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就是“風”的代表作。《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基本信息

簡介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到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韓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詩正義》、宋朱熹《詩集傳》、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今人程俊英的《詩經釋注》、今人余冠英的《詩經選譯》等。
據說春秋時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首之多,後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至於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作品年代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 西周時期,根據 《尚書》上所說, 《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 《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 《蟋蟀》一篇有密切關係。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500年。

 

作品來源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總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王官采詩

《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

《詩經》 《詩經》
,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宋代 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 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獻詩說

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體例分類

《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內容上分為 三部
詩經 詩經
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 。“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類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伐檀》《碩鼠》就是“風”的代表作。
包含“風”“雅”“頌”和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詩經》的“六義”。風、雅、頌,是詩經的體裁,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及詩的內容可推斷出詩產生於如今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辭氣不同,音節亦異。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毛詩序》中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修辭
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辭。
賦:反覆鋪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詩集傳》,賦即鋪陳,也就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氓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詩集傳》,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 《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興:起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興即烘托、襯托,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兼有了比喻、象徵、烘襯等的手法,但正因“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联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風篇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
關雎 關雎
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 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檜即“鄶”kuài)、曹、豳[bīn])
1.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揚揚,可以樂飢。《詩經·國風·陳風·衡門》
譯:陳國城門的下方,遊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飢腸。
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 關雎
譯: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裡小島上。文靜美麗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
蒹葭 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人兒在何處?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5.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美麗脖頸像蝤蠐,牙如瓠籽白又齊,額頭方正眉彎細。微微一笑酒 窩妙,美目顧盼眼波俏。
6.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能說出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高遠的蒼天啊,這(了解我的)人是誰?
7.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天氣陰又冷,雄雞喔喔報五更。丈夫已經歸家來,我心哪能不安寧?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你的衣領色青青,我心惦記總不停。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美君子文採風流,似象牙經過切磋,如美玉經過琢磨。
碩鼠 碩鼠

10.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送我一隻大木瓜,我以美玉來報答。不僅僅是為報答,表示永遠愛著她。(註:風詩中,男女定情後,男多以美玉贈女。)
11.死生契闊(qì kuò),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譯:月亮出來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3.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 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種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的新樂土。(這裡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14.式微式微,胡不歸! 《詩經·國風·邶風·式微》
譯:天漸漸黑了,為什麼不回去呢?
15.交交黃鳥,止於桑。《詩經·國風·秦風·黃鳥》
譯:黃雀嘰嘰,飛來桑樹上。
16.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17.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詩經·國風·唐風·綢繆》
譯:把柴草捆得更緊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掛在天上。今天是個什麼樣的日子呀?讓我看見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這樣的好,讓我該怎么辦呀?
18.匪汝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譯:不是認為荑美麗,因是美人的贈貽。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19.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麼意思。
20.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髒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埋怨飛無翅膀。
21.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2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國風·衛風·氓》
譯: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2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譯: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披同樣的戰袍。

雅篇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採薇 採薇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為宴飲所作,小雅多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貴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其實周代貴族也是參與勞作的,所以學界一般認為《雅》大部分為貴族作品。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當初離家出征遠方,楊柳飄揚春風盪。如今歸來路途中,雪花紛飛漫天揚。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它山這個地方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4.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乾》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5.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
6.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鑑不遠,
詩經·小雅·小旻 詩經·小雅·小旻
在夏後之世。《詩經·大雅·盪》
譯: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鏡子並不遠,應知夏桀啥下場。
7.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譯:面對政局我戰兢,就像面臨深淵,就像腳踏薄薄冰。
8.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9.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常棣》
譯:兄弟在家內相爭,對外抗禦他們的欺辱。
10.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譯:好比天上上弦月,好比太陽正高升,好比南山壽命長,不會虧蝕不會崩,好比松柏一樣茂盛,沒有不可你繼承。
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譯:廣大的天下,沒有不是王者的疆土。沿著土地到海濱,沒有不是王者的臣子,大夫派勞役不均勻,我做的事獨自艱辛。

頌篇

《頌》包括 《周頌》(31篇), 《魯頌》(4篇),和 《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1.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2.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水長長有支流,新人嫁來分兩頭,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雖然不要我,將來後悔又來求。

