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蒼

陳霖蒼

陳霖蒼,男,蒙古族人。著名京劇演員,工架子花臉。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甘肅省京劇團團長。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陳霖蒼 陳霖蒼

他出生在北京梨園世家,外祖父言菊朋是京劇言派創始人,父親陳永玲是四小名旦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藝術經歷

他9歲從藝,就學於甘肅省藝術學校,後又師承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

藝術貢獻

在四十餘年的藝術生涯里,他勤學苦練、博採眾長、不斷實踐,在學習、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唱、念、做、表”俱佳,戲路寬廣,可塑性強的藝術風格。為“架子花臉銅錘唱”這一新型的淨行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演出經歷

他曾先後在傳統戲《霸王別姬》、《連環套》、《將相和》、《戰宛城》、《李逵探母》以及新編歷史劇、現代戲《南天柱》、《八一風暴》、《曙光》、《原野》、《夏王悲歌》等四十餘出劇目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並成功地在京劇舞台上塑造了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四位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受到領導、專家、同行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獲獎情況

1979年他在創作京劇《南天柱》中主演陳毅榮獲文化部優秀表演獎;1988年在改編創作京劇《原野》中主演仇虎榮獲文化部優秀表演獎;1992年在全國話劇小品、戲曲小喜劇大賽中導演京劇《空城計外傳》獲優秀導演獎;1994年在第四屆中國藝術節上,他領銜主演的西部京劇《夏王悲歌》榮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名列榜首。1996年率團赴台灣演出《夏王悲歌》、《原野》獲得台灣戲劇界的高度讚揚,稱可與袁世海的《橫塑賦詩》、尚長榮的《曹操與楊修》鼎足而立。

社會任職

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甘肅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榮譽稱號

中國文聯評選的首批百名“德藝雙馨”的好演員。

活動年表

1995年,農曆乙亥年:獲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9年,農曆己卯年:獲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0年2月5日,農曆庚辰年正月初一日:2000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陳霖蒼的京劇《駱駝祥子》。

2000年10月27日,農曆庚辰年十月初一日:獲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之優秀演員獲獎。

2002年2月11日,農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陳霖蒼的京劇《駱駝祥子》。

2006年11月17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七日:參加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六場演出。

逝世

帶著陳永玲的遺願,他的三名子女及親友手捧骨灰、鮮花來到黃河邊,將陳永玲的骨灰緩緩地撒進滾滾流淌的黃河中。儘管天氣異常寒冷,但依然有近200名甘肅省文藝界的人士懷著沉重的心情自發地來到黃河岸邊為陳永玲先生送行。

陳老先生的長子陳霖蒼含著淚水對前來為他父親送行的人們說道:“我爸爸走了,他在蘭州工作了幾十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他的一生傾注於京劇藝術。在他走的頭一天,他說,他的一生是漂漂亮亮的,走得也是漂漂亮亮的,他要我們將他的骨灰帶到蘭州撒進黃河,我父親說他忘不了蘭州藝術界的同仁。謝謝大家對我父親的懷念,我給你們跪下了”,在說話的同時,陳永玲的三個子女跪倒在地。一位老人揮了揮手,聲音哽咽地高聲喊著:“陳老,您一路走好!”隨後,送行的人們走上汽艇,將陳老的骨灰和鮮花撒向了河心、舉酒憑弔。

故事

陳永玲先生對京劇的熱愛毋庸多言了,他的傳奇般經歷說明了一切。“因為我的母親愛聽戲,我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天天聽戲了,呵呵,我的胎教就是京劇”,“我從小就喜歡旦角,九歲作為一個小票友登台時,人和劍一樣高,一出場滿堂人都笑”,陳先生饒有趣味的談起幼時趣事,談起自己瞞著家人和司機整天逃學呆在戲院聽戲,談起十歲時自己偷偷跑去北京報考戲校,談起師從筱翠花,並在恩師的引薦下先後問藝梅蘭芳、荀慧蘭、尚小雲……說起這些,陳先生微微仰著頭,語調也變得緩慢起來,仿佛自己一人又回到那過往的歲月。

