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靜嫻,女,上海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上海市戲曲學校第二屆崑曲班畢業,以閨門旦應工。師承名家朱傳茗等。扮相端莊、秀麗,戲路寬廣,表演細膩傳神,唱念尤見功力。她主演的《血手記》、《占花魁》和《長生殿》均獲得行家的一致讚賞。其中《長生殿》、《占花魁》二戲均榮獲八九年上海文化藝術優秀成果獎。她的拿手戲《斬娥》、《刺虎》、《喬醋》、《蘆林》等,亦受到觀眾好評。她還善演評彈和京劇。曾多次赴香港、台灣等地以及英、美、丹麥、瑞典等國家演出,受到觀眾熱烈讚揚。現為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生平介紹
張靜嫻,世界聞名的崑劇表演藝術家,上海崑劇團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一九五九年入上海市戲劇學校崑劇演員班習藝,坐科八年,師承傑出的戲曲教育家朱傳茗,主工閨門旦。又得方傳芸、沈傳芷、姚傳薌等眾多崑劇名家的親授。基本功紮實,戲路寬廣,扮相端莊,嗓音亮麗,表演風格細膩傳神,剛柔相濟。經藝術大師俞振飛悉心指點,唱腔尤見功力,聲情並茂。苦寒碩果,昆壇樑柱。在數十年藝術實踐中,勤奮執著,朔造了許多性格回異,熠熠生輝的舞台形象,被認作是不可多得之人才。主演大型崑劇《長生殿》、《玉簪記》、《爛柯山》等,能將劇中雍容華貴的貴妃、嫻靜娟秀的道姑、和飽受命運作弄的村婦, 演得風貌各異,淋漓盡致。在優秀傳統折子戲《斬娥》、《吃糠》、《受吐》中飾演悲涼淒楚的竇娥、質樸賢淑的趙五娘和風塵女子花魁,無不栩栩如生,令人動容。又如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悲劇《馬克白斯》改編的大型崑劇《血手記》飾演馬克白斯夫人鐵氏一角,將其美艷、機敏、狠毒、果乾的性格展露無異。該劇參加愛丁堡藝術節、貝爾法斯特藝術節,並在英倫三島巡迴演出達三個月,引起轟動,熱情的英國觀眾寫信盛讚其扮演的鐵氏有巨大的吸引力及震撼力,為東西文化交流架起了橋樑。最近在新編歷史劇《司馬相如》中又成功地朔造了一代才女卓文君的動人形象,此劇已被攝製成四集電視劇,評價頗高。
先後出訪英國、美國、瑞典、丹麥、新加坡、日本等國演出,經常往返香港、台灣各地,以多種形式演出、講學、授藝,為傳播中華文化之瑰寶不遺餘力,引得專家、同行的讚賞,更傾倒無數的昆迷。曾獲首屆上海戲劇節表演獎、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首屆寶鋼高雅藝術獎、第八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等。
藝術人生
出身
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張靜嫻,從小就喜歡跟著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一起進劇場看戲,回到家裡則聽長輩們討論這,議論那。久而久之,對舞台就生出了許多嚮往之情。不過那時候,她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評彈迷,至今她的像冊里仍珍藏著一幅10歲小童,懷抱琵琶、登台演唱的相片。相片的背後,是父親不無自豪的題字:“靜嫻十歲登台”。
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
1959年,12歲的張靜嫻懷著對戲曲演員的嚮往,跨進了上海市戲曲學校京昆演員班的招生考場,但到了複試她就意外落選了。畢竟是少不更事,落選以後,張靜嫻依然開開心心地回到威海路第三國小念書。當年學校里有一個老師,非常喜歡這個文藝活動的小積極分子,於是便把小靜嫻喚去,咿咿呀呀地教她唱了一段崑曲《牡丹亭》里小春香的“一江風”。
那年夏天,戲曲學校京昆演員班再次登報招考,張靜嫻不死心。於是,考場裡來了一個熟悉的面孔,主考老師一見就樂了:這個小女孩,怎么這么愛唱戲呀!讓他們更驚喜的是,這個女孩居然會唱崑曲!於是這一次,戲曲學校留下了這個女孩;於是張靜嫻被分進了崑曲演員班。
整整十年,張靜嫻整天都在老媽媽、老奶奶的革命生活中進進出出,人們都認為她的老旦很不錯,就連她自己都覺得,只要有戲唱,哪怕一輩子唱老旦,也就心滿意足了。因此,當78年上海崑劇團成立的時候,張靜嫻也是以老旦演員的身分重新回到了崑曲的家園。
文革
有位崑曲名伶說過:“一個崑曲旦角一生中最大的渴望就是演一回杜麗娘。”張靜嫻也是如此。可她的運氣總是不好。1966年從戲校昆二班畢業時,正碰上“文化大革命”,她不得不改行,擺脫滿身婀娜的閨門旦氣質,在舞台上塑造了好幾個革命的老奶奶。到了80年代,崑劇團恢復,她回到旦角的行當,要找回溫柔如水的古典閨秀風範,不得不再從最基本的腰腿功開始,把荒廢了十年的業務從頭拾起。
她真的有點生不逢時,80年代初,上海崑劇團如日中天,人才輩出,創作了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戲。可這些戲的主演大都是大班同學,二班的畢業生鮮有挑大樑的機會。大多數同學被這種無法言說的壓抑磨折了理想,離開了崑曲。好在她很倔,沒戲演,一樣到處求訪名師,刻苦鑽研。那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琴挑·偷詩》等等,師姐們早已千錘百鍊,演來各有千秋,她就演那些別人不願唱、不敢唱的“冷戲”。