詩歌背景

相傳中國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說:"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史記·貨殖列傳》)。由此可知,周代已是一個農業社會。這裡所講的虞夏之貢雖不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於農業卻是實情。這從"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來看,周族確是靠著農業而興盛發展起來的。《豳風·七月》則完整地敘述出一年之中的農事活動與當時社會的等級壓迫關係。另外,在《詩經》中的《大田》、《豐年》、《良耜》等都有農事的記載。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宗教信仰與社會政治融為一體。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麼會有許多祭祀性頌詩與雅詩的社會基礎。宰我曾問孔子何謂鬼神,孔子回答說:"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並且進一步解釋:"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官室,設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返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禮記·祭義篇》)以此了解《詩經》中的頌詩、雅詩,便可以得其要領。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文學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會歷史特徵。我們研究《詩經》,首先要注意產生《詩經》的歷史社會基礎。

詩經名篇

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關雎 關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國風·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國風·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衛風·木瓜

國風·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國風·衛風·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國風·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 無食我麥!三歲貫汝,莫我肯德。逝將去汝,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值。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汝,莫我肯勞。逝將去汝,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小雅·鹿鳴之什·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國風·周南·桃夭 國風·周南·桃夭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國風·唐風·綢繆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其他
羔羊(國風·召南) 君子於役(國風·衛風)野有蔓草(國風·鄭風)七月(國風·豳風)
樛木(國風·周南) 靜女(國風·邶風)月出(國風·陳風)采葛(國風·王風)
式微(國風·邶風)

作品賞析

詩經中的詩歌,可以確定具體寫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說,《頌》和《雅》產生年代較早,基本
詩經 詩經
上都在西周時期;《國風》除《豳風》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產生於春秋前期和中期。
就詩歌的性質來說,《雅》、《頌》基本上是為特定目的而作、在特定場合中使用的樂歌,《國風》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與《國風》類似。但必須指出:我們在這裡說的“民歌”,只是一種泛指;其特點恰與上述《雅》、《頌》的特點相反,是由無名作者創作、在社會中流傳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數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詩中自述者的身份作為作者的身份,則既包括勞動者、士兵,也包括相當一部分屬於“士”和“君子”階層的人物。“士”在當時屬於貴族最低的一級,“君子”則是對貴族的泛稱。此外仍有許多無法確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說,這種民歌是社會性的民眾性的作品。
由於詩歌的性質不同,其描述的內容也相應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分別選擇若干重要的類型加以介紹:
《頌》詩主要是《周頌》,這是周王室的宗廟祭祀詩,產生於西周初期。除了單純歌頌祖先功德而外,還有一部分於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際酬謝神的樂歌,反映了漢族以農業立國的社會特徵和西周初期農業生產的情況。如《豐年》中唱道: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

噫嘻

在豐收的日子裡,人們興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希望他們賜給更多的福分。而《噫嘻》則描繪了大規模耕作的情形: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在廣闊的田野上,數萬名農夫同時勞動,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同時我們也會想到:在這種強大有力的集體活動中,個人的存在價值是很容易被忽視、被抹殺的。這是在那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經濟條件下必須付出的代價。

綿

《綿》敘述了公劉的十世孫,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從豳遷徙到岐下(今陝西岐山)直到文王受命為止的歷史,其中寫古公亶父從豳遷徙到岐下,同姜女結婚,在岐下築室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大修宗廟宮室,委任官吏,然後建立國家,消滅夷人,最後是文王受命。敘事條理分明,結構嚴謹,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寫建築場面時,用了許多象聲詞,很有氣氛:“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那盛土、倒土、搗土、削土的聲音,把巨大的鼓聲都掩蓋住了。以上三首史詩,敘述了周文王出現以前的漢族的歷史,大概是西周初年王朝的史官和樂師利用民間傳說寫成的。

