丼

在「井」字中間加上一點便成了「丼」[jǐng][dǎn],為古漢字,源自日語:丼(どん)的發音,可以指盛裝飯或面的食具,又稱丼鉢;丼物,以碗盛裝的飯上澆蓋各式食材的日本庶民料理;另一則為投物井中所發出的聲音。日本自唐後引入漢文化,此字後在日文中便為飯盒之意。

基本信息

字典解釋

丼

古同“井”。據考究,(宋)丁度等撰寫、(清)方成珪考正的《集韻》中「丼:投物井中聲。」

日本最普遍的五大丼為GYUDON(牛丼)、KATSUDON(勝丼)、OYAKODON(親子丼),TENDON(天丼)及UNADON(鰻丼)。

由於KATSUDON的KATSU(即炸豬扒)發音跟「勝利」的「勝」字一樣,所以很多人也會在考試或比賽前吃此丼。其實那只是把炸豚(即炸豬扒)加上洋蔥,再在上面打蛋,是五大丼中最多人吃的丼。

親子丼的「親」代表雞肉,「子」代表雞蛋,看到兩種材料間的關係,便不難理解為什麼把這菜式命名為親子丼了。

天丼即天婦羅蓋飯,材料主要是把炸好的天婦羅(多是蝦或魚)再加上少許蔬菜如茄子、蓮藕等淋上醬汁,再放在飯上。

鰻魚是日本人在夏季必吃的食物,因他們相信鰻魚能補充精力,所以鰻丼(即鰻魚丼)在五大丼中是最昂貴及矜貴的丼,其次便是天丼。

當然除了以上五種丼外,還有「玉子丼」(玉子即雞蛋)、「中華丼」(材料有肉片、蝦、蔬菜及豆等)、「天津丼」(材料是含有蟹柳的煎蛋)等款式。

辭海:其一念jǐng/ㄐㄧㄥˇ,即井字的古字;其二念dǎn/ㄉㄢˇ,即東西投到井裡的聲音。

語源由來辭典(日本):丼とは、食物を盛る茶碗より厚手で深い陶製の缽。どんぶり缽。また、どんぶり缽に入れた料理。(大意為:蓋飯、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製缽。丼缽,丼另外放進丼缽的菜。)

各地解釋

丼字雖非日本自創漢字,但基本出現在日語裡,不過像日本料理店的選單里也只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字,這個字的日文發音是中文的“冬”的第二聲(どんぶり),中文譯作「蓋飯」,其意是指以有蓋的瓷碗來盛裝米飯的料理,在碗中盛入三份二的飯,再鋪上材料。

吳方言的地名中,使用此字時,讀音與日文發音相同為“冬”,為類似鄉鎮裡弄的地名表示。

浙江省松陽縣望松鄉鄉政府駐烏丼村。

甌語(溫州話YUJEUWU)中丼發音接近日語發音(どん)第二聲。鄧扛切。為名詞,有“田裡挖的坑”,也指“路面、地面上挖的深坑”之意。

麗水話中丼發音類似den(發第四聲)

粵方言中,此字則解釋為粵語中dump的正字。丼──(dam)又作“沊”,意源為石頭丼一聲跌落水井,亦解作拋棄、拋擲,配詞有例如丼垃圾。

潮汕話中,此字為擬聲字,指小石塊掉入水中的聲音。

貴州苗族中,有格丼(bong)一地,是苗語中聖地的意思。由於丼字是冷僻字,為了便於宣傳,當地政府已將其改為格凸。

字源考究

中文丼字來源篆體,因華北平原土厚井深,站在井口俯視,黑洞幽邃,唯見天光投影,圓圓一點。若無這個亮點,那就是沒水的涸井,丼了。

日文里,丼字是來源江戸時代,說「慳貪屋(けんどんや)」是一家充滿著單份的飲食東西的店,這裡使用的缽叫做「慳貪振り缽(けんどんぶりばち)」,於是就把這種缽簡稱為され「どんぶり缽」(比盛食物的碗更深的陶製缽)。

慳貪指吝嗇,貪得無厭的的這種意思,所以在「慳貪屋(けんどんや)」吃「どんぶり缽」,可以引申指那些為人又吝嗇又欲望深的傢伙。

日文字典中同樣解釋說:漢字「丼」是「井」的本字,字面意思為向深井中投入物體時產生的擬音詞,日文中採用「丼」作為どんぶり的中文寫法更進一步表示了「大碗缽」(的深)。

歷史淵源

《說文解字注》第五篇下的「丼」字小篆,中間有一點,顯示《說文》認為「丼」為井字的初形。《說文》的解釋為:「八家為一,象構韓形。古者伯益初作井。」並認為中間那一點「象罋」。然而,在李孝定(1965)編纂的《甲骨文字集釋》內,甲骨文皆作「井」,中間沒有一點。在已知的卜辭中,此字皆用於「井方」、「帚井」等處,都沒有用來指涉水井。至於周代的金文,根據周法高(1982)編纂的《金文詁林》與《金文詁林補》,就區分為「井」與「丼」兩形。井字在很多地方可以通假作「刑」「型」,也用來作為地名或人名。

「井」和「丼」兩字截然有別,但都找不到一種用法是指涉「水井」的。根據全廣鎮(1989)《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頁205)與吳其昌(1991)《金文世族譜》(卷二頁五至六、卷一頁十八至十九),中間有一點的「丼」,皆與姜姓之鄭(鄭)氏有關,例如壺之「丼公」、鼎之「丼叔」。中間無一點的井字,與「邢」字相通,受封者是周公之後,為姬姓,例如麥鼎之「井侯」。雖然在甲骨文卜辭與鐘鼎銘文中,都找不到作為水井之用的井字,但是《說文》也確指「丼」字是「井」字的初形。

我們還不知道,是在周代時原本為二個字,還是水井的「丼」在甲骨文里本來中間就有一點,只因沒有用在地名或人名上,所以未在卜辭中留下記錄。如果是後者,那有可能「井」字的原義就是「效法」或「規範」,並由此引申出「阱」、「刑」、「型」等字。

丼字如果是從井字衍申而來,本來或許是寫作「丼」,從水從井。此字見於甲骨文,但不見於《說文》,在後來的《集韻》與《玉篇》中,此字解作「小水」,或假借作「阱」。可能是再由「丼」簡化作「井」,中間那一點並非如《說文》所說的是「象罋」。這只是個猜想,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證實。

關於日本蓋飯

曼谷王朝自1728年在湄南河東岸另闢新都建朝至今,湄南河曼谷西岸一段就被統稱為吞武里(Thonburi)地區,就像上海的浦東一樣。曼谷王朝之前,泰國處於有著中國血統的鄭王(KingTaksin)統治下的吞武里王國時代。據說那個時候,吞武里王國出口了很多瓷器到日本。盛蓋澆飯用的蓋碗往往來自吞武里王國,所以日本人就把蓋碗飯叫成了Thonburi飯。由於日語人發音常常T、D不分的緣故,Thonburi在日本人口中成了Donburi,後來又簡稱為Don了。

拼音是d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