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神對與凝想:悠思西方藝術大師》是一位中國藝術家同西方藝術大師的思想對話,精美的作品呈現,重溫大師永久的藝術輝煌,開卷之間的觸碰藝術大師的非凡靈魂。
內容簡介
對於每一種藝術,作者都有相對更為關注和喜歡的藝術家,這和作者自己的愛好有關,就像京劇的票友,一定是喜歡某一種唱腔,並不以某某大牌為正宗的代表。因此,作者的喜歡不以美術史的評價為標準,更和藝術市場的拍賣無關。閱讀他們給予作者精神的樂趣,並且不斷啟發作者的靈智,讓作者覺得人聰明並且智慧並且藝術著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聰明往往取決於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藝術則需要更多的天分,智慧卻往往取決於後天勤奮的學習,“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藝術感發於童心,搞藝術的人大都充滿了純真的情感,而這些作者都有一點點,但是還沒有足夠到一個自作者滿足的地步,所以才喜歡閱讀人家。
這種閱讀保持了一種隨意不羈的特點,是藝術生活中的日常所見。或者是專程參觀了一個畫家個展;或者是在候機室閱讀了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或者是閒暇時在書架上翻到一本畫冊;或者是在電視上偶然看了一部紀錄片;甚至是在人海中、在孤寂中偶得一個有關繪畫的意象聯想,皆是自然的氤氳,然後轉化成一篇心情文字。轉化是必要的,因為閱讀的感想稍縱易逝,忘卻則可能是永遠的。 “絕不為寫作而寫作”是作者寫作的原則。這碼文寫字被作者看做是一種生活的習慣,點點心得是畫家和藝術衍生的產物,和他們有關,卻是自己的東西,作者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關係。
一根針掉下來,在一個靈敏的耳朵里聽到的卻是驚天動地的聲音;湖上的人回望,看自己的家在圖畫中;岸邊的人抬頭,看樓上倚窗觀風景的人。這樣的聽和觀看,都可以視作物作者關係的兩望,任何一種完整的繪畫形式,人們在觀看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帶有一種審視整體文化的經歷與眼光,體驗與發現始終存在於這樣一種整體的空間關係中。即使有錯位,也是有意識的體會,讓自然的心性永遠保持一種不斷升華的馨香。讓藝術來不斷地滋養自己,該是一種多么愜意的感受啊!
作者簡介
周至禹,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中央美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流行色協會色彩教育委員會委員。
作品多次參加中外美術展覽並獲獎。版畫作品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神奈川美術館、美國波特蘭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廣州美術館、中央美院陳列館等收藏,入選文化部主編《中國美術六十年》及《中國當代美術全集》等大型畫冊。出版教材、散文集、作品集三十餘部,在現代設計基礎教育方面有開創性研究。
常年遊歷於歐洲各國,在腳步丈量過的這片藝術聖地上,用藝術家敏銳的眼睛觀看著。專業的思維探究著,靈動的文字記錄著,將歐洲藝術文化的細節與靈魂用視覺語言詮釋給中國讀者。
媒體評論
“在每個人的生活里,都有一段時間必須喝酒。”……看博納爾的畫,在一片靜水邊,可以眺望遠山的陽台上,喝一杯殷紅的波爾多酒,水塘上的和風吹過來。玫瑰花的香味飄過來,博納爾的畫似乎也芬芳起來。
——《博納爾的絢麗與俊俏》
“無疑,正是藉助顏色,我才一點一點熟悉了這種非物質的東西。”克萊因睜著他那雙藍色的眼睛說。深深悟得禪意“無”的概念的克萊因,也在這年結束了自己34歲的短暫人生。大面積的心臟衰竭讓克萊因像一顆彗星划過藍色夜空。
——《藍色藍色,你無限的深遠》
博伊於斯的掃把揚起,腐敗的枯葉飄落在林間。每年的秋天,樹葉必然落下,山林間的樹葉是掃得乾淨的嗎?這是頗值得懷疑的,有點像中國的愚公移山。但是,博伊於斯為什麼要做這個明顯的徒勞行為呢?