陳霖蒼對京劇的喜愛主要是家庭薰陶的結果,不僅父親是一代名旦,外祖父言菊朋更是言派創始人,談到自己對京劇的熱愛,陳院長仿佛感到理所當然。  陳氏父子都對京劇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莫大貢獻。陳永玲先生至今堅持教授京劇藝術,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國粹。  陳霖蒼則是通過大力改革來振興京劇藝術,他編演的《夏王悲歌》、《駱駝祥子》、《天下歸心》等作品,無不引起轟動,不僅贏得戲迷的讚揚,還多次獲得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等獎項。  父子二人談起對傳統的繼承也是默契十足,陳霖蒼說“我非常希望自己有所創造,但是,京劇必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改革”,陳永玲先生也說“他(陳霖蒼)的現代京劇在演唱、表演方法上還是和傳統一脈相承的。京劇一定要走正確的發展道路”。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袁世海
金少山
方榮翔
郝壽臣
孟廣祿
裘盛戎
尚長榮
陳霖蒼
鄧沐瑋
顧謙
錢金福
侯喜瑞
舒桐
何桂山
楊赤
金秀山
康萬生
方旭[京劇演員]
李連仲
劉大可
劉魁魁
婁振奎
李榮威
劉連榮
李嘉林
李永利
李慶春[京劇演員]
馬連昆
馬永安
穆鳳山
陳漢文
齊嘯雲
郭元汾
裘桂仙
韓盛信
裘少戎
孫盛文
蘇維明
孫正琦
孫元坡
陳真治
何佳山
蘇連漢
唐元才
田有亮
吳鈺璋
王正屏
魏積軍
夏韻龍
徐世光
安平
袁小海
楊東虎
袁金綿
董俊峰
袁國林
趙炳嘯
張宏逵
張德華
陳俊傑
黃潤甫
陳富瑞
韓富信
馬阿龍
馬崇仁[京劇淨角]
韓巨明
陳鴻喜
裘繼戎
金少臣
景榮慶
鉗韻宏
高明博
裘世戎
錢寶森
任廣平
榮富華
劉喜益
李壽山
時玉奎
宋富亭
耿露
宋昌林
高盛虹
蘇富憲
沈福山
陸洪瑞
李廣仁
梁連柱
沈三玉
陳長慶
郭正發
王益芳
王嘉慶
厲慧福
王泉奎
李小培
程世傑
許德義
高卓
翟富夔
奚延宏
范福泰
李欣[京劇演員]
方鎮泉
殷元和
楊燕毅
厲慧斌
尹松濤
楊占坤
楊博森
李長春[京劇演員]
劉元漢
於鳴奎
趙永泉
劉永春
張世桐
范寶亭
張達發
趙永墩
張連祥
趙文奎
張韻斌
張關正
馬世嘯
張洪祥
張鳳台
孟喜平
田春喜
賀永華
陸鴻春
童慧荃
王文祉
王連奎
萬正明
麻穆子
牟金鐸
李壽安
王盛芝
常春生
王連浦
吳松岩
毛盛榮
牛征良
王正森
王應立
彭福林
黃福天
薛盛忠
蕭盛瑞
夏福通
郝盛群
郎德山
羅盛遠
葉盛富
葉忠定
葉慶先
葉福海
錢盛川
於元海
陸喜春
景璉璉
高德祿
慶春圃
蔣少奎
錢雙蓮
李慧來
黃彥忠
蔡松春
楊榮樓
劉硯亭
朱玉峰
朱正為
侯海林
梁再勝
韓樂卿
劉世臣
張連庭
梁益順
鍾喜玖
馮連恩
段富寰
沈世啟
鍾連鳴
梅榮齋
陸景春
周和桐
周慧江
張喜廣
朱正雷
劉永奎
趙喜魁
胡學禮
張金波
孫斌武
朱世業
陳世鼎[京劇淨角]
陳世鋒
尹小峰
費玉策
馮金壽
蘇延奎
孟俊泉
張德武[京劇演員]
牛春化
何佩亭
陳玉申
余元龍[京劇淨角]
翁思可
李世慶
楊光[京劇淨角]
葉盛茂[京劇淨角]
孫玉奎[京劇淨角]
陳宇[京劇淨角]
趙世璞[京劇淨角]
蘇敬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