行公布。”

【1987年9月24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錢三強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以及即將召開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會議的主要內容。

【1987年9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工作會議。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向大會發來賀信,國務委員宋健、中國科協主席錢學森、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等出席大會並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本次會議就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和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各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廣泛研討。

【1990年1月6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出版界發布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8個學科名詞和2個學科名詞的繁體字本,以及即將召開第二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新聞。

【1990年1月8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嚴濟慈、國務委員宋健、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亞、中科院副院長鬍啟恆等同志出席了會議。本次會議組成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由錢三強任主任,章綜、馬俊如、王冀生、林振申、胡兆森、魯紹曾、劉杲、蘇世生、黃昭厚任副主任,王大珩等71人任全國委員會委員。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錢三強主任所作的工作報告和《自然科學名詞審定的原則及方法》等4個會議檔案,交流了科技名詞審定的工作經驗,並提出了本屆委員會的工作任務和目標。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聯合下發《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覆》精神:①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②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範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準之一;③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後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

【1991年5月23~24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召開科技術語研討會,各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就科技術語的理論與實踐、資料庫建設以及我國科技術語發展史方面的廣泛課題發表了論文並進行了研討。

【1992年6月28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錢三強院士不幸因病逝世。

【1992年9月23日】經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合提名,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接任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任。

【1994年5月13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與統一工作座談會,標誌著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正式啟動。

【1995年9月27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該事務中心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辦事機構。

【1995年12月6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國務委員宋健、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吳階平、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朱光亞、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等為大會題詞祝賀。盧嘉錫主任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國家科委副主任惠永正、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劉恕、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余志華等出席大會並作重要講話。本次會議組成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由盧嘉錫任主任、路甬祥、章綜、林泉、左鐵鏞、馬陽、孫樞、許嘉璐、於永湛、丁其東、汪繼祥、潘書祥任副主任,陳芳允等79人任全國委員。

【1996年6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黃山召開兩岸天文學名詞對照研討會。這是第一次兩岸科技名詞研討會。

【1996年7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參加在台北召開的海峽兩岸航海學名詞對照座談會。這是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次組團赴台參加兩岸科技名詞研討會。

【1996年9月10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召開科技新詞工作會議,研究和探討科技新詞發布試用工作。科技新詞工作開始啟動。

1996年12月23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其辦事機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

【1997年7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科技新詞發布會,介紹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發布第一批推薦使用的信息科學新詞。

【1997年8月21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發布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訊息和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十二年以來的工作成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盧嘉錫,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路甬祥,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梁衡等政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出席會議的還有150多名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聞出版界的代表。

【1997年8月22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在京召開科技名詞套用推廣工作交流研討會。全國60多家出版單位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就如何套用推廣全國科技名詞委已公布的科技名詞方面的廣泛議題進入了深入研討,會議代表從各方面提出套用、推廣規範名詞的措施和建議。

【1998年7月8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嘉錫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出席了會議。盧嘉錫發布了本次會議新聞:①正式公布101~109號元素的漢語定名;②發布第二批信息科技新詞。中央電視台等主要電視、廣播和報社均報導了本次會議內容。

【1998年12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創辦了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科技術語研究》,盧嘉錫院士為刊物名譽主編,路甬祥院士為刊物主編,並在創刊號上發表了發刊詞。

【2000年6月15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路甬祥、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中國科協副主席胡啟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江藍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等領導人出席了會議。路甬祥院士致大會開幕詞,潘書祥副主任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本次會議組成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由盧嘉錫任主任,路甬祥、章綜、邵立勤、張堯學、馬陽、朱作言、於永湛、李春武、王景川、葉柏林、傅永和、汪繼祥、潘書祥任副主任,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階平、許嘉璐、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朱光亞擔任委員會特邀顧問,陳太一等91人任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0年7月20日】全國科技名詞委與國際術語信息中心簽署合作協定,成為國際術語學組織Infoterm的聯合成員。

【2001年6月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盧嘉錫院士不幸因病逝世。

【2001年6月6日】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語言學名詞委是社會科學領域開展名詞審定工作的試點。

【2002年3月】經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提名,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屆委員會主任。

【2002年10月】由全國科技名詞委組織、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郭傳傑為團長的中國科技名詞代表團,對歐洲國家有代表性的術語機構和組織進行了訪問,訪問取得豐碩成果和很大成功。

【2003年5月】全國科技名詞委與衛生部聯合召開關於SARS漢語名稱研討會,並將專家與中華醫學會的意見在《科技術語研究》期刊上登出,引起了社會反響。

【2004年3月底】全國科技名詞委網站正式開通,登入上網可免費查詢20多萬條規範科技名詞,標誌著我國具有了規範科技名詞推廣和普及的現代化平台。

【2004年6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受馬來西亞教育部考試局之邀,對馬來西亞教育機構科學與數學的漢語考試辭彙進行審查,並提出修改意見,得到了馬來西亞教育部採納和好評。

