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軒

施春軒

原名施春熺,江蘇上海縣(今屬上海市)人。父施竹亭、大伯施梅亭、二伯施蘭亭,都是申曲老藝人。尤其是施蘭亭,在灘簧時期(滬劇早期)就有較高的聲望,施春軒原來無心從藝,學戲不專。由於二伯的嚴格培植和耐心教導,大有長進,在其父主持籌建的春韻社(後改施家班)中,逐步挑起大梁。

基本信息

簡介

施春軒 施春軒

後又兩度去天津、北京等地短期演出,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技藝,返滬後更受觀眾歡迎。到了30年代末期,他和筱文濱被同行和觀眾公認為申曲“兩巨頭”,由他們主持的文月社(後改稱文濱劇團)成為申曲界最有影響的班社。民國31年(1942年),施春軒的施家班改稱施家劇團。以後幾經合併改組,直到1951年年底,改稱長江滬劇團,施春軒一直擔任團長或副團長。

經過長期舞台實踐,施春軒根據自己的嗓音和行腔特點,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人稱“施派”。他的唱、白,清晰、明快、宏亮,重視人物的個性刻劃,敢於創新;而且戲路寬廣,各類角色,都能勝任。如常演的《陸雅臣》、《顧鼎臣》、《荒唐先生》中的主角和國小徒、《啼笑因緣》中的劉將軍、《雷雨》中的周朴園等,演來形象鮮明,勾劃性格入木三分。他還長於捕捉感受,作即興穿插,增加演出趣味性。

施春軒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收徒。建國後又收藝徒60餘人。他對青年人熱心提攜,讓他們擔當主角,從舞台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滬劇界有聲譽的演員,如夏福麟、石筱英、丁是娥等,早年都先後在施家班、施家劇團學藝和演出過,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施春軒的影響。

生平

1954年,施春軒參加華東戲曲會演,獲演員獎。1963年春因患病脫離舞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於1971年9月含冤去世,1980年平反昭雪。

滬劇明星

滬劇的前身是申曲。20世紀30年代,流行在上海的申曲在京劇、文明戲演出影響下,滬劇藝人筱文濱等採用了新穎的燈光布景、服裝舞美,注重演出的音樂效果,除胡琴、弦子、笛、鼓板外,添加了其它伴奏樂器,並在繼續演出傳統劇目同時,還把中外一些電影、話劇、文明戲劇目搬上舞台。
邵濱孫| 趙春| 華雯| 茅善玉| 王珊妹| 吳素秋| 俞麟童| 徐林祥| 萬智卿| 汪秀英| 馬莉莉| 王寶興| 袁濱忠| 顧曼君| 諸惠琴| 解洪元| 丁國斌| 周根生| 徐俊| 凌愛珍| 陸敬業| 筱愛琴| 施春軒| 小筱月珍| 方佩華| 沈仁偉| 羅月華| 孫徐春| 張杏聲| 陳甦萍| 筱文濱| 汪嬋娟| 向佩玲| 丁是娥| 許幗華| 石筱英| 楊飛飛| 沈惠中| 徐伯濤| 汪華忠| 王盤聲| 劉銀髮| 王明道| 筱蘭英| 趙春芳| 韓玉敏| 沈國雄| 王雅琴| 張劍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