表演之路
幾個年頭下來,張靜嫻不僅演唱日臻完美,儒雅、婉轉的“水磨腔”每每讓聆者熱耳酸心、心動神搖;還磨出了《斬娥》、《蘆林》、《刺虎》、《千里送京娘》、《女彈》等拿手摺子戲,並相繼在《紅娘子》、《花燭淚》、《釵頭鳳》等大戲中擔當主要角色。她在《釵頭鳳》中扮演的蘭香,在首屆上海戲劇節上贏得了“表演獎”。
愛丁堡國際藝術節
1987年,第41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昆獻演了根據莎士比亞《麥克白》改編的崑劇《血手記》,張靜嫻在劇中扮演麥克白夫人鐵氏,令國外專家和觀眾如痴如醉。“鐵氏一出場就運用眼神控制了全場氣氛,觀眾已經看到了一個陰狠的野心家的面目……”報刊事後這樣評論。80年代末,因挑梁師姐出國,張靜嫻終於得到了主演《長生殿》中楊貴妃的機會,從此正式挑起了上海崑劇團當家旦角的重任。然而,90年代戲曲市場不景氣,除1994年演過《司馬相如》,幾乎無新戲可演。
牡丹亭
2000年,上海崑劇團終於要排全本《牡丹亭》了。無奈張靜嫻已身為長輩,上、中本那些流芳千古的絕唱只能讓給小字輩,她演的下本是4個早已絕跡舞台的摺子。“以考究的細節表演和繾綣飄逸的唱腔幽幽穩穩地向觀眾展示麗娘洗盡鉛華的素雅之美,這個杜麗娘唱得很有修養。”有人這樣讚嘆。“修養”二字點出了張靜嫻幾十年苦苦追求的境界。“班昭”將從14歲演到71歲,是對班昭一生的敘述,也是張靜嫻對自己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
藝術特色
張靜嫻是一位藝術上有追求的演員,雖已過知天命之年,並久享盛譽,但她仍渴望超越,更渴望古老的崑劇藝術能與時俱進。為此她苦苦探索,歷經五年,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親自參與了新編歷史崑劇《班昭》的整個創作過程,並投入全部的藝術積累與創作激情。她塑造的班昭形象,風采卓然,清朗厚重。班昭從14歲到71歲,年齡跨度長達五十多年,張靜嫻熟練地運用花旦、閨門旦、正旦、老旦等各行當的表演手段,其聲腔、念白、形體的表演也隨之變化,充分顯示出一個優秀演員卓然不凡的藝術造詣。尤為專家和觀眾稱道的,張靜嫻塑造的班昭是戲曲舞台上難得一見的,別具一種深厚的文化意蘊。《班昭》的成功是張靜嫻文化追求上的一次完美張揚,也是她綜合能力上的一次極大超越。
張靜嫻同志扮相端莊,嗓音亮麗,戲路寬廣,表演風格剛柔相濟,細膩傳神,演唱清新脫俗,被同行稱讚,為觀眾喜愛。她曾多次隨團出訪,載譽而歸。在數十年藝術實踐中,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如楊貴妃、陳妙常、趙五娘、卓文君、杜麗娘、王美娘以及竇娥等角色,無不給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曾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八屆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首屆寶鋼高雅藝術獎,首屆中國崑劇節榮譽表演獎等。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張靜嫻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將劇目進一步修改、提高,如何為推廣崑曲尋覓更多的機會。因此,她又不辭勞苦地和大家一起,積極策劃將《班昭》以靈活新穎的形式,進大學校園去演出。這個被稱之為校園版的《班昭》,融講評、表演、交流為一體。在張靜嫻的誠意邀請下,全國政協常委鄧偉志,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民進上海市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著名戲曲評論家謝柏梁等著名學者和作家熱情參與,擔當講評人,和藝術家們共同完成這別具一格的演出。校園版《班昭》在上海松江大學城、上師大、華師大、上大、復旦、交大、二醫大等高校巡迴演出,劇中所倡導的對事業的操守和為人處事的忠貞,通過藝術家們絲絲入扣的演繹,深深地打動著莘莘學子,講評者深入淺出的導看,激起了大學生們的強烈共鳴,台上台下相互感染,氣氛動人。
個人軼事
張靜嫻同志對民進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常常說,民進是個溫馨的大家庭。我在思想上、藝術上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她的教育和幫助。她積極參加民進組織的各項活動,熱心會務工作,有求必應,樂於奉獻。作為民進上海市委文廣集團委員會主任委員,每次出席黨組織召開的黨外人士通氣會後,都把有關精神向會員們傳達。她十分重視黨派的思想建設和組織發展工作,認為要做好黨派工作,首先要加強學習,注重自身建設,從基層工作做起。為此,她想方設法活躍各基層支部的組織生活。1999年張靜嫻被評為民進上海市委會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個人,2002年又被評為民進全國先進個人,她所在的民進上海崑劇團支部被評為民進上海市委會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先進集體.