——《博伊於斯的清掃落葉和栽樹》
露天下的莫奈戴著草帽,坐在有些破舊的藤椅上,手指間夾著香菸,正望著遠處看不見的風景,也許就是眼前的蓮池呢。一大把花白鬍子占據了臉上很大的面積。上帝給予他的那雙敏感的眼睛在陽光下微微眯著,流露著靜穆深沉的安詳,就像眼前這一汪春水的蓮池。
——《那一汪碧水的蓮池》
目錄
01 自然的意象詩人克利
02 達利的藝術衡量標準
03 大器早成的畢卡索
04 博伊於斯的清掃落葉和栽樹
05 幻想的加泰隆人米羅
06 思想守護著一片段預告園
07 短壽的近現代畫家
08 台前和幕後
09 倫勃朗的《夜巡》是一齣戲
10 生命的燃燒如此短暫而又長久
11 閒話《蒙娜麗莎》
12 想起蒙克的《病孩》
13 阿爾普看到了生命的曲線
14 博納爾的絢麗與俊俏
後記
前言
對於每一種藝術,作者都有相對更為關注和喜歡的藝術家,這和作者自己的愛好有關,就像京劇的票友,一定是喜歡某一種唱腔,並不以某某大牌為正宗的代表。因此,作者的喜歡不以美術史的評價為標準,更和藝術市場的拍賣無關。閱讀他們給予作者精神的樂趣,並且不斷啟發作者的靈智,讓作者覺得人聰明並且智慧並且藝術著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聰明往往取決於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藝術則需要更多的天分,智慧卻往往取決於後天勤奮的學習,“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藝術感發於童心,搞藝術的人大都充滿了純真的情感,而這些作者都有一點點,但是還沒有足夠到一個自作者滿足的地步,所以才喜歡閱讀人家。
這種閱讀保持了一種隨意不羈的特點,是藝術生活中的日常所見。或者是專程參觀了一個畫家個展;或者是在候機室閱讀了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或者是閒暇時在書架上翻到一本畫冊;或者是在電視上偶然看了一部紀錄片;甚至是在人海中、在孤寂中偶得一個有關繪畫的意象聯想,皆是自然的氤氳,然後轉化成一篇心情文字。轉化是必要的,因為閱讀的感想稍縱易逝,忘卻則可能是永遠的。“絕不為寫作而寫作”是作者寫作的原則。這碼文寫字被作者看做是一種生活的習慣,點點心得是畫家和藝術衍生的產物,和他們有關,卻是自己的東西,作者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關係。
一根針掉下來,在一個靈敏的耳朵里聽到的卻是驚天動地的聲音;湖上的人回望,看自己的家在圖畫中;岸邊的人抬頭,看樓上倚窗觀風景的人。這樣的聽和觀看,都可以視作物作者關係的兩望,任何一種完整的繪畫形式,人們在觀看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帶有一種審視整體文化的經歷與眼光,體驗與發現始終存在於這樣一種整體的空間關係中。即使有錯位,也是有意識的體會,讓自然的心性永遠保持一種不斷升華的馨香。讓藝術來不斷地滋養自己,該是一種多么愜意的感受啊!
精彩書摘
我的震驚與崇敬——帕加瑪博物館裡的嘆息
帕加瑪博物館Pergamonmuseum12-1“宙斯祭壇”被陳列在博物館正中,祭壇建成於公元前180至170年。祭壇基座四周的浮雕生動地描繪了巨靈之戰。順著一條捷運線往博物館的方向走。高處鐵路的下面是一排商店。走到盡頭是一條河渠,過街就看到巍峨台階上的帕加瑪博物館。帕加瑪是公元前284年獨立的希臘化國家之一,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在小亞細亞西北部建立起來的一個小城邦。其首府帕加瑪城就是今日的貝加瑪,在土耳其西海岸。公元前197年,攸美耐斯為帕加瑪國王,大興土木興建建築物,其中之一的宙斯祭壇建成於公元前180至170年。“在帕加瑪有一座高
40英尺,刻有傑出雕像的宏偉大理石祭壇——整座祭壇被巨靈12-212-2之戰環繞著。”羅馬人路修斯?安培利於斯在《值得紀念的事實之書》中描繪這座偉大的帕加瑪祭壇。祭壇基座四周裝飾了高兩米,長
130米的浮雕帶,基座上面柱廊內也有較小的雕塑。1878年德國的考古學家卡爾
?赫曼開始發掘工程,挖掘的殘片在柏林被重新復原,帕爾瑪博物館也由此建立。帕加瑪博物館是各大古蹟的壓卷之筆。1906年破土,1930年建成。博物館成n形,“宙斯祭壇”被陳列在博物館正中,此外還有米雷特斯市場之門,色彩鮮明的青磚建築古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列隊行進道”等巨型古蹟。左側展廳里陳列古希臘藝術品,右側則是敘利亞、小亞細亞古巴比倫藝術品。漫長的隊伍在庭院裡很快的延伸,帕加瑪博物館是德國人和各國旅遊者必到的一個博物館。幸好買的聯票不用再排隊,很快就在排隊人悻悻的眼光中進了門。一進去就是一個高大的中庭,很好的採光讓展廳呈現著一種微暖的白。很適合雕塑那灰灰的石質,於是展廳里就洋溢著亮亮的古風。1864年在希臘帕加瑪(現12-2巨人在戰敗垂死之際,他的母親該亞從地中湧出,用手分開女神雅典娜以祈求寬恕。
12-3手持盾牌的女神背影也是十分優美,身軀在衣紋中隱約可見。
12712-5大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石雕。雕刻手法純熟,衣紋柔軟生動,雖然殘缺了頭部,依然流露出幾分雍容的氣質。
12-6狩獵的男性裸體石雕,形體表現細膩而優雅。旁邊的獵狗抬頭望著主人,姿態亦十分動人。
值得一看的好書(八)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