皇矣

《皇矣》從太王、太伯、王季敘述到文王的伐密伐崇,《大明》從文王出生敘述到武王伐紂,
詩經詩經
都記載了漢族的開國歷史,大抵也是出於史官和樂師手筆。除了西周前期的《大雅》中的這些史詩之外,在西周后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詩性的敘事詩,如《出車》記周宣王時南仲的征伐玁狁,《常武》寫周宣王親征徐夷,《采芑》、《六月》記周宣王時同蠻荊和玁狁的戰爭等等。如果把這些詩篇有次序地排列起來,那末,西周以前及西周時期的歷史就可以理出一條線索來了。這些史詩作為敘事之作,其長處在於簡明而有條理。但由於其寫作目的主要在於記述史實(包括被當作史實的傳說)和頌揚祖先,故於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不甚重視。而且在《詩經》裡面,敘事詩並不多,主要就是以上這些。可見從《詩經》起,就顯示出中國詩歌不太重視敘事詩的傾向。
西周后期至平王東遷之際,由於戎族的侵擾,諸侯的兼併,統治秩序的破壞,形成社會的劇烈動盪。《大雅》、《小雅》中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詩,有很多批評政治的作品,均出於士大夫之手。這大概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公卿至於列士獻詩”(《國語·周語》)。
在這一類詩中,有些作者對統治階層內部秩序的混亂和不公正現象提出了指責。如《瞻昂》中說:“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悅之。”《北山》中說:“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犧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從這裡我們看到當時社會關係正在發生激烈變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為“王事”辛苦勞碌而無所得,有人無所事事卻安享尊榮。而詩人則是站在舊有的“公正”立場上,希望糾正這一種不可避免的混亂。
更多的政治批評詩,表達了作者對艱危時事的極端憂慮,對他們自身所屬的統治集團,包括最高統治者強烈不滿。如《十月之交》,據《毛詩序》,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人從天時不正這一當時人認為十分嚴重的災異出發,對統治者提出嚴重警告。其中寫道: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峷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這是一幅大動盪、大禍難即將發生的景象。令詩人痛苦的是,當時的人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夢死地悠閒過活。但同時,作者並不敢自豪無畏地同他所屬的集團公然對抗,而是小心翼翼,對自己的處境充滿恐懼,生怕不能見容於眾人:“黽勉從事,不敢告勞。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正月

這並非單獨的例子。又如《正月》,作者同樣對朝政十分不滿。“今茲之正,胡然厲矣!”其意如鄭玄說:“今此之君臣,何一然為惡如是!”但同時他又極為害怕:“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又如《雨無正》,作者對“戎成不退,飢成不遂
詩經詩經
”,“周宗既滅,靡所止戾”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對“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的態度十分怨憤,但同時又畏懼地說:“維曰於仕,孔棘且殆。雲不可使,得罪於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結怨於朋友,“仕”就是這樣危險和艱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詩人們儘量要避免同他們所屬的集團的直接衝突,或者說,他們總是感受到集團力量的威迫。看起來,詩人們強烈地表示對於國家命運和民眾生活的關心,而批評其他人缺乏這種關心,這是一種矛盾;但另一方面,這種關心,本質上也就是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是整個統治集團公認(不管能否做到)的正確立場、道德原則。他們所批評的,正是對這種立場和原則的背離。當他們發現(或認為)大多數人都已背離了這種立場和原則時,便既感到迷惘和悲憤,又感到恐懼,而決不敢張揚純屬個人的態度,使自己處於同集團對抗乃至決裂的地位。
以上所舉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其他同類詩歌,可以說開創了中國政治詩的傳統。詩中所表現的憂國憂民的情緒,以及總是首先要站立在“正確”的也就是社會公認的道德立場上才能進行批評而避免張揚個人的態度,對後代的政治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風》中的民間歌謠(包括《小雅》中一部分類似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比純粹出於社會上層的《雅》、《頌》廣闊得多,生活氣息也更為濃厚。

