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屆坎城電影節

第53屆坎城電影節

第53屆坎城電影節於2000年5月14日(法國當地時間)至5月25日舉行。本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是法國導演盧·貝松,金棕櫚獎則由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獲得。

概況

第53屆坎城電影節第53屆坎城電影節

在這次電影節上,坎城做了許多新的嘗試,比如徹底打破法語電影的統治地位,比如第一次在參賽作品中引入三部喜劇片,坎城還是最早接受數字電影的電影節之一。實際上榮獲本屆金棕櫚大獎的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執導的《黑暗中的舞者》就是用數位化的手法拍攝的。所謂數字電影就是用數碼攝像機而不是攝影機拍攝影片,再將錄像帶轉成電影膠片。這一手法由於它的靈活性和低成本被越來越多的導演採納而成為未來電影的一種發展趨勢。
這也是坎城可愛的地方。它對實驗性的、新鮮的藝術形式總是採取寬容接納的態度,它始終堅持的國際性和多元化,它對好萊塢的不妥協態度,更少商業氣息、更多藝術探索一直是坎城的特色。
電影節主席雅各布指出“坎城從來不把自己當成盡人皆知的電影天才揚威顯貴的場所,探尋電影發展的未來之路比慶祝已有的成績重要得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亞洲電影在本次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在入圍的23部參賽影片中,亞洲電影占到了八部,並且囊括了七個主要獎項中的四個。而這其中除了伊朗電影分得一杯羹之外,其餘3項大獎得主均來自中國,表現出中國電影卓越的創作活力,以地區而論,亞洲影片才算是真正的最大贏家。
遺憾的是,多數西方媒體對於亞洲電影人特別是中國電影人取得的巨大成功只作了蜻蜓點水式的稱讚,而所有的目光幾乎全都集中在獲金棕櫚大獎的《黑暗中的舞者》上,與此相關報導是撲天蓋地、不勝其詳。在此不多提及這背後蘊含的難以告人動機與心態,至少可以看出亞洲電影要想面向世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無論如何,坎城給了我們嶄新的希望。
坎城電影節算是從泥沼中掙扎而出了嗎?《新聞周刊》最後的評語是:“華美和俗麗、新鮮與陳腐,令人搓火又如此誘人,最壞的時候它是世界盡頭,最好的時候它是‘天堂影院’”。

評審團

正式競賽長片評審團
盧·貝松,法國導演(評審團主席)
強納·德米(Jonathan Demme),美國導演
傑瑞米·艾朗,英國演員
妮可·賈西亞(Nicole Garcia),法國導演
馬利歐·馬爾多那(Mario Martone),義大利導演
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
愛塔娜·桑榭·吉翁(Aitana Sánchez-Gijón),義大利女演員
姬絲汀·史葛·湯瑪絲,英國女演員
芭芭拉·蘇科瓦(Barbara Sukowa),德國女演員

參展影片

正式競賽長片

第53屆坎城電影節獲獎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第53屆坎城電影節獲獎影片《黑暗中的舞者》

以下電影參與角逐金棕櫚獎

《混亂》(巴西/古巴/葡)
《春香傳》(韓)
《金缽》(美/英)
速食餐廳,禁食女子》(以/法/美)
《麵包與玫瑰》(英/美)
《婚宴》(俄/法/德)
《護士貝蒂》(美)
《御法度》(日)
《黑暗中的舞者》(丹/瑞/法/德/荷/美)
《背信的婚姻》(挪/瑞)
《黑板》(伊/日/意)
《二樓的歌聲》(挪/丹/瑞/法)
《尋獲的人生》(日/法)
《喔,兄弟,你在那兒?》(美/英)
贖罪日之戰》(以/法)
《後院》(美)
四部法語參賽片
《傷感的宿命》(法)
《舞台,人生》(法)
《混沌法則》(奧/法)
《好朋友哈里》(法)

一種注目

以下電影參與角逐一種注目部分
《夏天的滋味》 Mùa hè chiều thẳng đứng 陳英雄 法國
《布萊希特的最後夏天》 Abschied - Brechts letzter Sommer Jan Schütte 德國
《追尋愛情的異鄉客》 Djomeh 哈珊·葉塔帕那 伊朗
處女心經》 오! 수정 洪尚秀 韓國
《夢約星期天》 日曜日は終わらない 高橋陽一郎 日本
《寂寞城市》 Things You Can Tell Just by Looking at Her 羅德利哥·賈西亞 哥倫比亞

