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顧頡剛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一1980)中國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系。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早年收集民間歌謠,從事民俗學研究。1920年開始考辨古史傳說,至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打破把古代視為“黃金時代”的觀念,在史學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以後曾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辨的文章,編為《古史辨》八冊(已出版七冊)。
1927年,創辦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並編輯“民俗學會叢書”。以民俗資料印證古史傳說。後又進而考辨歷史地理,於1934年創辦《禹貢》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貢學會。推動了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的專門人才。由於當時民族危機深重,逐漸側重邊疆地理研究,於1936年創立邊疆研究會,同時組織通俗讀物編刊社,主持編印鼓詞等曲調的讀物,宣傳抗日。
抗戰時期,轉入內地,創辦中國邊疆學會,出版《邊疆周刊》、並先後主編《責善》半月刊、《文史雜誌》。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
目錄
古史辨自序(第一冊)孟姜女故事研究
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表
值得一看的好書(八)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