七月

十五《國風》,以《豳風》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極古老的農事詩,一般以為產生於西周初。與 《周頌》中的農事詩不同,它以相當長的篇幅,敘述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並記載了當時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像是記農曆的歌謠。詩的作者,像是一個奴隸管理人,或者如一些學者所說,他是一個奴隸家庭的家長,率領一群農夫和自己的妻子兒女為“公”和“公子”工作。不拘哪一種,其本人的身份,也屬於奴隸,只是地位稍高些。所以詩中既嗟嘆農夫的辛勞,又將此作為農夫應盡的義務,並為“公”和“公子”熱情祝頌。詩的價值,在於相當忠實而細緻地描繪了從氏族公社轉化來的氏族奴隸制的社會情狀。
我們從詩中看到,農夫們既要在田中耕作收穫,又要種桑養蠶,紡麻織絲,乃至練習武功,打獵捕獸;農閒時還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閒,要鑿取冰塊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們夏日裡享用;一年到頭,周而復始。他們吃的是什麼?“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剝棗”;“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大抵是苦菜、野果、葫蘆、麻子這一類東西。一切好物事,全歸主人所有。“言私其豵,獻豜於公”,打來的野豬,大的歸“公”,小的才歸自己;“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織染成朱紅色漂亮的衣料,是給“公子”做衣衫;處女也歸“公子”:“春日遲遲,采蘩祁
詩經國風詩經國風
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只有在新年時節,“公”會讓人宰了嫩羊,把農夫們召去。於是眾人“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農夫們的勞動成果,還驅使他們為自己高呼萬歲。
這首詩不僅在社會學、歷史學、農業學方面是極可貴的資料,從文學史來說,也是後代田家詩的濫觴。
《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這些詩有些是針對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則帶有普遍意義。總體上說,這些詩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乾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首詩,以前很多人都解釋為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這恐怕不太確切。應該指出,在《詩經》的時代,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孟子》),在社會的一般認識中,原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受到嚴重奴役的奴隸們,能否清醒地否定當時社會所公認的這一種原則,本身是個問題;即使有人認識到並表現出來了,這樣的詩也不可能被諸侯和周王朝的樂宮照樣容納,成為貴族子弟日常誦詠學習的對象。《毛詩序》解此詩,謂“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食祿”,應該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詩人還是從社會公認的原則出發,認為“君子”居其位當謀其事,“無功而食祿”就成了無恥的“素餐”——白吃飯。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諷刺的筆法。事實上,“君子”們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現象。以他們聲稱的原則諷刺他們的行為,這首詩已經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脫離了原意。
“禮儀”是統治者自身制訂的行為規範,而統治階層的成員,沉湎於荒淫作樂的生活,又往往破壞了這種規範,於是詩人對他們發出尖銳的詛咒。但同時也要看到,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乃是因為作者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首先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這也是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點。再如《碩鼠》,也是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傢伙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無食我黍”等句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層貴族或其他自由民吧。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意見,也是明智的統治者所願意認可,並認為值得警戒的。
前面說《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我們就把這類詩同《國風》中同樣主題的詩放在一起介紹>。《小雅》中的《採薇》、《杕杜》、《何草不黃》,《豳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風》中的《伯兮》等,都是這方面的名作。與敘述武功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於戰爭的厭倦和對於家鄉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東山

其中《東山》寫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複雜感情,在每章的開頭,他都唱道:“我徂東山,慆慆
東山東山
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他去東山已經很久了,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飄著細雨,襯托出他的憂傷感情。他一會兒想起了恢復平民生活的可喜,一會兒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經荒蕪,迎接自己的也許是一派破敗景象:“果贏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也覺得還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懷也!”一會兒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歸來的妻子:“鸛鳴於垤,婦嘆於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然後又想起妻子剛嫁給自己時那么漂亮:“其新孔嘉”,可是,“三年”不見她還是那么漂亮嗎?“其舊如之何?”。全詩通篇都是這位士兵在歸家途中的心理描寫,寫得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嚮往。這首詩對於後來的詩歌也有一定影響。如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寫一個老兵從軍隊里歸來,卻見到老家已經破敗,親人已經去世,其構思可能曾受到此詩的啟發。《小雅》的《採薇》,表現了參加周王朝對玁狁戰爭的士兵的苦惱,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回家之事卻毫無指望,因而獨自黯然神傷,“曰歸曰歸,歲亦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最後終於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鄉途中,天空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身體又飢又渴,心裡充滿悲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楊柳迎風搖曳,似乎在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鄉的時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飄灑,似乎在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這四句,一直受到後代文人的高度評價,如晉代謝玄就認為這是《詩經》中最好的詩句(見《世說新語·文學》)。後世詩歌中所表現的以折柳贈遠行之人的風習,似乎最早就是淵源於此詩,因為此詩最早將楊柳與遠行組合到了一起,使人產生了楊柳留人的印象。

