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第三人》 |
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達•瓦莉AlidaValli飾)一起調查事件的真相。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發現內幕越加撲朔迷離,首先是他們的房東遇害,接著馬丁自己發現被人跟蹤,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時候還有個第三人在場。於是,一切關鍵就在於找出這個神秘的第三人。[2]
視點
《第三人》 |
影片雖然主打懸疑因素,但是卻融合了戰爭、政治、愛情甚至人性等多種因素。戰後到處斷壁殘垣、百廢待興的維也納成了故事最佳的發生地,美蘇英法多方勢力共存的不安定的社會為故事提供了絕佳的背景。多種因素綜合起來,以至於最後使觀眾忘記了懸疑、忘記了推理,開始關注人物的命運。
角色介紹
《第三人》 |
斯科姆特:哈里的女友,雖然不那么“蛇蠍”,但是絕對的“麻煩”。霍利試圖從斯科姆特身上找到些線索,兩人一時成了臨時拍檔,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麻煩事也越來越多,房東被害,霍利被人跟蹤,更令霍利疑惑的是在哈里遇害時有個神秘的“第三人”?誰是“第三人”就成了最大的懸念,而這個過程中卡羅維又不時竄出來“搗亂”,加上斯科姆特的護照問題,可能被蘇聯勢力遣送回捷克。
導演簡介
卡羅爾·里德 |
英國電影導演卡洛爾·里德擅長處理懸疑和紀錄片,是英國二戰後極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和大衛·里恩齊名。一般認為,里德最重要的電影有三部:《虎膽忠魂》(1947)、《坍塌的偶像》(1948)和《第三人》(1949)。里德其它的名作還有《海隅逐客》(1951)、《夾在中間的人》(1953)以及那部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奧斯卡獲獎片《奧利弗》。1962年他在執導馬龍·白蘭度主演的《叛艦喋血記》時因與米高梅公司意見不合而被中途換掉。
幕後製作
《第三人》 |
50年後的1999年,[第三人]入選英國電影協會將評選的“20世紀最佳英國電影”,名列榜首。
亞歷山大·科爾達,倫敦電影公司的創建者,英國歷史上首位被授予騎士稱號的電影工作者;大衛·O.塞爾茲尼克,好萊塢的“最後一個大亨”,《亂世佳人》等傳世名作的締造者,出了名的工作狂。當二位決定走到一起合作一部表現戰後生活的影片時,他們找到了英國著名小說家格拉漢姆·格林。三個人一道,一邊討論一邊編,攢出了這樣一個將戰後的維也納和黑色犯罪題材揉雜在一起的偵探故事。格林為其編寫了一個大綱,取名叫做《第三個人》,他們找來英國導演卡羅爾·里德,卡羅爾又找來了當時名動天下的奧森·威爾斯出演。塞爾茲尼克還貢獻了手下的兩名好萊塢簽約演員(約瑟夫·科頓和阿麗達·瓦里,前者的單純面孔非常符合其飾演的角色形象,後者則憑藉在《淒艷斷腸花》中的冷艷表演而被選中),以換取北美地區的發行權。但整個拍攝過程都是在歐洲進行,塞爾茲尼克雖然非常關心影片的進程,但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在片場盯梢。諷刺的是,也許正是這一“失察”,反而成就了《第三個人》這部獨特的黑色經典。
由於擁有較為寬鬆的創作空間。卡羅爾·里德和同時代的新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維斯康蒂、德·西卡一樣,決定在維也納取實景拍攝影片。這一決定最終讓維也納二戰後百廢待興的景象永遠鐫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第三個人》劇組出色的工作近乎完美地榨乾了維也納這個城市的每一景,從教堂樓宇到殘垣廢墟,從濕漉漉的街道到陰暗的地下水道,還有那令人難忘的摩天輪。直到今日,維也納仍將《第三個人》看作屬於自己城市的影片,每個周末都要在排片密集的影院裡擠出兩個固定的場次放映。
