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籍背景
《曠世大儒——董仲舒)終於寫完了。這本書的實際寫作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在我的心裡醞釀甚久。很早以來,我就覺得我們學術界對作為學者的董仲舒似乎太缺少一種“學術風度”和“同情的理解”,一味地否定實在無助於對董仲舒思想的真切理解。而在我看來,如果不能恰當地評價董仲舒的思想與學術,那么對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就很難建立正確的認識。董仲舒思想與學術之所以長期以來不能得到真切的理解,除卻複雜的歷史原因之外,恐怕重要之點在於他的“官方學者身份”。長期以來,由於革命鬥爭的實踐需要,我們對異端思想家給予更多地“關照”,而對“官方學者”如董仲舒等則大加鞭伐。在某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恢復異端思想家在歷史上的地位完全必要,但對“官方學者”一概否定則大可不必。特別是當我們已經取得政權,開始和平建設,自己也已經變成“官方”的時候,我們尤其應當重視歷代“官方學者”的思想見解,以期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何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都是他們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呢?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才選擇了“董仲舒研究”這一課題。
筆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並非有意要做翻案文章,更不想為董仲舒思想的不足進行辯護。只是由於行文的需要,我更多地側重於前人與時賢提及不多的內容,而對大家甚為熟悉,而自己又沒有多少研究心得的內容如所謂“性三品”說等等,則儘量不寫。
本書的基礎是筆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寫作的幾篇論文的基礎上改寫的,因此個別部分的引文與論證可能顯得有點重複。我在這次改寫、修改的過程中,儘量作了調整。但個別部分
依然存在這類現象。敬請讀者諸君鑑諒。
對包括董仲舒在內的正統思想家的研究,是一個複雜而艱巨的課題,本書僅是作者研究心得的初步總結。如果沒有大星兄的督促和《曠世大儒》叢書的計畫,筆者這個課題並不會現在就出成果。因此筆者真誠地感謝大星兄的幫助。
著者,1999年6月26日。
目錄
第一章模糊的少年時代與家庭一、家庭
二、師承
第二章儒術獨尊:初登政治舞台
一、縉紳先生何以往歸陳王?
二、馬上治天下?
三、清靜無為與有為
四、諸子的復出
五、景武之際的社會問題
六、仲尼之道的變異
七、長沙一去古今憐
八、獨尊儒術:帝國安寧之道?
第三章讜言訪對,為世純儒
一、大道之要
二、帝王之道
三、天人之應
第四章帝國的夢想
一、“齊一天下”的可能
二、“小中央”與“眾封建”
六、援天道以證人事
第六章通古今之變
一、《春秋》在漢代以前的基本情況
二、《公羊》起學在漢代異軍突
三、《公羊》流學與陰陽五行合
四、“<春秋)重人”
五、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六、奉天而法古
七、《春秋》決獄
八、《春秋》之義
第七章構造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模式
一、傳統政治的基本出發點
二、正人先正已:君主專制的前提
三、德教:傳統政治的基本原則
……
值得一看的好書(八)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