衛風·伯兮

應該說明:《詩經》中這一類作品,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反戰詩”。因為詩中雖然表達了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戀,卻並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以憂傷為主,幾乎沒有憤怒。這是因為,從集體的立場來看,從軍出征乃是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即使這妨害了士兵個人的幸福,也是無可奈何。這一特點,在《衛風·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樂,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這首詩是以女子口吻寫的。她既為自己的丈夫感到驕傲,因為他是“邦之桀(傑)”,能“為王前驅”,又因丈夫的遠出、家庭生活的破壞而痛苦不堪。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實的。
《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厲,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看到年輕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會和相戀的情景,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邶風·靜女

一個打獵的男子在林中引誘一個“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勸男子別莽撞,別驚動了狗,表現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又如《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一對情人相約在城隅幽會,但是當那男子趕到時,那女子卻故意躲了起來,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躕”,那女子這才出來,贈給那男子一根“彤管”作為愛情信物。那男子不禁驚喜交集,因為這“彤管”是心上人送給自己的,所以他覺得真是分外美麗,不同尋常。但畢竟,從總體上說,社會的約制是在逐漸嚴格起來,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也不得不有所拘束。《鄭風·將仲子》寫道: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仲子”是她所愛的情人。但她卻不敢同他自由相會,且不準他攀樹翻牆。只因父母可畏,並在後面重疊的二章中,提出“諸兄”可畏,“人之多言”可畏。有如此眾多“可畏”的力量,戀人們又能怎么樣呢? 於是我們在《國風》中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著迷惘感傷、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日,可能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陳風·月出》)
周南·漢廣周南·漢廣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秦風·蒹葭》)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漢廣》)
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在文學發展的初期,即人們尚未自覺地追求多樣藝術風格的時代,尤其如此。《國風》中還有許多描寫夫妻間感情生活的詩。像《唐風·葛生》,一位死了丈夫的妻子這樣表示: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也有男子,急切地要把妻子拋棄。在那種婦女毫無地位的時代,棄婦的命運更令人悲哀。
《邶風》中的《谷風》,《衛風》中的《氓》,是最著名的兩首棄婦詩。《谷風》是一個善良柔弱的女子的哀怨淒切的哭訴,說自己如何辛辛苦苦為丈夫持家,千難萬難度過貧苦的日子,家境好起來,人也衰老了,於是丈夫另有所歡,把自己趕出門去;自己離開夫家時,如何難分難捨,因為割不斷對往事的追憶留戀。詩中所描寫的,是一個賢惠忍讓的中國婦女的典型。《氓》敘寫了一個女子從與人戀愛到結婚到被拋棄的痛苦經歷,一件件事情依次寫來,脈絡非常清楚。先是有一個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以布換絲,並向她求婚。她答允了這樁婚事,在等待結婚的日子裡,她常常登上頹牆盼望他。可是成家沒幾年,丈夫卻拋棄了她。她憤怒地指責丈夫:“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又告誡其他女子不要輕信男子:“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是真實的心理,同時多少帶有道德訓誡的意味。
《詩經》中寫戀愛和婚姻問題的詩,或歌唱男女相悅之情、相思之意,或讚揚對方的風采容貌,或描述幽會的情景,或表達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嘆棄婦的不幸遭遇,內容豐富,感情真實,是全部《詩經》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
關雎 【詩經·國風·周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詩人對河邊採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戀歌。
七月【詩經·國風·豳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畢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
詩經·國風·豳風詩經·國風·豳風
卒歲? 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 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一幅瑰麗的農耕圖。奴隸雖終歲勤苦,仍不免饑寒交迫。

詩經目錄

國風·周南⑪
國風·召南⑭
國風·邶風⑲
國風·鄘風⑩
國風·衛風⑩
國風·王風⑩
國風·鄭風(21)
國風·齊風⑪
國風·魏風⑦國風·唐風⑫
國風·秦風⑩
國風·陳風⑩
國風·檜風④ 國風·曹風④
詩經詩經

