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絲縷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種。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斂服。以玉衣作斂裝的習俗在歷史上曾經風行了三百餘年。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屍體不腐。截至21世紀初,中國考古發現的玉衣有34套,形制基本相同,但在使用編綴玉片的縷絲上存在著差別,包括金縷、銀縷、銅縷等,其中,絲縷玉衣就是用絲線將玉片編綴而成的。
歷史
中國人崇玉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琢玉為飾。出於對玉無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後葬玉的風氣愈演愈烈。中國歷史上以玉衣作斂裝的制度,可上溯到東周時代的“綴玉面罩”和綴玉片的衣服。
戰國流行的綴玉斂屍葬俗,到西漢時卻演變出以玉衣為葬服,認為這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根據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備的玉衣出現在西漢文帝、景帝之際,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為斂服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盛行的。
在西漢使用玉衣可能尚無嚴格的規定,到東漢就發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的等級制度,明確分為金縷、銀縷、銅縷3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當時僻處南陲的南越國雖然與漢王朝分庭,但在許多方面卻刻意模仿漢制,所以南越國貴族死後也用玉衣作喪服。
東漢滅亡後,社會處於分裂和動盪之中,厚葬的風氣逐漸衰落,統治者也無力再製作玉衣殮葬。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為防盜墓,廢除玉衣制度。到21世紀初為止,尚未發現東漢以後的玉衣。
規格
在漢代,除金縷外,還有銀縷、銅縷和絲縷玉衣,縷別的不同反映了玉衣使用制度上的差別。西漢的葬制,皇帝和王侯的玉衣皆可以使用金縷,從考古發掘中看,西漢諸侯王和列侯的玉衣大多數是金縷的,但也有銀縷、銅縷和絲縷的。
東漢時期,玉衣分級使用的制度已經確立。《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
形制
絲縷玉衣由眾多帶有小孔的玉片裁製而成,玉片上有許多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紅絲綢加以編制而成,所以又稱為絲縷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鞋五大部分組成。
以南越王的絲縷玉衣為例,這套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貼上編綴做成。這件絲縷玉衣體形比較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畫著眼睛、嘴和鼻子。分為:頭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共十部分。玉片以長方形和方形為主,還有梯形、三角形、五邊形等。頭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紅色絲線穿綴邊角鑽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裡面以絲絹襯貼加固。玉衣軀幹部分大多利用廢舊玉器或邊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貼在麻布襯裡上,再用紅色絲帶在表面對角粘帖,十分規整鮮艷。
在玉衣的下面擺放有5塊玉璧。璧的表面還留有絲帶繞過璧孔的痕跡,說明5塊璧原是用絲帶系在一起的。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對造型各異的龍形玉握。在考古學上,所謂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復原,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費人力和物力。
製作
玉衣是漢代中央朝廷手工業作坊統一製作的,皇帝把它作為禮物賞賜給各地的諸侯王及貴族。當時中央設定了一個專門製作喪葬品的機構,稱為東園匠,玉衣就是在它的監督下製作的。玉衣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這需要有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據推算,漢代製作一件玉衣,約需一名玉工費10餘年的功夫。
南越王絲縷玉衣
截至2013年,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趙眜的絲縷玉衣是中國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掘的新品種。其上衣採用對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絲縷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觀與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玉器類似,其應是南越國宮廷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製作,要早於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金縷玉衣近10年左右。該玉衣為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2013年12月19日起,廣州文物瑰寶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其中包括南越王的絲縷玉衣。
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趙眜墓發現了一件不見於文獻記載的絲縷玉衣。該墓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有史記載、規格級別最高的未受盜擾的彩繪石室墓,但是由於墓室進水,玉衣出土時絲線已朽爛,玉片散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的專家花了3年時間才成功復原。可以想見兩千多年前製作玉衣是如何的靡費人力和物力。
