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三傳

孔三傳

孔三傳(約1068—1085年),北宋澤州藝人。早年生長生活在歌舞之鄉陽阿(現大陽古鎮),古代諸宮調的發明者,堪稱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師。在其早年的藝術生涯和成名後一直活躍在開封汴梁。他在實踐中將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繞令以及當時北方民間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蒐集起來,按其聲律高低,歸納成不同的宮調,演唱起來變化無窮,豐富多彩。其創造的宮調對當時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個突破性發展,不僅在當時北方的學藝界有很高的聲譽,而且在京都汴梁及宮廷演出也極負盛名,他對元代雜劇的興起和中國曲藝及戲劇的繁榮,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基本信息

說唱歷史

有人稱孔氏以說唱內容皆演山西故事之佚名撰《劉知遠》,董朗撰《西廂記》及王伯成撰《天寶遺事》三諸宮調馳名,故自號三傳。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人。世人認為諸宮調這種新穎的說唱藝術形式的首創者是孔三傳。諸宮調為宋代主要的說唱形式,它是吸收當時民間流傳的一些樂曲的精華,加以發展,根據內容的需要,形成一定的體制。這一藝術創造,對於中國戲曲的發展頗具影響。

諸宮調創始

生活在北宋(960-1127)中期的講唱藝人孔三傳首創了一種以唱為主的講唱藝術,叫諸宮調。 諸宮調在演唱時,不再限於一支曲子,也不再限於一個宮調了。它是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來選擇、連綴不同的宮調、曲子。宮調曲子的更替,依循著故事起伏的脈絡,以故事為音樂的命脈,用音樂渲梁故事。這樣,諸宮調就成為以故事為重心的文學——音樂組合體。可以說,這是講唱藝術的高級形態,它把故事與音樂相結合的整體性帶給了戲劇。最著名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諸宮調的興起》 《諸宮調的興起》

貨郎兒可以說是人類商業行為的副產品,起源於民間小販沿街挑擔的叫賣調。最初是一種民間歌曲形式,後演變成說唱形式。宋、元時期,城鄉間以搖串鼓(今貨郎鼓)招攬顧客叫賣的小販謂之“貨郎兒”。貨郎兒的叫賣調漸漸發展成為一個民間曲牌,其曲牌名叫《貨郎兒》或《貨郎太平歌》。《貨郎兒》進一步發展是《轉調貨郎兒》。它的音樂,一頭一尾用《貨郎兒》曲牌,保持音樂結構的同一性,中間則自由插入其他曲牌,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轉調貨郎兒》根據故事表現需要,可以聯套使用。是根據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編的。原作只有幾千字,董解元卻用14種宮調、1993套曲子來唱敘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它對後來王實甫的《西廂記》產生了直接影響。像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這樣精彩的敘事文學,一旦與“可以扮演出來”的戲劇因素相結合,勢必孕育出中國戲劇。因此,說它是在文學——音樂的組合上奠定了中國戲民的最初格局,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一路向戲劇的源頭看去,你會發現孔三傳這個人。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卻把他做為曲藝大師,作為戲曲的創始人。可見其對戲劇藝術的巨大奉獻,是他首創諸宮調。什麼是“諸宮調”呢?說白一點兒就是將古代的許多紛雜的宮調合在一起,並加以變化和說唱。它的本質就是將社會和人以高度藝術的誇張手法描繪出來,充分體現了社會是藝術的原生態。諸宮調產生於民間,民間才是藝術的真正創造者。它促成了元代雜劇的加速成熟。我們所知道的現存於世的有兩部“諸宮調”巨著,一是《劉知遠諸宮調》,另一本是《西廂記諸宮調》,作者是金代山西侯馬人董解元,寫的是發生在山西永濟普救寺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它以上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為王實甫創作《西廂記》提供了藍本。而《西廂記》後來成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劇目,孔三傳以及董解元的藝術創造無疑起了奠基作用。難得就是這么一位有心人,集千年中國古典音樂精華以大成,直接為其後元代的雜劇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孔三傳就像一個迷一樣,留給人許多不知不解。查閱他的資料,你會發現無生卒年,也無較為詳細的經歷介紹。大概是他生活時的年代太久了,被人們所遺忘。當然人是盡可以無名的,只要他對社會的奉獻在。他約於北宋神宗(1068—1085年)在世,據說是北宋理學家程顥所創辦鄉校里的學生。程顥是誰,就是這位北宋著名的理學家,系統研究和發展了由唐代教育家韓愈提出的道學思想,進而演變為理學,“理即性也”。他是我國古代客觀唯心主義者的代表之一。拋開他的思想不談,在教育方面,首倡“鄉必有校”,在為澤州縣令三年期間,建立了鄉校72所,社學數十處,為“河東人物勁氣豪,澤州學者如牛毛”譜寫了開山之篇。孔三傳就是在這么良好的師教氛圍里成長起來。