【2004年6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公布110號元素的中文名稱。

【2004年12月24~25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和黑龍江大學聯合舉辦中國術語學建設研討會。來自社科院、國家語委、高等院校及出版社等近40名代表參加。會議就目前我國術語學理論研究現狀以及如何在我國開展術語學建設活動、術語學理論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方法和步驟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討。

【2005年9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在京召開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

機構與組織

機構設定、特邀顧問、領導成員、歷任領導、事務中心簡介

一、機構設定

各學科名詞審定分委員會: 

材料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測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船舶工程名詞審定委員會,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地理信息系統名詞審定委員會,地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地球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地質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電工名詞審定委員會,電力名詞審定委員會,電子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動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路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古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管理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海洋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航海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航空名詞審定委員會,航天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工程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機械工程名詞審定委員會,計量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審定委員會,解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昆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力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林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煤炭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免疫學名詞審定專家委員會,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態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生物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石油名詞審定委員會,數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水產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水利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鐵道名詞審定委員會,通信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土木工程名詞審定委員會,土壤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外國科學家譯名協調委員會,微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物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細胞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心理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遺傳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植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資源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自動化名詞審定委員會,自然辯證法名詞審定委員會,自然科學史名詞審定委員會 

二、特邀顧問

吳階平、錢偉長、朱光亞、許嘉璐 

三、領導成員

主 任:路甬祥

副主任:程津培、江藍生、於永湛、趙沁平、朱作言

專職副主任:劉 青 

四、歷任領導

嚴濟慈(1901~1996),在委員會籌備期間任主任委員,後因工作繁忙,由葉篤正代其開展委員會籌建工作。

錢三強(1913~1992),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任期:1985~1992)。

盧嘉錫(1915~2001),委員會第二任主任委員(任期:1992~2001)。 

五、事務中心簡介 

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技名詞委事務中心,負責執行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各項決議,組織開展科技名詞及其定義的審定和公布,組織開展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與研究,組織開展術語學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編輯出版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編輯出版期刊《科技術語研究》,推廣使用規範的科技名詞,建立相關網路與諮詢服務,處理全國科技名詞委日常事務。全國科技名詞委事務中心下設辦公室、名詞審定與研究室、《科技術語研究》雜誌社、術語庫和網站。

工作年表

中國近現代名詞工作年表:

1855年《博物新編》英國醫學傳教士合信著

1858年《醫學英華字釋》英國醫學傳教士合信著

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

1868年“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成立

1868年《格物入門》京師同文館擔任總教習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著·1872年《化學監原》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及徐壽等翻譯·1875年《化學監原續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傅蘭雅及徐壽等翻譯

1876年《格致彙編》是由傅蘭雅在江南製造局工作期間創辦的我國第一份自然科學雜誌·1877年“益智書會”成立

1885年《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傅蘭雅和在江南製造局的中國同事翻譯

1890年“益智書會”改組為“中華教育會”

1890年“博醫會”成立

1898年《化學元素名詞修正表》由益智書會公布

1899年《物體遇熱改易記》傅蘭雅和在江南製造局的中國同事翻譯

1903年“京師同文館”改組為“京師大學堂譯學館”

1909年當時的教育部設立“科學名詞編訂館”

1918年中華醫學會成立“醫學名詞審查會”

1919年在“醫學名詞審查會”的基礎上成立“科學名詞審查會”

1920年“中國科學社”成立,其前身為“醫學名詞審查會”

1928年“大學院”成立“譯名統一委員會”

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隸屬當時的教育部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下組建“物理學名詞委員會”

1932年中國化學會成立並組建“化學名詞委員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五個小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藥衛生、藝術科學和時事名詞

1950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下設名詞室負責組織自然科學名詞編審工作

1956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成立

1963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成立,其前身為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

1985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

1996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歷屆委員會名單

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名單

主 任:張雙超

副主任:葉篤正 章 綜*馬俊如*胡兆森 王壽仁

吳衍慶 湯丙午*戴荷生 蘇世生*吳鳳鳴黃昭厚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大猷 王大耜 王子平 王世真