《第三人》 |
在許多人眼裡,《第三個人》是不可多得的黑白片,“有這樣的黑白影像,還要彩色做什麼?”能配得上這種評論的黑白影片實在不多,但《第三個人》的確神奇地做到了。
主演:奧森·威爾斯。當時34歲的威爾斯已經拍出《公民凱恩》八年了,距離他那場引起美國人恐慌的《世界之戰》廣播則已經十一年之久。所有這些已經讓他成為了一個擁有國際知名度的偶像級人物,雖然兩年前他已經因為事業瓶頸第一次出走好萊塢(按他自己的說法,離開好萊塢前往歐洲是為了“追求自由”),但他所到之處仍然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所以當他答應為《第三個人》“客串”最重要一角——HarryLime時,威爾斯儼然是劇組絕對的最大牌。這也由此君後來的所作所為而證實,在奧地利的下水道拍了一天戲之後,威爾斯就拒絕再移步那個臭氣熏天的片場了。劇組無奈之下採用了兩個彌補措施,一是為其尋找替身拍攝無需露臉的下水道追逐戲,二是在英國的謝潑頓片廠搭建了一部分下水道布景,請威爾斯大師現身補拍。不過,這個率性而為的麻煩製造者為《第三個人》帶來的並非只是虛名,他的的確確憑藉自己出色的表演和更出色的即興發揮將影片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當影片進行到一個多小時、處於各種猜測和漩渦中央的HarryLime終於從陰影中現身時,威爾斯完成了世界電影史上最拉風、最跩的出場,短短几分鐘、沒有台詞的表演卻搶走了觀眾所有的目光。這簡直是世界上最簡單、最划得來的主角演出。
許多人說威爾斯的風格影響了《第三個人》。某種程度上說也許確實如此,沒有《公民凱恩》《上海小姐》,就很難想像《第三個人》會以何種方式呈現,但奧森·威爾斯並沒有直接對卡羅爾·里德進行居高臨下的指導——實際上作為與大衛·里恩齊名的英國大導演,里德也根本不需要。威爾斯唯一對影片原創性的貢
《第三人》 |
“你知道人們怎么說?在博爾吉亞統治義大利的時期,到處都是戰爭、恐懼、殺戮和流血,可是他們給世界帶來了米開朗基羅、達文西和文藝復興。在瑞士人們互相友愛,他們擁有五百年的民主與和平——可他們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布穀鳥鍾。”
奧森·威爾斯後來打趣地說,在影片公映後,有瑞士人對我澄清:我們從來沒有製造過布穀鳥鐘!
可是誰在乎呢,這句台詞已經和哈利·萊姆這個角色一道載入了史冊。並以各種形式(電台劇、電視劇、電影)被他本人和後人“復活”。
原聲音樂
影片的配樂。在40年代,使用單獨一門樂器從始至終為一部電影配樂還是破天荒之舉。選擇的樂器是土產的齊特琴。演奏者只不過是在俱樂部里偶遇的無名小輩。但導演卡羅爾·里德似乎就是有這種讓人稱羨的點金之術,他將當時默默無聞的安東·卡拉斯請到賓館中連夜錄音,大膽地使用他演奏的各種樂曲作為推動影片情節發展的重要輔助劑。在影片公映之後,安東·卡拉斯搖身一變成了國際巨星,這首“《第三個人》主題曲”也得以在英美樂壇發行了單曲並錄製到了唱片上。也許他並非為電影奏曲的最大牌樂師,但他絕對是歷史上最受益於電影的音樂人。影片賞析
黑色的故事《第三人》 |
影片的懸念設定,與希區柯克一脈相繼。一開始,始終有懸念在不斷放出,美國流行小說家馬丁斯到維也納投奔朋友哈里,卻得到哈里車禍死去的訊息,哈里朋友對哈里死亡現場的描述,使馬丁斯產生懷疑,他從哈里住處的守門人那裡得知,死亡現場有一個未露面“第三人”,而哈里的朋友否認這個人的存在。警探卡羅威堅稱哈里是個罪大惡極的詐欺犯,而哈里的女友安娜嘴裡,哈里卻是一個值得迷戀的傢伙。這些懸念提出後,影片便開始了哈里死亡底真相的調查與推理。“第三個人”是誰,是電影最大的劇情驅動力。
而在希區柯克式劇情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導演里德自己的風格所在。
潤滑劑