這件玉衣由2291件玉片組成,分頭套、面罩、上身衣、兩袖筒、兩手套、兩褲筒和兩鞋共十一個組合體。修復後的整件玉衣長度是1.73米。整衣的片形及其大小是依人體各部位的不同形狀而設計的,以長方形、方形為主,還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邊形。頭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細緻,厚薄均勻,兩面光滑潤澤,邊角都有穿孔,以絲線穿綴,裡面再用絲絹襯貼加固。頭套頂部縫有一塊小玉璧。軀幹部位所用的玉片有殘留的紋飾,多是利用廢舊玉器和邊角料切成,故厚薄不一。表面用朱紅色窄絲帶作對角貼上,組成菱形格線狀的地紋,四邊再以寬絲帶貼上成縱橫方格,各部位邊緣處都以絲織物縫合包邊,宛若一套精工細作的高級服裝,十分規整,顏色鮮艷,引人注目。
“玉衣”一詞最早見於《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錢繪絮繡被百領,衣五十匧,璧珠璣玉衣”。隨後在《後漢書》、《三國志》和《西京雜記》中也有所記述。
玉衣一開始出現就是這么完整的嗎?不是的。它最早的樣子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可能稱為玉面罩或玉敷面。考古出土完整的玉面罩在1990年發現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該面罩由印堂、眉、目、鼻、嘴、下頦、腮及髭鬚等形狀的玉片14片,以及環列周圍的梯形、三角形玉片各22枚組成,每件玉片均有一至兩個明孔或暗孔,以縫綴織物,再覆蓋在死者面部,古書稱之為“瞑目”。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也有類似的發現。
到西漢初年,玉衣的形制還不是很完備。山東劉疵墓發現過一件不完整的“金縷玉衣”,只有頭罩、一雙手套和一雙鞋。頭罩高29厘米,由面罩和帽兩大部分構成。面部造型以玉的色彩搭配和形狀顯示眼、鼻、嘴的五官形象,給人神秘、安詳、沉靜的感覺。手套分左右手,長15厘米。腳套的形狀為方頭、平底、高筒,可以區分左右兩腳,左腳套長27厘米,右腳套長28厘米。總計用了1140片青玉片製成。玉片很薄,但質地晶瑩細膩,有的背面留有裝飾圖案。跟趙眜玉衣的玉片一樣,也是由舊玉佩類玉件改制加工而成的。玉片四角鑽有小孔,用金絲以交叉十字的形式連結起來。儘管如此,這還不是和真人形體相同的完整的金縷玉衣。根據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備的玉衣可能出現在西漢文帝、景帝之際,是楚王劉戊的金縷玉衣。
已經發掘的漢代的諸侯王陵墓多數都曾被盜。河北滿城漢墓——劉勝、竇綰的夫妻合葬墓則非常幸運地躲過盜墓賊之手,出土了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中山靖王劉勝死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比趙眜(公元前122年)晚了十年。劉勝的玉衣整長1.88米,玉片為岫巖玉,共用2498片玉片,約1100克金絲。玉衣整體的組合和趙眜玉衣基本相似,也是由頭部、上衣、手套、褲筒、鞋五部分組成,各部分可彼此分離。劉勝的夫人竇綰的玉衣也是使用2160塊岫巖玉片,金絲約700克,各部位與劉勝玉衣基本相同,除了衣身的前胸和後背用數塊大玉片經包鑲、貼上的工藝製成,這種工藝似乎和趙眜玉衣的上衣、兩袖筒和兩褲筒工藝相同。除了編綴所使用的線材質不同外,上衣的款式也不一樣。趙眜玉衣的上衣為對襟式,劉勝和竇綰的上衣為圓領套頭式。但竇綰上衣的編綴方式卻和趙眜的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說是相同的。
那么什麼人可以在死後穿著玉衣呢?
據《後漢書·禮儀志下》記載:皇帝死後,用金縷玉衣;諸侯王、第一代列侯、貴人、公主死後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而受到皇帝恩寵的大臣、外戚往往也會被賜以玉衣作葬服,以示恩典。而這些玉衣一般由漢廷屬下的東園匠製作,東園匠官屬少府,“主作陵內器物”,也就是說為帝、後製作棺槨和準備一些被稱為“東園秘器”的喪葬用品,如黃綿、緹繒、金縷玉匣、飯含之物等。
南越國的王是漢朝中央正式承認的異姓諸侯王,按等級,趙眜的玉衣應是銀縷玉衣或金縷玉衣,但據史書記載,漢越的政治關係一直都是表里、名實不一,所以猜測趙眜既不會請求,而朝廷也未必賜予,只有南越國自行製作了。但為什麼不用金縷而用絲縷?真實原因不得而知,猜測有兩種可能:一是如有些學者研究所指出的那樣,西漢時期對諸侯王玉衣的縷質未作嚴格的限制,劉姓的王也可以使用金縷,但到東漢時期,玉衣的等級就相對嚴格,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銀縷,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銅縷。從南越王墓出土一些保有先代遺風的器物的情形來看,南越國的絲縷玉衣可能更多地是遵循早期玉衣的制度。二是絲線材料比金線容易取得,這可能與當時南越王國的絲織手工業發達有關係。在南越王墓中發現了一大批絲織品,一共八大類、二十多個品種,代表了南越國時期絲織業的最高水平,不僅種類豐富,數量也很多。漢代名貴的錦、硃砂染的絹、羅等織物都是成匹出土。墓里各種玉、銅、鐵、陶器,多有用絹包裹的痕跡,銅熏爐上還有繡花絹、絨圈錦等高級織物,簡直到了靡費的程度。可見當時南越國宮廷中絲織品還是很充裕,來源不成問題。
玉衣斂屍的喪葬制度一直延續到東漢末年。據《三國志·魏文帝本紀》記載,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鑒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於是禁止使用“玉襦玉匣”。或許從此玉衣葬制就被廢止了,因為至今尚未發現漢以後的玉衣。
用絲線編綴的“絲縷玉衣”只有一件嗎?答案還不能確定。因為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出土漢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非常多,達70多座,其中西漢時期的諸侯王、王后及貴族墓就有近40座。但是由於其中一些墓葬遭受嚴重的盜擾,所出土的玉衣玉片數量多寡不一,多的有數百片,少的僅有幾片。當中有些玉衣是用不明織物編綴的,但因為不齊而難以復原。趙眜的這套絲縷玉衣是目前這些已發現的完整的、能夠復原的漢代玉衣中時代較早的、在形制上不見於官方文獻記載的難得一見的絲縷玉衣,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