王綬館 盧鍾鶴*葉克明 葉連俊 田方增

邢其毅 朱弘復 任新民 劉湧泉 李正理

李懷堯 李君凱 李蔭遠 楊孝仁*吳大任

吳階平 吳鴻適 谷超豪 宋 立*阿巴斯·包爾漢

陳 原 陳陸圻 陳家鏞 陳鑒遠 林 超

周 煒 周明鎮 季文美 鄭作新 張 偉

張光斗 張致一 張青蓮 尚 丁 趙凱華

趙惠田 姚賢良 徐士高 錢偉長 錢臨照

翁心植 談家楨 龔樹模 龔嘉侯 康文德

章基嘉 梁樹權 蔣國基*程開甲 程裕淇

傅承義 曾吳套

註:帶*號者為成立會後加入

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名單

主 任:錢三強 盧嘉錫*

副主任:章 綜 馬俊如 

林 泉*王冀生 林振申

胡兆森 魯紹曾 劉 杲 蘇世生 蘇昭厚

潘書祥*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大猷 馬少梅 王大珩 王子平 王平宇

王民生 王伏雄 王樹岐 石元春 葉式輝

葉連俊 葉篤正 葉蜚聲 田方增 朱弘復

朱照宣 任新民 莊孝惠 李 競 李正理

李茂深 楊 凱 楊泰俊 吳 青 吳大任

吳中倫 吳鳳鳴 吳本玠 吳傳鈞 吳階平

吳鍾靈 吳鴻適 宋大祥 張 偉 張光斗

張青蓮 張欽楠 張致一 阿不力孜·牙克夫

陳鑒遠 范維唐 林盛然 季文美 周明鎮

周定國 鄭作新 趙凱華 侯祥麟 姚賢良

錢偉長 錢臨照 徐士珩 徐乾清 翁心植

席澤宗 談家楨 梅鎮彤 黃成就 黃勝年

曹先擢*康文德 章基嘉 梁曉天 程開甲

程光勝 程裕淇 傅承義 曾呈奎 藍 天

豪斯巴雅爾 潘際鑾 魏佑海

註:帶*號者為成立會後加入

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名單

特邀顧問:吳階平 錢偉長 朱光亞

主 任:盧嘉錫

副主任:路甬祥 許嘉璐 章 綜 林 泉 左鐵鏞

黃 黔*馬 陽 孫 樞 於永湛 張振東*

丁其東 江繼祥 潘書祥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大猷 王 夔 王大珩 王之烈 王亞輝

王樹岐 王綿之 王雋驤 方鶴春 盧良恕

葉篤正 吉木彥 師昌緒 朱照宣 仲增墉

華茂昆 劉天泉 劉瑞玉 米吉提·扎克爾

祁國榮 孫家棟 孫儒泳 李 競 李正理

李廷傑 李行健 李星學 李焯芬 肖培根

楊 凱 吳鳳鳴 吳傳鈞 吳希曾 吳鍾靈

吳鴻適 沈國舫 宋大祥 張 偉 張光斗

張欽楠 陸建勛 陸燕蓀 陳運泰 陳芳允

范維唐 周 昌 周明煜 周定國 羅鈺如

季文美 鄭光迪 趙凱華 侯祥麟 姚世全

姚賢良 姚福生 夏 鑄 顧紅雅 錢臨照

徐 僖 徐士珩 徐乾清 翁心植 席澤宗

談家楨 黃昭厚 康景利 章 申 梁曉天

董 琨 韓濟生 程光勝 程裕淇 魯紹曾

曾呈奎 藍 天 褚善元 管連榮 薛永興

註:帶*號者為成立會後加入

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名單

特邀顧問:吳階平 錢偉長 朱光亞 許嘉璐

主 任:盧嘉錫 路甬祥*

副主任(按姓氏筆畫為序):

於永湛 馬 陽 王健儒*王景川 葉柏林 朱作言

江藍生*李宇明*李春武 汪繼祥 張堯學 張先恩*

邵立勤 金德龍*宣 湘*章 綜 傅永和 潘書祥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大猷 王 夔 王大珩 王之烈 王永炎 王國政

王樹岐 王祖望 王鐵琨*王雋驤 韋 弦 方開泰

盧鑒章 葉篤正 田在藝 馮志偉 師昌緒 朱照宣

仲增墉 華茂昆 劉 民*劉瑞玉 祁國榮 許 平

孫家棟 孫敬三 孫儒泳 蘇國輝 李行健 李啟斌

李星學 李保國 李焯芬 李德仁 楊士凱 吳 奇

吳鳳鳴 吳志良 吳希曾 吳鍾靈 汪成為 沈國舫

沈家祥 宋大祥 宋天虎 張 偉 張 耀 張廣學

張光斗 張愛民 張增順 陸大道 陸建勛 陳太一

陳運泰 陳家才 阿里木·哈沙尼 范少光 范維唐

林玉乃 季文美 周孝信 周明煜 周定國 趙壽元

趙凱華 姚偉彬 賀壽倫 顧紅雅 徐 僖 徐正中

徐永華 徐乾清 翁心植 席澤宗 黃玉山 黃昭厚

康景利 章 申 梁戰平 葛錫銳 董 琨 韓布新

粟武賓 程光勝 程裕淇 傅永和*魯紹曾 藍 天

雷震洲 褚善元 樊 靜 薛永興

註:帶*號者為成立會後加入

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名單

特邀顧問:吳階平 錢偉長 朱光亞 許嘉璐

主 任:路甬祥

副主任(按漢語拼音排序):