大約因為里德是英國人,儘管這是好萊塢的製作,但仍有些英國式冷幽默於其中起效。比如主角霍利·馬丁斯常常弄不清身邊這些歐洲人拗口的名字,時常叫錯。而哈里的女友安娜,卻是總也記不住馬丁斯的名字“霍利”,常常一張口就成了哈里,令馬丁斯十分尷尬。但這設定卻也巧妙地告訴觀眾安娜是如何對哈里始終念念不忘的。
《第三人》 |
這些精心的幽默設定,仿佛是情節潤滑劑,並非要使劇作構架的機件松活下來,反而是要更緊張而順暢的運行下去。
結尾
[第三人]的結尾十分高明。最後馬丁斯為了正義,殺死自己的摯友哈里,這回哈里真的下葬,人們再次參加他的葬禮,這與影片開頭的假葬禮遙相呼應。在影片開頭的葬禮上,安娜對人不理不睬,逕自走開。在結尾,安娜經過許多事,與馬丁斯幾乎要墜入愛河,但終究因為馬丁殺死了自己深愛的惡棍哈里,仿佛世界對她不再有意義,仍舊在葬禮上失魂落魄,對馬丁斯未作理睬。馬丁斯以為安娜喪失了男友,自己也與之有一段曖昧的時光,於是想照顧她。卡羅威探長勸馬丁斯
《第三人》 |
製片人塞茲尼克原先的設計,安娜與馬丁斯相見,挽起馬丁斯的手,並肩走在長長的墓園小道上。卡羅爾·里德不同意,堅決改成:安娜目中始終無人,目光絕不斜視,就那樣走過馬丁斯,走遠在長長的墓園小道上;畫面切回馬丁斯,他有些不知所措的劃根火柴,點上煙,扔掉火柴。畫面里一片悵惘油然而生。
這結尾,既不是好萊塢的善惡各有結果,皆大歡喜;也不像黑色電影那樣惡者在費盡心機之後雞飛蛋打,令人徹底絕望。[第三人]的結局產生了一種叫人迷惑的效果,馬丁斯成為一個成就了正義卻有些感傷、有些悲劇色彩的英雄;安娜不要道德的正義,但她痴情的愛,卻使她成為惹人憐愛、令人不忍心咒罵的女人;哈里從一個惡之神,到最後淒迷的眼神,使他成了迷人的壞蛋。這結尾仿佛是黑暗的黎明之後迎來一個有霧的清晨,有光,卻無法照明路途。那條長長的墓園小道給觀眾留下的模糊去向,完美地展現出一種開放的電影結尾手法,不論人們怎樣回味,終究還是能有新的思考。
其他相關
99年標準版DVD上的修復對比花絮 |
在塞爾茲尼克去世後,《第三個人》在美國就不幸淪入了公版發行的領域。直到1996年才通過烏拉圭回合法案(UruguayRoundAgreementsAct)重新獲得了著作權保護,美國的標準公司於1999年11月30日發行了《第三個人》的五十周年紀念版DVD,所使用的正是Soho實驗室的修復成果。這張碟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老片示範天碟,直到現在許多資深碟友的倉庫里還放著它捨不得扔。2007年5月22日,標準公司與時俱進,將這張譽滿天下的DVD自洗成雙碟版,他們對96年的中間片進行了重新清理,進一步除去了殘餘的灰塵和劃痕,讓正片素質變得更加穩定。他們還請來大家都很熟悉的導演史蒂芬·索德伯格為影片錄製評論音軌,並從世界各地搜羅了數個紀錄片以充實花絮內容。僅僅一年後,2008年12月16日,標準公司將本片列入他們首批藍光碟發行計畫中推出。配置基本照搬雙碟版DVD,但正片音畫規格全部升級到高清格式,並採用標準自行設計的紙殼包裝。
在標準公司發行首批藍光碟的計畫公布之後,大家立即這個文藝片迷心目中殿堂級的碟商充滿了期待。在DVD時代一度獨領經典影片DVD風騷的標準公司,如何在技術和品位上適應藍光的要求?要知道,進入1080p的時代後,無論是普通電影愛好者還是專業級影迷,對電影欣賞的要求都水漲船高。由於華納/新線、福克斯、派拉蒙等涉足高清領域較早的公司已經趟出了一條血路(也就是說製造出了不少反面教材),此時上賊船的標準顯然是有備而來。去年12月,他們給出了自己的“標準”答案。在首批藍光節目中,《第三個人》是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影片,但實際上也是畫面素材最佳的一部。經歷了Soho和標準自己的兩次清理,《第三個人》在藍光碟上的表現用“驚為天人”形容並不為過。無論是在圖像的銳利度還是在膠片完整顆粒結構的保留上,標準都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成功。前文中已經提到,《第三個人》本來就是黑白攝影的典範,藍光介質所擁有的能力正好充分地將影片的魅力展現了出來。