特別放映

《臥虎藏龍》 李安 台灣
《噩夢輓歌》 Requiem for a Dream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英國
《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 布來恩·迪·帕爾瑪 美國

獲獎名單

第53屆坎城電影節第53屆坎城電影節

第53屆坎城電影節各獎項的獲獎者名單:
金棕櫚獎:拉斯-凡-蒂爾《黑暗中的舞者》(丹/瑞/法/德/荷/美)
評審會大獎:姜文《鬼子來了》
最佳男演員獎:梁朝偉《花樣年華》(香港)
最佳導演獎:楊德昌《一一》(台/日)
最佳編劇獎:尼爾-拉伯特《護士貝蒂》(美)
評審會特別獎:薩米拉-馬克哈爾巴夫《黑板》(伊/日/意) 羅依-安德森《二樓的歌聲》(挪/丹/瑞/法)
最佳女演員獎:比約克(Bjork)《黑暗中的舞者》(丹/瑞/法/德/荷/美)
最佳短片獎:雷蒙德-瑞德《阿尼諾》
最佳技術大獎:《花樣年華》(香港)

獲獎人物

馮特里葉:坎城電影節上一黑馬
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頁可謂是本屆嘎納電影節上的一批“黑馬”,他的作品捧走了本屆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其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倒是真有一些好來塢的風格--剛剛以一部《白痴》獲得影評界人士認可的馮-特雷爾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心猿意馬”起來,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料到的。不過,即便是放棄原始簡樸的概念片而轉向歌舞片,馮-特雷爾也絕對拍得與別人不一樣。
《黑暗中的舞者》講敘的是1964年,一名捷克母親帶著年幼孩子移民到了美國,每天辛苦工作,只為掙到一分微薄的酬勞,來支付自己和小孩的醫療費用。這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子只有在幻想著自己是個歌舞明星、蕩漾在華麗夢幻的光影與鏇律中時,才能使疲憊的身心飛出牢籠,飄上雲端......影片中的母親由冰島著名女歌手比約克傾情出演,法國女星凱瑟林-德納芙在片中與比-約克演對手戲,兩人的表演均贏得了讚譽。

評論

坎城電影節在世界電影中的地位無疑是最特殊的。時至今日,它幾乎已經成了除奧斯卡外世界影壇最關注的一項電影盛事。在具有悠久淵源和極富精英意識的法國文化的襯托下,坎城電影節在創立50年後被抬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了歐洲甚至是全世界電影人生存的堡壘和向好萊塢主流電影發起衝擊的陣地。當然坎城電影節本身也難逃商業化的陰影。瞧瞧每年通過紅地毯走入開幕式大廳的明星們和在一旁陽光海灘上身穿比基尼向記者和星探們展露自己身體的美女們,你的心中便有數了。
時過境遷,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坎城離那個充滿學者氣息和前衛思想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它逐漸適應了這個講究細膩個人情感和中產階級雅皮文化盛行的新世紀,學會了如何去投合那些坐在電影院中穿著西服襯衫繫著高檔領帶卻又厭煩好萊塢電影的低俗和無聊的白領們的口味。
當然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坎城電影節的質量,因為這裡的影片確實是世界上一群最優秀的電影人所製作出來的精品。今年組委會請來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儘管這位當年的坎城英雄如今的拍片風格越來越好萊塢化,可他務實的風格和不可低估的號召力可以幫助坎城在新世紀的頭一年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本屆電影節的另一個特點是影片拍攝的國際化。許多來自歐美和亞洲的影片都是由國際間的合作完成,很難分清究竟是由哪個國家出品。這也是為什麼在官方公布的入圍名單中,都沒有列出影片的所屬國籍。而因為影片拍攝角度的多元化,本屆坎城電影節也甩掉了以往地域性極為強烈的政治氛圍,更加偏重於純粹的藝術創作和對個人情感世界的關注。這也許正代表了當今電影藝術一個的發展趨勢:理論問題上的爭論已經變得空泛而累人,真正直接而敏感的個人風格將會開創二十一世紀電影的新時代。

