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字義
識,繁體作“識”,字從言從戠,戠亦聲。“戠”本指軍隊方陣操演,引申為“(團體操)圖形及其變換”。 “言”與“戠”聯合起來表示“用語言描述圖形的形狀和細節”。
本義:區別、辨別圖形或事物形狀,並用語言描述之。
shí
1.知道,認得,能辨別~貨,~字
2.知識,所知道的道理:常~
3.見識,辨別是非的能力,卓~
zhì
1.記住,博聞強~
2.標誌,記號,款~
漢字演變
佛學六識
【 識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vijn~a^na,巴利語vin~n~a^n!a。音譯作毗闍那、毗若南。 vijn~a^na 為 vi(分析、分割)與 jn~a^na(知)之合成語,乃謂分析、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雖至後世時,心(梵citta ,巴同)、意(梵mano ,巴同)、識三語彙分別使用,然於初期時皆混合使用。依唯識宗之解釋,吾人能識別、了別外境,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記識(梵vijn~apti ,音譯作毗若底)。
於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識說。六識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之了別作用,此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識。喻如‘六窗一猿’,六識之體為一,而起作用之門戶則六,概系六識說最初之意義。六識中,第六之意識稱為第六識,後世更賦予六識、意識、分別事識、四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人我識、煩惱障識、分段死識等十名,稱為六識十名。
佛學八識
除以上六識外,唯識宗另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即阿梨耶識),成立八識說。其中從眼識至身識之五識(與六識說相同),總稱為前五識。至第六意識,稱為前六識。至第七末那識(即第七識,或單稱七識),稱為前七識(或單稱七識)。前七識以阿賴耶識為所依,而緣各境轉起,故稱為七轉識或轉識。而前六識能清晰識別對象,故稱為了別境識。第七末那識稱思量識,第八阿賴耶識稱異熟識。據護法之唯識說,八識中第六與第七識具有執著虛妄之對象為我或為法之遍計性,故稱‘六七能遍計’。而前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因無我、法之執著,故稱此為‘五八無執’。複次,印度之無相唯識派認為八識之體性皆同,故主張八識體一之說。但有相唯識派及唯識宗則謂其體性各別,而主張八識體別說;且二識乃至八識同時並起,同時轉起(俱轉),稱為八識俱轉。然而,小乘有部宗等不主張二識並起,異於前說。
攝論宗(真諦所創)於八識外另立第九阿摩羅識(庵摩羅識),成立九識說。阿摩羅識別名無垢識、真如識、真識,即所謂淨識,依此而言,第八阿梨耶識被解作妄識或真妄和合識。地論宗、天台宗亦有人主張此說。
十識
真言宗立十識,即於八識之外別立二種:(一)多一識心,為生滅門之所依,相當於了知差別現象界之後得智。(二)一一識心,為真如門之所依,相當於體悟平等一如真理之根本智。
據真諦譯之世親所著攝論釋卷五謂,因阿梨耶識變異所生之識,共有: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差別識與善惡兩道生死識等十一種差別。於此,‘顯識論’舉出顯識與分別識二種,其中因阿梨耶識所顯現之顯識復分為:身識、塵識、用識、世識、器識、數識、四種言說識、自他異識與善惡生死識等九識;而分別識為虛妄分別之主體,又可分成有身者識與受者識二種,其看法大致與真諦所說相符。
三識
又楞伽經卷一說三識,即:(一)真識,相當於阿摩羅識,或相當於阿梨耶識。(二)現識,相當於顯現萬法之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即末那識)。(三)分別事識,即七轉識,或前六識。然真識之說僅見於楞伽經,而不見於梵本及其他譯本。按智吉祥賢之楞伽經注謂,現識為前五識,分別事識則為第六意識。
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由於阿梨耶識中之根本無明在阿梨耶識上起動妄念,以至認識對象而生起執著心,其相狀可分為:(一)業識,起動業作之始相。(二)轉識,因業識作用,所生見照的主觀作用之相。(三)現識,轉識成為客觀之境所現之相。(四)智識,執著現識為實在之相。(五)相續識,對現識執著不斷之相。上記五種識總稱為五意,或五識;相當於三細六粗中之前五者。此外,依無明能起動阿梨耶識,而展開迷界之相狀,如風吹大海成浪,故喻稱為識浪。[雜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九、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二、卷九、釋摩訶衍論卷二、大乘義章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末、俱舍論光記卷四、宗鏡錄卷五十、十住心論卷十](參閱‘末那識’1941、‘阿摩羅識’3671 、‘阿賴耶識’3676)
佛學釋義
【 識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梵語,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異名。了別之義也。心對於境而了別,名為識。唯識論一曰:‘識謂了別。’同五曰:‘識以了境為自性。’大乘義章三曰:‘識者乃是神知之別名也。’止觀二曰:‘對境覺智,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名為意,了了別知名為識。’同四曰:‘識是一期心主。’往生禮讚曰:‘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
【 識 】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
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於境而了別,叫做識。
聲調:
shí:認識,識別
yǒu shí zhī shì 有識之士。
zhì:標識
【 識 】《現代漢語大辭典》
讀音:shí(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shì)
1. 認識,識字,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
2.見識、知識:卓識,有識之士,常識,學識。
常用辭彙:識別 識貨 識家<識貨的人>
識荊shíjīng<書>敬辭,指初次見面或結識,語出李白《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 一識韓荊州‘
識破 識趣 ,識時務者為俊傑:能認清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觀形勢的才是傑出人物。識文斷字:識字
識相識羞
讀音:zhì1.記博聞強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也說博聞強記。
2.記號 款識 標識
相關成語
不打不相識 指經過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博聞多識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不識大體 識:懂得;大體:大局,整體利益。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不識高低 識:知道,認識。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不識好歹 識:知道;歹:壞。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不識廬山真面目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不識起倒 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 不識:不認識;務:事物;時務:當前的重大事情或形勢。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不識之無 識: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短見薄識 指見識短淺
