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藤壺體表有堅硬的外殼,常被誤以為是貝類,其實它是屬甲殼綱的動物。在動物分類上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圍胸目、藤壺科。藤壺分布甚廣,幾乎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都可以發現其蹤跡;它們數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成型後的藤壺是節肢動物中唯一行固著的動物。藤壺對人類而言是一種“污損生物”,它們每一次脫皮之後,就要分泌出一種粘性的藤壺初生膠,這種膠含有多種生化成份和極強的粘合力,從而保證了它極強的吸附能力。它們的附著對於在海水中航行的船隻及抽取海水冷卻的工廠而言,都是極大的困擾與負擔,全球每年都得耗費極龐大的人力及資金在清除藤壺上,而防止藤壺附生的各種科技及塗料,也持續在研發當中。
外型分類
在海岸邊我們所看到的藤壺外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鵝頸形藤壺,它們經由一個不同長度、呈圓柱形的莖,附著在硬物上。另一種是圓椎形藤壺,它的外殼由複雜石灰質所組成,看上去像座火山縮小的外型。以上這兩種形式的藤壺開孔部,都有一個由許多小骨片所形成活動殼蓋,當水流經過孔部時,殼蓋會打開,會由裡面伸出呈羽狀的觸手,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後,殼蓋會緊緊地閉起,以防止體內的水分流失,及防禦其它生物的侵擾。雖然藤壺有很堅硬的外殼保護,但海中的海星、海螺,及天上的海鷗,都會把它視為攝食對象。
生活習性
藤壺是雌雄同體,行異體受精。由於它們固著不能行動,在生殖期間,必須靠著能伸縮的細管,將精子送入別的藤壺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後,經三、四個月孵化;此時,剛孵化出的小幼苗即脫離母體,但常必須過幾個星期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在它準備附著時,會分泌一種膠質,使本身能牢牢的粘附在硬物上。
藤壺是自然界相對身體擁有最大陰莖器官的生物,2013年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它們還擁有另一項世界紀錄——能夠直接從水中獲得精子受孕。藤壺具有獨特的“射精和捕獲”系統,其交配過程不需要太多的親密接觸,它們多數是雌雄同體,兼具雄性和雌性性生殖器官。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瑪賈-巴拉贊德赫和同事證實藤壺能夠以較高受孕比率地從水中獲得精子。藤壺的性交配過程是一些個體從陰莖射精,其它藤壺獲取精子進行受孕。對於人類而言,這就如同女性與其它潛在的男性伴侶在一起泡熱水澡時,沒有發生性行為便懷有身孕 。許多種類的藤壺在附著時,不會有特定的場所,從海岸的岩礁上、碼頭、船底等,凡有硬物的表面,均有可能被它附著上,甚至在鯨魚、海龜、龍蝦、螃蟹的體表,也常會發現有附著的藤壺。
海邊圓椎形藤壺的個體不大,但吸附力極強,若想用手把它從附著物上拔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必須藉助鑿子類的硬金屬才能將它敲下來。也因為它有堅硬且附著力強的外殼,常會造成岸邊戲水者無意間的傷害。
分布範圍
幾乎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都可以發現其蹤跡;它們數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成型後的藤壺是節肢動物中唯一行固著的動物。在海岸邊我們所看到的藤壺外型,一般分為兩種:一是鵝頸型藤壺,它們經由一個不同長度、呈圓柱型的莖,附著在硬物上;另一種是圓椎型藤壺,它的外殼由複雜石灰質所組成,看上去像座火山縮小的外型。以上這兩種型式的藤壺開孔部,都有一個由許多小骨片所形成活動殼蓋,當水流經過孔部時,殼蓋會打開,會由裡面伸出呈羽狀的觸手,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組成的活動殼板,由肌肉牽動開合,藤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後,殼蓋會緊緊地閉起,以防止體內的水份流失,及防禦其它生物的侵擾。雖然藤壺有很堅硬的外殼保護,但海中的海星、海螺,及天上的海鷗,都會把它視為攝食對象。
生活周期
藤壺的生活周期是由浮游性的幼體與固著性的成體時期所組成。
雖然藤壺的成體無法移動,但是它們的幼生可以。這些幼生非常活躍,藤壺生活周期中這兩個階段區分得非常清楚。浮游性的幼生階段,先是在水體中漂浮或游泳,接著,在幼生的後期,尋找到合適的地點之後,便著生固定,成為不能移動的成體。
絕大多數的藤壺幼生,必須經過7個階段的變態才能成為成體;其中前6個階段為“無節階段”(無節幼生naupliarlarvae),最後一個階段為“腺介階段”(腺介幼生cyprids)。無節幼生具有三對泳肢,多數以硅藻之類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有些種類的無節幼生則是儲存大量的脂質,在發育的過程中無須進食。腺介幼生為不用進食之階段,它們具有像軟體動物一般的兩片硬殼或甲殼以保護其柔軟的身體;同樣地,它們具有6對足狀的附肢用來游泳,2對觸鬚及尾肢用來搜尋及選擇合適的地點以便長久固著。觸鬚上具有“附著盤”以便幼生能固著在底質表面。觸鬚上有許多稱為剛毛的器官,能夠在它們黏牢自己之前,先感應周遭自然界的化學物質,以及底質表面的物理結構。尾肢同樣能感應底質結構,環境之中有許多化學物質的訊息,能提供腺介幼生找出適當的著生地點。
藤壺的腺介幼生能夠感應同種的成體或與該種經常共棲的藻類所釋放出來的化學訊息,幫助藤壺決定哪裡是適合居住的地點。在選定地點之後,腺介幼生開始從附著盤分泌一種獨特的黏著物質,能將自己牢牢地附著住,準備過一輩子的生活。固著後幼生變態成稚蟲,接著長出殼口的蓋板,然後蟲體鏇轉90°並拋棄它們的兩片甲殼,6對泳肢則轉變為藤壺成體的蔓足。經過一次變態後藤壺成為稚體,此時雖然不能再移動,但它們開始成長。藤壺經由重複地脫殼而長大,脫掉身體的表皮或甲殼後,它們可以持續增大自己的體型,而體殼也可以經由鈣質持續地分泌補充體殼基部與各部位的骨板而增大。
藥用功效
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疔瘡腫毒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取肉,鮮用。或取殼洗淨,除去雜質即可。
資源分布:中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功效分類:制酸止痛藥;解毒療瘡藥
性味:味鹹;性涼。
藥材基源:為藤壺科動物白脊藤壺的肉或殼。
用法用量:內服:殼煎湯,30-60g。外用:肉適量,搗爛敷。
出處:《中華本草》
自然界中的雌雄同體動物
雌雄同體是雌雄異體現象的反義詞。即在一個動物體中雌、雄性狀都明顯的現象。雌雄同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時具備精巢和卵巢,另一種是具有兩性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