他出身於此,受教於此,卻因為生活所迫,到繁華的京師說唱為生,不想一唱成名,即為名聲所累,連自己的真姓名也隱埋不見。“三傳”不是他的真名,據記載,“三傳”即“多知古書、善書算、陰陽之意”。可見他並不只是位說唱藝人,更是一位文人,智者,術士和謀略家,不由得令我肅然起敬起來。俗話說,藝不壓身,若是人人都有這種思想,並致力於追求最高境界的話,那他離聖人已經不遠了。

說唱藝人陶俑 說唱藝人陶俑

晉城是孔三傳的故土,就是我腳下的這綿綿群山哺育和滋養了他。他對戲劇的貢獻卻不是偶然之舉,絕對不是歷史的心血來潮之作。可以說山西晉東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未了的神話,從女禍補天,夸夫追日之時起,就從未間斷過深厚的文化內涵。山西晉東南位於黃河之北,太行山一翼,南為中原,北為少數民族。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各民族聚居之地。對戲劇最直接的影響是金元南下,比起漢民族來,少數民族歷來能歌善舞,恰封人主大行仁政,國泰民安。盛世必興娛樂休閒,好有聲色之輩。特別元滅金後的八十年間,因廢除了開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文人與民間藝人一起成立了書會組織。孔三傳就是最先開拓的傑出代表。所以說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產生了戲劇藝術,山西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能形成這樣的藝術也勢在必然,大環境如此,諸宮調孔三傳能奈幾何。

諸宮調畢竟不同於戲劇,最主要的區別是諸宮調以第三人稱為手法,而戲劇是第一人稱。所以諸宮調並未流傳開來,這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未形成體系,雖然產生於民間,卻並不能在民間獲得大範圍的推廣,藝術要靠上層建築認同和推動,正如同規則形成規律一樣,一種新鮮事物只有掌握其規律,才便於人認識和掌握,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大概孔三傳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從山西走出去到了北京,靠士大夫和有閒階級來認同和傳播,為我們留下了這一寶貴財富。二是戲劇產生自諸宮調,任何一種藝術萌芽之初都會經受考驗,或者變化,有時甚至變得似是而非,完全兩樣,這些也都是情理之中。忽然間對戲劇的式微命運惑然開朗,有什麼必要為它擔心呢,電視藝術不正是人體藝術、舞台藝術、攝像化妝技藝的結合么。網路藝術也不正是電視藝術的接續,以更為自由和開闊的視野擺在你我的面前,供我們自由選擇么。

評價

孔三傳,不只是位說唱藝人,更是一位文人,智者,術士和謀略家,古代韻律宮調的發明者,堪稱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師、中國戲劇之父。 他創造的宮調對當時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個突破性發展,不僅在當時北方的學藝界有很高的聲譽,而縣在京都汴梁及宮廷演出也極負盛名,他對元代雜劇的興起和中國曲藝及戲劇的繁榮,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相關詞條

孔子 孔融 《鶯鶯傳》
孔僅 孔霸 孔從洲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