程津培 江藍生 於永湛 趙沁平 朱作言

專職副主任:劉 青

常 委(按漢語拼音排序):

陳運泰 賀 化 金德龍 李濟生 李宇明 陸汝鈐 馬 陽

汪繼祥 王永炎 宣 湘 張煥喬 張禮和 張先恩 張曉林

委 員(按漢語拼音排序):

阿迪雅 阿里木·哈沙尼 鮑 強 鮑雲樵 卞毓麟 蔡 洋 陳傳友

陳有明 程光勝 崔 俊 戴金星 董 琨 竇以松 樊 靜 方開泰

費 麟 馮志偉 葛錫銳 郭志明 韓布新 胡省三 黃玉山 黃昭厚

蔣樹屏 藍 天 雷震洲 李保國 李焯芬 李德仁 李典謨 李文林

李星學 李志堅 林良真 劉 斌 劉大響 劉 民 劉瑞玉 陸道培

陸建勛 陸燕蓀 馬大猷 潘書祥 祁國榮 師昌緒 宋大祥 宋鳳書

蘇國輝 孫家棟 孫敬三 孫儒泳 王大珩 王虹崢 王 夔 王如松

王鐵琨 王興智 王延中 王玉平 王振中 吳鳳鳴 吳 奇 吳兆麟

吳志良 席澤宗 肖序常 徐 僖 徐永華 閻守勝 楊 凱 姚 泰

姚偉彬 葉篤正 尹偉倫 張愛民 張光斗 張 耀 張忠培 照日格圖

鄭 度 仲增墉 周定國 周 廉 周明鑑 周明煜 周應祺 朱照宣

出版物

已公布名詞目錄

書目列表(共61條):

測繪學名詞(定義版)

船舶工程名詞(定義版)

大氣科學名詞(定義版)

電工名詞

電力名詞

電子學名詞

地理學名詞

地質學名詞

地球物理學名詞

公路交通科技名詞

古生物學名詞

海洋科學名詞

航海科技名詞

化學名詞

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

人體解剖學名詞

機械工程名詞[1](定義版)

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第二版)

昆蟲學名詞(定義版)

林學名詞

力學名詞

煤炭科技名詞(定義版)

農學名詞

生理學名詞

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名詞

石油名詞

水利科技名詞(定義版)

天文學名詞(定義版)

鐵道科技名詞

土壤學名詞(定義版)

微生物學名詞

物理學名詞

細胞生物學名詞

心理學名詞

藥學名詞

冶金學名詞

遺傳學名詞

醫學名詞(一)

醫學名詞(二)

醫學名詞(三)

醫學名詞(四)

醫學名詞(六)

醫學名詞(七)

植物學名詞

組織學名詞胚胎學名詞

水產名詞(定義版)

地理信息系統名詞

動物學名詞

數學名詞

自動化名詞

醫學名詞(五)

化學工程名詞

英漢漢英生物學名詞

機械工程名詞2

機械工程名詞3

土木工程名詞

航空科學技術名詞

自然辯證法名詞

中醫藥學名詞

高分子化學命名原則

天文學名詞

兩岸對照本及其他

書目列表(共2條):

醫學名詞:眼科學

動物學名詞

《中國科技術語》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促進全球華語圈科技術語的規範和統一。是由科技專家和語言專家合力打造的集科技與人文於一體的綜合性刊物。主要介紹國內外術語理論研究成果,公布規範科技名詞,發布試用科技新詞,組織重點、難點科技名詞的定名討論,探究科技術語的歷史文化內涵,報導科技名詞規範工作動態,是促進術語學在我國發展的權威雜誌,是及時發布規範漢語科技名詞的媒體,是集中展現我國科技名詞術語審定工作情況的視窗。

主辦單位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該單位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術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現有200餘位院士、2000餘位專家從事科技名詞術語審定工作。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

中科院下屬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盤點一下中科院下屬的分院機構。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
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長沙礦產資源勘查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站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社
中國科學雜誌社
中國科學院套用數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
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
江西省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陝西省秦嶺植物園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科學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