她擔任上海市第八屆、第九屆政協委員後,更增加了社會責任感及使命感,在繁忙的演出之餘,不忘學習、調研,積極參政議政,每年都認真撰寫提案,多次為文化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進行呼籲。近年來又將提案內容擴展至城市管理、社區建設、環保、審計等各方面,受到承辦單位的好評,有些建議已被列入計畫解決。每年高溫期間,她都冒著酷暑參加市政協對環衛工人的慰問演出。
張靜嫻同志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但她從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嚴於律己。她酷愛崑劇藝術,數十年如一日,勤學習,善思考,有追求,把培養接班人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教戲育人,雙管齊下,將表演心得和技藝和盤端出,悉心輔導青年演員,使自己的學生有了長足的進步。她從不把學生當作私有財產,胸懷坦蕩地鼓勵學生多向其他老師學戲,為此,她的人格力量得到了青年演員的尊敬和愛戴。她教的學生不斷有新劇目推出,已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演員隊伍的骨幹力量。除了培養本團青年演員外,她還熱心輔導兄弟院團的青年演員。
隨著崑劇的普及推廣,越來越多的海外僑胞、港台同胞及大學生愛上了崑劇,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張靜嫻多次應邀赴美國、台灣、香港講學授藝,並現身說法熱情謳歌改革開發二十年來祖國取得的巨大變化。她經常應邀到校園為大學生義務講授崑劇藝術,使大學生們了解祖國的民族文化,為崑劇尋覓知音,拓展演出市場而不遺餘力。
活動年表
1990年,農曆庚午年: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2002年4月12日,農曆壬午年二月三十日: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2005年7月,農曆甲申年:首套以崑曲藝術為主題的傳記類專題片DVD《尋夢半世紀》發行
200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舉辦第一場
2005年11月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三十日: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舉辦第二場
2005年11月3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二日: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舉辦第三場
2005年11月5日,農曆乙酉年十月初四日:中華之聲——2005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舉辦第四場
2006年7月6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十一日,14時:紀念沈傳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演出第一場
2007年4月28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戲曲文藝晚會舉行
2007年10月3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第一場
2007年10月6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場
2007年12月21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十二日,晚:“巾生今世”岳美緹藝術傳承新年曲會舉行
2007年12月29日,農曆丁亥年十一月二十日,13時30分:上海逸夫舞台演出
2008年5月8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初四日:上海崑劇團團慶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三天
2008年5月9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初五日:上海崑劇團團慶三十周年北京演出第四天
2009年6月26日,農曆己丑年閏五月初四日: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第四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落幕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