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屏風

銅屏風

銅屏風是屏風按材料分類的一種。屏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一景,是中華民族創造發明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品,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傳承歷史。

起源

1
《物原》說:“禹作屏。”此說雖早,但無據可證。《三禮圖》說,“屏風之名出於漢世,故班固之書多言其物。”此說雖有根據,但還有比其更早的記載。《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的記載,可知屏風之名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而屏風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不過當時沒有屏風這個名稱,而稱其為“邸”或“”。《周禮;冢宰;掌次》:“設皇邸。”邸,即是指屏風。皇邸,就是以彩繪鳳凰花紋為裝飾的屏風。屏風也可稱為“”或“座”,是專指御座後所設的屏風。《尚書;顧命》:“狄設黼綴衣。”《禮記》:“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鄭玄注曰:“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紋所示威也。”《漢書;嚴助傳》:“負黼依。”《師古注》:“白與黑畫為斧紋謂之黼也,依讀曰,之形如屏風而曲之,畫以黼紋,張於戶牖之間。”《三禮圖》卷八,司几筵曰:“幾大朝觀、大鄉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黼依與斧同)。”其制,以木為框,糊以絳帛,上畫斧紋,近刃處為白色,近鞏處為黑色。名為金斧,取金斧斷割之義。舊圖雲,縱廣八尺,畫斧無柄,設而不用之義。實際上,它不僅有禁止擋風的作用,也是一種很講究的陳設品。到戰國時期,屏風的製作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坐屏,雖屬陪葬明器,然而製作技藝和工藝水平之高,令人驚嘆。屏座由數條蟠螭屈曲盤繞,做工圓滑自然,加上彩漆的裝點,蟠螭栩栩如生。

文化

屏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品,舊時一般由民間手工藝人單打獨鬥個體生產,其生產規模和產品種類受到諸多局限。時至今日,製作屏風的民間手工藝人幾乎絕跡,原有的工藝美術企業生存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屏風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鮮有人為。

屏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一景,是中華民族創造發明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品,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傳承歷史。直到改革開放初期,百姓依然可以在國內的大小餐館和賓館飯店裡看到屏風。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們都會記得,由於改革開放使整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人們有支付能力經常進出餐館,一時間,京城餐館的餐位緊俏,占位、等位隨處可見。為了給某些就餐者創造較好的就餐環境,使用屏風隔開特定的餐桌成為當時一景,這也是今天國內餐館普遍設有雅間的原始雛形。正是由於餐館裡的屏風逐步升級為今天的雅間,屏風開始淡出百姓的生活,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之外。

功能

隔斷

屏風最基本的一種功用是隔斷居室,能創造出隔而不離的效果,使得功能分區更加明顯,而且不用占用太多的空間。屏風不僅能放置在進門處,而且也能放置在房間的某一適當的位置,將房間分隔成兩個獨立的空間,可使居住的人互不干擾,各自擁有一個寧靜的氛圍。

例如在某些面積較小只有一個廳的居室當中,設計師就用一個白色雕花的有機玻璃屏風做間隔,分為客廳、餐廳兩部分,既達到了功能分區的目的,又保持了二者之間的一種聯繫;在居室門口放一架屏風,除了遮擋外界的視線的作用,還可作掛雨帽衣衫之用,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衣物之用。

禁止

對於家中堆放零星雜物的地方,屏風能起到很好的“禁止”作用,讓居室更加美觀,屏風的高度要略高於雜物的高度。若屏風如用於間隔,一般以封閉式屏風為好,高度應不低於視線;屏風如用於轉角,可選用鏤空式屏風,這樣可顯得活潑而有生機。

美化

除了隔斷和“禁止”這些實用的作用外,個性的屏風還能起到美化居室的作用。在屏風側前再配上一盆綠葉觀賞植物,能令人感到居室的靜謐、溫馨。如為裝飾和美化而用,則可選用透明或半透明屏風,它會給人以文雅、恬靜的感覺。

國寶文物

朱雀屏風銅頂飾

西漢。立於屏風兩側轉角的頂上。朱雀頂上有管狀的插座,是用來插雉雞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佇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雙翅距24.5cm。其通體鎏金,自頸以下及雙翅遍刻鱗片狀羽飾,方座四面飾有火焰形紋。朱雀為漢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頂飾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思想觀念。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

西漢。高16.7,寬56.3,厚4cm,兩面造型一致,為雙面獸形。雙目圓突,高鼻,張口露齒,狀若微笑。頭頂出雙角,兩眉和耳後鬢髮飄向兩邊,如三束飄帶相互絞纏,正中和兩側各伸出一根圓管形插座,插入雉羽為飾。下鄂兩側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風頂橫枋上。整器通體鎏金,獸面頂的雙角、眉毛、捲雲紋均用黑漆勾勒輪廓線,管壁上刻有順序數目。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人操蛇屏風銅托座

西漢。通高31.5、橫長15.8cm。結構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兩個大小相同的扁長方套筒組成的活頁,可作90度展開,為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下半部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傳說。力士身著右衽褐衣,短褲,跣足。兩眼圓瞪,眼珠外突,口咬一兩頭蛇。雙手操蛇,雙足跪坐夾蛇,五條蛇相互絞纏,玲瓏通透。是兩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現。原通體鎏金,並有黑漆繪線,現僅留斑點。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蛇紋屏風銅托座

西漢。高23.4、長46.45、寬29.4cm。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由此可見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西漢。通高33.5、通長27.3cm。是屏風兩邊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龍,昂首曲體盤尾,四足踏在由兩條蛇構合成的一個支座上。兩蛇各卷纏一隻青蛙。蛙張口暴目,力圖掙脫狀。龍口大張,口內有一隻兩前肢攫住龍的口緣,頭向前伸,好像逃脫了惡蛇的侵襲,得到龍的保護,狀態安詳。此將龍、蛇、蛙三者結合一起,是一件極具造型藝術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圖騰,而龍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纏青蛙,龍踩住蛇保護青蛙,似乎在講述某個傳說中的圖騰神話故事。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