歷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獲獎影片

屆數
年份影片導演
國家
第3屆坎城電影節1949年《第三人》卡羅爾·里德英國
第4屆坎城電影節
1951年《米蘭的奇蹟》/《茱莉小姐》維托里奧·德·西卡
/阿爾夫·斯約堡
義大利/法國
第5屆坎城電影節
1952年《兩分錢的希望》/《奧賽羅》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奧遜·威爾斯
義大利/美國
第6屆坎城電影節1953年《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法國
第7屆坎城電影節1954年《地獄門》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8屆坎城電影節1955年《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美國
第9屆坎城電影節1956年《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法國
第10屆坎城電影節1957年《四海一家》威廉·惠勒美國
第11屆坎城電影節1958年《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東德
第12屆坎城電影節1959年《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法國
第13屆坎城電影節1960年《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
第14屆坎城電影節1961年《維莉迪安娜》/《長別離》路易斯·布努埃爾/Henri Colpi西班牙/法國
第15屆坎城電影節1962年《諾言》Anselmo Duarte葡萄牙
第16屆坎城電影節1963年《豹》盧奇諾·維斯康蒂義大利
第17屆坎城電影節1964年《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法國
第18屆坎城電影節1965年《決竅,如何得到》理察·萊斯特英國
第19屆坎城電影節1966年《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
《紳士現形記》
克勞德·勒魯什/皮亞托·傑米法國/義大利
第20屆坎城電影節1967年《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英國
第22屆坎城電影節1969年《如果》林賽·安德森英國
第23屆坎城電影節1970年《風流醫生俏護士》羅伯特·奧特曼美國
第24屆坎城電影節1971年《送信人》約瑟夫·羅西英國
第25屆坎城電影節1972年《通往天堂的勞動階梯》/
《企業家之死》
Elio Petri/弗朗西斯科·羅西匈牙利/義大利
第26屆坎城電影節1973年《稻草人》/《受僱者》Jerry Schatzberg/阿蘭·布里吉斯美國/法國
第27屆坎城電影節1974年《竊聽大陰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國
第28屆坎城電影節1975年《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瑞典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76年《出租汽車司機》馬丁·斯科塞斯美國
第30屆坎城電影節1977年《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
維克托里奧·塔維亞尼
義大利
第31屆坎城電影節1978年《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義大利/法國
第32屆坎城電影節1979年《鐵皮鼓》/《現代啟示錄》沃爾克·施隆多夫/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西德/美國
第33屆坎城電影節1980年《影武者》/《浮生若夢》黑澤明/鮑勃·福斯日本/美國
第34屆坎城電影節1981年《鐵人》[波蘭電影]安傑依·瓦依達波蘭
第35屆坎城電影節1982年《失蹤》[美國電影]/
《自由之路》
科斯塔·加夫拉斯/尤馬茲·古尼美國/法國
第36屆坎城電影節1983年《楢山節考》今村昌平日本
第37屆坎城電影節1984年《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法國
第38屆坎城電影節1985年《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
第39屆坎城電影節1986年《戰火浮生》羅蘭·約菲英國
第40屆坎城電影節1987年《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法國
第41屆坎城電影節1988年《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瑞典/丹麥
第42屆坎城電影節1989年《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美國
第43屆坎城電影節1990年《我心狂野》大衛·林奇美國
第44屆坎城電影節1991年《巴頓·芬克》喬爾·科恩 伊桑·科恩美國
第45屆坎城電影節1992年《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英國
第46屆坎城電影節1993年《霸王別姬》/ 《鋼琴別戀》陳凱歌/簡·坎皮恩中國/法國
第47屆坎城電影節1994年《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美國
第48屆坎城電影節1995年《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法國
第49屆坎城電影節1996年《秘密與謊言》邁克·李法國
第50屆坎城電影節1997年《櫻桃的滋味》/《鰻魚》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今村昌平
伊朗/日本
第51屆坎城電影節1998年《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
第52屆坎城電影節1999年《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53屆坎城電影節2000年《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丹麥
第54屆坎城電影節2001年《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義大利
第55屆坎城電影節2002年《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法國
第56屆坎城電影節2003年《大象》格斯·范·桑特美國
第57屆坎城電影節2004年《華氏911》麥可·摩爾美國
第58屆坎城電影節2005年《孩子》讓·皮埃爾·達內/
呂克·達內
比利時
第59屆坎城電影節2006年《風吹稻浪》肯·羅奇法國
第60屆坎城電影節2007年《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羅馬尼亞
第61屆坎城電影節2008年《牆壁之間》Chris Staron法國
第62屆坎城電影節2009年《白絲帶》麥可·哈內克奧地利/法國
第63屆坎城電影節2010年《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泰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