閎識孤懷 遠大的見解,獨特的情操
鑒機識變 察看時機,了解動向
礙口識羞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博識多通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博聞強識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不打不成相識 指經過交手,彼此了解,結交起來就更投合。
不識不知 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
不識抬舉 識:認識,理解;抬舉:讚揚,器重。不懂得人家對自己的好意。
不識泰山 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不識一丁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才高識遠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才識過人 才能和見識超過一般人。
戴頭識臉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
反眼不識 翻臉不認人。
故封識 原來封存的標記。
見多識廣 見過的多,知道的廣。形容閱歷深,經驗多。
教一識百 形容具有特殊的才能、智慧。
老馬識途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略識之無 之、無:指最簡單的字。形容識字不多。
目不識丁 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識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個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
似曾相識 好象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
識時務者為俊傑 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是聰明能幹的人。認清時代潮流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身後識方乾 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後才被重視。
素不相識 素:平素,向來。向來不認識。
一般見識 平常的見識。表示不要跟知識低、修養差的人爭論,說“不要跟他一般見識。”
不識東家 指不識近鄰是聖賢。
不識局面 猶不識時務。
不識馬肝 相傳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於死。比喻不應研討的事不去研討。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之事。形容恬不知恥。
不學無識 指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才蔽識淺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見識淺陋。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臣才蔽識淺,非集譽於鄉曲;榮降寵臻,乃假翼於皇極。”
才多識寡 才:才識。識:見識。寡:少。天資高,但見識少。
多見廣識 見聞多,知識廣。
凡才淺識 才能平庸,識見膚淺。
膚見譾識 淺陋的見識。
高才遠識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高才卓識 見“高才遠識”。
高見遠識 謂見識高遠。
高明遠識 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高識遠見 見“高見遠識”。
寒腹短識 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
見經識經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機靈。
見精識精 同“見經識經”。
默而識之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
目不識書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強識博聞 同“強記博聞”。
識變從宜 謂認識事物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問題。
識才尊賢 能識別並尊重有才能的人。
識禮知書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識明智審 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識時達變 認清時勢,通達權變。
識時達務 認清時勢,通達事務。
識時通變 見“識時達變”。
識塗老馬 見“識途老馬”。
識途老馬 認識路的老馬。比喻對某種事物熟悉有經驗的人。
識微見幾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認識和察見事物的本質和發展。
識微見遠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遠景。
識微知著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識文斷字 知曉文字。
識文談字 見“識文斷字”。
識字知書 謂有文化知識。
通材達識 指博學多才、見識練達的人。
通才練識 博學多才,見識練達。
通儒達識 見“通儒達士”。
通元識微 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
未識一丁 丁:“個”的訛字。不認識一個字,指沒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識丁”、“不識一丁”。
無般不識 猶百般,用盡方法。
學識淵博 指學識深而且廣
一丁不識 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一面之識 謂只見過一面,略有認識。
遺物識心 謂捨棄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遠見卓識 卓:高超;識:見識。有遠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見解。
知羞識廉 羞:羞愧。廉:廉恥。指人知道羞愧、廉恥。形容有修養。
蜂識鶯猜 〖解釋〗比喻男子對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膚見譾識 〖解釋〗淺陋的見識。
識微知著 〖解釋〗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有膽有識 〖解釋〗既有膽量又有見識。
有識之士 〖解釋〗具有才能和遠見卓識的人。
愛口識羞 愛:吝惜。指怕羞而難以出口說話
一字不識
不知不識 “不知不識”指知識不多。舊喻民風淳樸。
拼音是shi的漢字
拼音是shi的漢字共有194個,如下: |
池|飾|石|拾|氏|適|什|是|使|十|時|事|室|師|試|史|式|識|虱|矢|屎|駛|始|士|世|柿|拭|誓|逝|勢|嗜|噬|失|仕|侍|釋|獅|食|恃|蝕|視|實|施|濕|詩|屍|豕|蒔|塒|鈰|舐|鰣|鯴|貰|軾|蓍|筮|炻|謚|弒|螫|丗|乨|亊|佀|佦|兘|冟|勢|卋|厔|呞|呩|唑|噓|埶|塒|奭|媞|嬕|実|宩|寔|實|屍|峕|嵵|師|弒|徥|忕|恀|惿|戺|揓|旹|昰|時|枾|栻|榁|榯|檡|洂|溮|湜|湤|溡|溮|溼|濕|烒|煶|狧|狶|獅|瑡|痑|眂|眎|眡|睗|礻|祏|禵|秲|竍|笶|笹|箷|篒|簭|籂|絁|繹|胑|舓|葹|蒒|蒔|蝨|褆|褷|襫|襹|視|觢|試|詩|諡|謚|識|貰|跩|軾|辻|遈|遾|邿|醳|釈|釋|釶|鈰|鉂|鉃|鉇|鉈|鉐|鉽|銴|鍦|鉈|飠|餙|飠|馶|駛|魳|鮖|鯴|鰘|鰣|鰤|鳲|鳾|鶳|鳲|鼫|鼭|齛|齥|市|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