國風·豳風⑦
小雅·鹿鳴之什⑬南陔(今佚)白華(今佚)華黍(今佚)
小雅·南有嘉魚之什⑬由庚(今佚)崇丘(今佚)由儀(今佚)
小雅·鴻雁之什⑩
小雅·節南山之什⑩
小雅·谷風之什⑩
小雅·甫田之什⑩
小雅·魚藻之什⑭
大雅·文王之什⑩
大雅·生民之什⑩
大雅·盪之什⑪
周頌·清廟之什⑩
周頌·臣工之什⑩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⑪
魯頌·駉之什④
商頌⑤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評價與影響

《詩經》 《詩經》
《詩經》為中國第一部純文學的專著,它開啟了中國詩敘事、抒情的內涵,稱“純文學之祖”。是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確定了中國詩的修辭原則及押韻原則,稱“總集之祖”、“詩歌(韻文)之祖”。也是北方文學的代表,他所代表的區域是黃河流域,稱“北方文學之代表”。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即《論語》中所謂“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 《國風》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胡適認為《詩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 神聖經典”。 胡適強調訓詁,“如戴震、胡承珙、陳奐、馬瑞辰等等,凡他們關於《詩經》的訓詁著作,我們都應該看的。”例如:“黃鳥于飛”之句,“於”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兒飛”。胡適還認為《嘒彼小星》一詩是描寫妓女送鋪蓋上店陪客人的情形。李敖認為《詩經》中《 蹇裳》一文中最後一句是“狂童之狂也且”,是指“狂童之狂也,且”的意思,白話為“你這小子神氣什麼,!”
王得臣《 麈史》稱:“《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也,然花不及杏,果不及梨、橘,草不及蕙,木不及槐。《易》之象近取諸身,《爻辭》說卦,罔不該矣,而獨不言眉與領。以余觀之,若花之桂、楝、鞠,果之菠芰,草之蘅、芷、蔥、蒜、苔,木之楓、楠等,《詩》皆未之見。至《易》所不載者,如須、唇、肩、乳、臍等,亦未可悉數。又《爾雅·釋鳥》不及鶴,《釋蟲》不及蝶。物類至繁,偶有遺焉,無足異也。”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詩經名句

《詩經》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成河灘。美麗賢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譯:初生蘆葦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譯:桃樹繁茂,桃花燦爛。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譯: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國風·王風·黍離》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衿》    譯:我懷戀著倩影,我心傷悲!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紛紛飄落。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國風·鄭風·風雨》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裡,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詩經》 《詩經》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譯:在別的山上的寶石,同樣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譯: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盪》 )譯:開始還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終。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美麗脖頸像蝤蠐,牙如瓠籽白又齊,額頭方正眉彎細。微微一笑酒窩妙,美目顧盼眼波俏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碩鼠)譯:老鼠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從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這裡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乾》

四始五際

《詩經》 《詩經》

今文學派緯書認為,詩經中蘊含著天道,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便可從中可窺見歷史運行的規律。其中歷史的節點表現在“四始”“五際”:

四始

在亥,水始也。
在寅,木始也。
在巳,火始也。
在申,金始也。

五際

亥為革命,一際也。也。
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也。
卯為陰陽交際,三際。也。
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也。
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也。
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戊午革運,辛酉革命,甲子革政。
以上皆為歷史、政治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機。這幾首詩則暗示了發生的事件。

思想評價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

詩經 詩經
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 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採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蒹葭》表現了男的和女的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現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了家長的干涉和社會輿論給青年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還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評價
孔子: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並常用《詩》來教育自己的弟子。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詩的作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術之名。”
孟子:孟子論詩,謂“說詩者不以問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兩次提到《詩經》。一次是與上大夫壺遂討論子續《春秋》之精神時:《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綱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第二次就是很有影響的論“發憤著書”'《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董仲舒:“詩無達詁”正是此人作為理論明確提出來的。原話是“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

風雅頌 風雅頌
,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梁啓超:“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魯迅:根據《風》《雅》《頌》三部分的實際內容,認為《詩經》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19世紀前期法國人比奧的專論《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風俗民情》明確 說明:《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文獻,”“以古樸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和文明發展程度。”
《毛詩序》,書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披露,由中國選送的古籍經典《詩經》在日前結束的德國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評選中一舉奪魁。“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每年在德國萊比錫舉辦,中國自2004年起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組織參加此項活動。在每次赴德參賽之前,中國都會舉行“中國最美的書”評選,面向全國徵集參賽作品
據介紹,參加2009年“世界最美的書”評選活動的共有32個國家和地區,參評圖書達到634種,總品種數較2008年增長1.28%。
此次中國獲獎圖書《詩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向熹譯註,劉曉翔設計,因其典雅、質樸而不失創意獲得專家們的青睞。
作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源頭之一,《詩經》一直受到歷代讀書人的尊崇,經歷兩千多年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融入華夏文明的血液。

特色

1.以抒情詩為主
2.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
3.具有顯著的政治色彩和道德色彩
4.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

影響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詩經與音樂

詩與樂關係密切,詩三百皆有曲調。明代大音樂家朱載堉《樂律全書》說:“《詩經》三百篇中,凡大雅三十一篇,皆宮調。小雅七十四篇,皆徵調。《周頌》三十一篇及《魯頌》四篇,皆羽調。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皆角調。《商頌》五篇,皆商調。”[6] 詩與樂的這種關係在上博簡《採風曲目》中得到了部分證實。馬承源先生認為:“簡文是樂官依據五聲為次序並按著不同的樂調類別整理採風資料中眾多曲目的一部分。每首歌曲弦歌時可依此類別定出腔調,如《詩經》那樣,而簡文所記約是楚地流行的音樂。”

與長江文明

在傳統認識中,一般皆講北有《詩經》、南有楚辭,上博簡的《交交鳴鳥》、《多薪》等的發現,證明了楚國貴族歷來重視對詩經傳授的事實,也證明“從‘詩三百’到屈賦長達百年的時間,並不是一個缺乏文人詩歌創作的空白時期”。
上博簡還發現了出於楚地的《孔子詩論》,意義非凡。李學勤先生指出:“孔子對《詩經》的討論,雖然在過去從《論語》開始有關的記述也有,可都是對一詩中的幾句話的討論,從來沒有系統的。這篇是整篇的討論,我們相信在秦始皇焚書以後沒有人看到,因為在漢代的材料中幾乎沒有人引用過,只見有一兩句話,估計也是轉引的。這樣的發現當然非常重要。”
安徽阜陽漢簡《詩經》於1977年出土。“阜陽《詩》與《毛詩》相比,不同處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異文較多······一個是次序也不同。阜陽漢簡《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經》古本,展示了《詩經》的早期風貌。”李學勤先生估計這是“楚國流傳下來的另一個本子。”
戰國時期,楚國兼容並蓄,儒家力量已不可低估。

辭彙注釋

流火:大火星在七月黃昏時偏離中天,自西而下。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授衣:分發寒衣。一說女工裁寒衣。
一之日:周曆正月,夏曆十一月。以下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順序類推。
畢發(bó):風寒盛。
栗烈:凜冽。
褐:粗麻或粗毛制短衣。窮人所穿。
卒歲:終歲,年底。
於耜(sì):整修農具
舉趾:舉足耕耘。婦子:妻子和小孩。
饁(yè):送飯食到田間。
南畝:向陽的耕地。
畯(jùn):管農事的管家。
一說田神。喜:酒食。
陽:溫暖。
倉庚:黃鶯。
女:女子,女奴。
懿筐:採桑用的深筐。
微行(音háng):小路。
遲遲:緩慢。指白日漸長。
殆:恐,怕。
及:與。
同歸:指被脅迫做妾婢。
萑(huán)葦:長成的荻葦。
萑、葦,初生時稱蒹、葭。
條桑:修剪桑枝。
斨(qiāng):斧,受柄之孔方形。
內文
內文
遠揚:又長又高的桑枝。
猗彼女桑:用索拉著采嫩桑。
鵙(jú):鳥名。又名伯勞。體態華麗,嘴大銳利,鳴聲洪亮。
載績:紡麻。孔陽:甚為鮮明。

顛覆性解釋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作者、詩人趙缺對《詩經》做出了全新的顛覆性解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據趙缺考證,“好”讀上聲(hǎo),“逑”通“仇”,原義為“怨偶”(據《春秋左傳》“佳偶曰妃,怨偶曰仇”)。一位窮“屌絲”苦戀“白富美”(“淑女”),求而不得,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家“淑女”在“君子”的華麗攻勢之下,最終成為一對“怨偶”。所以,趙缺認為,整首詩不是甜蜜的情書,而是充滿自傷自憐的哀怨之作。他還發出感嘆,“金錢、權力不能換取愛情,卻能營造浪漫,而浪漫則是愛情的催化劑。自古以來,一直如此,嗚呼哀哉!”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趙缺說,這句話並不是指男女之間美好的契約,而是兩個男人的恩怨,甚至還有“斷袖之癖”的嫌疑。據趙缺考證,在先秦時期,“子”作為一種含有敬意的美稱,略似於後世的“先生”、“您”,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時代,普通人一般只會稱妻子為“汝”或者“爾”,絕無可能在山盟海誓的時候突然客氣起來,無緣無故,稱妻子為“子”。於是趙缺認可這樣的解釋,這首詩是在一場古代戰爭中,“戰士甲與戰士乙牽手立約,希望彼此扶助,保住性命,平安到老。但是戰士甲不守承諾,甩掉了戰士乙,不管乙的死活。因此,滿懷悲憤的乙,寫了此詩。”在此解釋的基礎上,趙缺發出自己的質疑,“兩個男人沒事手牽著手,還要一直到老”,恐怕不只是朋友的關係。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並不是說兩個人的互相依戀之深,而是表示兩人一天不見,關係便已疏遠。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並不是“美眉”,而是“渭水邊釣魚的大周功臣姜太公”。

有關詩歌

《詩經》中的女子 文/李聿子 1.
三百樹桃花
開在你黑色的眸子裡
 
沙洲上那淺淺的腳窩兒
汪著褪不去的胭紅
 
你坐在千年之外
聽下游的槳聲
 
我站在河邊
看上游漂來的落花
 
2.
王城下擺滿了鹿皮
那是宋國最優秀的獵手
獻上的聘禮
 
野外
仍有箭頭在飛
 
我用白茅草包起自己
放在一片葦葉上
弄水而去
3.
沒有錯過春天
因為我是一株不開花的植物
 
沒有錯過天空
因為我是一隻不會飛的鳥兒
 
我不再發芽
因為我是你採摘進竹籃里的荇菜
 
我不再戀愛
因為我把今生來世都約給了《詩經》中的女子
 
4.
月如梳
別在中天
一個首如飛蓬的人
逃進午夜
 
一生的酒都喝乾了
只有月光傾滿杯子
飲了這千年陳釀
就當我在一回現場
 
趁著爛醉如泥
今夜寄宿在王城外
將一彎月攬入懷中
就當我娶了宋國的公主
 
5.
你以一朵花開放的姿勢
傳遞出關於季節的所有信息
 
我從一隻木瓜的紋理
捕獲了你唇上的潮紅
 
而此時發給你的信箋
還在去往千年的路上
 
我從睡夢中醒來
舔著嘴角瓜蒂留下的苦味兒
 
 6. 
南山深埋著一句誓言
從一萬塊石頭中
打磨出想你的輪廓
 
一根絲繩
穿過思念的盡頭
讓今生貼在離你的心最近的地方
 
翻閱著竹簡上的綠色
如翻閱著你
翻閱當年的一抹元紅
 
7.
從眉間到心頭
要輾轉兩千五百年
 
約了你
在天水相接的地方會合
 
我準備了好大的天空
只為能裝下你的嫁妝
 
丟掉了花期依然很慶幸
我趕上了《詩經》
 
等待著穿竹簡的牛皮斷裂
我好帶上心儀的一枚穿越神話
 
8.
卷耳菜長滿山坡的時節
我也是其中的一棵
等在你經過的地方
 
你從王畿歸來
臂彎兒上的斜口筐里
多了一程山水
 
我預約了一份平安
播撒在煙水深處

文學分類導航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文學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
作家文學獎文學家文學角色
文學史文學流派文學作品文學體裁
文學理論報刊雜誌各國文學文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四書和五經

四書五經書籍    主要內容備註
四書《大學》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被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孟子的言論彙編
五經《周易》占卜之書 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書》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
《詩經》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年的詩歌305篇 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
《禮記》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左傳》 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篡弒等 

十三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